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梁冠华的得意人生
总导言:梁冠华说:“《茶馆》《蔡文姬》《狗儿爷涅》确实是北京人艺顶尖的三个戏,代表三个不同时代三种不同风格,我也没想到都让我一个人接下来了,我也应该说是幸运吧。这对自己的表演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于是之、刁光覃、林连昆本身就是人艺三个时期三个最棒的人物。到后来新的《茶馆》、新的《蔡文姬》、新的《狗儿爷涅》,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对我来说是演了三个老头,分别是王利发、曹操、狗儿爷。”
导言一:与梁冠华一起角逐的有王姬、宋丹丹等当时在区域范围小有名气的人,但梁冠华却是一张白纸。
导言二:评论家何西来十分赞赏梁冠华的表演,他认为梁虽在形象上与于是之相去甚远,但继承了于版王利发的神韵,又演出了自己的风格,真是“得意忘形”。
导言三:梁冠华平时最大的爱好是亲自下厨,做点好吃的。这次却要他减肥,而且要减三十多斤,时间只有一个半月。
导言四:他们会说:“你是大明星,挣那么多钱还侃什么价?”梁冠华自然不会上当,该还价还得还价,该怎么着还得怎么着。
他是个大明星,却也是个小人物;他是个大胖子,却有点“小心眼”;他现在经常演一些如雷贯耳的大角色,而过去却演过很多甚至没有名字的小角色———不用说你也知道,这个人就是梁冠华。梁冠华的艺术人生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厚积薄发的人生。梁冠华的胖是随着他的艺术成就与时俱进的,他塑造的人物和他的身材同样饱满。可以想象随着他的成就越来越高,怎一个“胖”字了得?
瞒天过海———偷偷地考上人艺
从我母亲支持我去考北京人艺开始,我懂得人应该慢慢去闯。应该去尝试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我觉得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懂得,人生好像是怎么回事,包括人生靠自己闯,创造机会,迎接挑战。———梁冠华
多年以后,当胖乎乎的梁冠华站在灯火辉煌的舞台上面对观众的鲜花和掌声的时候,一定会想起他母亲偷偷替他去报名的那个夏天。
1964年,梁冠华生于北京,但他七岁以前在天津跟随姥姥长大。“文革”开始流行样板戏,姥姥就教梁冠华唱,如李玉和、李铁梅的段子,梁冠华都唱得有板有眼。
姥姥不仅是梁冠华的艺术启蒙老师,也是做饭的启蒙老师。因为父母都是积水潭医院的骨科大夫,必须每天上班,没有时间照顾梁冠华,所以直到梁冠华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才回到北京。但当时姥姥已经年高体弱,于是梁冠华经常帮姥姥买菜,同时在姥姥的指导下做饭。
后来姥姥回天津住,父母依旧早出晚归,梁冠华和他的弟弟成了当时流行的胸前挂钥匙的孩子。于是梁冠华就开始了独立亲自做饭的历程。放学了不敢回家,就和小伙伴一起在楼道里玩,直到晚上八九点钟父母下班。待在家里的时候,他们就会把所有的灯都打开,否则会担心哪个角落冒出来一个什么东西。
除了害怕独自在家外,梁冠华还害怕父亲,直到今天他看见父亲依然有点胆战心惊。父亲的严厉使梁冠华形成了质朴、正直的性格,但也使他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梁冠华小学中学都是班干部,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读中学的时候,恰逢粉碎了“四人帮”,当时一股学习的风气正在形成,梁冠华也同样进行了紧张的学习,课余时间几乎完全被作业所吞没。
