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 星期日

周笑:新媒体自画像里的人性与魔性

2019.09.27

第517次推送

微信、抖音、头条……正在把我们重重包围!

数字媒体打开的是一张有魔性的人类沟通新图谱,善恶良莠在0和1的编码中秋毫可辨,而魔性正是原来被无知和无觉模糊掉的,善恶良莠纠缠不清的人性细节。时下,我们每个人都新鲜感十足地要去探索细节里善恶良莠的分界线。每个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循着独特的路径,各自探寻。千踪万径里,蓦然回首,新媒体层次丰富的自画像已近在咫尺,清晰可辨又令人困惑费解:极致分享、超规模垄断、软暴力战争……多棱多角,浑然一体!作为一个从媒体实业界走进学术界的跨学科研究者,周笑博士从多学科视角,一路本着试错的好奇心,所做的十年探索。书中若有一处可触动你,便值了!来吧,让我们随着周笑博士的视线,来看看自己在这张日益复杂的新媒体自画像上,处于哪个位置?正马不停蹄地走向何方?

2019年3月15日,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年期的访学活动即将结束。归国前夕,我开车去了趟佛罗里达州,在参观了肯尼迪航空航天中心(NASA)之后,沿着奥兰多安静而又美丽的海岸线,驱车缓行,南下迈阿密,时不时抬头看看星空,希望刚刚在可可海滩上与众人一起苦等一个多小时的火箭,一再延迟后仍能发射升空,一饱眼福。毕竟,那一团烈焰,不是一般的烟火,它既是人类太空梦想最前沿的意象,是美苏间长年冷战的重要核心和焦点之一,也是美国作为科技帝国的实力体现,是正在酝酿新媒体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一幅自画像。只是,画面尚不清晰。

2018年2月随着“重型猎鹰”火箭发射到太空的特斯拉跑车,已然非常醒目地出现在了NASA的多部主题影片当中,一如2018年的每一次发射都已完整入档NASA的对外宣传信息系统。我通过麻省理工学院内部网络登录NASA官网时,可看到上述事实中的诸多细节。波士顿科技馆的现场主题报告,已经在深入探讨外太空的生命存在和人类探寻太空新居的现实可能和实际进展。

一系列相关事实慢慢地在涌现……

看看后视镜里,我的缓慢车速已经压出一条长长的车水马龙,赶紧找了个路口,拐进小路去靠边停车,顺便把心里比车龙还长的一连串疑问统统放行:今儿在NASA看的好多航空航天科普短片中,分明可见美俄间的合作历时已久,彼此十分信任和默契,与网络媒体上美俄间延绵不断的冲突,格调很不一致。

另外,国际空间站里的多段视频,除了作为主角的美国宇航员,其他“配角”几乎全部来自美国的盟友,包括日本、德国、新加坡等,但未见有中国。而且空间站所俯视的诸多城市,也似乎刻意避开了中国……整个肯尼迪航空航天中心的对外传播信息系统,仿佛经过精细的人工智能清洗,几乎见不到中国甚至华裔科学家的影子,颇令人疑惑。但愿是我看得不够仔细和周全。

这种似有似无的疑惑,一如我对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的任性而为,很难辨析有意还是无意。尤其是他执意削减科研经费、限制移民、力推修建美墨边境墙、支持以色列扩张、推动中美贸易战并用间谍之名抹黑在美的中国学者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违美国一贯的自信、开放、公正等基本价值观。不过,这种充满戏剧性的违和举动,总给公众一种并非常态的错觉,而更像是现实版《纸牌屋》加《权力游戏》的政治戏剧,却不是脱下精英外套后的真实美国。

正想着,夜空中冲出一抹烈焰!

“Rocket!火箭!妈妈,快看!”六岁的女儿兴奋地大喊。

我愣了一下,同一瞬间,也冲出一个大胆的逻辑假设,将充满戏谑感的零星事实貌似存在的种种矛盾,用人脑分析“大数据”的方式,趣味性地撸串到了一起:战争!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这个假设可以将各种表面的矛盾与冲突做出最大化的合理解释!

