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6日 星期一

1337年,元代海上旅行家汪大渊,第一手报导台湾宝岛故事

■元代海上旅行家汪大渊


元代航海旅行家汪大渊,字焕章,着有《岛夷志略》一书。他在航海旅行方面的成就,足以媲美顶顶大名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並且深深影响了明代七下西洋的郑和。


汪大渊,1311年生于江西南昌,卒年不详,生平背景我们所知不多。1330年,二十岁的汪大渊,怀着效法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情壮志,从泉州搭乘商人的贸易船赴海外游历,四年之后回到泉州。1337年,汪大渊第二度出海,旅行二年之后回到泉州。


1337年,元代海上旅行家汪大渊,第一手报导台湾宝岛故事

江西南昌汪大渊广场


汪大渊出海旅行的时间,在马可.波罗从泉州随蒙古公主送嫁船队回国(1290年)之后的四十年,比伊本.巴图塔从印度出航(1341年)出使中国早十年,比郑和舰队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早七十年。


■汪大渊与《岛夷志略》


1349年(元惠宗至正九年),泉州官府重修泉州地方志,主持其事的学者吴鉴以“淸源舶司所在,诸蕃辐辏之所,宜记录不鄙”,知道汪大渊“少负奇气,为司马子长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游历过海外诸国,因此向汪大渊邀稿。


汪大渊因此写成〈岛夷志〉一百篇,叙述海外九十九个城市国家的风土民情,附在《清源续志》(泉州旧名清源)之后。后来汪大渊回到故乡江西,将〈岛夷志〉部分单独出版,书名取为《岛夷志略》。


1337年,元代海上旅行家汪大渊,第一手报导台湾宝岛故事

汪大渊《岛夷志略》


■汪大渊到过哪些地方


《岛夷志略》一共记载了九十九个地方,包括:彭湖、琉球、三岛、麻逸、无枝拔、龙涎屿、交趾、占城、民多朗、宾童龙、真腊、丹马令、日丽、麻里噜、遐来勿、彭坑、吉兰丹、丁家卢、戎、罗衞、罗斛、东冲古剌、苏洛鬲、针路、八都马、淡邈、尖山、八节那间、三佛齐、啸喷、勃泥、明家罗、暹、爪哇、重迦罗、都督崖、文诞、苏禄、龙牙犀角、苏门傍、旧港、龙牙菩提、毗舍耶、班卒、蒲奔、假里马打、文老古、古里地闷、龙牙门、崑仑、灵山、东西竺、急水湾、花面、淡洋、须文答剌、僧加剌、交栏山、特番里、班逹里、曼陀郎、喃巫哩、北溜、下里、髙郎歩、沙里八丹、金塔、东淡邈、大八丹、加里那、土塔、第三港、华罗、麻那里、加将门里、波斯离、挞吉那、千里马、大佛山、须文那、万里石塘、小具喃、古里佛、朋加剌、巴南巴西、放拜、大乌爹、万年港、马八儿屿、阿思里、哩伽塔、天堂、天竺、层摇罗、马鲁涧、甘埋里、麻呵斯离、罗婆斯、乌爹。


《岛夷志略》中记载的这九十九个地方,涵盖了现今的台湾(Taiwan)、菲律宾(Philippines)、汶莱(Brunei)、印尼(Indonesia)、帝汶(Timor)、越南(Vietnam)、柬埔寨(Kampuchea)、泰国(Thailand)、马来西亚(Malaysia)、新加坡(Singapore)、缅甸(Myanma)、孟加拉(Bangladesh)、印度(India)、斯里兰卡(Sri Lanka)、马尔地夫(Maldives)、巴基斯坦(Pakistan)、伊朗(Iran)、伊拉克(Iraq)、沙乌地阿拉伯(Saudi Arabia)、阿曼(Oman)、叶门(Yemen)、埃及(Egypt)、苏丹(Sudan)、索马里(Somali)、肯亚(Kenya)、坦尚尼亚(Tanzania)、莫三比克(Mozambique)、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等地方的沿海地区。


1337年,元代海上旅行家汪大渊,第一手报导台湾宝岛故事

郑和下西洋路线


■汪大渊第一次旅行的路线


1330年,汪大渊由泉州出海,沿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经东沙、西沙群礁,首先到达越南北部的交趾。再沿越南沿海南下,进入湄公河游历柬埔寨的吴哥王国,再延中南半岛经过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龙牙门),至苏门达腊。然后穿过麻六甲海峡,经缅甸、孟加拉(朋加剌)、印度东岸,再经斯里兰卡、马尔地夫绕过印度南端,经印度半岛西岸、巴基斯坦,游历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沿岸的伊朗、伊拉克、沙乌地阿拉伯、阿曼、叶门、埃及、苏丹等国。然后沿非洲东岸南下,游历索马里、肯亚、坦尚尼亚、莫三比克,渡海到非洲半岛东南外海的马达加斯加(麻那里),然后回航,于1334年回到泉州。


汪大渊这次旅行,最远到达莫三比克马普托湾(Maputo, Mozambique)附近的鲁邦帛(Lubombo)地区(罗婆斯),以及马达加斯加(麻那里)。


但到贸易船到此地已经几乎没有生意商业利益,汪大渊来此似乎纯为观光,而且再往南就是全球流速最急的洋流,时速高达每小时2.8公里以上的阿瓜拉斯洋流(Agulhas Current),沿非洲东南岸向南流向好望角,船只一去则不能复返,因此没有人敢轻易尝试。马可波罗就说,船只往南最远只能到桑吉巴尔岛和马达加斯加岛,因为再往南则“海流永向南流,其流之急,船舶更作远行者,不复能归”。


■汪大渊第二次旅行的路线


1337年,汪大渊由泉州出海,经过澎湖群岛、台湾岛、吕宋、苏禄群岛、汶莱、婆罗洲、爪哇、帝汶(古里地闷)。然后向北折返,经班达群岛(文诞)、摩鹿加群岛(文老古)、苏拉威西(遐来勿),于1339年回到泉州。


汪大渊这次旅行,最远到达帝汶岛(古里地闷),距离澳洲大陆只隔着550公里。帝汶疟疾横行,“其疾发而为狂热,谓之阴阳交,交则必死”,水手多染病致死,“死者十八九,间存一二,而多羸弱乏力”,因此必须开始回航,让汪大渊不禁发出“海贾以生易利”之语,感叹海上生意人所赚的钱,都是用性命换来的啊!


