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8日 星期二

这位院士医者仁心 病人是他永远的牵挂

作者 吴苡婷

作为一名心脏病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葛均波在公众面前经常以一位普通医生的面貌出现,他在乘坐飞机时成功抢救突发心脏病的病患,在纪录片《人间世》,他可以鏖战6小时,成功完成一台难度极大风险极大的心内科手术,再次创造一个催人泪下的生命奇迹……


这位院士医者仁心 病人是他永远的牵挂

医者仁心,在30多年的生涯中,葛均波一直在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全力拼搏,他已成功抢救3000多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达96%以上。

站上医学巅峰 他却毅然回国效力

1962年,葛均波出生在山东五莲县中至镇的一个小山村。葛均波的医者梦想源自小时后的一次手臂骨折,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最后在临县的一个中医门诊治好,从此之后少年葛均波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医学梦,他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为患病的人带去阳光,解除病痛。但当时考大学也不是容易事,葛均波所在中学每年可以考上大学的学子是凤毛麟角。1979年,葛均波幸运地考入青岛大学医学院。在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又被公派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学习。

赴德一年,葛均波的血管内超声研究论文就出现在了国外学术期刊上。1993年,他又跟随导师艾伯尔教授来到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

1997年,香港回归,举国欢庆。也就是那一年,葛均波为国际医学界献上了一份厚礼——他在心肌桥的研究中发现了“半月现象”,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与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在外部表现上是一样的,但是两种缺血的治疗方法却完全不一样,如果误治,就会导致严重后果。但是,如何判别这两类疾病一直是个难题,而葛均波发现的“半月现象”则解开了这个重大谜团——医生只要在超声图像上发现半月现象,就可以确诊这个病人患上的是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就可以对症治疗,病人康复也就有了保障。

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心血管医学领域的瞩目,世界前沿医学领域因此再次写上了中国人的名字。那一年,葛均波才35岁。事业如日中天,他不但被聘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还当选为美国、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

但是两年后,他却毅然回国。理由很简单,他想用自己掌握的冠心病手术技术造福中国的百姓。

全力突破难题 他只想救助更多苍生

回国后,葛均波被任命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和心导管室主任。

葛均波也不负众望,在中山医院完成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随后又成功地进行了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上海地区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等。

之后,他又成功实施了多项革新技术的“首例”,2005年他首创“逆向导丝技术”,使传统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成功率不足65%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入术,该项手术应用心脏导管技术而无需开胸,为不能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高龄患者带来了希望。2012年他完成亚洲首例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2013年完成国内首例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2014年完成华东首例左心耳封堵术;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等。2018年,完成了世界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二尖瓣夹合器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二尖瓣介入新器械,该手术的开展标志着我国二尖瓣反流治疗进入微创新时代。


这位院士医者仁心 病人是他永远的牵挂

在他的呼吁下,中山医院建立了华东地区第一条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绿色通道”,使心肌梗死病人能在抵达医院后90分钟内得到有效治疗,19年来成功抢救超过3500余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超过96%。

20年前,进口药物支架刚刚引进中国时,冠心病患者装一个支架需要花费4万多元。而今天,心脏支架的价格已降至1万元。但是鲜有人知晓,将药物支架国产化并加以改良的,就是葛均波。他研制国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打破了国外支架的长期垄断,这种支架不仅让病人的手术效果更加好,同时每年也为中国患者节省了12亿元的医疗费用。目前该支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成果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之后,他马不停蹄,又研制出我国首个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Xinsorb”,该支架有别于传统金属药物支架,由高分子聚乳酸构建药物释放平台,植入体内两到三年内将被完全降解吸收,血管结构以及舒缩功能完全恢复至自然状态。2013年在国际权威心脏介入大会上,该研究结果以特邀报告的形式公布,引发热议,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支架在国际上发出的最强音,引领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该器械上市后,预计国内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相较国外同类产品每年可节约医疗费用75亿元,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放弃行政工作 他说自己无法割舍病人

在回国的这些年中,葛均波的时间都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虽然很辛苦,但是他却如饮甘饴,因为他的每次努力都可以让无数的生命获得重生的希望。

2013年12月,葛均波被任命为同济大学副校长,他的很多时间都放在了行政工作中,他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发展制定了颇具前瞻性的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干细胞医学、口腔医学、心理卫生医学等学科的发展,获得了很多好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二年后,他却辞去了这个职务。他告诉记者,自己太舍不得病人了,做了行政工作,大量的时间都在开会,有时候接到医院的手术室打来的电话,他都无法第一时间回到医院,来到特别需要他的病人身旁。那种矛盾痛苦的心情旁人可能无法理解。最后他还是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选择,那就是放弃行政工作,继续做一个好医生。

这位院士医者仁心 病人是他永远的牵挂

作为中国政协委员,每年全国二会前,葛均波都要把一年的工作体会加以总结,他的提案数量多、质量高,而且所有的提案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全民的健康。今年葛均波的提案包括《加强医学科普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医疗机构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胸痛中心急救体系建设》等。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胸痛中心急救体系建设》提案中,葛均波非常专业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现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时间延迟影响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效率,分别是病人延迟、转运延迟和治疗延迟。而胸痛中心的建设,主要是从以上三个方面优化流程,从而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推进协同创新 他的梦想是拥有更多核心技术