梁冠华上的是北京一七一中学。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安排课文朗读经常分一些角色,如一个读父亲的,一个读儿子的,梁冠华觉得很有趣。接着梁冠华还参加了学校的宣传队,还演过话剧。这些无疑让梁冠华对演艺充满了兴趣,觉得是一件非常快乐好玩的事情。梁冠华第一次想报考艺术院校是在1978年。刚上初一的梁冠华不知从哪里得知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的消息,就拉着同学悄悄商量:咱们干吗不去试试?几位同学在一起偷偷看完报纸上登的招生简章,然后趁老师不在,偷偷用办公室的电话与电影学院联系,问人家招生都有什么要求。对方说:得高中毕业,还有等等等等一系列条件。这如同一盆冷水,泼灭了大多数同学的热情,但没有泼灭梁冠华对演艺的兴趣。在梁冠华懵懵懂懂的感觉里,演戏是一件多么好玩的事。
但父亲希望梁冠华考理工类大学,因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81年,正在上高二的梁冠华,听到北京人艺招生的消息,内心又跃跃欲试了。母亲也是非常爱好文艺的,而且很开明,她不主张按部就班地生活,主张发挥个性,敢于闯荡。看着梁冠华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母亲说:“干脆这么着得了,你去试试,如果成了,就说明你真是这块料,你就去干你喜欢的事情;如果不成,就回家踏踏实实继续复习功课该考什么就考什么。”听母亲这么说,梁冠华自然很兴奋,但还是很担心,因为怕父亲反对。母亲让他不用担心,她自有妙计。
实际上他们说这话的时候,北京人艺的招生报名已经截止,但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仿佛为了等待梁冠华的到来,报名又延长了三天。母亲从《北京晚报》看到了这个报名延期的招生广告。
母亲的“妙计”是“瞒天过海”。1981年6月4日,延期招生报名最后一天了,母亲偷偷替梁冠华去北京人艺报名,没想到,自此梁冠华的命运与北京人艺紧紧联系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
与梁冠华一起角逐的有王姬、宋丹丹等当时在区域范围小有名气的人,但梁冠华却是一张白纸,恰好父亲有个朋友是电影学院的教授,母亲就偷偷地请他给梁冠华做辅导。辅导如同搞地下工作,那位教授知道他父亲不赞成梁冠华学戏,辅导基本都趁父亲上班偷偷进行,有时正在兴头上,偶尔一看表,快到父亲下班时间了,那位老教授赶忙溜走。
后来,梁冠华问有关招生的老师,为什么会选上一张白纸的他。回答是:“就因为是一张白纸。”招生的老师认为,梁冠华虽是白纸一张,但有可塑性,有表现能力,能够把自己感受的东西表达出来。对于老师教的东西,会很快领悟,而且容易走上正轨,可以培养成具有北京人艺特色的演员。而一些有表演基础的,往往还要费力地纠正一些固有的毛病。
纸包不住火,父亲最终知道此事,多少有点生气,但生米煮成了熟饭,却也无可奈何。他语重心长地对梁冠华说:“既然选了这条路,也只能这样了,今后没出息也不要怨我们。”
梁冠华说:“我一直非常感谢我的母亲,我母亲比较开明,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母亲就觉得应该发挥个性,自由闯荡。我被父亲管得特别听话,有什么事都不敢去闯,从我母亲支持我去考北京人艺开始,我懂得人应该慢慢去闯。应该去尝试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我觉得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懂得,人生好像是怎么回事,包括人生靠自己闯,创造机会,迎接挑战。”
梁上君子———悄悄地偷学技艺
我开始的七八年多演一些群众角色,配角,或者是二路三路的角色,大多数演一些插科打诨或者喜剧色彩比较浓的角色,还是演本色的东西多一些。———梁冠华
1981年秋,梁冠华就读北京人艺学员班,濮存昕的父亲苏民,是梁冠华所在班的班主任,教师有蓝天野、童弟、董行佶等一大批专家。当时的戏剧比现在热,北京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出,只要有演出,北京人艺就会组织学生去看。在这种气氛下,梁冠华历经了三年的艰苦学习和龙套生涯。
