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铁道兵在这里耸起铁血丰碑
赵富山
隧道打通了,铁路修通了,祖国最北端的一条铁路,一条不为人知的铁路终于修通了!
这条嫩林铁路全长680公里,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坡与北坡,南起黑龙江省嫩江县,向北跨过嫩江,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塔河、樟岭、西林吉,到达黑龙江省漠河县古莲站,其中干线长680.5公里,支线长300公里。全线最长的隧道是西罗奇山隧道(分为1号,2号两座单线隧道)。是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一条主要线路。
大兴安岭冬季奇寒,滴水成冰。到了夏天,施工部队还要同牛虻、蚊虫、小咬作斗争。白天是牛虻叮咬,"双耳只闻嗡嗡响,抬头方见一片黄",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晚上是蚊虫叮咬,小咬是傍晚、凌晨出动。有人诙谐地说:"大兴安岭三件宝,蚊子、牛虻加小咬,夏天也是三班倒。"
今天在东北大兴安岭的首府加格达奇的北山上,有一座造形奇特的建筑耸立在万绿丛中,那是两根放大的钢轨,各宽1.3米,高20米,中部是一个铁道兵兵徵,像个巨型的解不开的结,把两根钢轨紧紧连接,这座标志性的建筑就是"大兴安岭铁道兵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5年和1958年两次开发大兴安岭,但由于极度严寒,站不住脚,都先后下马。直到1963年春天铁道兵先遣部队才进行第三次开发。英勇的铁道兵,他们用生命和血的代价打开了大兴安岭这座绿色宝库的大门。从1964年到1983年,铁道兵三、六、九师九万官兵会战大兴安岭,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铁道兵是大兴安岭开发的功臣,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英勇开拓,顽强拼搏,克服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硬是把钢铁的轨道铺进了千年沉寂、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使嫩林铁路贯穿在大兴安岭山脉,一直延伸到祖国版图最北端的城镇——漠河。
在极端严寒和困苦的条件下,铁道兵战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每2公里就付出了一个战士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条用生命铺就的钢铁运线。铁道兵纪念碑,不仅是对九万铁道兵战士开发大兴安岭的纪念,也是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史的见证。开发建设56年来,大兴安岭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在这座原名为北山森林公园的生态园里,距离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后就是墓地,大多埋葬的是在开发大兴安岭时牺牲的烈士,石家庄籍有名有姓的烈士20多位,墓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有的还有年龄和所在部队几连几班的详细记载;也有一些没有名字的,成为更为令人缅怀的无字碑。
两座纪念碑,记录着大兴安岭的变迁,讲述着加格达奇地区因"铁路"而诞生而繁荣的故事,像血液一样灌输进他们后人以及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心田。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三、六、九师,奉命挺进大兴安岭,历尽艰难险阻,铺筑"万里林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钢铁通道,特别是铁道兵第三师的官兵,在大兴安岭持续奋战了二十个春秋,到了1984年,又奉命脱下军装集体转业。在这20年里,铁道兵的足迹踏遍了大兴安岭的山山水水,以自己的青春、汗水、热血和生命,融化了这块自古人迹罕至的冻土禁地;把国家的战略决策演绎成为现实……在贯穿于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的钢铁大道下,长眠着三百多名铁道兵战士的英灵。
大兴安岭林区东连绵延千里的小兴安岭,西依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达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素有"金鸡之冠,天鹅之首"之美誉。林区境内山峦叠嶂,莽莽苍苍,被誉为"金鸡冠上的绿宝石"。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北、面积最大的森林资源区域,总面积为8.4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个奥地利或137个新加坡。林木蓄积量为5.0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7.8%。
主要林木既有刚劲挺拔的落叶松,也有四季常青的樟子松;既有高耸人云的山杨,也有银姿婀娜的白桦……各种林木构成我国最大的木材宝库之一。其中的落叶松是最好的电柱、桩木、坑木、枕木用材,樟子松则在国防建设中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是为弘扬"大兴安岭精神"而建立的,向世人展现了铁道兵的丰功伟绩。纪念碑造型为两根竖立的钢轨,材质为不锈钢,钢轨中间是铁道兵的军徽,碑面朝南。碑体简洁明快,气势伟岸。碑前一头玻璃钢雕塑的驯鹿正昂首前行,那是人民铁道兵的宠物,大会战中许多少数民族用驼鹿拉着草上飞为部队运输施工器材,立下汗马功劳。
