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专稿|全球两亿确诊:病毒变异、不完美疫苗和社会开放博弈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刘栋

在新冠疫情于全球多点暴发近20个月后,眼下新确诊病例在世界范围内再一次呈指数级增长。

实时疫情数据网站Worldmeter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8月4日,全球确诊的新冠病例已超过2亿,死亡人数超过425万。与此同时,全世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接种了一剂疫苗。

在一些地方,社会秩序似乎正在走向正常:7月19日,英国社会正式全面“解禁”开放;两周前,美国在独立日假期宣布“全面解封”。然而,这种局部的现象掩盖了更广阔世界里的真实情况:过去四周,世卫组织统计的全球六大区域中,五个区域的病例增加了80%。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说:“至今已出现四种令人担忧的新冠变异毒株,只要病毒继续传播,就会出现更多新的变异病毒。”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具有超强传染性的德尔塔(δ)变异病毒, 眼下德尔塔毒株像野火一样迅速在各国传播,至今已蔓延至132个国家与地区,成为近来全球疫情增长的主要原因。

所幸的是,疫苗目前仍可防住变异病毒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但未接种疫苗的人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接种率较高的国家也并非高枕无忧——变异病毒传播时间越长,疫苗的效力就会越弱,德尔塔毒株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一些富裕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考虑是否要打加强针疫苗以应对变异病毒的威胁。然而,此举或将加剧全球疫苗分配已严重不均的现状,且可能导致一个又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疫情的新震中——那里的人们没有免疫力、没有疫苗、被德尔塔毒株重重包围。

尽管2021年只过去了一半多,但是已经有比去年全年更多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和死亡。今年1月,澎湃新闻在全球确诊1亿病例之际指出,病毒变异和疫苗的“斗争”将决定今年疫情的走向。如今,这一趋势得到了印证。在全球范围内,变异病毒、疫苗以及社会管控措施三个关键变量间的博弈将决定今年下半年以及更远时间内全球疫情的走向。

未来人类社会应当采用怎样的疫情管理方式?何时才可开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美等国正在为全世界“闯关”——“德尔塔病毒现在在英国几乎占新冠病例的100%,英国也是全世界最早接种疫苗的国家之一,相对来说有最全面完整的疫苗数据。可否通过打疫苗加自然感染的方式达到群体免疫屏障?一两个月后,我们可能会有一些重要的新认识。”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专稿|全球两亿确诊:病毒变异、不完美疫苗和社会开放博弈

巴黎埃菲尔铁塔重新开门迎客

德尔塔改变一切?

美国马萨诸塞州小镇普罗温斯敦(Provincetown)是全美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95%的人已接种疫苗。然而,7月的假期里,这个小镇上发生的集体感染事件震动了美国甚至全世界。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7月30日披露,调查发现该镇7月大规模群体聚会活动后出现的965例新冠病例中,大约四分之三接种了疫苗;好消息是,大部分确诊者都没有重症,也没有死亡报告,只有七人住院;坏消息是,接种了疫苗的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量与未接种者几乎相当。

美国CDC主任瓦伦斯基说,这个重要的发现意味着抗疫的“战争已经改变”。近日,CDC更新了防疫指南,要求人们在病例激增的地方重新戴上口罩。

“CDC的这一重要发现颠覆了以前的认识,显示出德尔塔病毒的超强传播能力,所以CDC要让人们重新戴上口罩。因为未接种疫苗人群会前所未有的危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及实验医药系副教授张洪涛对澎湃新闻说。

在CDC披露这份报告之际,美国疫情再次出现上升苗头。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截至7月30日的数据,过去一个月,美国每天的新确诊病例增加了六倍,平均接近80000例,这是自2月中旬以来的最高水平。过去两周,每天的死亡人数从平均259人攀升至360人,且几乎所有死亡和重症病例都发生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

张洪涛认为,CDC的报告显示出两种担忧:若疫情得不到控制,在那些疫苗接种率很低的地方,医疗系统可能会崩溃,如在佛罗里达州这一点已经很明显,那边的病人越来越多,医院的忙碌程度已经跟今年年初的时候相差无几。

“另外一个非常大的可能性是那么多人不停感染,病毒不停在变异,这为进一步变异出更棘手的病毒提供了温床。”张洪涛说。

为何德尔塔毒株会带来这么大的改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病毒传播的基本点——感染率(R0 值)和死亡率,来重新认识德尔塔毒株。

感染率R0值是指一个病毒感染者将病毒传染给多少人的统计数值,当这个数字高于1时,疫情就会成倍增长。在武汉出现的新冠病毒毒株的R0为2.7,最先在英国报告的阿尔法变异株传染性较前者高出约60%,而德尔塔又比阿尔法提高了60%。不同地区的数据显示,德尔塔的R0在4到9 之间,使其甚至比天花(R0值在5至7之间)更具传染性。这就是为何如今这么多被德尔塔侵袭国家的病例呈指数式增长的原因。

在死亡率方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今年7月一份发表在健康科学预印本论文平台Medrxiv的医学研究显示:感染德尔塔毒株的死亡风险比武汉报告的病毒株高2倍。这项基于真实世界病例的研究显示:德尔塔毒株在人体内复制得更快,使感染者更具传染性,同样也更具致命性。

为何德尔塔会变得更致命?难道病毒不应该随着变异进化而降低毒性吗?

