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10日 星期五

党曼菁:西方戏剧里的东方蔷薇

演员这条路,是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路,美女如云不缺戏精的华语演艺界是如此,种族多元竞争激烈的西方演艺界更甚。在几乎被白人统治的西方戏剧界,由于其专业性和精英性的高度交融,对于非母语为英语的少数族裔演员来说,可能是一条更艰难的路。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怀揣着戏剧梦的东方女孩,凭着坚韧的生命力在西方戏剧里扎下了根,她就是来自中国深圳、现居美国纽约的戏剧演员党曼菁(Ann Dang)。

党曼菁:西方戏剧里的东方蔷薇

15岁起只身赴美求学,在七年间,党曼菁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南加州顶尖的艺术高中考入全美最佳艺术院校之一的纽约大学提斯克艺术学院,拿到了戏剧艺术学士学位,美国演员工会的EMC(Equity Membership Candidacy),并与纽约和洛杉矶两地的演艺经纪公司JagoCiro Entertainment签了freelancing合约,在纽约的诸多原创戏剧和美国著名的地方性剧院留下了她的身影。并不平坦的前路,她没有丝毫退却,一次又一次以亚裔演员的身份站上了过去被白人统治的戏剧舞台,从配角到主角,从西方戏剧里生长出来的东方蔷薇,让越来越多观众看到了她。

Part 1 萌芽

深圳走出的戏剧少女

“10岁那年,我爱上了舞台”

自幼开始学习舞蹈、唱歌、钢琴,手握芭蕾和钢琴在国内院外分级考试的最高级证书,加入深圳少年宫少儿合唱团,代表学校在深圳各种歌舞才艺比赛中获过奖……党蔓菁的艺术细胞,早在从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就获得了充分的培养和展现。

但真正让她爱上舞台的动因,源于她小学时期参演的一部百老汇音乐剧。当时带领党蔓菁和同学们排演音乐剧的那位美国女士,是她后来就读的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戏剧系的校友,正是这场演出经历,给予了党曼菁初始的戏剧启蒙。

“在舞台上切身体验我所扮演的角色,体验与我完全不同的人生,活在那个角色的世界里,用那个角色的故事打动观众,从那时起,我发现我爱上了舞台。”

相比于同龄人,党曼菁早早地就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有着更坚定的信念,也有着出众的执行力。

怀揣着对舞台的热爱,进入初中后的党曼菁下定决心要把表演作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并悄悄为此做出了一个完整的计划。她坦言,这个决定也曾让父母一度担心,“因为在深圳我爸妈还是坚持上学最重要,所以我必须把自己放在一个专业的环境里专注于戏剧,我知道我一定要去美国,因为那里有最高水准的演艺界和戏剧教育”。

15岁那年,党曼菁从全美唯三的的艺术寄宿高中里选择报考声望很高的加州爱德怀艺术学校音乐剧系,在深圳发了她自己录制的唱歌跳舞演戏的录像之后,她拿到了录取通知书。随后,党曼菁毅然只身前往美国,追寻自己的演员梦。

党曼菁:西方戏剧里的东方蔷薇

Part 2 扎根

留美七年的演艺之路

“戏剧让我发现了无限可能性”

从南加州顶尖的艺术高中毕业后,党曼菁成功考入了纽约大学提斯克艺术学院,并顺利拿到戏剧艺术学士学位,这所学院作为全美最佳的艺术学院之一,为美国演艺界培养了最多的奥斯卡奖得主。

在美国度过的这七年间,党曼菁没有停止过戏剧舞台的实践,她参演了许多跨度很广、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作品,亦因此合作了众多造诣颇深的著名戏剧工作者及艺术家,这些合作经历不断地为她的演员生命注入了高水准的养分。

“百老汇式的音乐剧算是我的老本行和‘初恋’,但作为演员最可贵的是我在这边参演的更加创新、与众不同的演出。”2016年,党曼菁在曾赢得托尼奖“最佳地方性剧院”的威廉姆斯镇戏剧节中,出演了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原创音乐戏剧《Orpheus in the Berkshires》,编剧是被誉为“外百老汇的托尼奖”的OBIE奖得主LucyThurber,导演是威廉姆斯镇戏剧节的副艺术总监和纽约资深导演Laura Savia,还有曾给北京《彼得潘冒险岛》编舞的Kuperman兄弟。

党曼菁:西方戏剧里的东方蔷薇党曼菁:西方戏剧里的东方蔷薇

党曼菁在威廉姆斯镇戏剧节出演《Orpheus in the Berkshires》剧照,她饰演古希腊神话牧神潘和当代小镇上被贫穷和毒品困扰的青年,同时担任全剧的Vocal Captain(声乐队长)

该戏在威廉姆斯镇上一个硕大的旧厂房里上演,混合古希腊传说Orpheus和当下美国许多小镇里很现实的社会问题,有民谣风格的音乐和Kuperman兄弟混合街舞、杂技和各种风格的酷炫舞蹈。