梁冠华说:“学员班是我大量吸收、学习的时机。北京人艺的演出,当时剧院好些老演员没有退休,是在舞台上最活跃的时候,跟老师们同台演戏,我学到了电影学院等科班学不到的很多东西。”梁冠华的龙套生涯经常是这样的,要么举着一根木头杆子,自己也站得像一根木头杆子,一动不动;要么舞着一面大旗,自己也像一面大旗在台上转悠。尽管梁冠华所演的甚至是没有名字的龙套,但梁冠华依旧非常珍惜,把这当成难得的向前辈同台学艺的机会。跑完龙套的间隙或没有他的戏的时候,梁冠华就展示出“梁上君子”本家的本性,专偷艺。他往往搬个小凳子,坐在侧幕看刁光覃、朱琳、蓝天野、苏民、林连昆等等一大批老艺术家们的表演,从中偷学了不少东西。
1984年,梁冠华主演了毕业大戏《王建设当官》,梁冠华演王建设,是纺织厂的团委书记。他的女朋友分A、B角色,由王姬和宋丹丹轮流着演。有趣的是,毕业后梁冠华主演的第一、二个戏的女主角分别是王姬和宋丹丹。1984年初由梁冠华第一个正式主演的戏《小巷深深》与观众见面了,梁冠华演一个老老实实的图书馆管理员,王姬演一个很开放很现代的女青年。1984年底,梁冠华主演的《红白喜事》也与观众见面了,梁冠华演解放军战士,宋丹丹演一个农村姑娘。他们共同获得了全国戏剧会演表演奖。梁冠华、王姬、宋丹丹是1981年学员班最出色的三位,共同演绎了一段艺坛佳话。
毕业之后,梁冠华留在了北京人艺。接下来的七八年时间里,他尽管也演了一些主角,但配角占了大部分。梁冠华说:“我开始的七八年多演一些群众角色,配角,或者是二路三路的角色,大多数演一些插科打诨或者喜剧色彩比较浓的角色,还是演本色的东西多一些。”梁冠华的“本色”角色大概不外乎一些幽默的胖子。
无论演什么配角,梁冠华对自己有一个要求,不管在台上几分钟,一定要让他的角色给观众留下印象。观众可能记不住角色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但他希望会有这样的反应:“哎,在台上出来两三分钟的那个,有点意思。”他觉得这就达到了目的。这样做往往会使全剧锦上添花,有时也会画蛇添足。那次演《阮玲玉》,梁冠华演一个剧组的剧务马大哥。这个马大哥集所有的剧务类的群众角色于一身,观众看到的马大哥是说话经常嘀嘀咕咕、吞吞吐吐,一副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样子。这个形象就是梁冠华赋予的。直到现在,剧作者、现在的人艺院长刘锦云说:“说句实话,马大哥这个角色,我没怎么下心思写,就这么一个人,但是让梁冠华给演出来了。”但也有弄巧成拙的时候,梁冠华告诉记者:“在《狗儿爷涅》中,我演狗儿爷的儿子,也是想给观众留下一个印象,因为戏比较少,我用了一些哗众取宠、低级笑料的东西,如挤眉弄眼,抠抠鼻子。开始还觉得挺好,观众也乐,后来在我更加懂了一些表演之后,回过头来看这戏的录像,我觉得当时怎么能那么去表演?当时也是好心,想给观众留印象,但方法不对,因为这些内容不是人物的东西。”
北京人艺教会了我表演,把我培养成现在这样的程度,还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进院的,一批北京人艺建院初的老演员还健在。无论是艺德还是生活都是很正的一个地方。———梁冠华
八年来,一个个龙套,一个个配角,梁冠华逐渐积累了一些舞台经验,当梁冠华刚刚感到意犹未尽的时候,剧院安排他担任主角,这样梁冠华觉得所学的东西用上了,而且可以在导演的启发下,发挥自己的特点,把传统的东西接下来。
1987年,梁冠华因《红白喜事》《好兵帅克》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戏剧“梅花奖”。
接着,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演员一个个退休,北京人艺的重担渐渐落到梁冠华等这个年龄段的演员身上。渐渐地,梁冠华开始独挑大梁了。挑大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所主演的角色有很大的跨度,包括年龄跨度、性格跨度。如梁冠华在《鱼人》中演一个退休的老将军,在《蔡文姬》中演曹操,在美国导演执导的《篱笆》中演一个黑人垃圾工。梁冠华述评:“这都跟我原来在舞台上演的角色大不相同了,原来演的是小青年,跟我年龄差不多,性格上反正接近自己。现在要求人物性格的创作,要有跨越,把自己那些东西抛弃,来演一个跟自己很不一样的一个人。我觉得这就是个飞跃。”
