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日出、日落,每天在这里重复,新生、死亡,时时在这里上演,光明与黑暗,狂暴与温柔,怒吼与低吟,无数正反相合的元素,在这里奇妙的交织,大海,神秘莫测,喜怒无常,大海,让人恐惧,又令人向往。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一次次出海远航,遭遇惊涛骇浪,甚至折戟沉沙,沉睡海底,但是,天与海的尽头传来一声声召唤,一代又一代先民,继续吟唱这壮美的海之歌。又一只船队正在远航,来自六百多年前的中国,它即将书写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这只庞大船队的领导者名叫郑和。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了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长达四年的皇权争夺战自此爆发,史称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一名太监为朱棣出入战阵,屡建奇功,他就是郑和。郑和本姓马,明朝初年,明朝军队平定云南,将十一岁的郑和带到都城南京,成为宦官,后来他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中服役。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改年号为永乐,郑和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成为永乐皇帝朱棣最信任的宦官之一。
毛佩琦:他在靖难之役中就表现非常勇猛,对于明成祖夺权建立了功业,当时就显示出了他的才能。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经过数十年的励精图治,至洪武末年,已经是仓禀充实,天下太平,朱棣继位后,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明朝定下了明亮的基调,经济增长,文化繁荣。朱棣似乎是一个天生喜欢宏达计划的人,他编纂了大部头的古代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疏浚了大运河,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紫禁城,并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正是永乐皇帝宏大叙事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对于下西洋的原因,《明史》中是这样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毛佩琦:我们怎么样理解,耀兵异域且示中国富强,明成祖交给他的一封敕书,这封敕书这样说,要把我的意图向普天下多少讲清楚,我的意图是什么呢,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照临,霜露所需之处,人民老幼皆欲遂其生业,这是一个伟大的抱负,也就是说,普天之下,我要让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通过郑和船队开展海外贸易,是朱棣的另一想法,在后代历史学家看来,赴海外寻找疑似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是永乐皇帝派遣郑和多次下西洋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目的。
范金民:为什么朱棣要派郑和下西洋,到现在说法很多,找建文帝和耀兵异域两个是主要的看法。
朱棣登上皇位当年,也曾派遣多个使团出使一些西洋国家,然而小规模的航海不符合这位帝国之君的性格,他要派遣一支规模空前的庞大使团,出使西洋各国,朱棣的计划,船队不仅要到达爪哇、苏门答腊、暹罗、占城、真腊、满剌加等,今天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和地区,还要穿过印度洋,向西出使更远的国家。让谁成为这个使团的领导者呢,永乐皇帝考虑再三,觉得郑和是正合适的人选,永乐皇帝为此特派命相师,观察郑和的相貌,相师在一番暗察后禀报皇上,三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相师所说的三宝,就是郑和,人们亦称为三宝太监,听到相师的回奏,永乐皇帝非常高兴,决定正式任命郑和为使团正使,一个宏伟的计划一经确定,当下的准备就更显得迫切,其实洪武年间就已未雨绸缪,都城南京地区植下的数千万株棕树和桐树,经过30余年阳光雨露,到永乐时期大部分已经茁壮成材,所产棕缆和桐油可以助造船之用。大量的木材被运送到了南京附近的龙江船厂,工匠们开始日夜不停的建造出洋船只,船舶主要在龙江船厂建造,但是,全国范围内的船厂也被动员起来了,浙江,湖广,江西,福建以及直隶,安庆,苏州等府府的造船厂也昼夜开工,建造各类海船,据英国学者李约瑟估计,在1420年,明朝皇家拥有的全部船舶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整个欧洲国家船只的总和。
商传:这个是官方行动啊,你想这个取宝船,在造船厂一造,那就是个大工程啊,不是一般的准备。
