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韩城文化 书写人生情怀
如果说韩城有两样东西沉淀悠久,那么无疑就是煤炭和文化。
在外界看来,韩城地处渭北“黑腰带”的东北部,是一座因煤而兴起的城市,而韩城人更是靠“挖煤”富起来的,所以普遍就认为“挖煤”的人性格粗放和文化沾不上边。
今年44岁的陈社云是一名与煤炭沾了一点边的韩城人,性格豪爽的他与每一个喝着黄河水长大的韩城人一样,骨子里都有着文化情怀。陈社云的文化情怀是书法,可能他都不敢相信,自己这个靠煤炭打拼生活的人,有一天会为了传承文化坚持了十多年,这就是他心里最初的梦想。
陈社云是土生土长的韩城人,出生在芝川镇新庄村的普通家庭,在那个面朝黄土背靠天,盼望五谷收成好的小村里,陈社云除了肩上扛着的锄头,手里还多了根毛笔。那个时候他已经在学校上四年级,每天放学回家后,在地里帮家人干完农活,陈社云开始每天的毛笔字练习。晚上家里人都已经休息,煤油灯下,陈社云拿着自己收集的废纸,在上面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多年后,陈社云会回想这段时光时满怀感慨,没想到自己在煤油灯下练着毛笔字,最后还是靠煤来养家糊口。
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许多老师令我们难忘,而陈社云的老师则为他打开了书法世界的大门,让他至今难忘。当年在新庄学校张敬斌老师是个书法爱好者,他的颜体写的宽博厚重,加之以魏碑骨气,铁骨铮铮。书者,如也,张敬斌老师的情怀被他用柔软的笔豪,深深的刻进宣纸里,同时也深深刻在了陈社云的心里。
韩城是一个写满故事的地方,既有辉煌的过去,也有创新的未来。在煤炭黄金时期,陈社云已经开始步入社会,这个从小村庄走出的汉子,在几十年的奔波打拼中一直和煤炭有着厚重的缘分。有朋友曾经和他开玩笑,你是“煤黑子”出身,肯定玩不了文化人那一套把式。令朋友们想不到的是,陈社云已经几十年如一日在坚持写书法了。
能够让陈社云坚持写书法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老师白玉成。为了跟着白玉成老师练习书法,十几年中,陈社云经常忙中偷空把自己写的字拿到白玉成老师家请教,白玉成老师写的字厚重沉稳,他的隶书和碑味的行草,都极具特色,很有味道。已经73岁的白玉成老师在书法作品上有一定的底蕴,他的作品在细细品读下,有一种畅快淋漓、一气呵成的洒脱自在,蕴含着的厚重的文化积淀。对于自幼同样热爱书法的白玉成老师,陈社云被他的文化传承精神深深吸引着。
现在有朋友提起陈社云,说他“变”了一个人,从之前的粗放豪迈变成了儒雅随和,也许是书法熏陶了他的性情,更或者是他骨子里的情怀本来就是这么个性情。
十年磨得铁砚穿。为了追寻书法梦想,陈社云出差的时候也会随身携带笔墨纸砚,从不间断练习,炎热的夏天经常练习到挥汗如雨。一直以来,他用书法来增进涵养,用涵养来磨练书法,在挥毫泼墨间抒写自己的性情,融入自己的感情,并将自己置身在书法变化无穷的世界中,给予自己一个无限的心灵空间。他不仅细细品味每个字的内在神韵,而且注重研究字与字之间的错落、大小、长短、主次的变化。尤其是他能随着章法的变化而变化,进行总结、提炼出适合自己的东西,并不断学习。
陈社云说,练习书法对人百利而无一害,既能修身养性又能陶冶性灵。即使外界再喧嚣,只要坐到书桌前,他就立刻能与世隔绝,心无旁骛。“真草篆隶行”他都尝试过,最开始从楷书入手,后以行书见长。他的字飘逸、大气,如行云流水。在陈社云看来, 楷书是最基础也是最难的。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楷书具有一种静态美, 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起笔、收笔都必须一丝不苟,交待清楚。学好楷书,打好基础,才能走,继而跑。现在,陈社云已经把精力都放在学习赵体上了。
传承韩城文化,书写人生情怀,这是陈社云现在想做的事。走进陈社云的“三省轩”,首先闻到的是“煤味”,但是这种“煤味”是散发出的书香墨气,弥漫着浓郁的文人气息,在书桌旁,陈社云已经开始提笔。多年的书法学习,陈社云感悟颇深,他把自己多年学习书法的益处总结为六个字“静心、健身、增知”。何为静心,陈社云说练习书法的时候,“精、气、神”都集中在笔端, 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一天的劳累、烦恼统统的抛至九霄云外。
“桢州山石”是陈社云的现在用的笔名,如今,他的书法作品已经被新加坡华侨收藏。谁也想不到,这位曾经和煤炭打交道的生意人,能把自己的书法梦想藏在心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陈社云告诉记者:“坚持写书法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梦想,我是一个普通人,我希望现在把自己坚持这么多年的书法情怀传承下去,为咱们韩城文化做些贡献。”
在韩城,正如陈社云这样怀着梦想的人还有很多,传承韩城文化这种情怀或许是一个小故事,但是也恰恰能够看到韩城人身上这种对文化独有的热爱,更或许,这就是韩城人一种藏在骨子里的传承。
来源:韩城日报记者 孙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