原先那幅不太明晰的新媒体自画像,突然间变得格外清晰。这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媒体社会里早已隐现的一个暗底色意象!也是我近两年多来,一直有意无意回避的一幅极重要的新媒体自画像!

之所以称之为“新媒体自画像”,一是专指新媒体发展路径中的既定趋势不可逆转。二是因其在这一定向趋势上的用户体量之巨,数十亿级以上的用户平台,不仅使其成为当代社会的全球化基础设施,而且独立的个体意志已经使所谓的主流越来越难形成和维系。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媒体的自画像是抽象派的散点画,而且是动态的散点自组织过程,没有任何定式。三是因其新媒体技术及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用户行为和社会伦理等重要领域的严重失控,导致新媒体社会的内在逻辑与传统社会的逻辑之间存在着断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综合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多层视野,来观察、顺应和理解新媒体的自画像。

目前,新媒体的“战争”意象还很模糊,但似乎除了“战争”这一假设,还没有更好的逻辑主线,能有机地串起特朗普总统的各种出格言行。

即使美国也极不希望有战争,但如果大规模战争无可避免,美国认为其最好的策略就是想办法使预期中的战争损失减少到最小,同时尽早做好战争损失超出预期的充分准备,所以美国需要找最好的战争盟友,比如军事强国以色列;所以美国需要限制移民,至少是短期内的弹性化限制,同时修建面向南面的边境墙,因为北部只有一个加拿大,早已是多年的盟友,而且同属于发达国家,南面则要面对众多不发达国家,与墨西哥接壤的边境狭窄,美国认为修建边境墙的成本收益率非常高,既可有效防御,又可抵挡战争难民;如果发生核战争,那么美国寻找外太空居住地或拓展太空站的现实需求就会很迫切:一是因为建设周期比较长,二是需求量很庞大,不论是为期一两年的短期战争避难,而或永久性地离开地球。毕竟,谁也无法预料大规模核战争的最后结局。

那么,为什么新媒体会画出“战争”的自画像?换句话说,战争与新媒体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

事实上,网络新媒体在让整个世界变平的同时,每一次技术飞跃都通过加速海量信息与数据的生产与传播,加速着新增知识和新增财富的分布不均,同时新技术应用和算力的不平衡发展,进一步推动并加剧了随着信息流而散聚的物质财富流的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依然滞留在传统工业时代的反垄断法,根本难以应对新媒体平台模式下的超规模共享型垄断。这就像把“新媒体平台”这样处于“食物链顶端”,同时又兼职当“土壤和海洋”的超级新物种,放进了没有“天敌”的乐园,新物种上下通吃,完全打乱了原有的生态价值链。更何况,像区块链这样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于国家信用等级的数字信用体系的质变级新技术,还没有来得及划分“物种”,完全不知道它将如何作用于既有的贫富分化现状。

总之,目前由新技术导致的贫富分化尚缺乏有效的逆转和改善之道。而每当财富的两极分化达到一定程度,利益冲突被深度激化,战争便会如期而至。这是人类社会对财富不均进行自我调适的古老方式。

只是,在人类发明了核武器之后,任何一场大规模战争,都可能是整个人类的灭顶之灾。据说,爱因斯坦对此早有预言和警示,并指出具体时间是2030年。

如果,在新媒体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做些事情改善或防止贫富的分化,我个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即使如此清晰地看到这幅战争的自画像,我依然始终如一地热爱并相信新媒体的善良天性,因为它如此直接地根植于每一位网络用户。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第一次用初心感受到新媒体的早期自画像,那是多么让人欢欣鼓舞!