现在梁冠华被称为北京人艺最出色的演员之一,他的标志是成功地演绎了人艺的三大最重要的经典剧目《茶馆》《蔡文姬》《狗儿爷涅》等。这些剧本的最主要角色由于是之、刁光覃、林连昆等一批老艺术家演绎成为经典,甚至成为无法逾越的高峰。
《茶馆》是北京人艺最为重要的看家招牌。今天,人们一想起《茶馆》,就会想起王利发的一招一式,那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在1999年梁冠华主演《茶馆》之前,《茶馆》经历了四次公演。第一次是1958年春,由焦菊隐、夏淳执导的《茶馆》在京公演,引起轰动。第二次公演是1963年,第三次公演是1979年,并在接下来的日子先后访问欧洲、北美和新加坡、香港等地,这也是我国话剧首次出访国外。《茶馆》的国内外演出到1988年才结束,达到了艺术和演出史上的巅峰。第四次公演是1992年,为了庆贺北京人艺四十周年。这一年,第一主角的主演于是之宣布告别舞台。
至此,《茶馆》的演出历经四十二年,共演出三百七十四场,而主角的演出者只有一个———于是之。
可见于是之的不可逾越、不可替代。于是之宣布告别舞台,《茶馆》会陷入“人走茶凉”的尴尬境地吗?
1999年北京人艺要再次复排《茶馆》的时候,梁冠华跟导演林兆华说:“除了王利发以外的任何角色,我觉得都能胜任。王利发我真不敢演,从外形上来说,我没想过我这样的人能演王利发。另外确实难度太大太大了,于是之老师已经演得登峰造极了,让我去演真是难度太大了。”
但是导演林兆华说:“首先你是剧院的人,这是剧院最著名的保留剧目,总得有人去演。而且分析来分析去,你是最合适的。”
林兆华认为,梁冠华自身有幽默感,演了七八年的逗笑的角色。另外就是小人物演得多一些,舞台经验也丰富一些。而且梁冠华自身有很多东西可以得到发挥。
梁冠华说:“人家都演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导演林兆华就很坚决地表示:“任何戏都是有新的东西可以挖掘的。”
最终梁冠华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梁冠华琢磨开了:仅仅模仿前辈的表演肯定是死路一条,但也不可能完全抛弃原有的。而且,《茶馆》是一个永远充满市井气息的东西,一定要注意生活化。
梁冠华记得排练的时候,因为当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大修,什么也干不了。排练只好在人艺小剧场进行,而小剧场晚上还要正常演戏。因为装修,小剧场四周变成了剧院的临时办公室,只留下舞台这么一块地方。他们在这里排练的时候,周围或是开会或是打电话或是洽谈业务的,真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1999年10月16日晚7时30分,装修一新的首都剧场灯火辉煌,《茶馆》进行第五次公演。舞台还是那个舞台,剧目还是老舍的那个剧目,但主演已经不是观众熟悉的于是之,而是这个胖胖的梁冠华。
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有一些老观众就是爱看老的,新的你不管演得多好,他们可能也觉得不是那个味。但中年、年轻的观众,包括一部分老观众都非常满意,觉得这个《茶馆》有自己的特色。专家认为梁冠华主演的王利发是另外不同的王利发,吸取了于是之老师的优点长处,但又有新的发挥,而且对人物的理解阐释上有很大的突破。也看到了较原来于是之老师演的王利发有更多其他的变化,展示了其性格的多个侧面。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在一次《茶馆》研讨会上,几乎所有与会者对全台演员的表演都给予了肯定,特别是对梁冠华饰演的王利发几乎“全票通过”。戏剧评论家钟艺兵认为梁冠华与于是之扮演的王利发不一样,于是之的幽默是生活沉重的幽默,有分量;而梁版的更侧重于对苦难生活的挑战,两种幽默各有千秋,就是要演出不同的王利发才对。评论家何西来十分赞赏梁冠华的表演,他认为梁虽在形象上与于是之相去甚远,但继承了于版王利发的神韵,又演出了自己的风格,真是“得意忘形”。