这种假设是基于一般来说,一些极为致命的病毒,如埃博拉病毒,由于感染者过快死亡,故其无法感染更多人,所以病毒较难大规模传染,因而病毒只有在进化中减弱致病性,才可能增强其传染性。然而,对于德尔塔变异病毒来说,其传播力超强,且感染均发生在很早期,因此减弱致病性对于德尔塔毒株的传播来说并不那么重要。

一种证明德尔塔毒性更强的数据是病毒载量。根据中国广东疾控中心6月的一项研究,德尔塔毒株感染者的呼吸道病毒载量是原始毒株感染者的1260倍,这说明德尔塔毒株的自我复制速度非常迅猛。此外,携带德尔塔毒株的人可能会更快地变得有传染性。

在英国,德尔塔毒株从5月只占新冠病例的5%发展到7月初的99%;美国,从4月的0.1%到现在超过90%。世卫组织表示,德尔塔已经成为全球新增病例的主要感染源。

截至目前,世卫组织根据危险程度将新冠变异毒株分成了两类:令人担忧的变异毒株(VOC)和值得关注的变异毒株(VOI)。前者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病例多、范围广,并有数据证实其传播能力、毒性强,或导致疫苗和临床治疗有效性降低;后者在世界范围内确认出现社区传播病例,或在多个国家被发现,但尚未形成大规模传染。

前一类别的变异病毒是目前对全球威胁最大的毒株,包括:阿尔法、贝塔、伽马和德尔塔四种。事实上,德尔塔原本并不是最让科学家们担忧的毒株,这也说明了目前人类对于变异病毒的认识还非常不足。

与此同时,更多的新变异株仍在出现,并被列入后一类别的清单中:其中包括最近引起关注的在南美秘鲁报告的Lambda变异病毒。(又称C.37或安第斯变异株)。

“德尔塔远不是一个终极的病毒,未来有可能还有更厉害的变异病毒,只要有大量人被感染,病毒就会进一步变异和进化。”张洪涛说。

不过,所幸的是,虽然德尔塔在全球肆虐,但至少其在富裕国家并没有造成更高的伤亡,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疫苗。

专稿|全球两亿确诊:病毒变异、不完美疫苗和社会开放博弈

一名罗兴亚难民儿童在帐篷里等待疫苗

疫苗经受考验

“很多人没有搞清楚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什么,只是把疫苗接种率当做一个数字,我们接种疫苗的真正目的是把重症率给降下来。”张洪涛说。

对此,陈铮鸣也表示认同,“疫苗问世后人群恢复社会流动,我们无法再单纯地只看感染人数,至少目前的关注点要逐步转向更重要的指标:住院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

作为全世界最先开打疫苗的国家,英国的数据显示,尽管疫苗效力受到病毒变异显著影响,防感染效力下降,但仍可防住重症和死亡。

“目前英国70%的人口完成了一剂疫苗注射,两剂接种率达57%,数据显示,对于德尔塔毒株,一剂疫苗防感染的保护力已下降到仅30%至35%左右,但住院率和死亡率数据仍稳定在低位,与感染率的曲线基本分离。”陈铮鸣说,“疫苗接种改变了过去感染-住院-死亡的链条,使得病毒对于人们的生命危害没有那么大了。”

另一个引发一些人担忧的问题是“突破性感染案例”的出现。不少国家报告了已经接种疫苗的人们仍然感染德尔塔毒株的病例,并且传染给了他人。陈铮鸣认为,出现这种“免疫逃逸”的现象很正常,关键是看逃逸的程度和范围有多广,“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病毒变异、个体免疫力、接种疫苗的类型、一针还是两针、什么时候接种等等。”

“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更强的毒株使得疫苗失效。现在大家担心英国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进化压力’——因为现在毒株很难传下去了,有的人免疫了,有的半免疫了,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病毒突变,试图突破免疫的屏障。”陈铮鸣表示,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会在一夜之间出现,而是随着病毒的每一个阶段性变化逐步出现。

德尔塔的超强传播力和疫苗效力的下降引发的问题是:需要多少比例的人口接种疫苗才可建立起免疫屏障?

我们如果假设德尔塔毒株R0值为6,并且疫苗防止感染的有效性为90%,那么需要至少83%的人口完全接种疫苗才可建立群体免疫的屏障——眼下很少有国家达到这一比例,更不用说目前疫苗的效力正在下降。

现实情况是,每一个国家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坚定”地不愿意接种疫苗——英国有将近700万,美国大约是1亿人。

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直言,“倘若我们可以让国内这1亿多人接种疫苗,就可解决问题,但若这些人没有接种,那么确诊病例会继续快速增加。”

可以预计的是,变异病毒和疫苗的斗争将在未来几个月达到“白热化”。两者谁占上风的第一个迹象可能是住院病例的增加与否。不过,大部分专家都同意——从长期来看,变异病毒传播的时间越长,疫苗的效力就会越弱。