离开行政工作的葛均波做了一件非常有冲击力的大事,那就是发起成立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这是一个以医生为中心的协同创新平台。

在葛均波看来,虽然中国的科学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减少,部分领域从跟跑走向并跑,但是现在整个医疗行业依然比较浮躁。事实上我们在很多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核心技术非常缺乏。比如虽然我们已经可以做支架,但是这些支架的制造原材料全部来自国外。

”自主创新非常重要,有些人没有眼光,嫌弃自主创新研发时间长,经济效益显现慢,不如拿钱买西方国家的产品进行复制,便宜又省力,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我们鼓励吸收引进消化再创新,但是必须要有核心技术,否则将永远受制于别人。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通过协同创新去解决医学领域的技术难题。”葛均波说。

在“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下,葛均波还建立了一个虚拟的创新学院,这个学院没有固定的场所,每年会招收40位学生。其中有投资人、有大型企业的技术总监,有思维活跃的临床医生。葛均波介绍说,学员会把一些医疗器械产品带过来让专家评审,大家讨论该产品的潜在使用病人的情况、未来的市场份额情况、是否存在设计问题、、是否适合投资等。会有专门的制造人员将其变成样品,进入临床做动物实验,投资人如果相中马上可以进行投资。仅仅去年就有6个项目获得投资人青睐,开始了产业化的过程,这些项目涉及瓣膜、支架、导管等心脏领域的重要医疗器械。创新学院还与以色列心血管交流大会进行合作,会定期派学员去学习他们创新创业经验,以色列的专家还会定期到中国来授课。

对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发展,葛均波也给了一些建议:上海有人才优势,比如在医疗器械行业,张江有这里很完美的上下游产业链,这里可以找到一流的科学家、优秀的实验人员。上海在对外交流方面也有优势。上海应该加大投入,提高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把相关政策真正落地。而对于长三角协同创新的发展,葛均波也有自己的想法,每个地区、每个企业都应该做自己擅长的方面,在产业的某个领域或者某个节段上做到极致完美,就像所有的劳动模范,他们最大特点就是将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完美,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协同创新的网络。切记不能求全求大,妄图控制整个产业链,这样做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

严格要求学生 他重能力更看人品

回国20年,葛均波已经是桃李满天下,全国很多医院的心内科主任都出自葛均波的门下,上海各大医院30%的心内科主任都是葛均波的学生。

葛均波对于学生的选择有些与众不同。他说,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特别听话,希望他们有质疑和挑战精神,理想的学生不一定是考分最高的,但是一定要努力用功,而且是人品端正。他讲述了前些年发生的一个故事:有一次研究生复试,等电梯的时候周围人很多,有个年轻人拼命往里挤,葛均波提醒他慢点,还有很多病人等着乘电梯。那个年轻人白了他一眼不耐烦地说关你什么事情。结果复试的时候发现他正是复试研究生中的一个,而且笔试成绩很高。最后没有录取他。葛均波说,这个学生的态度缺乏基本道德素养,以后无法和病患处理好关系,所以不适合做医生。

一个优秀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学生在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有科研精神、严谨思维和做人道德。葛均波回忆起当年在上海医科大学的求学经历。当时葛均波的导师是陈灏珠院士和姜楞教授。有一年冬夜,葛均波在实验室里做动物实验,因为怕试验的狗在半夜死去,他在实验室里搭了一张小床。习惯北方生活的葛均波很不适应上海的阴冷的冬季。姜老师非常关心他,半夜给他拿了一床被子过来。当时读博的科研补助是每个月83元,姜老师总是会从科研经费里多拿出20元补助给他,让他的生活不会非常拮据。这些关怀让葛均波这个从农村走出的寒门学子倍感温暖。

在葛均波心里,一位潜在科学家的特质首先是有好奇心,医学领域还有很多缺陷,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有好奇心的人可以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第二是执着,他应该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遇到困难可以选择坚持。第三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对病人要有爱,可以容忍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超越他,而且应该为他们的突出贡献感到由衷地高兴。葛均波很敬佩王振义院士,他不仅科研上非常出色,还会国家培养了好多杰出的科学家。

对于学术道德,葛均波也是非常重视,他认为不能对于违反学术道德行为放纵和容忍,必须严加管束。另外医生撰写的科研论文不应该只是以不抄袭为通过标准,学术论文需要有实用价值,他说自己前不久审评过一篇论文,一位区级中心医院的临床医生居然写了一篇关于益母草治疗老鼠痛经的论文,他觉得这是浪费医疗资源的不恰当行为,没有让其通过。

“基层的临床医生为什么不去尝试去一些慢性疾病治疗的科学研究呢?是不是我们的论文考核机制出了问题?如何才能从深层次上杜绝这些学术不良的行为的产生?”葛均波提出了一长串的疑问。

上一篇新闻

截至11月28日24时江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下一篇新闻

26日广西无新增病例,密切接触者仅剩3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