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桥飘“彩带”,花城美景屡屡出圈,全赖有他们→
十年培育出“广州1号”,成就广州花卉新品种;天桥绿化反复尝试,历经近20年打造“广州彩带”;培育出国内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野牡丹新品种“天骄”、“心愿”,打破国外品种垄断……这些广州林业和园林创新和科研成果,组成了繁华都市的园林盛宴,在国内外屡获殊荣,不仅擦亮广州“花城”名片,更为打造生态广州贡献了科技力量。
广州林业和园林的创新成果,离不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一支科研技术队伍,近日,该院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在9月8日的广州市新闻发布会上,特别安排了“擦亮新时代‘花城’名片” 林业园林科技故事会,这支广州林园绿化科技达人、大咖们纷纷亮相,向大家分享研究和开发广州林业和园林绿化的故事。
十年磨一剑培育“广州1号”,打破国外品种垄断
草花品种长期被国外种子公司所垄断,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自己研发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花新品种,摆脱国外垄断呢?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国锋用他的科研成果告诉大家:答案是肯定的!
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刘国锋深深地体会到新品种的研发对于园林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的花卉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占全球1/3以上),但我们的花卉品种,特别是草花品种基本上依赖进口。这些草花多数为F1代杂交品种,它们是由两个接近纯合的制种亲本杂交而来,基因型高度杂合,种子后代不能保持品种原有的优良特性,因此我们无法自己留种繁殖,就像我们的杂交水稻一样。”刘国锋说,这些制种亲本一般是经过长期不断地自交纯化选育而来,专业上称作自交系,育种公司只要掌握制种亲本就能很好地控制品种和垄断市场。“随着我国园林建设的高速发展,草花用量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不断地从国外购买价格高昂的种子,每年都要花费大笔外汇。”刘国锋说,当时他就立志要自己研发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花新品种,摆脱国外垄断。
2010年出国访学,为了能学到育种新技术,刘国锋选择了花卉产业最为发达的荷兰,在一个研究矮牵牛的实验室学习了一年,从此埋下了对矮牵牛的情有独钟。回国时,他搜集了一些资源并带了回来,然后就开始了对矮牵牛的遗传育种研究。
“那个时候我们的研究条件比较简陋,我的导师给了我半个塑料大棚,我一边进行关键性状的调控机制探索,一边开展田间杂交选育研究。”刘国锋说,育种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资源收集、评价到种质创新、杂交选育,少则5至8年,多则10年、20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刘国锋带领团队,创造了矮牵牛新种质数千份,选育各种自交系100多个,筛选出优良杂交组合30多个。“今年我们推出了广东省首个杂交F1草花新品种‘广州1号’矮牵牛,该品种在花色、抗病性、耐湿热等性状上都有很好的表现,比国外的品种更有优势。”他说。
“广州1号只是我们的一个开始,后面我们将不断推出广州2号、3号……希望在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能看到100号,让更多更优秀的新品种为花城添彩。”刘国锋说。
天桥簕杜鹃艳绝全国,四季都有不同品种
广州天桥艳绝全国,成为了广州标志性的城市特色景观,一年四季,簕杜鹃花开万里,彩带花廊组成了千变万化的漂亮风景线。但为什么广州天桥的景观花卉多是簕杜鹃呢?在林业园林科技故事会上,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悦明揭晓了答案。
“广州人口多,交通压力大,为缓解交通压力,开始不断建造立交桥、人行天桥,但是综横交错立交桥、人行天桥没有绿化,景观较为生硬。”刘悦明回忆说,当年广州市园林局组织技术人员去新加坡学习了天桥绿化,开始探索天桥绿化技术。
天桥种什么品种?怎样种?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考察之后,刘悦明发现要在桥上种绿化,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首先,桥上环境比较恶劣,比如种植空间小、汽车尾气大、空气质量差、夏日暴晒、温度高等等,所以选什么植物品种,非常重要,必须是抗性强、耐高温、耐汗、耐修剪,枝条要下垂。
“刚开始我们选簕杜鹃、马缨丹、龙船花等36个品种在东风路、环市路的人行天桥试种,用黄土和田土来种植,用水车淋水。结果很多品种表现不理想,有的下垂性不好,有的不耐修剪,有的不耐高温,有的冬天掉叶子。”刘悦明说,经过3年观察,只有簕杜鹃品种表现稍好,于是刘悦明的科研团队初步选定了簕杜鹃作为天桥绿化品种,继续筛选,继续往种植土方向研究。
虽然选定了簕杜鹃品种,但簕杜鹃生长和开花效果也不是很满意,夏天、秋天还可以,冬天或下雨天会掉叶子。为了处理绿化修剪下枝条树叶,刘悦明思考把它变废为宝,把它堆成有机肥,可做天桥绿化基质,经过反复的试验、实践,刘悦明和团队利用绿化废弃物,研发配制出了天桥绿化的专用基质,自从用上了这个专用基质之后,簕杜鹃生长旺盛,枝繁叶茂。“下雨天簕杜鹃很少掉叶子了,开花的时候,花也多了,满桥都是花。”刘悦明说。
