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青春自画像》系列报道之六——陈林:匠人,匠心,“匠品”

在陈林的观念里,精雕细琢、几近完美的产品,方能称得“匠品”。制造“匠品”,需要具备技艺的匠人,更需要追求卓越的匠心。

把每件产品都造成“匠品”,是陈林的毕生追求。而他也基本做到了:在全国中国风艺术写真产品板块,他领衔设计的产品牢牢占据制作水平最顶端;全国各地1000家以上的摄影工作室,都在使用他的产品;他的产品,还出口到美国、新加坡、西班牙、德国等地......

少年顽皮,幸运踏上艺术之路

上世纪70年代生人的陈林,笑称自己年龄已到“青年的尾巴”。不过长发梳髻、腕缠手链的他,除透出股艺术气息外,言谈间的神态甚至比20多岁的人还有朝气。

“我能走上艺术道路,真的要感谢我父亲。”陈林说,年少在隆尧县读书时,他很顽皮。其他同学听讲,他则在课堂上以老师为主角画漫画。一次画得太投入,“大作”被当场收缴转交给了班主任。

班主任将此事告知陈父后,陈林自然免不了挨顿教训。但批评完,陈父大手一挥:“既然你喜欢,干脆去学画好了!”就这样,13岁的陈林开始接受专业绘画训练。直至现在,陈林谈及往事仍不禁感慨:“能像我父亲般注重孩子身上闪光点的家长,确实不多。”

数年后,陈林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大学时代的他很独立,时常在校外兼职。某次,本来想去应征美术家教的他,却意外得到份玻璃装饰绘画的工作。一上手,陈林对这项能发挥专长的工作很喜欢。从那天起,他和玻璃结下了不解之缘。

喜欢挑战,创业历经曲折坎坷

大学毕业的陈林,不愿按部就班地当名老师。又恰逢兼职所在工厂的老板不讲信用,克扣掉他一半奖金。天性喜欢挑战的陈林,干脆辞职回到家乡,创业了。

1997年,陈林创办了邢台艺林风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初期的主要业务,是装饰玻璃的加工制作。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陈林的公司虽能运营,却并未获得很大发展。他设计研发的多款产品,口碑评价都不错,但放到市场上就是“不吃香”。

“现在想起来,那时设计产品比较自我,对客户需求的研究并不深入。”陈林回忆道。2012年至2014年,他更是遭遇了一段难熬的低谷期。

那段时间,陈林为维持公司运营每月都要垫付数万元,负债一度超过200万元。作为男人、作为老板,自尊心很强的他,又不愿让家人和员工跟他分担困难。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来气”的陈林,干脆孤身前往西藏,在20多天的穷游中,对自身和企业经营进行了深刻反思。

回邢后,陈林推出了“预交定金”的新营销方式。几次全国性工艺品展会上,这种方式吸引了大批客户关注,加上他的产品本身创意新颖、做工突出,很快达成多笔大订单。

这些订单,救了处在谷底的陈林和他的“艺林风”,成为他事业的关键转折点。

制造匠品,“非中国,不设计”

不过陈林始终认为,营销方式只是形式,自己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源于国人对传统文化重视度的不断提升。

观看陈林的产品,青花盘、宋锦相册、不倒翁桌摆、元青花墙挂、宋瓷三连相框.......时尚、精致,也古典、端庄。所有产品里,中国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东西。而陈林的设计理念,更是“非中国,不设计”。

由于能将中国风创造性地融入或体现在产品的各方面,全国各地从事中国风摄影的机构,都陆续主动找上门来。现在,“艺林风”团队成员达100余名,陈林的产品扩充至20多个品类300余种,他个人拥有专利20余项。“艺林风”品牌的年度销售额,达数百万元。

产品销路上去了,但陈林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没有丝毫降低。他向所有员工讲最多的,就是“匠人、匠心、匠品”——要有做一名匠人的觉悟,要在制造过程中怀抱匠心,要把每件产品都做成“匠品”。

“能证明‘匠品’的,只有细节。”在陈林看来,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一份事业,无疑是种幸运。而亲手创造的“匠品”,能获得认可与肯定,则是份巨大的幸福与荣誉。

(记者 刘哲 文/图)

上一篇新闻

视界观|Georgette Chen 张荔英与南洋艺术

下一篇新闻

“以中国制笔,作西洋式画,意到笔随,心精力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