在纽约,党曼菁则更深度地接触了各种不同的话剧。在纽约大学,她加入了由美国戏剧史上著名演员及表演导师斯特拉·阿德勒所创立的Stella Adler Studio of Acting,该工作室非常注重扎实的技巧和古典名著,党曼菁也因此得以获得更丰厚的表演经历。

党曼菁:西方戏剧里的东方蔷薇

在《Top Girls》中,党曼菁一人分饰三角。

党曼菁出演了许多莎士比亚和二十世纪的经典戏剧,包括在莎士比亚悲剧《科利奥兰纳斯(Coriolanus)》里男扮女装演古罗马将军,在英国著名女剧作家凯丽尔·丘吉尔(Caryl Churchill)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女权巨作《Top Girls》中一人饰演三角:日本天皇的妃子、十几岁英国小姑娘和拿假简历骗雇主的假小子。她直言:“参演这些史诗性的话剧,让我深刻体会到戏剧的震撼力,也对角色塑造建立了自信。”

党曼菁:西方戏剧里的东方蔷薇

《The Trojan Women》剧照 @Stella Adler Studio of Acting

在校外,党曼菁演了更多创新的当代作品,她个人的背景和经历让她与这些作品结合得更紧密。

今年年初,党曼菁在纽约获OBIE奖得主导演Michael Leibenluft之邀,参与新加坡编剧Jeremy Tiang的全新中英文话剧《Salesman之死》的“工作坊”。该戏探索的是美国戏剧巨作《推销员之死》的编剧亚瑟·米勒上世纪八十年代去北京人艺导演该剧的历史事件。党曼菁在剧中扮演了两位人艺演员,都是由真人改编。

这样的创作挑战在于其排练过程节奏非常快,演员一边读剧本一边排戏的同时,编剧还会时刻改剧本加新戏,不仅考验演员的适应能力,也给演员的现场发挥提供了巨大空间。工作坊最后一天,剧组在黑匣子剧院里,向导演请来的一小群观众分享了成果。

党曼菁表示,能够第一手参与一个崭新作品的创作过程,这种“工作坊”经历特别可贵,“纽约戏剧界最可贵的竞争力就在于它不停地创作与众不同的新剧,最杰出的艺术家们聚集一起磨合出尽善尽美的成品。”

在党曼菁看来,戏剧让她发现了无限可能性,能够结合她所热爱的多种表演形式,在音乐、歌唱、舞蹈中演绎戏剧艺术。谈及之所以选择从西方戏剧起步,党曼菁展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我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情,所以选择在这边继续发展一方面证明我有能力去演在主流戏剧中地位权威的经典角色,一方面也去挑战美国戏剧现状。而且,纽约有全世界最有活力,高水准的戏剧界,有一群最杰出最创新的艺术家不停地创作与众不同的新剧。能够参与这些创作过程让我非常满足。”

Part 3 待放

西方主流戏剧的亚洲力量崛起

“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最好的时代”

相比于中国演艺界,除了专业和外型之外还混杂了肤色和种族议题的西方演艺界,竞争程度无疑更为激烈和复杂,党曼菁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

在西方主流戏剧中,从来都是白人的主场。去年10月,一部讲述中国移民在中餐馆不合法打工经历的热门歌剧《金龙》(The Golden Dragon)因将剧中设定为华人的主要角色都安排全白人出演,受到在英东亚裔的强烈反对,而遭英国东伦敦哈克尼帝国剧场(Hackney Empire)宣布取消演出,再次掀开了西方戏剧界“白强黄弱”的潜规则争议。

事后《卫报》的一篇评论写道:早在《金龙》上演之前,歌剧界的词曲、演员和导演都是白人的天下,这部剧的下线只不过是矛盾激化后的爆发。

这种状况在美国戏剧界也同样存在。党曼菁坦言:“从我15岁到这里开始,身边的亚裔就很少,戏剧演员中的亚裔面孔屈指可数,更没有中国大陆来的,都以美国本土从小对戏剧耳濡目染的白人为主。”

戏剧中的亚裔角色有时候尚且会启用白人出演,而能提供给亚裔演员的角色则更为有限了,这让党曼菁一度怀疑自己能不能在似乎已经界定了的格局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初到美国参与演出的时候,最让她困扰的是语言和口音问题。“我发现自己说英语时有些口音,而且如果脑子里思考的语言不是英语,用英语表演时好像会慢半拍,会影响表演到自然感和真实感,而这在西方现实主义戏剧里是至关重要的。”所幸,在跟一些顶尖的戏剧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除了教给她一些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还让她明白有“口音”不是什么不好的值得气馁的事,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多样性的,“但是如果能操纵自如,我的戏路就会尽可能的宽。我的经历证明他们是对的,这些年我演了各种风格性格迥异的角色,其中许多是讲美式‘标准’英语,有的则带中国口音,甚至英腔、日本口音、法国口音……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乐趣无穷”。