2013年之前,广州天桥上品种基本上95%以上紫花,只有少量水红簕杜鹃品种。紫花簕杜鹃每年只开一次花,花量不多,水红品种下雨天容易掉叶子。刘悦明认为,还得在品种上下功夫。于是他们建立簕杜鹃资源圃,收集簕杜鹃品种,从云南,海南,福建、广西,及珠江三角洲等等收集簕杜鹃品种,现在已有400个品种,收集回来的品种经观察、试验,筛选出适合在桥梁绿化种植的一些品种,慢慢地,有了玫瑰红、金心双色、银边紫花等15种不同花色的簕杜鹃新品种上桥了。如今,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收集的簕杜鹃品种可算全国最多,被国家林草局授予“簕杜鹃木棉国家种质资源库”。
如今的广州天桥,不同季节都有不同品种的簕杜鹃开花,基本上达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成为广州市独特的名片,每年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学习。
此野牡丹非彼牡丹,“进城”过程历尽艰辛
人们都知道牡丹,但你听过野牡丹吗?虽皆有“牡丹”二字,实属不同家族,产地样貌特性样样不同。牡丹,北方花卉,逢年过节到南方做客,一展芳容;而野牡丹,则是岭南本土特色花卉,如今它在装点城市绿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园林里的新宠。野牡丹的选育和开发利用,实际上是广州林业和园林科研人员20年来专心致志、持续研发的艰辛成果。
在林业园林科技故事会上,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代色平分享了她与野牡丹之间的难忘往事。
“提起野牡丹,很多人都误以为是国色天香、名动京城的世界名花牡丹。不过,野牡丹虽有‘牡丹’二字,但与牡丹属于不同家族,产地样貌特性样样不同。”代色平介绍,野牡丹种类多,全世界有4000多种,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也是岭南本土特色花卉。
代色平2002年毕业后来到广州,在白云山上初次邂逅了“野牡丹”,她回忆:“一抹粉红色美得娇艳欲滴,漂亮极了,当时它的形象就深深烙入我心底。”代色平说,从2004年开始,她跑遍了广东的山山水水,多次深入鹅凰嶂、大雾岭等核心区。山路崎岖,毒蛇出没,夏日炎炎,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开发研究,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从野外深山引回了30多种野牡丹,从国外引进了10多种种类,建立了国内首个野牡丹种质资源圃,为野牡丹的育种打下资源基础。首批筛选的14种野牡丹推广应用到广州城市绿化中,到如今,野牡丹、毛菍、巴西野牡丹、角茎野牡丹等品种已广为人知。
2008年,代色平踏上了新品种的创新研究之路,在她的团队研究下,14个杂交组合、5000多株杂交后代在阳光照耀下焕发勃勃生机。国内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野牡丹新品种“天骄”“心愿”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审定,实现了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新品种培育零的突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科研人员20年来致力于野牡丹开发利用研究,到如今,野牡丹已广为人知,成为了园林绿化新宠儿。目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国内首个野牡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获得国内首个野牡丹新品种,开创了国内野牡丹育种史。
广州市园科院:科研助力打造花城品牌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广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4月28号,门牌号也是428号,四十余年的发展凝聚着几代园科人的智慧和汗水,在传承创新中不断进步,院内林立的参天大树见证园科院起步、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也见证一代代园科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始终坚持以“接地气”的科研助力花城品牌打造的故事。
现任院长阮琳告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在成立起步期,园科院从四间瓦房起步,围绕城市绿化美化需求,率先在国内开展新优园林植物引种驯化及推广、古树名木树龄鉴定和复壮、多花水仙花芽分化等技术研究,成功开发了多花水仙、观赏凤梨、球根花卉等一批名优花卉,引领年宵花方向;运用独创的“树龄鉴定三段法”承担了广州市古树名木树龄鉴定,推动了古树名木的建档保护。
阮琳还记得20世纪八十年代初,外国朋友赠送了一株美丽异木棉,植于科研所试验地,没有人知道她会长成什么样。1988年,此树终于开花,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粉嫩娇艳、犹如美丽的少女,谓之美人树。“这是多好的观花树种啊!我们马上开始深入研究和推广,美丽异木棉由此走进了广州城,成为了花城广州秋冬时的颜值担当。”阮琳说。
新时代园科人朝气蓬勃、继往开来,2013年,整合广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白云苗圃、市林业科技推广站成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园科院迎来快速发展期,建成了包括国家首个城市林业科技示范园区、首个野牡丹国家种质资源库、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内的科技科普平台20余个,先后完成林业园林科技项目300多项,获得国家及省市科技(成果) 奖项100多项,编制标准规范、行业指引50余项,取得知识产权51项,获得植物新品种8个,收集保存观赏植物3000多种、推广应用美丽异木棉等新优植物100多种,在行业发展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全杰 通讯员:穗宣、穗林园宣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