这里是曾经明朝的一个造船厂,如今它成为了渔港,虽然依旧忙碌,但即便是在当地大多数居民的记忆中,古老船厂的踪迹也已经无处可寻。岑国和与岑武国两兄弟希望重新建造郑和的船队,来唤起人们对那段辉煌历史的记忆,这让他们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造船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们舍弃了现代电动工具,完全利用当时工匠们的技艺和工具完成船只的建造。
我这艘船总的翘、两头翘,两头翘的弯曲度是多少,那么我要选择的是弯的木料,必须要在北面去选择,我打个比方,要在北面选择的话,北面的山它有斜度的,那么风吹雨打的时候,那这个木料呢,它是一次种在山坡上的,那么风吹雨打,它变成了这样子一个弯的,那么我就在北面的材料,比较坚硬的弯曲度,比较好的木料,我就选择到两边。
其实,明朝的造船技术,留存到现在的并不多,很多都已经失传,为此,岑氏兄弟耗费十一年的时间,岑氏兄弟正在造的这条远航木船,长31米,宽八米,可以装载250吨货物,这足以让人感到震撼,但在郑和的船队中,它只是一种最小型的货船。在郑和船队中,船只总数在200艘左右,除正使郑和等人乘坐的大型坐船宝船外,还有马船,粮船,战船,坐船,水船等各种船舶。马船是运输用船,粮船运送粮食,坐船用于载运兵员,战船是用以投入战斗的船只。建造出郑和宝船是陈氏兄弟的终极目标,显然如今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顺着岑氏兄弟渴望的目光,一直向北,穿过无数曾经的造船厂,落脚在南京郊外,正是在这里诞生了郑和的宝船。600年前,这里是明朝最大的造船厂,龙江造船厂所在地,曾经坐船用的作塘,如今已变成了湖。这是1957年,在龙江造船厂遗址出土的一根巨型舵杆,长达11.07米,据明代史料记载,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而现代学者推测,最大的宝船满载排水量,能达2万吨以上,宝船之大在当时无疑创造了世界之最。
姜福茂:我们厂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造万吨轮的时候,还是在国内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所以我觉得呢在15世纪,我们国家能造出这么大的船舶,我也真是很佩服我们的古人,如果在我们现代造船眼光来看,也是一个大型船舶。
郑和宝船究竟有多大,据学者推断,折合成现在的尺寸,宝船长100多米,宽50余米,这样的宝船其排水量是将近100年后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旗舰的100倍,即便是400多年后,在鸦片战争中攻打中国的英军旗舰康华利号,其排水量也不到郑和宝船的八分之一。如此大的船只,究竟是由谁来具体设计的,又是怎么建造的,郑和在建造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关于郑和宝船,还有很多不解之谜等待发现,可以确认的是,中国人所拥有的先进的造船技术都已经应用在了宝船上。曾炽杰是新加坡的古船与航海科技专家,曾经在英国学习造船专业,多年来他对中国古代帆船有着深入研究,
曾炽杰:中国帆船,它用的水手的人数很少,非常非常少,他不需要很多很多人,而西洋的帆船不一样,它要的水手很多,风有八个方向,船可以向七个方向走,中国帆船很容易逆风走,西洋的帆船很难,为什么很难呢,它基本上的结构不允许。
中国人独创的平衡式梯面斜帆技术被广泛应用到郑和的船队的大小船只上,控制这种帆,只需要在甲板上就可以操作,而不像西方人那样,爬到桅杆上面,通过这种风帆与船舵的配合,只要海面上有风,无论风从哪个方向来,船都可以获得前进的动力,并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行驶。中国人发明的航海罗盘和牵星术同样得到充分利用,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导航体系,这比欧洲领先至少200年。
丁天明:那么这个牵星术主要是测定了一些星体的方位、角度。
郑和船队的奇迹,不仅体现的船只和航海技术上,郑和每一次出使西洋的使团人数多时达27000人左右,其中武装护航人员就多达两万人,这显然是有史以来人员数量最大的使团,郑和船队人员中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通事、书算手、医士、水手,各类匠人,仅医官医士就有130多人,平均150名远航人员配备了一名专职医务人员。1992年,考古专家在福建长乐发掘出五组明朝雕塑,其中一组雕塑名为巡海大臣,他的主体雕塑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穿簇新蟒袍,腰系白玉带,脚穿皂朝靴,是明代宦官特有的服饰,经考证确认这尊主体雕塑的人物形象就是三宝太监郑和,这一组雕像所塑造的正是郑和使团的部分成员。
商传:造好了船,出海跟随的军士这得挑选吧,安排吧,官员,而且他这个是个专业性的,不是说我能打仗就行,他还得有舵手,有水手、帆手,缆绳,各种各样的管理,这都得有。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出发的那一刻,公元1405年6月15日,刘家港,这个平静的江南小镇,突然间变得热闹非凡,浏河与长江汇合处,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争相目睹郑和船队首航西洋的盛况,在祭拜过天妃宫的妈祖神之后,郑和率队登上宝船,这支由200多艘大小船只,两万余人组成的船队满载丝绸、棉布、瓷器、粮食、淡水、燃料、蔬果、茶叶等物品,离开刘家港,沿海岸南行至闽江口,入冬后乘东北季风驶向茫茫大海。有幸目睹这支庞大船队经过的沿海居民惊叹不已,因为在南方的海域上,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海上景象,几百艘船只在海面上排开,上千张风帆遮天蔽日,白天旌旗猎猎、鼓声阵阵,放眼望去,蔚蓝色的海面犹如春天里开满鲜花的原野,入夜,号声此起彼伏,海面上灯火点点,大海中倒映的灯光与夜空的星光交相辉映,显得美轮美奂,恰似天上的街市,只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才能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才能在海上导演出这样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旷世美景。