党曼菁:西方戏剧里的东方蔷薇

《The Messenger 》剧照 @ Hangar Theatre Wedge Series

党曼菁认为,很多时候亚裔演员发展被限制是因为导演/制作方想象力的限制,不信任亚裔演员能够担任某些角色,同时也不信任观众的想象力。“其实不应该低估观众的接受能力,因为观众来到剧院里就是心甘情愿地来suspend disbelief(暂时让自己相信虚构的事物),比如我去年夏天在纽约州伊萨卡的Hangar剧院演了一个儿童话剧《Lilly’s Purple Plastic Purse》,是改编自一个美国家喻户晓的童书系列。我演了戏中一只小老鼠的妈妈,演爸爸的是位非裔演员,而演女儿的是位白人演员。小观众们从未为这个问题纠结过,认为我们三个就是一家人。”

那个夏天,党曼菁是Hangar剧院的里唯一的亚州演员,出演了两个大胆创新的实验性话剧和一个老少皆宜的儿童剧,并获得了同行及观众的肯定。“演出后总会有亚裔观众在对我说,很高兴在伊萨卡的舞台上看到亲切的亚洲面孔,证明亚裔演员也能驾驭西方戏剧里各种各样的精彩角色。”这让党曼菁体会到,在舞台上的表演不仅代表着自己,亦代表着亚裔演员的能力。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东西方戏剧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戏剧市场的迅速崛起,如今的西方戏剧界已越来越多地接受亚裔演员,许多导演不会因肤色或国际限制亚裔演员的西路,亚裔演员打酱油的窘况也正逐渐被打破,进而获得出演主要角色的机会。

“越来越多亚裔面孔的出现是个良性循环,有杰出的导演找有才华的亚裔演员来演精彩的作品,观众就更加接受和认同他们,制作方看到了也会增加亚裔演员的机会。这个还有更长远的影响,因为会有更多年轻人看到和他们一样的亚洲面孔出现在影视及戏剧作品,知道自己也可以做到,也去追求这个目标,然后就有更多有才华的年轻演员去顶尖的表演院校里接受最好的训练。”

党曼菁:西方戏剧里的东方蔷薇

青瓷剧社《中式英语》宣传照。中美演员们一同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从各种误解到理解的双语大戏

2015年,一家由热爱戏剧但不满足于西方戏剧现状的纽约华人创办的青瓷剧社在为华裔作家黄哲伦的双语喜剧《中式英语》海选演员,得知这个消息后,党曼菁非常兴奋,因为黄哲伦不仅是她最欣赏的编剧,而且在几年前第一次读过那个剧本后,她就认定那个戏的女主角是自己的“Dream role(梦想角色)”。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有深度有魄力的角色,与党曼菁有着相似的多文化语言背景,同时也有着和她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党曼菁第一次去试镜,当天就被告知成功选上女主角,“我还这么年轻就有机会挑战这个角色,实在太幸运”。

通过这个戏,她因此结识了一群有才华,有行动力的华人戏剧工作者,感觉到她的中国背景为她在纽约戏剧界打开了全新的可能性。

党曼菁:西方戏剧里的东方蔷薇

《Speaking As Then(乡音未改)》剧照,党曼菁饰演唐可人

就在今年春天,党曼菁应制作人之邀,在正于哥伦比亚攻读戏剧创作硕士的中国编剧徐若昕的年末大戏《乡音未改》里,演一个看似很乖很内向、但很有自己想法的北京高中生。令人振奋的是,三位她非常崇拜的编剧——黄哲伦、普利策奖得主Lynn Nottage和OBIE奖得主Chuck Mee都来看了她参演的这部戏,都给予了这部戏非常高的评价。

“我乐于将‘纯正’的中国角色和故事带给纽约的观众,尤其在中美关系无比重要的当下。”在与华人戏剧工作者的多次合作中,党曼菁对于自己的中国背景和美国戏剧的结合有了愈加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有才华的亚裔作家写出亚裔题材的剧本,直接为亚裔演员创造更多机会。而且,与我出国那年相比,美国戏剧界已经在重新审视和积极讨论一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对亚裔演员和角色有成见的作品和概念”。

决定了要走戏剧表演这条路,党曼菁就对此坚定不疑,并认为当下可预见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总的来说,戏剧正处于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转折点,我很幸运能够在这个时候身处其中有所贡献”。

在美国戏剧舞台历练多年的党曼菁,在不断生根发芽的同时,她也看到了国内戏剧这些年的突飞猛进,“现在中美戏剧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这对两边的艺术家和观众都是很可贵的。我也期待参加更多这样的合作,将中国文化带去美国,也把在美国积累的戏剧表演经验与国内分享”。

“虽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共同努力,但我认为现在是前所未有的对于亚裔演员来说最好的时代。”拥有才华、梦想并付诸行动,她的戏剧人生正含苞待放。

上一篇新闻

美炸了!国庆还出什么远门,广州的这些花我可以看8天!(文末有福利)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带你感受异国风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