当时,在电视台当记者的我,写了一篇题为《新媒体的人本天性与组织表现》的文章,盛赞追求“点对点”人人平等的网络新媒体。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我个人的认知里,新媒体的自画像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事实上,当我们每个人从公共的网络化数据中接触到足够多关于特定事实的信息,你想了解的事实真相,其轮廓就会自然地慢慢浮现,而新媒体的自画像就是促使真相浮现的原动力,而且自画像本身就隐现在这些数据化的真相当中。

对于全力以赴地在求真的新媒体社会,中国的新媒体巨头做出了诸多原创性的贡献,但求真的同时,如何有效地趋向“求善”和“求美”,作为中国一名研究新媒体的学者,同时也作为一名普通的新媒体用户,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认真梳理一下自己对新媒体社会动态更新的自我认知,以利获得必要的超前意识。这既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向后看,要瞻前顾后地梳理认知轨迹,从独立个体的真实体验中,寻找新媒体用户、技术、产品、市场和治理政策之间的奥妙平衡及其关系变化,在自我梳理中观察新媒体社会的自画像,确认从个性到共性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趋势:这是一幅由全球用户自己建构,由去中心、去层级化的技术逻辑来网络化整个世界的超级自画像。借此,我们需要从传播学角度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以个人的学术见解为路径,从技术、经济、政治乃至文化的基本维度综合分析,旨在自我更新对新媒体社会的认知,促进新媒体社会的传播学研究。

新媒体特性:无定式,无定局,大可至亿级平台,小可至个人媒体,流体性覆盖,自由度极高。

在此,作为一本学术自选集,我强烈地想要将感性认知,甚至学术直觉,通过“回顾正统论文”加“增添小号评论”的方式,带入到此书中来,利用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张力,以及过去和现在之间十年左右的时间跨度,来建构全书的上下两辑,总计五章。

上辑以顺序比较的视角和轨迹,主要包含以下两章:

第一章

主要涵盖1990年到2009年间,我作为传统媒体工作者,转型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变化过程中,对新媒体的认知、研究及判断。

第二章

主要涵盖2009年到2016年间,我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新媒体研究学者,一直坚持从传播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多学科角度,观察和研究中外新媒体的渐变与突变,并探索其内在规律的历程。

下辑则以逆序比较的视角和轨迹,主要包含以下三章:

第三章

从宏观角度,以最新的现实发展,来观照对比十年前左右的发展情况和当时的学术判断,以提供从中国角度看世界新媒体社会变迁的独特经验与前瞻性认知。

第四章

从新媒体产业的中观角度,来观察新媒体的经济特质,以及这种经济特质与文化特质之间的同构性,提供一种交叉视角的学术观察。

第五章

从新媒体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新变局的动态治理,也就是边快速适应,边择机治理,这需要我们重视审视所秉持的基本价值原则。在传统的治理思路之外,我们需要加入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治理边界,比如:如何基于每一位普通用户的日常行为,来有效地遏制贫富进一步分化,以避免大规模战争等等。

通过上述五章内容,我将着重回顾其中的五幅自画像,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带着当时当刻的质朴与天真,一步一回头地来对比新媒体当下及未来的发展:

第一,网络飞天:每一位互联网用户的社会动能全面提升;

第二,万花棱镜:所有形态的媒体全面融合;

第三,互联网+:从微观层面的虚拟企业到宏观层面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虚拟社会: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在线化和智能化;

第五,冲突四起:反恐战争,货币战争、文化战争,网络战争、虚拟核战争。

当然,时过境迁,对每篇论文我都会做一定的删减和修改,以便更好地形成一个整体,同时重点加上中国印记,因为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既做出了独特贡献,也提出了独特的问题。

本文节选自《新媒体的自画像》

推荐阅读

周笑:新媒体自画像里的人性与魔性

《新媒体的自画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作者:周笑 著

定价:55 元

ISBN:978-7-309-14488-8

作者简介

周笑:新媒体自画像里的人性与魔性

周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海峡两岸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孔子学院新汉学计划首批中方导师,全国高校智库中心研究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在湖南卫视和澳门电视台担任过一线记者、编辑和制片,长期专注于新媒体传播、新媒体文化、媒介经济与管理、文化产业、视听节目策划和受众研究。

周笑:新媒体自画像里的人性与魔性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总 序(米博华)

(向上滑动阅览)

今年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创建九十周年,老师们商量策划出版一套教授学术丛书,为这个特殊的日子送上一份特殊礼物,表达对学院的崇敬和热爱。

九十年,新闻学院人才济济,俊杰辈出。教学与科研传承有序,底蕴深厚,著述丰赡,成就卓越。这套丛书选取的是目前在任的十五位老师的作品。老师们以对职业的敬畏与尊重,反复甄选书稿,精心修订文字,意在以一种质朴而庄重的方式,向九十年的新闻学院致敬。

