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冠病患者体内现变种病毒 传染力更强?
新加坡在冠病病患体内发现变种病毒,令人关注在欧美广泛传播的614G病毒株,是否已传到新加坡?这种变异后的病毒是否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毒性呢?
根据国外研究,冠状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须附着在宿主细胞上,病毒才能侵入细胞。刺突蛋白由一千多种氨基酸(amino acids)组成,排在第614位的氨基酸若发生突变,从D(aspartic acid,天门冬氨酸)变成G(glycine,甘氨酸),这就是在欧美广泛流行的614G病毒株。
有研究表明,病毒刺突蛋白的这个细微改变,可以使刺突更稳定,导致病毒更容易侵入宿主细胞,并产生更高的病毒载量。
有英美研究团队本月初在医学期刊《细胞》发表研究报告,截至5月,全球冠病患者的拭子样本中,有近八成是614G病毒株。报告指这一突变虽然使传染性提高了三至九倍,但不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据《联合早报》采访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实验室主任林择彬副教授说,本地冠病患者体内确实发现了614G病毒株,但目前没有足够证据显示这种病毒株的传播力或毒性更强。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生物资讯研究院副院长莫勒-斯特罗(Sebastian Maurer-Stroh)受访时说,突变是病毒自然进化的过程,只有少数突变会让病毒有更大的“成功优势”。
莫勒-斯特罗(Sebastian Maurer-Stroh)
他说,“突变不意味着毒性一定加强,有的可能会起反作用,导致轻症或无症状。”“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突变可能增强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的能力,以及提高病毒的复制能力。”
莫勒-斯特罗说,专家们“还需要更多数据来理清这一点”。当局表示,将密切关注疫情发展以及有关病毒变异的最新信息。
据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指,携带614G突变的病毒株在2月才首次被发现,但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出现,它最早出现在欧洲,当时只占全球新冠病毒测序序列的10%不到,后来才扩散到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及亚洲。
张文宏医生(资料照片)
张文宏医生指,经过4个多月的传播,目前614G病毒株已成为在全球传播的主要基因型。但在中国则不然。由于中国在疫情稳定后加强了对输入病例的防控,因此614G病毒株在中国的传播并不广泛。
他也介绍说,在这次北京的疫情中就发现了614G突变株,但是由于政府采取迅速果断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614G病毒株在中国大幅扩增的机会。这证明了中国抗疫工作的成效。
张文宏医生表示,614G突变不会影响病毒的核酸检测,也不太可能对疫苗的研制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他说,“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614G病毒株的感染性或毒性有加强。”
据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亚太学会会长淡马亚教授说,多数病毒发生突变后,毒性会随着时间而减弱。
他解释说,“因为病毒需要宿主提供养分和庇护,若夺走宿主性命,对病毒一点好处都没有”。
至于病毒突变是否会影响疫苗研发工作?淡马亚说,没有迹象显示变异病毒会改变人体的免疫反应。
他说,“免疫反应有很多组成部分,目前正在研发的疫苗,专攻的是病毒刺突蛋白的其他部分。况且,614D和614G变异体大致相同,免疫系统或疫苗抗体可识别的病毒区域也没有改变,因此对疫苗研发的影响应该不大。”
作者:施倗
随笔南洋撰稿人。立足新加坡,回望中国,关注天下。
敬请关注:南洋时评
南洋时评——南洋视角、深度观察、时政分析、财经盘点、历史回眸、环球热点评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