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把光和热洒在家乡的大地上!支持乡村振兴,他们这样做

唐高美:带领村民把沃柑发展为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关乎农民的生存大计。沃柑是阳朔县杨堤乡唐家村的支柱产业,唐高美是唐家村的党支部副书记,他把沃柑产业的引进、发展当成头等大事,多年来坚持种好沃柑,并积极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人。

2015年3月12日,12000株沃柑苗种在了杨堤乡唐家村150亩的土地上,种下沃柑苗的同时也在村民心中播下了致富的希望。唐高美的记忆很清晰,因为这些沃柑苗是他亲自到重庆“讨”回来的。

把光和热洒在家乡的大地上!支持乡村振兴,他们这样做

唐高美查看沃柑长势。

那时沃柑种植刚兴起,沃柑苗“一苗难求”。唐高美到重庆后,苗木公司告诉他苗已经被预订完了。“村民已经把土地都整理好了,就等着我把苗买回去种上,不能让大家的希望落空。”唐高美下定决心,不买到沃柑苗绝不回去。他在苗木公司住了下来。第一天,公司不理会他,第二天公司说把别人订的沃柑苗让几千株给他,让他快回家,唐高美依旧不肯。第三天公司没辙了,答应给唐高美12000株苗。唐高美成功带着沃柑苗回了唐家村。如今,唐家村沃柑种植超过500亩,带动周边村屯种植沃柑800亩,产生经济效益约350万元。

2017年,唐家村采摘第一批沃柑,以12元每公斤的价格售出,村民都笑开了花。2019年沃柑价格为8.4元每公斤,2021年为6.4元每公斤。目前,今年的沃柑已经成熟,这几天村里都忙着和来收购的老板谈价格。唐高美说,这几年沃柑种得多了,利润减少,但总体而言,一亩地的投入约为4000元,一亩地的产量约为2500公斤,产值大约为1.6万元,种沃柑还是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随着价格优势不再,很多村民不知道接下来还能不能种柑橘。唐高美认为,目前柑橘市场已经饱和,现在开始种是不适合的,原本种了的应该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他说,水果价格也是有周期的,下降到一定程度又会上升。因此,村民要在管护上下功夫,提高沃柑的品质,等待下一波的价格回升。

唐高美自家的沃柑是村里种得最好的,价格也最俏,总能比别人高出一两毛钱。他的经验是“三分种,七分管”。他认为村民的管护水平还有待提高。他说,在种植沃柑之前,村里主要种黄皮果,黄皮果种植大多数是靠天吃饭,不做专业管护。沃柑的管护却很重要,包括农资投入、肥料下得足不足,是不是在最适合的时候施肥等等。2021年,他自费带着几个村民到荔浦学习柑橘管护技术。他说,农民也要不断学习。他计划今年还要组织村民外出学习。

唐高美说,唐家村的沃柑除了要提升品质还要加强宣传,现在驻村第一书记正想方设法为村民联系收购商,并通过后盾单位宣传唐家村的沃柑,他和村民也会积极配合,共同把村里的沃柑做出品牌来。唐高美还担任县、乡人大代表,他总是积极搜集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让大家能听到来自基层、来自老百姓最真实的心声。这些年他关注到,农村产业发展好了,就能留住年轻人,如此一来村里的孩子们也就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因此,他认为村民也需要提高认识和觉悟,更加积极发展产业。(记者周文琼 见习记者李忠波文/摄)奉彬:走出实验室在乡村挥洒青春汗水

“被选派为六塘镇岩岭村第一书记已过去半年多的时间了,我心里感触颇多。工作环境和对象的不同,使得我身上的压力和责任更重。”临桂区六塘镇岩岭村委驻村第一书记奉彬在笔记中如是写道。

作为在实验室里研究分子技术的农学硕士,奉彬大学毕业后,在临桂区农业农村局从事专业工作。

把光和热洒在家乡的大地上!支持乡村振兴,他们这样做

奉彬在村民家中察看用水情况。(记者刘健 通讯员黄浩森 摄)

“我在实验室的时间比较多,很久以来也想锻炼一下自己,于是驻村人员换届的时候,我就主动申请到基层去。”奉彬说,下派进村后,她第一时间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了解岩岭村被列入贫困村的原因,并且用做实验的“思路”去分析求变之策。

