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9日 星期日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纵观铁道兵三十五年的光辉历程,追寻其所属十五个师的战斗足迹,这支四海为家的工程技术部队,志在四方修铁路,哪里需要哪安家,开山的炮声就是前进的号令,通车的汽笛就是送行的歌声,哪个部队都不会在一个地方久驻。然而,绝无仅有的是,真有一个师,在一个地区,竟然驻扎了二十多年!这个师就是铁道兵第三师,这个地方就是大兴安岭林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加快复苏,可木材生产却成为短线,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1962年11月,党中央为了加速林业建设,决定铁道兵扩编十万人,承担修建森林铁路、公路任务。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设,木材生产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加快森林工业建设,国务院于1964年初着手研究开发大兴安岭林区问题。

大兴安岭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屏障,素有“金鸡之冠、天鹅之首”的美誉。它东西横跨六个经度,南北纵越三个纬度,地理坐标为东经 121°11′至 127°10′,北纬 50°10′至 53°33′,总面积八万四千六百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奥地利,或一百三十七个新加坡。边境线长七百九十一点五公里。大兴安岭中“兴安”这一称谓,有几种不同的解说:一说为蒙语,为“金山”之意;一说为满语,为“极寒地”之意;一说为锡伯语“金阿林”的音译,意为“白色的山”;一说为汉语,为“兴边安邦”之意,所以这一说法得到普遍认可。大兴安岭山脉北起自中俄边界黑龙江南岸,南止于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呈东北一一西南走向,长一千二百多公里,宽二百至三百公里,海拔一千一百至一千四百米,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它东连绵延千里的小兴安岭,西依碧草连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达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联邦相望。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北部最高山峰为伊勒呼里山主峰大白山,海拔一千五百二十八点七米;中部最高山峰为兴安盟阿尔山摩天岭,海拔一千七百一十一点八米;南部最高峰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黄岗梁,海拔两千零二十九米。以兴安盟境内的洮儿河为界,大兴安岭被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长六百多公里,北部长约七百七十公里。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位于北部的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业基地,林地面积七百三十万公顷,林木蓄积量七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 森林覆盖率达74.1%,被誉为“绿色金子的宝库”。以兴安落叶松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还有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等。刚劲挺拔的落叶松,四季常青的樟子松,高耸入云的云杉,亭亭玉立的白桦...... 莽莽苍苍,浩浩荡荡,绿浪拍天,横无际涯。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也是国内仅存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兴安落叶松占林区面积的86.1%,总量占林区所有树种的72%,每公顷平均蓄积量一百二十多立方米。因而这里又被称为兴安落叶松的故乡。兴安落叶松是最耐寒的树种,在零下五十摄氏度的环境下,仍然能够正常生长。高可达三十五米,胸径可至九十厘米,主干刚劲挺拔,材质重而坚实,抗压、抗弯曲强度大,而且耐腐朽,工艺价值高,是电杆、枕木、矿柱、桥梁、车辆、建筑的优良用材。这种特产用林木,正是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

在浩瀚无垠的绿色海洋中,繁衍生息着三百九十多种野生动物,存续生长着九百六十多种野生植物,地下蕴藏着多品种高品位的矿产资源。久负盛名的是黄金。漠河有个老金沟,全长十四公里,清政府在此处设立了金厂。据说当时宫廷里所用的胭脂,就是用其开釆的金子置办的。因此,这老金沟又被称为胭脂沟。林区内江河纵横,水系众多。大小河流七千一百四十多条,合计总长九千四百四十多公里,流域面积达七百一十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一百六十多亿立方米。整个地区土壤肥沃且无污染,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居全国之首。“五荒”资源合计一千八百三十多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四百多万亩。河谷林间湖泊众多,沼泽连片,湿地遍布。可谓林森树茂,山奇水秀,物华天宝,胜境净土。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1964年2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以中发(64)92 号文件,批转了林业部和铁道兵《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指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鉴于过去几次试图开发,进去后都未站住脚,这次我们既然下决心进去,就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党中央同意设立开发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决定由铁道兵郭维城副司令员任指挥,东北林业总局张世军局长任副指挥;指挥部成立党委,由林业部罗玉川副部长担任书记兼政委。

