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厦门大学旅游线路及经典介绍

路线:游览的线路统一定为(定点介绍):临近南普陀校门接团队--右拐图书馆--

走向西门方向到嘉庚像拍照(讲解嘉庚精神、文化知识)--朝鲁迅像(介绍鲁迅与厦大

关系的内容、厦大校史馆介绍)方向沿途介绍嘉庚楼群----新操场介绍(定点介绍)---

上弦场(定点介绍建南大礼堂)---简单介绍芙蓉隧道(看具体情况是否可前往若是未

开放在洞口定点介绍)----寻找合适的空地进行学习心得交流——芙蓉湖边介绍颂恩楼

(定点介绍建议合影)---勤业食堂------南强书苑(厦大自己出版的图书展示)

景点介绍:

陈嘉庚雕像

位于演武场前面的雕像就是我们敬爱的校主陈嘉庚先生像,众所周知,作为全

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985” 、“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厦门

大学是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 1921 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

创办的大学,而陈嘉庚是近代中国私人创办大学的第一人,以“毁家兴学,千古一人”

的事迹感动中国,感动世界,而先生被我们的毛主席盛赞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

厦大的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亮出的精神

话语。“自强不息” 是出自《周易•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味着追求

永不歇止,蕴含着雄健浩然之气,体现了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和气概。 “止于至

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 源于《礼记•大学》“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在表明厦门大学应该始终如一、永无

止息地探寻“事理之极致” ,抵达科学真理和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启智与道德上达

到完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

行。1994 年 10 月 8 日,经校党委校行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被正式确定为厦门大学校训。而厦门大学的校徽也有包含了校训的内容,校徽的图案

是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确定和沿用的,徽标圆环上方是繁体字“厦门大学” ,下

方为拉丁语“厦门大学”;盾形上的三颗五角星图案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三才”,

即所谓天然中精神的、宇宙的、人类的三大元素;盾形中心的城及城门图案象征着广

纳贤才、开放办学;绶带上的“止于至善”四字为建校初期校训。嘉庚先生当年在南

洋一带经商,目睹了落后就要被挨打的现象,深知“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

职” 。他于 1913 年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集美开始办学,于 1921 年创立了厦门大学,在 1929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嘉庚先生的事业受到重创,支撑不起厦大的开支,但他毅然

决然的变卖了大厦继续维持着厦大,所以当时有陈嘉庚先生“宁可卖掉大厦,也要支

持厦大”一说。后面由于国内外形势的转变,为了厦门大学更好的发展,陈嘉庚在 1937

年将厦门大学捐献给了国家从此改为国立学校,经历将近百年的风雨,厦门大学已然

是“南方之强” !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学子来次学习深造!

陈嘉庚生平

陈嘉庚的创业历程必须先说一说他的父亲陈杞柏,陈杞柏早年下南洋谋生,在

新加坡经营“顺安号”米店。陈嘉庚 17 岁就远渡南阳来到父亲的店中学习经营管理,

20 岁回福建结婚,后在家乡读书一年,22 岁的时候再次到新加坡管理米店。后来母亲

病逝,闻听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出发之前,他将自己经管的账务移交给他的

族叔,当时他父亲各项经营都很顺利,拥有资产约 35 万元。可是当守完 3 年母丧的陈

嘉庚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曾经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已达 30 多万元。原来

是父亲的妾生子趁陈嘉庚不在,尽情挥霍导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的边缘。

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不必偿还父亲债务,况且陈嘉庚身无分文,如何偿还,但

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面对父亲的凄凉,还是毅然承担了债务,继承了这个烂摊子,当时

他还不到 31 岁。从此这个杰出的企业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商业之旅。

创业之路是十分艰辛的,陈嘉庚创业之初身无分文,经过详细的考察,陈嘉庚发

现,菠萝罐头销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资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于

是他决定建立一个菠萝罐头厂。他就向别人借了 7000 元开始创办罐头厂,取名菠萝苏

丹,意味菠萝大王。陈嘉庚的优良品质打动了上天,仅仅经营了三个月,便获利丰厚,

获得了第一桶金。当年夏天,他又开设了“谦益号”米店。后来又审时度势,决定经

营橡胶种植业。经过 20 年的发展,到 1925 年,陈嘉庚已经拥有 15000 英亩的橡胶园,

是当地华侨中最大的树胶种植者之一。同时,他也开设了橡胶产品制造厂,比如胶鞋,

轮胎等等。在 1923 年至 1925 年之间,是陈嘉庚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他拥有资