梁冠华告诉记者:“于是之虽然演得登峰造极,但毕竟是他们那个年代政治上的东西,有表演训练的局限。我们也有局限,我们没有他们那种生活,他们可以了解旧社会解放初期的当时的生活,我们只能间接去体验这样的生活。但是我觉得我们有新的表演理念。而且从政治角度,对文艺更宽松了,很多原来不能够表现的比如人性方面的东西,我们可以充分地展现。所以这也是我们这次排练很大的优势。所以,这次《茶馆》,除了舞美有很大的改变,从对剧本的理解,人物的多侧面的表现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如果说主演《茶馆》是梁冠华起初想知难而退的一台戏,而《蔡文姬》则是他迎难而上的一台戏。梁冠华告诉记者:“《蔡文姬》说实话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戏,不是说《茶馆》不喜欢,因为北京人艺演现实主义的多一些,演浪漫主义的少一些。那么《蔡文姬》本身就是浪漫诗人郭沫若写的,蔡文姬是个女诗人,曹操是大诗人、大政治家。这个戏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就跟着刁光覃老师演曹操,朱琳老师演蔡文姬,他们是夫妻俩。我们就跟着一起去外地演出,我演群众,没有我的戏的时候我就搬一个小凳子,在一边看他们表演。当时就想,我们现在只是演群众,却也感到很带劲,因为是诗剧,台词都上韵。表演上,古装都有身段、形体的规正的美感。有戏曲的优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亮相,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心情。所以我觉得这个戏演起来很过瘾,所以一直向往着能够演《蔡文姬》这个戏。现在终于盼到了,北京人艺建院五十周年一定要排演这个戏。让我来演曹操,确实很激动。但是演曹操,你说没有压力,确实有,因为曹操被搬上舞台已经好几百年了,曹操是个大白脸。然后又有电视剧《三国演义》鲍国安演的曹操,又有新的京戏《曹操与杨修》里的曹操。这些新派的京剧不时有曹操的形象。另外五十年代郭老写这个戏的目的就是要给曹操翻案。我觉得这个人物对我更有吸引力。还有就是以前跟着演了这么多场群众,十八年前演的群众,十八年后终于由我主演曹操。徐帆演蔡文姬。又重新演绎这个戏,应该说压力不是太大,因为是兴趣所致。所以我是比较轻松地演绎曹操这个形象的。”
接下来就是《狗儿爷涅》。在此之前的《狗儿爷涅》,林连昆老师演过,梁冠华演狗儿爷的儿子。这个戏是离原版最近的一个翻版戏,也就是停演了六七年,就换了一批演员来演。当时梁冠华也有点犹豫,上还是不上,但是后来他觉得这是北京人艺第三个最有代表性的戏,这是一个机会,不应该放弃。于是,2002年初再排《狗儿爷涅》时梁冠华已经由儿子荣升为父亲了,而由别人来演儿子了。没想到他演了以后,好评比《蔡文姬》还要多。一些专家认为梁冠华演的狗儿爷与林连昆老师演的达到了各有千秋的地步。
梁冠华说:“《茶馆》《蔡文姬》《狗儿爷涅》确实是北京人艺顶尖的三个戏,代表三个不同时代三种不同风格,我也没想到都让我一个人接下来了,我也应该说是幸运吧。这对自己的表演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于是之、刁光覃、林连昆本身就是人艺三个时期三个最棒的人物。到后来新的《茶馆》、新的《蔡文姬》、新的《狗儿爷涅》,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对我来说是演了三个老头,分别是王利发、曹操、狗儿爷。”
自从1981年开始,十七岁的梁冠华就把自己的生命与北京人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梁冠华告诉记者:“北京人艺教会了我表演,把我培养成现在这样的程度,还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进院的,一批北京人艺建院初的老演员还健在。无论是艺德还是生活都是很正的一个地方。”