碑的北面为介绍铁道兵开发建设大兴安岭历史的图文墙,正面两侧为铁道兵当年奋斗情况的玻璃钢浮雕,中间写着"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字样,墙的背面为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镌刻的碑文,全文内容:1964年,铁道兵三、六、九师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修建嫩林铁路,从黑龙江的嫩江,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塔河、盘古、樟岭、劲松、图强、西林吉至古莲,全长677公里,其中三师师部定在加格达奇,六、九师完成任务后于上世纪60年代末陆续撤出大兴安岭,三师继续修建古莲、呼中、塔韩等支线至1984年兵改工。
大兴安岭铁路大会战,通过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搏斗和艰苦紧张的施工,锤炼了干部战士的革命斗志,涌现出了一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张春玉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张春玉是三师十三团十六连的副班长,石家庄入伍。1965年6月30日凌晨,在加(格达奇)嫩(江)段朝阳山1号隧道施工中,突然遇到意外塌方,战士王物件牺牲,郭风堂被砸昏在地,张春玉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扑过去将战友推出险区,自己却被巨石压成重伤,先后四次大手术保住生命,充分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硬骨头战士的高贵品质。
参战部队的官兵们,看着他们用生命和鲜血筑起的铁路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他们有悲、有喜、有哀、有乐。他们有的是更多的莫名的冷落!他们不甘心这条铁路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车,他们自发地组织了一个简短、也是终生难忘地通车典礼。没有张灯结彩,没有振臂高呼。一切都是在无声中进行。
典礼那天,参战部队选派代表来到通车典礼的列车旁。列车将要从起点驶向终点。他们没有列队。那时的“总指挥”已在“揪军内一小撮”中被揪了出来。“副总指挥”也成了万炮齐轰的“走资派”。他们群龙无首。
官兵们默默地肃立在铁道两旁。远处,一列长长的队伍缓步走来。每个人的胸前佩戴白花,手捧一帧战友的遗像。铁道两旁的官兵自动让出一条路,他们是在为死去的战友让路。遗像所到之处,官兵们都不约而同地、郑重地举起右手,向着死去的战友致以崇高的敬礼!
捧着战友遗像的队伍缓步走上列车。铁道两旁的官兵仍然在郑重地行着军礼。突然传来了隐隐的乐声。这乐声或许从林海传来;这乐声或许从草原传来;这乐声或许从远方传来······
不,这乐声是从官兵的心中传来,这乐声是人间仙乐,是天籁之音。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
雄壮地(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同志们呀,
迈开大步呀,
朝前走呀。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当我们完成每一条铁路任务时,心中都迸发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我们是英雄的铁道兵战士而感到无比自豪,那是铁道兵精神在指引和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那是我们顽强战胜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
我们豪情满怀,奋力拼搏,有铁道兵精神这面旗帜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为祖国的铁路建设,我们都义无反顾的战斗在哪里。
所谓的艰难险阻在铁道兵战士面前不再是跨不过去的坎,不再是趟不过去的河,而是必须征服的阵地。叶剑英元帅为其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面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面前无困难”。有我们铁道兵这种敢打敢拼、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的精神,才会让祖国的大江南北建设起一条又一条的铁路干线,才会让我们祖国的锦绣河山织上彩虹般绚丽多姿的铁路网。
我们铁道兵部队是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目标明确的队伍。我们铁道兵完成了一条又一条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抢修抢建铁路的艰巨任务。“铁道兵”三个大字的闪光,它浓缩了铁道兵气贯长虹的精神和功垂千古的历史。它是一盏盏不灭的灯火,一杆杆永远飘扬的战旗,燃烧、照耀、指引着铁道兵及其传人,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一声长笛,列车在乐声中缓缓启动。这时,一阵狂风迎面扑来,鹅毛大雪从天而降。铁道两旁的官兵在狂风暴雪中岿然不动。他们仍然在行着军礼!
列车,开足马力全速前进!
列车,象离弦之箭,从官兵面前呼啸而过!
列车,朝着逆风冲去!
列车,朝着大雪冲去!
列车满载着她应该承载着的一切,向前,向北疆冲去,向前冲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