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如今被称为黄金水道,连接着太平洋与印度洋,每年有大约十万艘船只航行在这个水道上,他们依靠先进的通讯工具,航海技术保证航运安全,而且每一条船在海上都是沿着既定的航线独立行使。
古马:我们常用GPS定位路线,我在GPS里面输入起点和终点,然后就有了航线,这就是航线,我们根据GPS按照航线航行。
一个疑问从我们脑海中跃出,长年累月在惊涛骇浪中航行,郑和是如何保证一支庞大的船队安然无恙、井然有序的呢,在郑和船队中,通讯联络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若遇雾雨雪等天气,用铜锣、炮声联络,前进、后退、休息、起碇、扯蓬、升帆、抛泊等等都统一指挥,使郑和的命令可以高速准确的传达到每一艘船。一个由二百多艘船只,两万多人组成的船队,犹如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市,同样是来自新加坡的经济学家,湛先训博士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对郑和船队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湛先训:就像今天的企业公司,我们拥有很多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财务部等,当你处在一片开阔的领域,船只是以三角形的队形扩展开来的,文学上称呼领导的船为母船,靠近指挥船的那些船只,将会看到视觉形象和声音,然后他们立即将这些船只传递出去给外围的船只,所有的信息将会以同一种方式从船队的一部分传递向另一部分,你可以想象我们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就像一种网络,那个时代,他们没有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能够利用人工的方法,满足交流的需要,我们不得不称赞郑和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新加坡古称淡马锡,据《郑和航海图》记载,郑和船队曾经进过这里,并且以一个很像龙牙齿的巨石作为其船队航线的标志,这就是龙牙石的来历,龙牙石在约1880年被英国海军炸毁,2005年新加坡政府根据历史记载重建了龙牙石,以此纪念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在驶离明帝国的版图之后,首先到达占城,又先后访问了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紧接着穿过今天的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崔蓝屿、锡兰、柯枝等地区和国家,最后继续沿印度海岸北上,又访问了甘巴里,阿拨把丹等国,之后开始返航。
毛佩琦:明成祖给郑和带了一些给西洋蕃王和头目的信,我们来这儿干什么了,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表示出我们的友好,表示出我们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的这种主旨,同时我们要向各地交换、赠送礼物和交换礼物,同时要开展和所到国之间的贸易。
不仅如此,郑和船队还带来了各种农具,开井用的工具,每到一处,官兵们一边开井汲水,造屋居住,一边教会当地民众耕田种稻。明代的《开工天物》中记载的很多农具,在今天的马来西亚的偏远地区,农民至今仍在使用。郑和使团开凿水井,居住在马六甲的人们几百年来一直饮用这些井水,并亲切的称它为三宝井。
林瑞:马六甲后来的干旱时期,几乎都要靠这个三宝井的水。
郑和船队返航途中,还完成了一次海外维和行动,当时,以广东人陈祖义为首的一伙海盗,长期盘踞在东南亚地区的旧港,各国过往船只不堪其苦,却无可奈何,郑和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经过一场激战,陈祖义被俘,他的几千名海盗全部被歼,从此,旧港一带海运平安无事。
毛佩琦:明朝的时候,曾经沿着从中国南海往印度洋走的方向,这条路上并不太平,郑和下西洋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定和和平。
