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分享:新加坡抗疫亲历

新加坡很小,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气候风俗,都无法和中国大陆相比。但她在世界上人口密度排名第三,经验教训可供京沪深等大城市借鉴。而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类似的抗疫经历,对于中国大陆来说,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新加坡面积约728平方公里,人口约569万,其中公民和永久居民约404万,华人占八成。外籍常驻人口约165万,占总人口的三成。新加坡位于亚洲大陆的最南端,属于赤道多雨气候,常年温度在24-34摄氏度之间。新加坡大概有两套医疗体系:一种是遍布全岛的公立诊所汇总到公立医院,另外一种就是私人医院,还有一些私人诊所和中医诊所和其它机构辅助。总的来说,居民可以在小区内的诊所看病,经医生介绍转去公立医院。紧急情况下,呼叫救护车也很方便。当然,有钱人或者买了保险,也可以享受私人医疗快速豪华的服务——这是大概情况。

由于汲取了“非典”入侵的教训,对抗这次新冠疫情,新加坡人的态度和措施,一直是积极的。从严格的口罩令到控制聚会措施,几乎做得面面俱到。在经历了:严防死守、追踪清零、彷疲于防疫、坚决开放、实现共存等几个阶段之后,现在已经实现了“与病毒共存”。但这不是所谓的“躺平”,政府一直严格监控,保留着随时收紧的权力。

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官方公布:新冠共造成1700死亡,总感染人数215万,总人口的新冠死亡率,大约每万人有三人不幸。由于开放后期,很多轻症患者不积极上报,这个总感染人数数据有失真之嫌。根据笔者推测,总感染人数已经超过八成,反复感染的病例也有。而国内朋友最关心的新冠后遗症问题:“长期新冠”和“因新冠而失去工作能力”的,笔者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

新冠爆发初期,新加坡同样采取了严防死守、追踪清零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新加坡模式”得到了某网红医生的大力推崇:“左少林右武当”,新加坡一下子变成了“抗疫优等生”。但是接下来,猝及不防的几次社区传播,“清零”变成了奢望。新加坡不得不采取了最严厉的防控措施:阻断新马交通、禁止堂食聚会,连串门都有限制。

从新加坡建国起,新柔长堤川流不息的几十万摩托车铁流,大约中断了两年。平心而论,在那两年的严格防控措施下,大部分公众是安全的,感染率也很低。但由于新加坡城市国家的特性,居民的生活用品食品物资、甚至包括部分饮水,都要从国外进口。导致她不可能完全封闭。而不得不对外开放的结果,就意味着病毒一次又一次的侵入。而一次又一次徒劳的“清零”,已经使人精疲力尽。

当然,严格管控的两年多,并不是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这段时间,新加坡人绝大部分完全接种了疫苗。个人免疫力的提高,大大降低了新冠重症率。而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这两年也有了成熟有效的方案和药物。目前普遍认为,当今施虐的奥密克戎,已经变成了易感染毒性低的新冠病毒——与其说是病毒毒性变弱,何尝不是人们因疫苗免疫力提高的效果呢?!

总之吧,在疲于奔命的“清零封控”等等措施失效之后,加上经济方面的原因,新加坡政府痛定思痛,不得不决定开放。今年四月一日起,新柔长堤逐步恢复正常交通。笔者记忆中,似乎大部分新冠病例,都是在那段时间“中招”的。有意思的是,对于员工来说,早“中招”和晚“中招”的待遇完全不同:最早的,会被拉去指定酒店隔离,管吃管住七天;中期的,居家隔离七天;到了后期,只有三天病假,没有太多不适就鼓励上班。所以后来很多人自测阳性,也就懒得上报了。

新加坡从“开放”到“共存”,过度还是比较理想的,没有产生大的波动,笔者归纳原因有四:

其一,就是疫苗的普及提高了人体免疫力,治疗方案的成熟和专用药物降低了重症死亡率,病毒毒性有所减弱。

其二,就是新加坡外劳群体,在新冠疫情开始不久,早就实现了“群体免疫”。

新加坡的低端劳务人员,大约几十万人,集中住在“劳工宿舍”。那里的住宿条件不是太好,有的十多人一个宿舍,共用卫生间冲凉房。在疫情开始的时候,“劳工宿舍”发生疫情传播被封闭,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最先被“群体免疫”了。

其三,新加坡人、包括在新加坡的外国人,比较“配合”医生。

中国人特别聪明,无论是病因病情还是治疗方案药物,大部分人都能对医生进行“指导”,所以会产生很多纠纷。而新加坡很简单,你去诊所看“新冠”,医生只给你版纳度,头疼发烧百吃百灵。38度?不算发烧!输水?开什么玩笑!回去吃“连花清瘟胶囊”?拜托,别问我,那个在新加坡不被认可!等于你看一个寂寞。

新加坡似乎把展览中心改成了“方舱医院”,公立医院也有危重病房,但控制得很严,几乎没有“挤兑”的状况,这基层诊所的严格控制之功。笔者的同事和朋友,还没有去医院治疗新冠的记录。听说过的也只有一个劳工,他高烧40多度,在宿舍挨了大半天,才被他们单位的人叫救护车拉走。当然,他最后也痊愈了。

反而是开放后,新加坡举办一级方程式赛车盛会,狂欢的人们得意忘形不戴口罩,造成了一波新冠感染高潮,发生了“医疗挤兑”。严重的时候,病人住院要排队等40个小时。

其四,逐步可控式开放,降低了“医疗挤兑”的可能。

逐步可控开放,控制感染率,可以避免“医疗挤兑”。这个大道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新加坡刚刚开放的时候,人们还是比较谨慎的。一直到“七天病假”那段时期,感染的人还不算太多。后来,有人“举报”,自测“两道杠”阳性病人,居家隔离三天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官方的回答是:合理合规——所以,呵呵。

就这吧。这就是笔者经历的,以偏带全,供参考。

上一篇新闻

新功能让卖家轻松创建管理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多站点交易

下一篇新闻

人不可貌相 在新加坡我算见识到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