岩岭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这是奉彬走进村子的第一印象。因为路灯损坏,晚上村子里黑漆漆一片。

“很多村民路过村委就会‘顺便’来反映这个问题。后来我们向临桂区发展与改革局和六塘镇政府申请到了太阳能路灯25盏。还向后盾单位临桂区农业农村局申请经费,对全村19盏损坏路灯进行了检修和更换。”奉彬说,路灯亮起来后,村民晚上都会出来活动活动,村里晚上也热闹多了。

村里的广场既是村民娱乐的地方,同时也是征集意见的最佳场所。岩岭村办公楼就在村里的小广场旁边。走出办公楼,奉彬经常和村民一起聊天,渐渐了解到村民用水困难的问题。

“莫家村以前是有人饮工程的,但是因为地势高,水压不够,所以村民家里经常停水。后来我们新建了水塔并增设了加压设施,解决了村民的用水困难。”奉彬说,她还申请到了24万余元的人饮工程项目资金,解决了神山底村61户的人畜饮水困难。

岩岭村的传统和优势产业是柑橘,全村种植面积达400亩。为了发展好这个产业,奉彬申请了78万元资金,完善蛇岭村灌片节水灌溉配套设施,改变了传统沟渠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修建了1000米莫家村水渠,修建老村到新村2500米水渠,将彻底解决雨季农田被洪水淹没的困扰。

“新村、老村和大坪里村种植柑橘比较多,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村内产业道路不畅的问题。经实地查看后,我发现产业道路狭窄,坑洼不平,雨天泥泞不堪,村民发展产业十分不便。经过半年的不懈争取,今年大年初九,这条2.5公里的产业路动工了。当天很多村民去围观,大家都非常高兴。”奉彬说,现在,经常能听到摘果的村民谈论这条路,大家都期待修通道路以后产业发展得更好。

“我是学农的,想把自己的专业特长最大化发挥出来。”奉彬告诉记者,下一步,她打算用好自身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村民的收入。(记者刘健)陈泽曜:用情用心做村民的“贴心人”

春回大地,又是一年春耕好时节。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镇巨塘村委桐竹新村,一个小伙子正在巡查去年年底新修的水渠,为即将用于春耕生产的基础设施“把关”。这个小伙子,是桂林市委组织部派驻巨塘村委的第一书记陈泽曜。

2021年4月,陈泽曜第一次进村时,村民都对这个年轻书记持怀疑态度。“才20多岁,能在农村呆得下去吗?能把驻村工作做好吗?”没想到,不到一年的时间,陈泽曜就用实际行动让村民“刮目相看”,且赞不绝口。

巨塘村桐竹新村地势较高,没有修水渠,每年秋季村民都为农田灌溉问题犯愁。陈泽曜了解到,缺乏灌溉用水的水田达100多亩。“如果不尽快解决,就会持续影响到当地老百姓每年的水稻收成。”陈泽曜迅速行动,多方争取到扶持资金15万元,新建了一条从桐竹新村至村委的长700多米的水渠,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灌溉难题。桐竹老村的一条水渠也年久失修。陈泽曜又多方协调,争取后盾单位乡村振兴发展资金4万元,翻修了这条300多米长的渠道。

把光和热洒在家乡的大地上!支持乡村振兴,他们这样做

陈泽曜(中)向村民了解村里肉牛养殖情况。

在村里待久了,村民发现,陈泽曜不仅办事稳重,而且心思很细。巨塘小学校门口停车场是一块草坪,因为骑车前来接送学生的家长多,车辆辗压导致路面坑洼不平,雨天更是泥泞不堪。陈泽曜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他积极向县教育局申请经费3万元,对停车场进行了硬化。巨塘小学部分教室配备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陈泽曜多方争取社会帮扶资金6.7万元,向巨塘小学赠送价值6万元的“希沃白板一体机”教学设备2套,以及书包、文具、羽毛球拍等文体用品一批,有效提高了学校的硬件条件,赢得了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称赞。