产 1500 万元,仅仅三年中,他获利 1070 万元左右,雇佣员工数万人,其经济势力称

霸整个马来西亚半岛。

简要讲完陈嘉庚先生的创业历程,下面我们讲一讲他的办学历程。在陈嘉庚致富

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兴学报国。他曾经说过“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

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在他 20 岁时,他就捐献 2000 银元,在家乡创办惕

斋私塾。1913 年起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集美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

航海,农商等学校共十所;另外设置幼稚园,图书馆,医院,科学馆等,后来就是我

们所说的集美学村。他还资助了福建省各地中小学 70 多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

1921 年陈嘉庚捐助 100 万元,常年费分 12 年付款公 300 万创办厦门大学。创校之初就

有文,理,商,教育,五院 17 系,这是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全

国唯一一所由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于 1921 年 4 月 6 日开学,独立维持了 16 年。后

来到了 1929 年,大家都知道那时发生了世界经济危机,因为陈嘉庚的生意遍布全球,

所以企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然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

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的三座大厦变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当时,陈

嘉庚公司积欠银行债款近 400 万元。公司资产仅在 200 多万元,已是资不抵债。以英

国汇丰银行为首的债权银行要求陈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厦大经费,被陈嘉庚断然拒绝了。

他认为自己不能也不应放弃义务,学校办起来了,就得维持下去,一旦关了门,恢复

就无望了。学校如果关停,不仅耽误青少年前途,而且对社会影响不好,罪就大了。

如果因为负担集厦学校经费而遭致生意失败,这是个人事业的荣辱。

1932 年,陈嘉庚辛苦创办的企业终于被收盘,虽然他的事业走下坡路,但陈嘉庚

却从不后悔,因为他成功地创办了这么多学校,尤其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

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

上。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这些钱是在

1980 年折算下来在一亿美元,如果在现在估计那也是个天文大数据啊!

1961 年 8 月 12 日,我们敬爱的校主这个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病逝于北京。弥

留时他仍殷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并嘱咐“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遗产 300 万元人

民币全部献给国家。为了感谢这么多年他对国家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

予其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在家乡鳌园,以告慰这个曾经辉煌、博大无私

的爱国华侨。为了纪念陈嘉庚先生的奉献,1990 年 03 月 11 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

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1964 年发现的第 2963 号小行星命名为

“陈嘉庚星”,以表彰陈嘉庚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

嘉庚建筑--群贤楼群

一进厦大西门我们看到的这一主四从的整排建筑 就是嘉庚风格的群贤楼群,建筑体现了中

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其建筑呈现出闽南式屋顶,西

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其空间结构上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在选

材用工上“凡本地可取之物料,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厦大群贤楼群、建南

楼群均为“一主四从”的组团结构,即以主楼为中心,其它四幢从楼沿两侧对称“一

字”排开,主楼以中式风格为主,从楼以西式风格为主。陈嘉庚先生深受中华传统儒

家文化和多年南洋侨居生活的影响,汲取了中西文化不同的审美观,既注重中西交融

又突出地方特色。所以厦大的美,除了厦门美丽怡人的自然条件之外,最主要还体现

在这极具特色的嘉庚楼群,这五栋分别称为:囊萤,同安,群贤,集美和映雪楼,楼

群一字排开,主楼高高耸出,群贤取义“群贤毕至”之意,而同安,集美是厦门的 2

处地名,也是陈嘉庚的故乡,囊萤和映雪则是引用了古代人刻苦学习的典故(晋代孙

康冬月映雪,车胤囊萤的故事)厦大建校之初,历经了战争时代,建校办学受到极大

考验,而厦门大学的师生克服万难坚持学习,这不正是我们一直敬仰的精神吗!而我

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有着优越的条件,有着和平稳定的幸福生活,我们有什

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大家利用假期走出书本看外面的世界,希望今天的参观对你们

都有所启发,也希望今后加倍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殷殷希望!将来可以

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以上就是厦大的景点介绍!谢谢观看,有需要可以加我的微信联系1255368578

上一篇新闻

它与中国共产党同龄,汪精卫差点成首任校长,如今是“中国最美校园”之一

下一篇新闻

“五一”假期将至,你准备好了吗?有海有山四季花开的厦门欢迎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