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6日 星期三

养生黄酒从即墨走向世界

历史悠久的即墨酒文化

自古以来,即墨就是一块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繁荣之地。其土地肥沃,特别适宜黍子和小麦生长,黍米高产,小麦丰收;处崂山矿泉水系,水质优良,甘甜爽口。先祖们正是利用这些酿酒的基本条件,开创了酿造老酒的先河。

养生黄酒从即墨走向世界

1975年,在即墨出土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左右的陶器“小酒杯”、商代提酒用的陶器“堤梁卤”和喝酒用的“爵”、周代温酒用的“舟”、汉代行酒令用的“投壶”和喝酒用的“角”,都证明从原始社会开始,即墨就酿有酒。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即墨一带酿造老酒已极为兴盛,成为当地民间最常用的助兴饮料和祭品,俗称“醪酒”。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攻齐,唯即墨久攻不下,即墨大夫战死,众推田单为将,率众守城拒敌,百姓以醪酒犒赏将士,鼓舞斗志,田单巧布火牛阵大破燕军,百姓倾城中之酒庆贺大宴数日,可见当时酿酒之多,喝酒之盛。盛唐时期,人们发现喝醪酒有舒筋骨、壮骨髓之功效,便名其曰“骷髅醪酒”。宋代以后,即墨的老酒酿造已成为当地的一大行业,俗称“老干榨”。清朝光绪年间,即墨城内有“隆盛栈”等有名老酒馆十几家。到了民国8年(1931年),“源兴泰”“泉盛祥”“元聚栈”“振源馆”等有名的老酒作坊就增加到五百余家,沿墨水河两岸的“老酒馆”生意特别兴隆,并一直延续至解放前夕。

从即墨迈向世界

解放前夕,民族工商业萧条不堪,而屈指可数的即墨黄酒作坊却得以幸存。

建国后,国家对酒类实行了专酿专卖。当时的即墨县政府以没收的伪副县长姜介甫的老酒馆为基础,建起了即墨黄酒厂,并将其产品正式定名为“即墨老酒”。从此,“即墨老酒”成为山东即墨黄酒厂的专有产品。

由于继承发展了传统的酿造工艺,即墨老酒的产量逐年提高。1951年年产量仅20吨,1984年年产量就达到887吨。过去,只能凭医院介绍信买到的即墨老酒,2012年已经变为人们的生活饮料了。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出口新加坡、日本、蒙古、前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家。

即墨老酒,是食品工业中的一颗明珠。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典型的地方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即墨老酒酒液清亮透明,深棕红色,酒香浓郁,口味醇厚,微苦而余香不绝。

功效老酒入列山东非遗

国际酒类专家评定,以西方啤酒为代表的药法制酒同东方以黄酒为代表的曲法酿酒相比,曲法酒胜过药法酒的营养。单就营养说,中国北方黄酒的典型——即墨老酒是“营养酒王”。据化验,即墨老酒含有十六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及酶类维生素,十七种氨基酸。即墨老酒每公升含氨基酸高达一万零五百毫克,比啤酒高十倍,比葡萄酒高十二倍。适量饮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延年益寿。

养生黄酒从即墨走向世界

即墨老酒隶属于黄酒,是中国古典名酒之一,是黄酒中的珍品,其酿造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有正式记载是始酿于北宋时期。其风味别致,营养丰富,酒色红褐,盈盅不溢,晶莹纯正,醇厚爽口,有舒筋活血、补气养神之功效,深得古今名人赞许,清代道光年间即畅销全国各地。当时黄酒称“醪酒”,作为一种祭祀品和助兴饮料,酿造极为盛行。在长期的实践中,“醪酒”风味之雅,营养之高,引起人们的关注。即墨黄酒中尤以“老干榨”为最佳,其质纯正、便于贮存,且愈久愈良,系胶东地区诸黄酒之冠。后据即墨“老干榨”历史久远、久存尤佳的特点,为便于同其他地区黄酒的区别,遂改称“即墨老酒”。

现在较为著名的有新华锦集团旗下“即墨牌”即墨老酒、山东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即墨妙府老酒”。

该两家各自有文化博物馆,且妙府老酒的制造工艺被评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传承的即墨老酒“六遗古法”传统酿造工艺被列为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项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传承人,于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2013年妙府黄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新闻

百年陈酿冀酒先锋 新媒体思维助力泥坑酒业全新蝶变

下一篇新闻

「中国故事」2019 | 国剧“复原”路上,让“多元”发声(下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