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大杭州,浙北有座“宝藏小城”,互联网气质独一无二
浙江新闻客户端讯
编者按
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秘密。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发展是一个奇迹,那么,其中最令人着迷的部分就是浙江的县域经济。
身为浙江经济“铁粉”,“涌金楼”一直以解读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2020年上半年,涌金君悄悄上马了一项年度工程:成立一支由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记者组成的“区域观察员”队伍。眼下,2020年临近收官,观察员们也要登上涌金楼,分享他们的区县观察报告。
首篇,聚焦德清县。
再过两天,2020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乌镇开幕。
此刻,如果让你从浙江90个区县中,选出一个最具互联网气质的区县,你会PICK谁?
答案可能是余杭,可能是滨江,或者,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桐乡。
但是,于涌金君而言,还有一个心仪之选。
这是一座浙北小城,山水俱佳,娴静从容,虽不隶属大杭州,与杭城却不过一“桥”(上塘高架)之隔;这里的民宿更是独步天下,精致典雅,价格不菲,粉丝如潮。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数字经济几乎从零起步,却在十年间走向世界,以至于成为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的举办地。
这座小城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德清。
许多人会好奇,德清有山水气质,互联网气质又是什么时候养成的?
答案是9年前。2011年,德清引入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园。正是此举,打开了德清通往数字经济大门,这座娴静小城从此变得“另类”。
地理信息是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小到导航、外卖、健康码,大到万物互联,都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定位,离不开地理信息。据统计,人类80%的信息都和地理位置相关。地理信息已经是理解和管理世界最基础的语言,成为了一个基础平台架构,变得和互联网本身一样重要。
但是,在九年前,在德清产业版图里,根本没有地理信息产业的踪迹。谈起地理信息产业,不仅是德清人,放在全浙江、全国,恐怕也少有人知。
那么,德清又是如何发现这个“偏门”产业的呢?
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当时,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很多地方经济增速放缓,德清也面临巨大发展压力。
转型刻不容缓,向左?向右?德清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城区南面,规划一个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
新城起点不凡,德清邀请了一批世界顶级“外脑”做方案,战略咨询由罗兰·贝格做,详规设计让新加坡CPG负责......
最初,科技新城瞄准的主打产业,并非地理信息,而是生物医药、绿色家居、新型建材。原因也很简单,在这些产业,德清拥有一批龙头企业:生物医药的佐力药业、我武生物,家具建材的德华兔宝宝、升华等。
但是,2010年,变化发生了。
其时,一个“小道消息”传到德清:国家布局地理信息产业“一主十副”园区,浙江争取到了一个名额。
机会来了!时任德清县县长的胡国荣马上带着科技新城这个“聘礼”,赶到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提亲”。
德清的对手相当强大。时任省测绘局局长的陈建国回忆说,当时,省内许多地方都在争这个机会,杭州的城西、滨江区、富阳、临安。“比如城西,位置和公共配套都很适合,但地价是德清的2.5倍,对发展初期的地理信息企业来说,成本过高。”
权衡之下,对德清,陈建国倾心不已——既有现成的园区规划,又有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还有不可多得的用地空间。
2011年5月24日,德清县和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
对这一“婚约”,在德清,当时也有顾虑:让科技新城放弃有扎实基础、预期稳定的产业,转向所知甚少的地理信息产业这个新跑道,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最终,德清坚定选择:拥抱未来。
就像数亿年前,地球上有了第一条涉险上岸的鱼,从此启动海洋生物征服陆地的进程一样,这个选择,也让德清找到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登陆点。
此后,迅猛生长——
2012年,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启动建设;
2013年,32家企业落户,中测新图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10幢产业大楼建成投用,集聚地信企业40家;
2015年,列入浙江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小镇税收突破1亿元;
2016年,集聚地信企业108家;
2017年,获评全省优秀特色小镇;
2018年,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召开,13个外国部长团参会、218家国内外知名地理信息企业和院校参展,被称为全球地理信息界的“达沃斯”。
也是在2018年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上,涌金君专访了被称为世界GIS(地理信息系统)“教父”的杰克·丹杰蒙德(Jack Dangermond)。他告诉涌金君,虽然是第一次造访德清,亲眼看到地信小镇上有如此多的各类地理信息企业时,还是被惊到了!