由于德尔塔病毒的出现,是否需要打第三针加强疫苗的研究已提上许多国家政府的议事日程。其中,以色列政府已经于7月31日率先开打。在美国CDC关于德尔塔的报告发布之际,美国政府立即抢购了数亿剂疫苗。德尔塔毒株的肆虐意味着全球疫苗需求的增加,也使得分配不均问题将更加严重,而疫苗分配不均将进一步加剧没有疫苗的国家的疫情。

据世卫组织统计,在全球已接种的41.8亿剂疫苗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每100人接种97剂,而低收入国家仅为1.6剂。缺乏疫苗使得许多国家的民众处于前所未有的危险当中:东南亚、拉美、南亚、非洲等地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正一个接一个地成为疫情的新“震中”。

专稿|全球两亿确诊:病毒变异、不完美疫苗和社会开放博弈

疫情发生后,一英国妇女在机场首次见到分离的小孙女。

社会开放的抉择

“我们的人民已经疲惫不堪。”一群新加坡官员在6月发表于《海峡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这样写道,“所有人都在问: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以什么方式结束?”

作为东亚乃至全球疫情防控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7月,就在新加坡经过长期关闭边境和采取严格的社会防控措施后,准备开放社会之际,该国日新增感染人数再次达到两位数——政府不得不宣布再一次收紧社会活动的限制措施。《纽约时报》的报道描述称,“(新加坡)民众的反应明显带有恐惧,也带有一种挫败感,因为人们觉得即便再大费周章也难防感染。”

对于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而言,达到“零感染”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而现实的问题是,对于不同的国家,未来究竟应当采用怎样的社会管理方式?何时才可迎来完全的开放?

“全球疫情已经发生了改变,它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若应对策略依然不变,那么就会出问题。”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对澎湃新闻说。

在陈铮鸣看来,英国社会目前采取的开放策略是在为全世界“闯关”。他表示,英国的做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一定“底气”的。

“所谓的‘底气’就是有科学依据,科学依据的关键就在于虽然社会开放会导致感染,但是可以通过鼓励大家打疫苗显著地减少重症死亡。即便有人不打疫苗,感染后也会产生免疫屏障。这样的话,到冬季的时候,整个社会就可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免疫屏障。” 陈铮鸣说。

陈铮鸣进一步解释道“要走出现在的困境,唯一的方法就是实行群体免疫——首先是通过疫苗预防接种,这是毫无疑问的。其次,就是一定要意识到 ‘零感染’策略只是权宜之计,执行起来社会和经济成本会越来越大,长远来看终要被放弃,什么时候放弃,如何放弃,这个需要探讨。”陈铮鸣说。

陈铮鸣表示,“比方说,一些局部地区发生疫情,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试验场,可以对这个地区的管理方法稍微做一些调整,采取不那么死板的做法。不要自己吓自己,要引导民众科学认识疫苗,不要谈到病例就色变。”

美国是继英国之后,同样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加上自然感染的方式达到建立群体免疫屏障的国家。黄严忠认为,没有一个国家目前有足够的群体免疫屏障。“现在已经很明显了,不可能通过疫苗马上把疫情控制住。病毒可能要长时间地跟我们生存在一起。”他说,“只要重症率与死亡率不高,美国就不可能重新采取半年前实施的措施。”

张洪涛也认为,随着德尔塔毒株蔓延,一直严防死守的代价会越来越高,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倘若做不到科学精准防控,最后只会把自己拖垮。“开放的过程应当是渐进的,正常的生活应该得到持续,这是一种新的正常化。”他说。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卓越冠名终身教授张玉蛟告诉澎湃新闻,中国在过去的一年多内,通过严格的疫情管控,避免了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必须尽早学会与新冠病毒长期相存。

“这不是个选项。关键是接下来如何应对。这一点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交出自己的答案。而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是疫苗接种,以及相应的其他防疫措施(口罩、洗手、社交隔离等)可否将新冠病死率降至流感级别?”张玉蛟说。

张玉蛟指出,从当下中国的新一波疫情可以看出,随着病毒传播能力的大幅度增加,“零感染”会越来越难以实现。因此,更有预见性地科学规划抗疫策略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

他建议称,中国首先应尽快完成20亿剂以上的疫苗接种(10亿人口,占总人口70%),这一策略绝不可动摇,“重点城市和岗位,接种率必须达到90%以上。”

同时,张玉蛟建议加速疫苗加强针的研发和批准,提高抗疫免疫有效率,并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开始在高危地区和人员中接种加强针。德尔塔变异毒株降低了所有疫苗的有效率,因此必须立即着手就灭活疫苗、mRNA 、腺病毒疫苗作为加强针的各种组合的有效率和副作用展开临床研究。

“世界各国都应该继续大力加强对抗病毒感染的科研,这个问题要放在国家层面,甚至人类安全的高度去思考和执行。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下一个更加恶劣的病毒必将如期而至。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他说。

责任编辑:胡甄卿

校对:刘威

上一篇新闻

中国单身经济学:超2亿人需要陪伴服务

下一篇新闻

全球灾害频发,新加坡成唯一安居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