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年年过年,今又过年。每年都在过年,虽然说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但这个形式还是要走一走的。过年也算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从古到今,从南到北,花样多多。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实过年这个习俗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多的文化以及典故,这里综述几个有关过年的冷知识,过年团聚时,也可以做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过年之际话过年,别有一番乐趣。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一、过年的历史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而这个百节之首,讲的就是春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而诸多春节中的习俗,则与这两个最原始的信仰都有一定关系。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春节,又叫新春、岁节、年节、新禧、新年、大年、元旦等,其中,“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终而复始、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


过年的习俗在中国至少已有了四千年的历史,不断革新,不断演化,但基本还是围绕着天地和祖先这两个信仰去展开的,才有了后世各种祭祖、拜神等庆典活动。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二、大、小年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会有小年的出现?


民间有句俗语“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官家是最早过小年的在腊月廿三就可以,百姓家的则要延后一天,而跑船等水上生活的人家则要等到二十五才能过小年。其实,清朝之前无论南北方都是在腊月廿四这天过小年的,但清朝中后期帝王家会提前一天祭拜灶王爷,这个习俗流入被民间后百姓纷纷效仿,因此现在很多人遵循着旧习俗。随着岁月的过去,现在则演变成北方的小年一般在腊月二十三,南方一般在腊月二十四(还有部分地区为腊月二十九)。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据民间传说,每年的这个时候,灶王爷都要上天对每家人的善恶进行汇报,然后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神所说来年对他们赏罚。故而去北方可以看到家家户户的灶王神像前供放着糖果、清水、干粮等。祭灶时很多人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前多说好话,会特意将一部分糖融化然后象征性地抹在画像上。


当然,这个只是传说。真实的小年来历,是表示这一天代表着旧的一年即将结束,从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起,大家就要进入春节这个假期了,结束了各种生计,好好的休养生息,等待新春的到来。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就用祭灶神来为这一年的生涯做个总结,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大家都能衣食无忧。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三、春节不是只有中国才过的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受汉文化影响过农历春节并有法定假期的包括越南、印尼、朝鲜、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其他一些非汉语文化圈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毛里求斯国家或地区,也有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目前许多老外都对中国的春节文化相当感兴趣,贴春联、穿红衣、发红包、放烟花等习俗,也在洋人圈中悄然兴起。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四、白色的春联你见过吗?


中国文化崇尚红,红色代表喜庆,在过年这个喜庆的节日里自然最为适用,所以每逢过年,大街小巷都一片火红。红的福字、灯笼、鞭炮、年画娃娃等等,到处都是,也包括很多人家、单位都会张贴的红色春联。


歌中也唱过这红红的楹联:烛光倾洒着同样的温暖,我们也重复着同样的思念,翻开记忆拍下的一张张照片,还有那幅白雪中的红楹联。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不过,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的春联都是红色的,还有些地方会贴白色的春联。


在清末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的“春联”一条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老百姓都用红色纸写春联,而到了内廷及宗室王公家里,他们写春联则要用“白纸”。


满族人崇尚白色,白色象征着光明、公正。而且故宫本来就满是红黄之色,如果贴红色的春联,反而看不出来;另外,也为了凸显皇族的尊荣和与世不同,所以满清皇宫里干脆用上了白色春联。


在腊月二十日前后,全国政务部门都要举办“封印”仪式,将官印封箱表示今年不再处理政务,开始专心过年。当然皇帝的玉玺也要进行“封宝”,在进行“封宝”的前一天,宫里就开始把准备好的在白绢上面题写的春联,以及门神在宫中各处悬挂张贴。


紫禁城的红墙、朱门配上白绢的春联,“色尤鲜丽”!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五、春节其实变过好多次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现今狭义的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即农历正月初一。民间广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另外,历史上的“春节”其实变化过好多次。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据《尚书》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上古时代,尧帝选择在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在太庙中把帝位交到并非自己子孙的舜的手里,这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禅让,让整个人类文明史如沐春风。


在后来的秦汉等时期,这一天又被叫做三朝,三始,岁旦,正日,元日,元旦等。但是中国历代一年之始并不都指同一天,比如夏朝把孟春第一月作为正月,商朝把农历十二月作为正月,秦朝则把十月当成正月。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上位后,命令大臣造“太阳历”,中国最著名的史官司马迁当时也参加了相关工作。从此,孟春正月就正式成为一年的开始了,直至现在。


民国开始用公历纪年,将公历月日定为岁首,称作“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的传统岁首改名为“春节”。至此春节的称谓便确定下来,沿用至今。


过年的一些冷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新闻

一百多年前,春节叫元旦

下一篇新闻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