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孔儒学说与易经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之一。孔子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五四”以来,却出现否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势,致使许多中国人对待儒家文化产生很大的误解,把儒家思想文化看成是培养效忠君主的奴才的思想文化,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甚至把儒家思想被作为中国近代历史性衰败的文化祸首。这种现象亟待肃清,拨乱反正,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梦”。

如何正确把握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我以为,学习《易经》是准确把握“儒家思想文化“内涵精髓捷径。

孔儒学说与易经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易经》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创发之始首推《易经》,自古以来即素有“群经之首”、“天人之学”、“万经之王”与“百家之宗”的美誉。《易经》对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道家、术家、禅家、阴阳家、墨家……等百家群流影响甚为深远,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总源头,诸子百家思想之间也是互相渗透。

例如,荀子是儒家三巨头之一,但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却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实施者。尤其是韩非的法家思想更是一部人性恶的学说,荀子的思想也偏向人性恶,其学说也包含有丰富的法家思想了。同时,诸子百家都经历史演变过程,也都发生变化。如荀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就与孔子的思想相距很远,故有韩非的“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儒家已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但儒家思想文化还是以孔子为先师和思想领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由内圣而外王。

为什么诸子百家中,老子和孔子两位智者常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共同的代言人。因为老子的思想偏重《易经》的阴阳之“道”的哲学思想。孔子偏重《易经》卦象之“器”的“德”方面。所以,常被人们认为老子代言中国哲学,孔子代言中华文化

为什么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是孔子,老子却排在孔子后,并不代表老子思想比孔子思想不重要。“道德”互为一体,道还排首位。道和德实为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道盛则德昌,德厚则道隆,所以道德实为一体,也可统称为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无法用语方表达,境界太高,无形的东西不易理解。孔子教人入世,“德”或“器”就容易表达和理解。如孔子的《论语》开头就告诉你“做人要快乐”,比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德经》更容易理解、体会、接受和实践。

孔子最伟大之处在哪里?就是把《易经》从一本用来占卜算卦的书,上升为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为《易经》做了《十翼》(也称《易传》),从而使周易成为一部思想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哲学著作,列群经之首成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也就是《易经》原本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在周文王以后转向人类社会学,以卦辞.爻辞解释社会现象,孔子把《易经》上升为一部思想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哲学著作。同时,也是孔子的哲学和理论依据。

孔子早年也研究过《易经》,只是把它看做是一般的卜筮之书。到了晚年,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后,方知天命如此,强求不来的,也方知《易》之博大。此时的孔子读易、思想认识上有了明显的转变,甚至手不释卷。其弟子们大为不解。尤其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颇为迷惑向孔子问道:“老师啊,你以前不是教导我们说,丧失德行的人才去求神问鬼,没有智谋的人才去打卦问卜吗?我认为你那时讲的很正确啊,我也一直都是认认真真照老师说的去做啦。可是老师啊,怎么你老了反倒又喜欢这玩意了呢?

孔子答道:“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妄,渐人为而去诈”。意思是说,我这么大岁数啦,并非沉寖在周易的卜筮之应用,而是喜欢周易的哲学和思辨。通过研究周易的卜筮之道,通晓天地宇宙和人生的大道理啊。研究周易,希望百占百灵,那是普通人的想法,而不是真正的易道。真正的易道,就是通过研究《周易》,发现天地人生的规律,能够敬畏规律。让鲁莽的人知道害怕,让软弱的人知道勇敢,让愚昧的人不敢妄为,让奸诈的人回归忠厚啊;孔子曾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不信鬼神的话儿。《论语·述而》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假如老天再给我有年,或五年,或十年,我会沉潜於周易的研究之中,那么我的人生就不会走大的歪路了,感慨《易经》揭示的宇宙万物的神奇变化奥秘。

孔儒学说与易经

《易经》揭示的宇宙万物的神奇变化奥秘是什么?

我以为,宇宙万物的神奇变化奥秘在于“和谐”。浩瀚无垠的宇宙是由时空和无数个星系组成的,而这些数以亿计的星系之间却相处得非常和谐有序,在时间与空间的陪伴下构成了一个又一个十分完美的动态平衡体系。“道法自然,和生万物,谐得自然,万物万象之根本也。”

中国是“和谐”哲理的发源地。 中华文化创发之始首推《易经》。《易经》揭示天道、地道、人道,处处充溢着“和谐”之理。无论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都体现阴阳相依、互根互补、不断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而不是对立,自然融通, 刚柔相济,上下相应,展现了大自然动态统一及和谐有序性。和谐处处可见,都在《易经》系统和谐的哲学里。

从上古时期的伏羲演创的《易经》就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对立统一”等具有很高价值的哲学思想。后来的轩辕黄帝、儒家和道家都尊崇“天人合一”学说。天人合一观是人与自然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和谐”这一概念的最初源头。 孔子在2000多年前也提出 “和谐”理念。《中庸》第一章: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和谐是适中,不走极端,才能达道,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繁盛不衰,它的奥妙在于“和谐”是中华文化价值核心,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和最佳状态,最具有普世价值。

中华“和谐”文化价值观绵延几千年,中国人创造出来的与“和”字相连的词汇不胜枚举,如:和谐、和平、和睦、和美、和善、和气、和悦、和乐、和顺、和好、和畅、和蔼、和缓、和解、平和、温和、祥和、和为贵、协和万邦等等。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影响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维、内政外交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讲“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讲“礼之用,和为贵”;在国家、民族关系上讲和亲善邻,协和万邦”;各文明之间关系上讲“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在家庭关系上讲“家和万事兴”;在商业上讲“和气生财”等等,和谐已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和生万物,谐得自然,万物万象之根本也。”、“天人合一”、“冲和”、“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谐共处等人类智慧文明等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仇必和而解” 更反映中华民族“和谐”智慧,包含着对立中求和谐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文化造就现代人类文明社会中(诸如日本社会),还有古人所说的“中华礼仪之邦”作出不可磨灭贡献。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精髓(诸如和而不同、仁、义、礼、智、信、勇、忠、孝、慈、中庸、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道德伦理背后,隐含的价值取向是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并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孔儒学说与易经

上一篇新闻

安康市长赵俊民会见新加坡中天集团一行

下一篇新闻

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去世 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解《易经》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