这又是一次“无中生有”的成长。
叶冬梅,浙江中测新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每次有访客,她都会带去一楼展厅,看三张照片——分别摄于2012年、2014年、2018年的德清地信小镇航拍图。
“第一张,差不多是我刚来的时候,公司大楼还没有建。这儿还是一片农田,还有鱼塘,忽然间,就会飞过一大群白鹭。”叶冬梅回忆起刚到德清时,地信小镇还是一派田园风光。叶冬梅是地信小镇成长的见证人。
2012年,生产超长航时无人机的中测新图拟定在德清成立下属企业,北京总部派了4个人来开疆拓土,叶冬梅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对着一派“田园风光”,包括叶冬梅在内的四个人,心里还是挺忐忑。
80年代,地信小镇所在地还是一派田园风光。楼其梁 摄
但是,接下来,德清推进地信产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很快打消了他们心中的疑虑。
地信企业进了小镇,就好比进了“重点学校”,政策、配套等各种资源都向企业倾斜。叶冬梅们的心里暖暖的,企业想要不做大都难。
事实证明,叶冬梅们的选择是对的。
如今,地信小镇已集聚地理信息相关企业400多家,其中不乏响当当的行业龙头:
千寻位置——全球最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运营商、
长光卫星——国内首家全产业链商业航天遥感卫星企业、
极飞地理——中国农业植保无人机行业领头羊
……
在德清,一个覆盖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完整地信产业链的“最强天团”已经形成。
2019年,小镇产值达到201亿元,产值税收实现连续6年翻番增长,入选省级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成为省数字化示范园区。
相比“体量”生长,更深刻的变化在于肌理。因为地信小镇,高端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在德清集聚。
孙家栋、刘先林等10位院士先后成为地信小镇发展顾问,其中4位院士领衔的项目入驻小镇。
中科院遥感所卫星应用研究院、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同济大学一长三角人工智能城市德清研究院、浙江大学一德清先进技术与产业研究院及遥感与GIS创新中心、腾讯“长三角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中航工业通飞研究院等一大批国内外高校院所产业研究院相继落户。
如今,地信小镇已经成为德清这座小城最具都市感的区块。在1.31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里,58幢产业大楼,形态各异,鳞次栉比。漫步小镇,到处能遇到手拿星巴克的程序员。
不到十年时间,德清这个没生产过一张地图的地方,无中生有长出了一个世界级的地信产业集群。
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也是一个熟悉的过程。
了解浙江经济发展轨迹的人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奇迹的一大表现就是“无中生有”。在浙江500多个傲视全国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中,至少有80%完全没有当地资源的依托。
比如,嘉善,没有森林不产木材,数百家胶合板企业却平地而起,年产量占全国市场的1/3。
再如,海宁,本地不出产一张毛皮,却崛起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年产皮衣上千万件。
没错,无中生有,就是浙江独特的创造力、发展力。在浙江,这种能力已经深入骨髓,渗入基因,它穿透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断演绎出新的发展精彩。
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就是数字经济时代浙江2.0版“无中生有”的生动具象。
问题又来了。
无中生有的德清,究竟是怎么把地信产业做成的?
如果说,德清与地理信息产业的对接,一开始或多或少有着机缘巧合的因素。那么,德清是怎样将地理信息产业从0做到1,从德清做到联合国呢?
毋庸置疑,德清首先有得天独厚的硬件。
区位上,德清地处长三角腹地,是浙苏沪、杭嘉湖的“空间地理中心”,也是杭州都市圈建设的核心区。
交通上,德清有高速、有高铁、有港口。从德清出发,高铁13分钟到杭州、1个小时到南京、1.5个小时到上海,今年即将通车的“杭州二绕”又将县域三分之二划入其中,杭德城际轻轨项目正有序推进。
但是,仅有这些硬件远远不够。
就像娱乐圈里每一个“宝藏男孩”“宝藏女孩”背后,都有无数艰辛和付出一样,德清能成为数字经济的“宝藏小城”,背后也有无数付出。
不妨看看疫情期间,发生在地信小镇里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今年春节,全国都在居家隔离时。
大年初一晚上,高新区地信局的员工已进入“复工”状态,整个小镇58幢产业大楼,一幢幢、一层层、一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扫楼”,排查人员,确保安全。
一天,局长姚文忠收到了中科院遥感所女科学家邵芸发来的微信:我的学生现在都来不了实验室,我有些担心实验室里贵重设备的安全。
她说的贵重设备,是中科院的微波特性测量与仿真成像科学实验平台,这是一个可以给地球做“B超”的大型综合性实验装置,全亚洲仅此一套。邵芸是项目带头人。
“放心,地信局天天上班。”姚文忠立即回复。随后,邵芸收到了数张从实验室门口“现场直播”的照片。“非常安全,没有任何问题”。女科学家放心了,感动了,她发了一条微信给姚文忠:当初选择德清是对的。
第二个故事:今年一季度,疫情之下,小镇以平均每周2个以上项目的速度,新引进地信相关项目26个,比去年同期还多了6个。
项目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姚文忠说,“‘宅家’是最好的招商时机。”“企业家都在朋友圈里晒养花、秀厨艺了,不正好有时间静下心来谈事情吗?”