计划采用建设大庆油田的经验,集中力量在大兴安岭林区组织大会战。将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一部分,黑龙江省呼玛县、嫩江县一部分,划归会战区。初步规划在会战区内建设十一个林业公司。 铁道兵的主要任务是:从嫩江向北至林区腹地,修建一条大铁路。以大铁路为骨干,实行中线突破,多头分进,干支结合,大、小铁路、公路、生产房屋同时修建。

这条被定名为嫩林线(嫩江至大兴安岭林区)的铁路,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勘察设计, 位于大兴安岭林区的东坡和北坡,跨越黑龙江和内蒙古两个省区,南起嫩江站, 向北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到塔河,然后转向西北,经盘古、樟岭、劲涛、图强、西林吉到古莲,全长六百八十公里。计划首先修通嫩江至塔河段,长四百四十六公里。由铁道兵三、六、九师共同担负施工。铁九师承担嫩江至大杨树段,长九十点八七公里,师部机关驻嫩江县城;铁三师承担大杨树至大扬气段,长一百八十点零七公里,师部机关驻加格达奇;铁六师承担大扬气至塔河段,长一百七十五公里,师部机关驻西里尼(三荣岗)。齐齐哈尔铁路局和东北铁路第五工程处,也承担部分施工任务。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首先修建的线路,从嫩江站起始,跨过嫩江之后,沿甘河右岸向北,直达加格达奇;而后,三次穿过多布库尔河,再沿着塔河左岸,继续北行至塔河口。除了过岭和傍山临河地段地形陡峭以外,其余地势都比较平坦;但却广泛分布着沼泽和洼地,地下水露头处则出现冰丘、冰堆。 沿线大多是无人区,嫩江至加格达奇仅有鄂伦春人的三个居民点,加格达奇至塔河段只有禽兽出没,根本不见人烟。大多地段森林密布,沟壑纵横,积雪盈尺,无路可通。春末冰雪消融,沼泽塔头丛生,泥水漫延,人马难行;夏秋瞎蠓、 蚊子、小咬轮番上阵,“草爬子”肆虐,防不胜防。每年从 9 月至次年 4、5 月间为冻结期,冰冻期达七个月以上。土壤冻结深度二点五米至四点五米,分布着大面积的多年冻土区。无霜期八十五至一百三十天。 年均降水量七百四十六毫米。年日照时数两千五百小时左右,年有效积温约两千一百摄氏度。年平均气温零下二点八摄氏度,最高气温三十五点四至三十八点一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四十七点三至零下五十二点三摄氏度,极端气温低至零下五十七摄氏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恶劣,环境艰险,冬季漫长,酷冷奇寒,致使人迹罕至,甚至荒无人烟,因而被称为“高寒禁区”。

“高寒禁区”称谓的由来,有个说法被普遍认可:1954 年我国森林调查人员配合苏联专家团,对大兴安岭林区进行地面经济调查。其中有一个五十人的小分队,背着测量工具、给养、帐篷和资料,在渺无人烟的莽莽林海中跋涉。白天蚊虫、瞎蠓叮咬,夜晚寒风侵袭,风餐露宿,异常艰辛。原定 9 月初抵达黑龙江三合站码头,可由于黑龙江比往年提前半个月跑冰排,致使他们错过了最后的一班船,只好步行向黑河站进发。大家走得精疲力竭,脚底都磨出了血泡,有人甚至开始爬行。再加上衣服单薄,给养殆尽,很多人病倒了。9 月的大兴安岭,已然冰雪交加。一天夜里, 有个苏联专家突然用俄语喊叫起来,闹得大家莫名其妙。翻译说:“他是在说,这儿太冷啦,是‘高寒禁区’!”国家林业部对他们未按时返回十分关注,通过外交部请求苏联派飞机侦察寻找。苏方很快发现了这支队伍,将他们接到了苏联进行治疗。那个苏联专家所说的“高寒禁区”,却成了大兴安岭林区的代名词。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1964年5月22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铁道兵参加大兴安岭林区会战。由铁道兵抽调一百八十八名干部和七十八名战士,参加林区会战指挥部工作。

