深圳住房改期参考新加坡,长沙严控房价,未来房价会大跌吗?
点击右上角“关注”,可以通过后台菜单查看更多投资经验分享
近日,深圳传出将参考新加坡,进行住房制度改革。
而在网上,关于长沙房价与周边省会房价对比的文章,也引起很多人关注,很明显长沙在控价方面,做得非常好。
如果各大城市未来跟随深圳、长沙,房价会跌到更低水平吗?
01
其实,深圳早就有此意愿,在此前的文件中就明确提出:
1. 未来将实现"四成商品房+六成公共住房"。
深圳计划于2035年新增170万套建设筹集各类住房,实现市场商品住房和三类公共住房呈4:6的套数供应结构。这三类公共住房就是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2、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住房用地供应。
深圳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如今可谓寸土寸金,要新建170万套住房首要解决的就是用地的问题。对此,政府提出了提出了多种解决方式,包括:增加建设用地、盘活存量用地、各类用地配建、公共设施综合开发、未完善征(转)地补偿手续用地、历史遗留未完善出让手续用地、已建的合法用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存量用地建设公共住房等。
这次改革,深圳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人才房降价至60%,安居房降价50%,公租房降至10%。这样的目标,十分宏大,也让大家充满了期待。
02
深圳的这次楼市改革,看起来更像从"香港模式"中转型为"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和香港同为中国内地房地产的老师,两者却走着迥异的道路。前者搞居者有其屋"、"有恒产者有恒心"。后者搞预售制、限制住宅用地供应等等。
70年前,新加坡的住房问题和现在的香港类似,富人高高在上,底层人民却往往生活在脏乱差的居住环境。
为了让老百姓得以安居,新加坡在1964年推行了"居者有其屋"计划,该政策鼓励中低收入阶层购买建屋发展局兴建的组屋,建立起与多数发达国家类似的较为健全的住房保障制度。
如今,新加坡已建立了一套"以公共为主,私宅为辅"的住房体系,保障房还是由政府主导,面向的群体主要是普通居民,商品房则主要服务于富人,价格完全由市场控制。于是,新加坡形成了很独特的两层房地产结构,商品房归于市场,价格越来越高;保障房属于普通群众,价格一直保持在低水平上的稳定。
据2016年的数据统计,新加坡的自有住房率已经达到了91%,而香港的自住率仅为50%。
这次深圳的住房改革,很有可能是想参考新加坡模式的经验,让平价住宅归国家所有,封闭运行,去投资属性,租赁住房服务于中低收入阶层, 保障房服务于贫困人口。
03
在房住不炒方面,长沙也走在内地各大省会城市之前。与周边的各个省会城市房价对比起来,长沙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会城市,房价反而是最低的,因此长沙也多年来连续被评为最有幸福感的城市。
长沙之所以在住房调控中有这样出色的表现,主要能归纳为这两个方面:
1. 大力发展公租房:每年新建保障性公租房近2万套,现有23.78万套,基本满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
2. 大力建设租赁房:租赁房的租金远低于市场价,主要服务于就业于长沙的大学生。
这些保障性的住房既满足了外来人才的住房需求,又疏导了许多人的购房需求,长沙也得以稳定了房价。
04
但是,不管是深圳还是长沙,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两个城市的财政收入,对于土地转让的依赖,几乎都是最小的。
只有当地不依赖土地收入,才有足够的底气,进行更严格的房产调控。
香港其实是一个挺极端的例子,香港的地价越卖越高,地产商也因此有理由把房价越卖越高。但实际上香港并不是真的无地可卖,无地可建,反而有不少适合居住的土地,被一些例如环保组织等民间团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阻挠其成为居住用地。而香港人都知道这些团体暗地里都接受大型房企的资助。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开一个大城市的地图,粗略的区分一下,到底住宅的覆盖面积,还是商业类地产覆盖的面积大。你就会发现,在国内很多大城市,住宅用地不足30%,大量的用地用于各种公用机构和商业机构,这是一种人为的制造供不应求。
现在很多城市提高居住土地供应的方法,往往都是在非常郊区的地方推出一个某某新城,然后销售土地,然后让地产商建住宅,当人气起来之后,又大量的进商业设施。最后,还是只有不足30%的居住用地。
这一点,与欧美等国有巨大差距,他们很多城市的居住面积达到35-45%,自然有充足的住房供应。
如果都像深圳和长沙那样,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居住的土地供应,房价自然慢慢稳定下来。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里,不能没有房地产,但也不能过度依赖于房地产,主导经济发展的永远是实体经济和科学技术。
财说得明白,带你看懂财经现象背后的真相。
关注微信公众号:“财说得明白”,还能看到更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产品的评测系列。还有购房方面的技巧分享。
关注财说得明白后,后台的菜单,可以更方便看到近期的精华文章与理财干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