永乐五年九月,经过两年多的远洋航行,郑和率船队凯旋归来,回到南京,这次也带回许多国家的使节,前来向明王朝回访进贡,献上各国的奇珍异宝。郑和下西洋的任务完成得十分完美,振奋了整个帝国,明王朝再次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各国。自公元1407年冬至公元1421年春,14年间郑和舰队又五下西洋,第二次下西洋,船队最远已经到达了今天的伊朗霍尔木兹海峡,从第二次下西洋开始,郑和分别在今天的越南南部、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和印度的西南部建立了交通中心站,接下来的几次下西洋,郑和船队从这些交通中心站出发,向外派出多条支线,船队进行远航,开辟了数十条新航线,到第六次下西洋,有船队已经西抵南非海岸,有人甚至认为,船队向南到达了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甚至澳大利亚沿海岛屿,甚至曾经进行过环球航行。着副全长560厘米的航海地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多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共有109条针路航线和四幅过洋牵星图,包含了500余个地名,随着一次次远航,郑和船队不仅不断开辟出新航线,而且随船来朝贡的各国国王、使臣络绎不绝。
陈达生:马六甲一代一代王以后,每两三年都要到中国去朝贡。
陈达生博士是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家,为了能够在东南亚让更多的人了解郑和,宣扬郑和精神,陈博士在马六甲找到了郑和官场的遗址,并且在遗址上建造了一座郑和博物馆,陈博士的这座郑和博物馆,是东南亚最著名的私人博物馆之一,整个博物馆设计非常独特,犹如一个巨大船仓。
陈达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是船的货仓,在上去是生活舱,等一下我们去看,生活舱有什么,,住的地方,还有药店、还有餐厅、厨房。
郑和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与郑和以及他的船队有关的文物和展示品,而其中的很多文物都与郑和船队在当地的活动密切相关。
陈达生:这个他们称为郑和瓮,明朝的郑和瓮,这些怎么会找得到,中国没有的,郑和的士兵们住完了,没有人要了,很多森林里面的土著,就把它当成宝收到森林里面去,收去之后的,现在它是传家宝了,他儿女要读书、进大学、生病,就偷偷拿去卖,也不用给人家知道。
在郑和博物馆里,与郑和有关的文物种类繁多,大到农机具、武器、小到瓷器、货币,很多文物都价值不菲,不过其中有一件文物却无法估量它的价值,被陈博士称为镇馆之宝。
陈达生:这个井也是很古老的,这边人把它叫做将军井,将军井就是郑和将军用的这个水井,有一个中国的专家来后见这个井,这样的井在中国很普通,所不同的是郑和时期的井壁是用花岗岩,这边很多的,他就地取材吧,一口在中国最普通不过的水井,在这里却是意义非凡,因为它直接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乃至文明进程。
而郑和船队的远航,也给朱棣皇帝带来了意外之喜,他们运回了帮噶刺国进贡的麒麟,这只动物实际上是生长在遥远的非洲草原上的动物,长颈鹿。中国人向来尊麒麟为四灵之首,把它当祥瑞之物,只是在盛世才会出现,它的出现震动了朝野,让永乐皇帝坚信自己的努力终于换来了明王朝的太平盛世。六次下西洋,郑和完成了永乐皇帝交给他的三项任务中的两项,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经济上开展海外贸易,第三项任务寻找疑似失踪的建文帝虽然未能完成,但这支船队完成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宣扬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友谊之旅,它传播中华文教,力求建立以和平与和谐为核心的国际社会秩序,这种天下大同的政治思想,是中华民族自古及今的理想,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毛佩琦:明成祖的理想,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帝王的理想,叫做天下为公,他希望把一种和平和谐的秩序带给天下,那么怎么样来建立这样一个秩序,明成祖在敕书当中,用了这样两句话,叫做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英国学者李约瑟对郑和下西洋是这样评价的,东方的航海家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他们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以恩人自居,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事实正是如此,这个古达世界规模最大的外交使团与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不殖民、不侵略,所到之处,都是进行友好的交往活动。
湛先训:当郑和到达一个地方,他就与当地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只是语言上的,还有行动上的,这就是他的五个协作方法,先是及时表明善意,然后慷慨赠送礼物,达成双赢贸易,再确保持续性,最后继续建立信任。
如今的东南亚各国遍布郑和下西洋留下的遗迹和风俗,在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井、三宝亭,在吉隆坡怡保有三宝庙,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柬埔寨都有三宝庙、三宝宫、三宝禅寺或三宝塔,东南亚以三宝命名的郑和纪念地,有庙、有井、有山、还有城,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海洋之子,纪念这位给他们带来文明与和平的中国使者。