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搞文艺,陈泽曜也不例外。受他的影响,巨塘村村民的文体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不到一年的时间,巨塘村先后举办了巨塘村妇女节文艺汇演、牛路头村“牛王节”活动、2021年儿童节晚会、2021年重阳节“尊老、敬老”活动等。村民们夸奖陈泽曜道:“又会干实事,又会组织文体活动,这个小伙子,蛮不错!”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驻村近一年来,陈泽曜多次召集村干部开会,商讨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几经商议,村委决定发展肉牛养殖。为此,陈泽曜带领村两委干部到栗木镇、莲花镇等考察肉牛养殖项目。去年,巨塘村委与桂林森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养殖肉牛。在村委的肉牛养殖场,记者看到,养殖肉牛已经达20头。陈泽曜说,未来村委还将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并鼓励村民学好技术,养殖自己的种牛。

为民办实事,数据来说话。2021年,陈泽曜带领村民通过门面出租、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推进“旱改水”项目、开展“清水鱼”养殖项目等拓宽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成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此外,陈泽曜积极对接派出单位,先后争取到各类项目及帮扶资金40余万元,为巨塘村各方面的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社会力量。

平安镇党委副书记罗晟说,陈泽曜在驻村之前已经有了三年多的基层工作经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他真蹲实驻,用情用心,成为当地百姓名副其实的“贴心人”。(记者秦丽云 文/摄)返乡创业大学生黄望:为建设家乡作贡献

桂林永福福寿养生茶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黄望,今年34岁,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堡里镇创业,10年来,其发明的“生产富硒罗汉果的方法”获得国家专利,其管理的公司荣获“桂林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创建的电商销售部,每年为群众销售土特产1000多万元,其创建的永福金色东方果业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市级、自治区级示范社。2016年以来,黄望因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成绩突出,连续两届当选永福县政协委员,先后获得“桂林市十佳乡土销售大户”、“永福县乡土销售大户”等荣誉称号。

把光和热洒在家乡的大地上!支持乡村振兴,他们这样做

黄望(左一)在选果车间检查砂糖柑的选果情况。

日前,记者见到黄望时,他正在自己的选果车间检查砂糖桔的选果情况。他中等身材,精明爽快,谈吐显露出一个青年企业家特有的风采。

记者问:“你一个大学生,为何选择返乡创业?”

“我是堡里的儿子,我爱自己的家乡!我返乡创业,就是想挑战自我,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黄望大学学的是管理专业,2011年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在桂林永福福寿养生茶业有限公司担任销售经理。

开拓创新求突破,勤学钻研出成效。当时企业管理比较松散,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黄望便将自己学到的企业管理知识用在工作中,使企业从开始没有业务做到每月业务量达到数十万元以上。2013年,他代表公司前往缅甸洽谈合作,并成功将公司的“永福福寿”系列茶产品签约成为总领事馆定制的高端接待用茶。2018年,他利用自己的发明专利指导农户种植富硒罗汉果,每个果子比普通的贵0.2元左右,产量也比普通果子高,为果农增收达500万元。其公司所生产的永福福寿茶、罗汉果系列产品,通过了广西扶贫产品认证,畅销市场。

创办合作社谋发展,创建电商促销售。2013年,黄望创办了永福金色东方果业专业合作社,带领50名社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销售模式,大力发展罗汉果和砂糖桔产业。2021年,合作社共销售罗汉果2000多万个、砂糖桔3500吨,销售额达3750万元。2013年初,黄望创建电商销售部,每年销售农副产品1000多万元,带动社员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他多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宣传永福罗汉果,2018年还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罗汉果推荐会,成为永福罗汉果的代言人。

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带领群众共同致富。2020年,黄望在合作社创建了“永福县就业扶贫车间”,为9名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每人增加年收入6000多元。合作社与127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为他们回收和销售农副产品达1850多万元。2021年,他还通过发放农资、罗汉果苗等方式,资助帮扶贫困户物资20多万元,还通过电商为帮扶贫困户推广销售产品300多万元。2021年,黄望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领堡里镇的村民新增罗汉果种植基地1000多亩。同时为周边57户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将不断挑战自我,努力为建设家乡作贡献!”黄望说。(记者文烨 文/摄)来源丨桂林日报

上一篇新闻

宁夏成供港蔬菜“明星产区”

下一篇新闻

乡村产业振兴的“刘桥路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