同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大兴安岭会战区成立大兴安岭特区人民委员会(省辖市级),受会战指挥部和行政区所在省、区双重领导。各林业公司设区政府,林场设乡(镇)政府。

从1964年秋开始,铁道兵三、六、九师所属部队,陆续开赴大兴安岭林区。

进入大兴安岭林区有三条线路:一是富嫩线(齐齐哈尔市富裕站至嫩江站)。铁九师大部队经由此路抵达嫩冮,再徒步北上直至大杨树。一是伊加线(根河市伊图里河站至加格达奇站)。会战指挥部、特区机关、铁三师、林业和铁路全部人马,经由此路抵达加格达奇;铁三师各部再分兵两路,南向直至大杨树,北向直至大扬气;铁六师大部队也由加格达奇中转,徒步经大扬气直至西里尼及塔河。一是牙林中线(牙克石站至满归站)。铁六师部分人员经由此路抵达满归,再徒步穿越一二百公里的无人区至呼玛县西里尼。走行最多的是伊加线。除人员外,运抵会战区的绝大部分物资,经由的也都是这条线路。

1964年10月,铁三师所属第十一团和第十二团,分别由福建省龙岩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进驻嫩林线施工地段。11月,铁三师师部机关率第十四团和第十五团,由长白山林区经伊加线,进驻大兴安岭林区。此时当地已然冰封雪裹,天寒地冻。在加格达奇下了火车,师部机关就地驻扎下来,第十四团向南,第十五团向北,开赴施工地点。他们扛着工具,背着行装,抬着帐篷,冒着严寒,趟着积雪,分别向本师管段的两端挺进,在深山老林里跋涉八九十公里,分头抵达了乌鲁布铁和大扬气。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师部机关刚一驻下,师长阎景祜就带着工程技术人员,下到小扬气第十一团机械连蹲点,摸索机械在当地冬季施工的经验。阎师长虽然年过半百,且心脏病较重,却与战士们同样住挂霜结冰的帐篷,同样吃高粱米、冻干菜。得知几个建桥分队找不到合格的沙石料,他立即带人在冰河上下游破雪勘察。心脏病犯了,吃点儿药坚持。经过几个昼夜的搜寻,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料场。

老工程师徐锦荣,始终战斗在一线,在实践中搞革新创造,探索出了“引冷促冻”桥基开挖法、“爬坡车”运土、“扒杆船”架桥、“穿心锤”打桩等实用技术。一次进行大爆破,为了给竖井定位,他身先士卒,踏雪攀崖,累得喘不上气来,仍不顾大家劝阻,一处一处地精心测量,终于精准地确定了炮位。

1964年9月,郭维城调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

11月中旬,接任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指挥的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何辉燕,经由伊加铁路来到冰雪世界中的加格达奇。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虽然身着“四皮”(皮帽子、皮大衣、皮手套、皮大头鞋),可仍然觉得寒气透骨;下车伊始,就被冻伤了鼻子。晚上睡觉,盖着自带的八斤重丝棉被,仍然觉得不大顶事儿。第二天早上起床,眉毛上结了霜花,大头鞋被冻在地上拔不起来。何辉燕不禁感叹:“真冷呀!要组织三个师七万人的队伍向这里进军,困难多大啊!”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1965年1月, 林业部在大兴安岭会战区设立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大兴安岭特区政府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本月,会战指挥何辉燕和副政委苏超,在嫩江县召开部队领导干部会议,参会的有铁三师师长阎景祜、政委席华亭,铁六师师长王泽民、政委张英,铁九师师长田仁明、政委刘守义。分析形势,明确任务,一致认为大兴安岭林区冰冻期长达七个月之久,为了多快好省地完成嫩林铁路的修建任务,就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开展冬季施工。会后,全线立即掀起了冬季施工的高潮。

1965年2月,先期入驻大兴安岭林区两年的第十三团,从大兴安岭的西北坡转移至东北坡。至此,铁三师所属部队全部进驻嫩林线施工点。各团团部驻地从南到北依次是:第十四团驻乌鲁布铁,第十三团驻朝阳村,第十二团驻白桦排,第十一团驻小扬气,第十五团驻大扬气。