作为学院一员,回顾历史,与有荣焉。我们这个被誉为“记者摇篮”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崇尚新知,治学严谨,站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创造了诸多第一:老系主任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全本,创办了中国第一座高校“新闻馆”;新闻学系第一个引入了公共关系学科,发表了第一篇传播学研究论文,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专著,主编了第一套完整的新闻学教材,创建了国内第一家新闻学院,在国内第一家开设传播学全套课程,建立了国内首个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第一家实现部校共建院系……在各个历史时期,新闻学院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不断贡献非凡力量。

九十年是历史长河一瞬,但对新闻传播学科来说,其变化之巨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从铅铸火炼报纸印刷,到无像无形空中电波;从五彩缤纷电视屏幕,到无处不在互联网络;从无远弗届移动终端,到不可思议5G传奇。科技进步驱动新闻传播学科迭代更新、飞跃发展,令人目不暇接。这套丛书力图从一个侧面展示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进展,探讨未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趋势和走向,回答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紧迫课题。

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有“新闻无学”的说法,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等相比,新闻传播学是近现代产物。实践探索、学术积累、研究成果都不够丰富、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传播学术大厦的构建还在进行之中,已经完成的工程也还在完善之中。但不能否认,新闻传播学是当代新兴文科发展最快、影响最大、应用最广、前景最为明亮的重要学科,没有之一。如信息产业方兴未艾一样,新闻传播学很可能成为这个世纪独步一时的最前沿学科。

我们看到的这部教授学术丛书,规模不算很大,涵盖的方面也是有限的。但我们从中看到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们不计功利的良好学风和独立思考的学术追求。特别是,老师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视野,从不同方面努力回答了基础和应用、理论和实践、传承和创新等诸多与时代切近的问题,令人读后启示颇多。

首先,新闻传播学具有高度应用价值,但不意味着这个学科发展可以离开牢固基础。不能把新闻传播学教育看成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技能或专业培训,其背后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学科交叉的庞大学术体系。这也决定了只有把新闻传播学的基础夯实,才能不断增强其应用价值和效能。缺少体系性就没有专业性。其次,理论来自实践,而实践在理论指导下才能得到提升。未经过梳理的实践,有时可能就是一团没有头绪的随想,或者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只有通过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才能对事物规律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科学,是有学问的。再者,新闻传播学一以贯之的守正之路,就是要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友好、文明和谐、向善进步,新闻传播事业担当的使命不能变,也不会变。同样地,新闻传播学又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必须回应互联网时代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课题,这是一个应该构建新闻传播学新高峰的大时代。

掩卷沉思,眺望未来:从大地重生的拨乱反正,到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由业界到学界,由采写编评到教书育人,经历了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四十年,更感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回望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光荣历史,阅读老师们呕心沥血的学术新作,自问:一个人一生能够做多少事?很有限。无非是培上几锹土,添上几块砖。个人作用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但一代一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生累积起来的知识和力量,可以为后人留下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将继续努力!

是所望焉,谨序。

2019年6月16日

书 目(共14种)

已出版

陈建云《论史衡法》

刘海贵《新闻实务随想录》

马 凌《俯拾即是》

张涛甫《转型与在场》

周 笑《新媒体的自画像》

孟 建《传学的哲思》

张殿元《无形的广告:消费主义、文化宰制和权力关系》

朱春阳《中国媒体产业20年:创新与融合》

沈国麟《旧识新知——全球化下的传播比较研究》

即将出版

廖圣清《传播与中国受众》

曹 晋《传播的交叉分析:政经与性别研究》

黄 瑚《新闻与传播论衡》

童 兵《新世纪新闻的观察与思考》

张大伟《出版业的核心与边缘》

周笑:新媒体自画像里的人性与魔性

END

本期编辑 | 李映潼

本书编辑 | 夏 蒙 邬红伟

上一篇新闻

孙燕姿爱上画水彩!只因为新加坡政府“给500元”

下一篇新闻

「一圈又一圈」奇才画家一笔成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