于是,地信小镇恢复了两周一次的招商例会,启动“云招商”,见不到面就发微信、打电话谈项目。“最困难的时期,哪怕是一条问候的微信、一个电话,也能温暖对方的心。”姚文忠对涌金君说。
2月13日,地信小镇办了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6个项目通过网络,在线集中签约。这些项目当日完成注册、当日网上选好办公室、当日拿到营业执照。这意味着,项目可以立即以“居家办公”的方式开始运转了。
4月底,在地信小镇的一处联合办公空间里,涌金君遇到了杭州量知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市场副总裁季春宏。“量知”正是2月13日云签约入驻的企业之一。季春宏告诉涌金君,签约11天后,他就带着团队,到德清新成立的公司上班了。
看懂这两个故事,德清地信小镇“无中生有”的秘密也就一目了然了。
十年磨一剑,德清完成了地信产业从0到1的突破。
2019年,地信小镇实现产值201亿元。这个体量,说小不小,说大也并不算大。须知,地信产业的最大价值就是其基础性,地球上80%的信息都和地理位置相关,产业成长空间可想而知。
如何突破目前的产业成长瓶颈,实现从1到10、到100的跨越蜕变?
这是德清地信产业下一个十年的成长之问。
德清的解题思路是:“地理信息+”。
“+”什么?
国之重器——北斗!
2020年6月23日,北斗系统“收官之星”成功发射入轨,北斗全球星座部署完成。7月31日,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人自己的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北斗应用迎来了大规模应用新时代。
地信小镇里,也是一片欢欣鼓舞。因为,这里也是浙江省北斗导航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北斗“上九天揽月”的背后,有众多德清企业参与其中。
更重要的是,凭借全球地理信息产业集聚高地的地位,德清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北斗产业基础和优势。
于普通人而言,或许很难直观感知到北斗的实际存在。但其实,北斗的应用场景已经无处不在。
以华为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产手机早就用上了北斗,连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12也明确支持北斗导航。
在专业领域,北斗已经为工程测量、公共安全、精准农业、自然资源等各行各业提供广泛服务。
在智能驾驶、无人机、智慧城市等多个面向未来的应用场景,更是北斗高精度的位置服务大显身手的地方。
据测算,2020年北斗应用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万亿元。
摆在德清面前的,是一个以“万亿”为计算单位的蓝海。这座“宝藏小城”现在要做的,就是纵身跃入,乘风而起。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也为德清指出了这一大风口:“德清可以走向地理信息系统2.0时代,2.0时代是北斗时代,也是智能的地理信息系统时代。”他认为,德清要立足于地理信息产业的优势基础,要继续加快人工智能、北斗等技术融合发展。
力挺德清的,还有浙江省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协会会长叶文宇。“在北斗产业系统里,从芯片研发开始到应用,德清产业分布其实是很丰富的,借势北斗产业发展,德清也能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
叶文宇认为,北斗全球组网完成后,就意味实现了全球覆盖,这是产业发展能够往前迈出更大一步的起点,企业发展能更好地走出国门,德清地理信息、自动驾驶等产业发展才有机会走向全球。
2016年,叶文宇任会长的浙江省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协会成立,成立大会就放在德清。当时,涌金君去现场采访,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由于报名企业比预期多太多,原订的会议室坐不下,成立大会不得不临时改地点。
如今,这个协会已经有近300家会员单位,其中,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阿里巴巴两个“大鳄”强强联合成立的千寻位置网络(浙江)有限公司、浙江中导北斗导航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会员企业,就落户在德清地信小镇里。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一开通,地信小镇里的企业,也立即抢抓机遇。
千寻位置当天抛出一系列“重磅”:启动业内首个高精度定位大规模路测、宣布负责建设和运营国家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可提供实时厘米级定位服务。
从事智慧农业的极飞地理,其无人机厘米级的定位,就是基于北斗卫星系统。极飞的总经理游春成,已经开始谋划,要将极飞地理的业务向全球布局。
政府层面,更是大动作不断。最近,德清县县长敖煜新就透露了一个大动作——浙江省北斗产业园落户德清工作目前已经正式启动。
“地理信息+北斗产业”的深度融合,德清已箭在弦上。
但地信产业的扩张之路,还远不止于此。
从高铁德清站出来,抬头就是正在加快建设的智能生态城。眼下,这里人气爆棚,一拨接一拨的客人,考察、洽谈、签约……2019年11月,德清获批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创新试验区,智能生态城作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吸引力瞬间释放。
以“地理信息+北斗产业”为基础,德清正迅速地嫁接上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新风口。
与其它拥有自动驾驶测试区的地方相比,德清优势突出。比如,从地图的精度来看,全国是1:25000,一般县域是1:500,而在德清,车道级导航做到了“厘米级”。
卓别林曾言,“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为未来准备了十年的德清,正在收获时间的玫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