范金民:郑和下西洋,树立了一个中国人和平对外交往的、一个光辉的典范,特别是跟后来西方的、更晚一点的西方老殖民主义者的远洋航海的掠夺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以,东南亚各国一直到现在很多国家,很多地方把郑和奉为神明来崇拜的。
然而中国航海史上最悲壮的落幕,与最辉煌的时代一样,来的无比突然,公元1422年,郑和第六次远航归来,文官们已经开始批评皇帝的海外政策了,他们认为皇帝从遥远的海外取来的无用的奇珍异宝,而耗费了巨额的国家财富,是否继续下西洋,永乐皇帝显然也在犹豫,他不能不考虑文臣们的批评。
商传:士大夫的这种中国传统的这个思想,认为这是劳民伤财,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那个大船做那么大的叫宝船,取了什么宝拿来展览,大家看新鲜,长颈鹿叫麒麟,那个大的乌龟壳什么大宝贝,不过就如此而已,对国家能有什么意义。
公元1424年,农历7月18日,永乐皇帝猝死于第五次北征途中,太子朱高炽即位,将西洋宝船作为先朝弊政,加以罢黜,诏令下西洋宝船全部停办,作为昔日的朱棣宠臣,此时的郑和已经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能伴随着权力的更换而沉浮。公元1425年,宣宗皇帝朱瞻基即位,不久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修理南京大报恩寺,六年后因为感慨于前来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少,遥想当年万国来朝的盛况,宣宗倍感失落,思虑再三后,他决定置朝臣们的激烈反对于不顾,派遣郑和再次出使西洋。此时的郑和已是花甲之年,公元1431年,南方的严冬已过,原野上春意处露,沉默多年的刘家港再次喧闹起来,郑和率领的庞大的船队再次从这里驶向大海。这是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也是帝国船队的收官之作,这次出洋,总共经过了20几个国家,于1433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返回太仓刘家港。1435年或1436年,郑和病逝于南京。郑和之死还有一个版本,说船队在返航途中,与风浪搏斗了几十年的郑和,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最终,这位海洋之子选择了他最好的归宿,蔚蓝色的大海,应该说,郑和船队的最好归宿,似乎也随之归于浩瀚的大海。在现存的历史文献中,关于郑和船队远航的记录,少之又少,在大多明朝官员看来,郑和下西洋显然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在郑和去世三十年后,当宦官们向成化皇帝讲述永乐时期的大航海故事时,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成化皇帝,命人去取郑和的航海档案,兵部官员刘大夏却将郑和航海档案藏匿起来,并最终下落不明。
商传:当时刘大夏管这事,他就把这航海图志都给毁掉了,不让它保留下来,认为这是祸国殃民的事情。
明朝大航海的停止,跟它的开始一样突然,在向浩瀚的海洋迈出一大步之后又退了回来,距郑和首航80多年后,大陆的另一端,哥伦布带领各三艘排水量近百余吨的帆船,驶向大西洋的对岸,也许这是历史的错爱,世界地理大发现不属于当时航海技术、装备领先世界的中国,而属于比我们晚得多,装备比我们差得多的欧洲人。
湛先训:在郑和航海之后,又有许多航海家出现,但是这些西方的探险家,不幸的是进行了殖民。
人类的发展进程,因为东西方大航海时代的潮起潮落而发生着变化,必须赐予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却与之擦肩而过。虽然,官方的航海行动停滞不前,但私人的海外贸易与远越重洋依然兴盛,这幅《海水旭日卷》是与郑和同时代的明代画家戴进的作品,在茫茫大海上,一轮旭日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整幅画面虽景物简洁,却具气象万千的气势,这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如此磅礴浩荡的海水旭日画卷,在经历了明朝大航海时代后,海的强烈召唤使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探索不会就此停止。
毛佩琦:如果说我们人类有共同的价值的话,中国人所代表的那种强度凌弱、众不暴寡的天下观,有永恒的价值,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类共同遵守的东西,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
郑和航海的故事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的浏河镇早已变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江南小镇,六百年的光阴过去,浏河水当年奔腾入海的气势,早不见踪影。但郑和船队遮天蔽日奔向蓝色海洋的的壮观场面,对于今天的我们,应该不仅仅只是追忆和怀想。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肃说历史”。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纪录片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