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6日 星期三

来看看孩子们的故事,有的开心有的愤怒

近日,新加坡一家餐厅宣布,

将对带有吵闹孩子的顾客收取附加费,结果引发了争议。

来看看孩子们的故事,有的开心有的愤怒

前些日子,有顾客预约这家名叫Angie's Oyster Bar & Grill的餐厅。

餐厅方面回复称,

如果儿童“尖叫”或是“不受控制”,最终打扰到其他客人,将收取10新元的附加费,约合人民币50元。

8月底,有网友给这家餐馆打了一星评价。

网友抱怨这家餐厅对儿童不友好,还要对吵闹的儿童收取附加费。

这位网友直言,以后再也不会去消费了。

“虽然我知道孩子尖叫吵闹会打扰其他客人,但我认为Angie's可以采取更礼貌的方式。”

来看看孩子们的故事,有的开心有的愤怒

而餐厅方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也有苦衷。

“在推出这项措施之前,我们每周都会收到顾客的投诉,称儿童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在店里跑来跑去或打扰其他桌的客人。

这样其实很危险,因为服务员经常端着热腾腾的食物和锋利的餐具四处走动,

而且对其他希望在安静舒适的氛围中用餐的食客来说,也是不尊重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团队会与父母或看护人进行沟通,大部分人都会配合教育孩子。

但是,我们偶尔也会觉得这样无所谓的家长。

这让我们感觉很难办,难以向其他客人解释,为什么没人管管孩子。

鉴于这些经历,我们觉得别无选择,只能通过施加‘惩罚’来应对这种棘手的情况。

我们只是想要求所有客人相互尊重。

实施这项措施让我们感觉很痛苦,我们并不想影响任何客人的用餐体验。

我们希望得到父母和看护人的善意理解,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顾客提供尽可能多的愉快和难忘的用餐体验。”

来看看孩子们的故事,有的开心有的愤怒

餐厅在一个多月前,开始实施对吵闹孩子收取附加费的措施。

在那之后,店家就很少收到关于孩子吵闹、冲冲打打的投诉。

餐厅表示,

在预约过程中,会向家长提前告知附加费措施,“99%”的家长都非常尊重和理解。

措施实施以来,餐厅方面还没向顾客收取过这笔附加费,但效果看起来还挺不错,家长更自觉管教自己的孩子了

尽管有人对此抱有不同意见,

但店家宣布,今后将继续这项附加费措施……

就在这几天,沙雕新闻界的“绝对王者”佛州,又爆出了一起离谱事件 —— 两名男子开车起了摩擦后,竟掏枪互射对方女儿泄愤。

当时,35岁的William Hale驾驶着一辆汽车,加上他的母亲,车内一共有五名乘客。

而另一位当事人,来自佛州、43岁的Frank Allison,则开车载着自己的妻子Jessica和14岁的女儿Shelby。

来看看孩子们的故事,有的开心有的愤怒

(左为:Frank Allison;右为:William Hale)

然后,这两位性格火爆的男子在路上相遇了。

因为互相看不惯对方的驾驶技术,他们在高速路上展开了一场“猫抓老鼠”般的追逐赛。

俩人一路超速行驶,互相别车,而且边开边对骂,状况非常危险。

后来,Hale干脆开到了Allison车旁,对他喊话,要求他停车。

没想到这时,Allison的妻子Jessica也选择参战。她降下车窗,对Hale他们比了一个“国际友好”手势。

Hale夫妇随后动手,向Allison的车子扔了一个水瓶。

来看看孩子们的故事,有的开心有的愤怒

(Allison和妻子Jessica)

这下战火升级了。Allison立马拿枪朝对方开了一枪,然后高速逃离现场。

后来Allison表示,他以为自己只是打到了Hale的轮胎,可实际上,他却击中了Hale5岁女儿的腿。

女儿受伤了还了得?!Hale立马反击。他火速开到Allison车前,也掏出手枪对着他一顿猛射。

据媒体报道,Hale一共开了七八枪,有三颗子弹击中了Allison的车,其中一颗击中了他14岁女儿的背部,导致女孩气胸。

警方随后接到了电话,一位母亲在对面哀求:“我的女儿中枪了,请帮帮我。”

电话中还可以听到孩子哭着说:“我不想死”。

但此时,这两个肇事爷们还要战斗。他们载着受伤的女儿,继续向北行驶。直到看见警方的巡逻车,才不得不停下。

不过下车后,他们依旧在路边继续互骂,最终还是被警察强行拦住。

1986年,雪莉·里奇(Sheryl Leach)和丈夫吉姆迎来了他们的孩子,帕特里克。

吉姆的家族有个企业,生活算得上富庶,

雪莉原先在吉姆家里的企业工作,孩子出生后,雪莉就辞了职,专心在家里带孩子。

来看看孩子们的故事,有的开心有的愤怒

很快,帕特里克两岁了。

和今天相比,八十年代末期的娱乐手段显得异常匮乏,没什么东西能让两岁的小孩“沉迷”。

而孩子又精力旺盛,每天都缠着雪莉,时间一长,当妈的也会心烦。

雪莉突然意识到,这是个巨大的市场空白。

四年后的1992年,

雪莉创作的《巴尼和它的朋友们》系列电视节目一炮而红。

巴尼的形象取材自帕特里克最喜欢的霸王龙,只是去掉了锋利的爪子和牙齿这些看着较为凶恶的特征,最终呈现出一只憨态可掬的紫色小恐龙。

巴尼永远阳光、善良、慷慨、友爱,是小孩子理想的朋友和榜样。

此后的20年里,《巴尼》长盛不衰,一直播出了14季,陪伴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小朋友度过童年。

对一位母亲来说,这可能是她能给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但是……真的是吗?

人们常说对于创作者而言,他们笔下的人物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随着《巴尼》的爆火,雪莉的工作开始忙碌起来,小恐龙巴尼也仿佛成为了她的孩子。

对于年幼的帕特里克而言,这像是家里多了一个争宠的弟弟,

问题是这个弟弟不仅不存在,而且还是只恐龙........

来看看孩子们的故事,有的开心有的愤怒

此外,雪莉和吉姆的地位也发生了掉转,雪莉专心为《巴尼》创作,吉姆则辞掉工作,成了在家里带娃的那个。

以上种种,为这一家日后的分崩离析埋下了种子。

至于《巴尼》本身,它的确是受欢迎,但这份欢迎可能也仅限于四岁以下的儿童。

巴尼太过于天真和乐观,它似乎永远不会受任何负面情绪影响,在它的世界里,爱和包容无处不在,于是它的世界只能是童话,不会存在于现实。

所以一经播出之后,有很多成年人表示不喜欢它,觉得它太“甜腻”和虚伪。

更有甚者,觉得巴尼的这份美好无法承受,要把它打碎。

90年代,人们发起了一场叫做“狂扁巴尼(Barney bashing)”的运动,当时可谓是全民参与。

有人焚烧巴尼的公仔,有人射击巴尼公仔,有人用棒球棍打,连周六夜现场(SNL)也曾上演过恶搞巴尼的短剧.......

上一篇新闻

又成精了。两只老鼠站立互殴一旁猫咪吓傻

下一篇新闻

期待飞机晚点的机场你见过吗?耗资85亿,把森林、瀑布搬进航站楼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