由于所带给养有限,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一度生活极其艰难。“住的小布房,睡的波浪床,吃的红高粱,喝的三省汤。”官兵们住的是棉布帐篷,床铺是用木杆子铺成的,吃的是高粱米和冻干菜,汤是用开水冲的酱油块儿,省油、省菜、省作料;一旦交通出了问題,物资一时运不上来,就什么菜都吃不到,酱油块儿也断了顿儿,只能用咸盐水下饭,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开门用脚踹,吃水用麻袋,豆腐像砖头,白菜像冰块儿,切菜要用斧头砍,切肉要用大锯拽。”这是因为:帐篷门常常被冻住,不用脚踹就打不开;用麻袋装运冰块儿,加热化水以供食用;冻菜、冻豆腐硬如砖头、冰块儿,用菜刀根本切不开,只好借助斧头来砍;特别是猪肉,冻得跟铁板似的,不得不用锯来拉。

铁三师的部队大多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及大兴安岭林区生活过,具有一定的东北地区越冬取暖经验。已在大兴安岭林区西坡驻过两年的第十三团,把汽油桶炉子与帐篷里的炕洞子连结在一起,取暖效果比较好。其它用火炕取暖的部队,入驻林区后也没遭大罪。但还是有些连队低估了大兴安岭林区的寒冷。在零下三四十甚至超过五十摄氏度的环境下,尽管把汽油桶炉子烧得通红,可帐篷的周边仍然挂霜,铺板下面甚至结冰。尽管身着“四皮”,但照样当“团长”。半夜常有人被冻醒,就到外面跑步热身。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然而起床号一响,却全都一跃而起,迎风踏雪出操上工,挥锹抡镐抢修便道。许多连队开进工地,除雪伐树清理道影(所谓“清理道影”,就是按照线路的走向,把沿路的树木砍倒,运集到边坡以外的地方,并将树根刨出,连同其它杂物,全都清理出去,显出线路的轮廓来),打眼放炮爆破土石,肩挑车推修筑路基。机械手驾驶着推土机、铲运机,轰轰隆隆地啃噬着坚冰冻土。最忙的当属运输车队,抓住封冻的有利时机,开着带防滑链的汽车,在雪道冰路上日夜兼程,抢运施工和生活物资。广大官兵以苦干实干加巧干的拼搏精神,打破了以往“夏进冬出”的惯例,火热的施工场面震撼林海雪原。

第十三团八连刚一进入施工点,就接到了一项劈山填河的艰巨任务。要求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座一百五十多米高的山峰劈开,将三万两千多立方米的土石,填入到山脚下的冰河里,筑起一条依山傍水的铁路路基。指战员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破雪除冰攀登悬崖峭壁,系着安全绳抡锤掌钎,凿岩石,打炮眼。山顶上雪硬石滑,寒风刺骨,大家全然不顾,奋勇拼搏,终于凿出了十三个近二十米深的爆破竖井。负责装填炸药的战士,为了防止出现哑炮,毅然摘下皮手套,在冰天雪地里扒炮眼、接雷管……一声巨响,山崩地裂,半座山的土石被炸得上天落地,将四十多米宽的冰河填上了一半……

按时完成桥梁施工,是保证工期的关键。各部队进入工地以后,即抓紧组织开挖桥基。河道冻得坚如铁石,一镐下去一个白点儿。自然想到了打眼放炮。临岸冻绝底的墩位,爆破开挖进展神速。可主河道冰下流水,却造成了极大麻烦。由于没有经验,时常炸漏冰层,河水灌进基坑,致使前功尽弃。老工程师徐锦荣提出了“冻结开挖法”,就是根据气温和冻结状况,估算爆破或人工剥冰厚度,多波次小剂量,冻一层剥一层,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桥墩基坑浇注时,用钢板炒热沙石,用开水搅拌集料……利用寒冷来为施工服务,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大大加快了建桥速度。在冰冻三尺的条条河流上,就这样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 作者:杨景林

(待续)

上一篇新闻

现阶段能和广东“抢人”的,可能只有浙江了

下一篇新闻

贵州艺术家蹇人毅|一位华夏文化复兴的践行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