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8日 星期日

建瓯挑幡挑到新加坡,引起极大的轰动,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挑到新加坡,引起极大的轰动,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是深受建瓯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杂技和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

2008年,“建瓯挑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挑幡挑到新加坡

2007年2月23日新加坡迎来了全民狂欢的节日:一年一度盛大的妆艺大游行。妆艺大游行起源于中国。在新加坡也有上百年的传统历史。现场参与者有十多万人。无疑是当地极具历史和最为火爆的文化盛事。

但是,最让新加坡几十万观众如痴如醉,让沿途观众不断追随,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是来自中国福建省建瓯市四位天真少年的挑幡表演。

建瓯市代表队四位挑幡表演的天真少年中,两位头扎马尾的小姑娘分别是九岁的饶华诗和十一岁的王滟。两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是十一岁的黄叶赐和十二岁的方毅。

这四位天真少年在游行队伍中,为异国他乡献上的是早已声名远播的中华民间传统绝艺一一建瓯挑幡。他们的精湛献艺,获得了圆满成功,赢得了满堂彩。由于当地媒体的大力宣传,不但获得了新加坡民众的高度赞誉,还赢得了全球数亿电视观众肯定的目光。为我们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建瓯挑幡溯源

建瓯民间传说,建瓯挑幡始于明永乐年间,源于“命过幡”。 据《佛学大辞典》注“命过幡”“ 即蔫亡幡也。为追福而立之幢幡也。命过后所立之幡,故曰命过”。

相传,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因战功以延平公晋爵延平郡王。闽北也成了郑成功从事军事活动的战略根据地。

明永乐十三年(1659年)在闽北招募大军收复台湾,建州府(今建瓯市)大批青壮年踊跃应征入伍。

在收复台湾过程中,许多建州籍青壮年壮烈捐躯。消息传来,这些壮烈捐躯的青壮年的亲属们分别在家中设坛做法事,超度亡灵。

要超度他们就要用到法器之一的“幡”。 幡由长三尺三、宽三寸三的黄纸条做成,上书“神幡宣召亡者xxx真魂正魄赴壇领功受度”, 幡的右边用小楷书写“一炷高香通地府”, 左边写“九泉后者引魂来”。 写好后将双层的三角形红布缝在幡条上端,在三角形红布的顶端缝一条一尺三寸长的红绳,再将红绳的一端绑在一根三尺三寸长的小竹子上,这样招魂的幡就做好了。做法事超度时,由亡者的儿子或侄儿双手举幡跟在僧侶们的后面诵经走禅。

收复台湾凯旋归来后,建州府为建州籍壮烈捐躯的将士们举行州祭。原来的幡就显得太小了,改用毛竹为每位阵亡将士做一幡。建州盛产毛竹,选用长在山凹的二年生毛竹,长三丈三,削去青皮后,直径约15厘米,重达40斤。

幡幅改用兰绸,上书“神幡宣召收复台湾阵亡勇士xxx真魂正魄赴壇领功受度”, 幡 幅的上下两端各缝上一根小竹子以便幡能展开,再固定在幡杆上。这样,光秃秃的,不好看,就在顶端加上万民伞的伞盖。这就是最初的建幡。

每个幡大多都有四五个凯旋归来的将士们轮流擎举。大几十个幡随风搖摆的跟在高僧后面走禅,是为“扬幡招魂”也,很是壮观。

州祭结束后,将士们为怀念阵亡战友,互相将幡或举过头顶或旋转或舞动等做着各种动作,很是好看。以后,民间每年都会自发地举行祭奠活动。

历经几百年的演变,这一民间活动逐渐淡去了宗教色彩,大量汲取喜庆色彩和表演形式及竞技技巧,成为广大建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和竞技活动。这大概就是建瓯挑幡的起源。


[待续]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国家支付系统能够引导全球加密采用(上篇)

下一篇新闻

6日文化热点回顾:飞新加坡机上诗意频发得绝句五首(诗,陈仁德)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