据梁冠华介绍,他们从进院开始,当班老师就做出了楷模。到了毕业以后,方方面面的人,不管是同台的演员,还是舞美,灯光、化妆、道具,都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他耳闻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剧院有个杜广沛先生,是拉大幕的,从焦菊隐还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拉大幕,而且拉大幕能拉出感情来,大幕开启关闭的节奏都与剧情合拍。有一次,舞台天幕被剐掉一块。这时戏即将开演,要更换修补都来不及了,杜广沛就用颜色相近的衣服把大幕补上,整个人蹲在那里蹲了一幕戏。“就是这些人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戏比天大———就是上了台开了幕就要对观众负责,对艺术负责,对自己负责。”梁冠华如是说。
梁冠华认为他在北京人艺还学会了做人。可能现在看起来好像比较传统。他觉得新的东西要接受,老的好东西要保留。“现在我对人也好,对自己工作的态度也好,还是保留人艺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和传统。不能因为时代变了,大家都玩世不恭,我也一样玩世不恭。都为了钱,反正我拍戏就要给我钱,我就吊儿郎当,不好好干,反正你也要给我这些钱。事实很多是这种情况。但我心里有一定数,别人怎么样我不管,我要管好我自己。我至少要对得起人家给我的工资,更何况要对得起艺术良心。现在有人觉得讲艺术良心挺可笑的。”
梁冠华告诉记者:“我觉得还是这样比较踏实,我没想着一夜成名怎么着。我真是从极不起眼的舞台角落里的群众开始演起的。现在我心里有底,我知道什么可以胜任,什么是欠缺的需要学习的东西。我心里很清楚,活着很踏实,演戏很踏实。”
一举成名———红红的影视生涯
梁冠华最早触电是在1985年,他在电影《迷人的乐队》里面演一个吹大号的角色,接着又参加了《村路带我回家》《金匾背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有话好好说》《夜深沉》等影视剧的演出。与最初在话剧舞台上相似,梁冠华早期参演的电影电视都是插科打诨的小角色。影视圈的急功近利,很少有人敢把胖乎乎的梁冠华放到主角的位置上。直到1998年,梁冠华与张大民邂逅。
1998年,沈好放导演执导《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前梁冠华与沈好放合作过;这次,沈好放把梁冠华列入张大民一角的候选名单里。另外,人艺的老艺术家修宗迪也向沈好放极力推荐,认为张大民一角非梁冠华莫属。
虽然梁冠华在戏剧界的知名度很高,现在是北京人艺的绝对主力,与濮存昕、徐帆、杨立新等同为北京人艺的最重要的台柱。但该剧的投资方认为梁冠华在影视界的名气不够大,希望找个更有名的。另外,他们还担心,梁冠华的样子太胖,怕吸引不了观众。
因为沈好放的极力坚持,投资方将信将疑地答应试用。并且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梁冠华减肥,第二要拍一集出来看看。
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是这样出场的:张大民三十九岁,比老婆大一岁半,比儿子大二十五岁半。他个子不高。老婆一米六八。儿子一米七四。他一米六一。两口子上街走走,站远了看,高的是妈,矮的就是个独生子。去年他把烟戒了,屁股眨眼就肥了一倍。穿着鞋八十四公斤,比老婆沉五十斤,比儿子沉四十斤,等于多了半扇儿猪。再到街上走走,矮的在高的旁边慢慢往前滚,看不着腿,基本上就是一个球了。
可以说当时的梁冠华与小说中的张大民形象相差无几,也许是投资方怕主角太胖了吸引不了观众,也许要借此考验梁冠华———如果减不下来,那么,正好可以换人。
梁冠华当时的小心眼开始嘀咕,这有什么,干吗如此不信任?投资方太小心太谨慎了吧。他觉得不用减,既然投资方有这个要求,那就减吧。谈起当时的感受,梁冠华说:“既然这样,我就要争这口气。你们不是要找更有名的吗?我就要减给你们看看。”
梁冠华平时最大的爱好是亲自下厨,做点好吃的。这次却要他减肥,而且要减三十多斤,时间只有一个半月。这当真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
但梁冠华节食加锻炼,顿顿黄瓜西红柿,硬是从身上丢掉三十多斤肉。
梁冠华减肥一举成功,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一炮打响。梁冠华也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同时摘取2002年中国电视“飞天奖”。现在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有人冲着梁冠华叫张大民。
“张大民”火了之后,梁冠华的片约不断,角色中有好人有坏人,无论演什么角色,梁冠华尽可能赋予角色以喜剧色彩。除了特定人物如《孙中山》中的黄兴,其他角色一般尽量找到其喜剧性,“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喜剧性的东西,那是普通人生活的自然流露。”梁冠华如是说。
多年来,梁冠华在话剧、影视两条路上前行。梁冠华告诉记者:“前一阶段话剧演得多,当时话剧舞台比现在红火。那时真是一个戏一年之内能演两百多场。现在拍影视拍得多一些。”
记者问:话剧和影视有矛盾吗?梁冠华说:“除了时间上有矛盾,其他没有矛盾。影视和话剧,从表演上来说是互补的。话剧要求基本功扎实,排练两个多月才见观众。这基本功为影视打下了基础,影视表演要求细致、细腻,对话剧表演也是一个补充。”
近日,梁冠华正在上海拍摄电视剧《聚宝盆》,他在剧中演一个坏的富商。
二十多年来,梁冠华的身体越来越胖,技艺越来越精,所演的人物越来越丰满,从无名的龙套,到有名的配角,到现在挑起大梁,成为人艺的绝对主力,并在影视界一炮打响,而且还获得了几乎所有的戏剧奖项,同时“梅开二度”,一“飞”冲“天”,梁冠华成了名副其实的梁冠华。真个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肥胖。
梁冠华艺术小档案
话剧作品
《红白喜事》(饰热闹)、《二次大战中的帅克》(饰帅克)、《纵火犯》(饰施密茨)、《虎符》(饰魏王)、《哈姆雷特》(饰波洛涅斯)、《鸟人》(饰胖子)、《阮玲玉》(饰马大哥)、《篱笆》(饰特鲁伊)、《鱼人》(饰万司令)、《古玩》(饰韩红木)、《茶馆》(饰王利发)、《风月无边》(饰一灯和尚)、《蔡文姬》(饰曹操)、《狗儿爷涅》(饰狗儿爷)等
电影作品
《迷人的乐队》《村路带我回家》《金匾背后》《烧郎红》《曼陀罗》《舞潮》《有话好好说》《美丽的家》
电视剧作品
《故土》《渴望》《夜深沉》《东周列国》《二马》《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烟雨红尘》《孙中山》《天下第一丑》《情感冲击线》《开心就好》《聚宝盆》
获奖情况
1984年全国现代题材戏曲话剧歌剧调演主演,二等奖
1993年第三届中国话剧“金狮奖”
1987年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5年主演话剧《鸟人》,获北京市“优秀新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
1996—1999年北京市新剧(节)目优秀表演奖
2000年第十届北京市电视剧“春燕奖”优秀男主角奖
2001年再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1年主演《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获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
2002年获中国电视“飞天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