■《岛夷志略》中汪大渊对台湾的一手报导


■彭湖(澎湖群岛)


“彭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坡陇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间,各得其名。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有草无木,土瘠,不宜禾稻。泉人结茅为屋居之。气候常暖,风俗朴野,人多眉寿。男女穿长布衫,系以土布。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采鱼虾螺蛤以佐食,蓺牛粪以爨,鱼膏为油。地産胡麻、緑荳。山羊之孳生数万为群,家以烙毛刻角为记,昼夜不收,各遂其生育。工商兴贩,以乐其利。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廵检司,以周嵗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1337年,元代海上旅行家汪大渊,第一手报导台湾宝岛故事

台湾澎湖群岛双心石沪


1337年,汪大渊再度出发旅行,这次旅行走的是当时所称的“东洋”航路,他从泉州上船出海,首先来到了澎湖群岛。


从泉州港出海,顺风航行,两天就可到彭湖(澎湖群岛)。


此地一共有三十六个岛屿,大小岛屿错落置于海中,彼此可相望见,其中有七个可以停泊的港湾,各有各的名字。


居民多是从泉州迁来的,在此以茅草盖屋聚居。此地气候长年温暖,风俗朴实,人多长寿。男性女性都穿着连身长衫,腰上系着布围裙。


此地土地贫脊,没有树木,只有野草,不适合种稻米,但是出产芝麻、绿豆。另外居民煮海水制盐,以糯米酿酒。捕捞鱼虾、捡拾螺蛤为食物。以干牛粪当燃料,取鱼脂肪做油。工商贸易都很兴盛,居民生活安和乐利。


此地有很多山羊,数目多达几万只,都是居民放养的,每家以烙印和在羊角上刻记号来辨认自己的羊,晚上也不用赶回羊圈,就随羊群满山遍野生长繁殖。


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政府(元朝)在此设立了派出所(巡检司),隶属于泉州晋江县管辖,每年从制盐业征收税金白银11锭又25两(1锭=50两),其它就没有别的赋税繇役要居民负担的了。


■ 汪大渊时代的澎湖


澎湖古称平湖、彭湖,自唐代泉州开港以后,即逐渐有汉人来此定居。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蒙古元军远征日本,遭遇台风船难,一部分船只漂流至澎湖得以生还。军士归功于得妈祖庇祐,忽必烈于是封妈祖为“护国明着天妃”,并于澎湖建天妃宫,并设巡检司治理澎湖。这是澎湖正式纳入中国行政管辖的开始。


汪大渊应该是在1337年到达澎湖,这时澎湖已是“工商兴贩,以乐其利”的小康局面。


三十年后,朱元璋建立明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1372年(洪武五年),明朝政府尽将澎湖居民迁徙至内地,废除澎湖巡检司。


尔后有在内地无以维生的人民,潜回澎湖匿居,如林道干、林凤、李魁奇、陈老等等,都是领导宗族乡亲携家带眷偷渡来澎湖,以捕鱼或走私为生,明朝政府概以“海盗”视之。


■琉球(台湾岛)


“琉球: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头,曰大崎。其峙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余登此山,则观海潮之消长,夜半则望晹谷之日出,红光烛天,山顶为之俱明。土润田沃,宜稼穑。气候渐暖,俗与彭湖差异。水无舟楫,以筏济之。男子、妇人拳髪,以花布为衫。煮海水为盐,酿蔗浆为酒。知番主酋长之尊,有父子骨肉之义,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头悬木竿。地産沙金、黄荳、黍子、硫黄、黄蜡、鹿、豹、麂皮。贸易之货,用土珠、玛瑙、金珠、麁碗、处州瓷器之属。海外诸国,盖由此始。”


1337年,元代海上旅行家汪大渊,第一手报导台湾宝岛故事

台湾日月潭


汪大渊离开澎湖向西航行,不久就抵达台湾岛西部海岸地区。


此地的风土人情和澎湖完全不同,从这里开始就算是海外国度了。


岛上有高耸的山脉盘据其中,森林树木高大,树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翠麓山、重曼山、斧头山、大崎山等等连绵不绝,山势极为高峻,从澎湖过来海面看起来很近。


我爬上山头,白天可以眺望见西方的海面,凌晨可以观赏到东方的日出,太阳刚升起时像烛火,继而红光满天,将远方山顶都照亮了。


此地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居民不分男女,都将头发绑束成拳头状,穿花布做的衣服。居民煮海水取盐,榨甘蔗汁酿酒,不擅造船行舟,只用竹筏渡水。


居民由头目统治,头目待人民如父子骨肉,如果别的部落来侵犯,就杀死敌人割下肉来生吃,砍下敌人头颅悬挂在木杆竹竿上。


华人用土珠、玛瑙、金珠、粗碗、处州瓷器等,和居民交易当地出産的沙金、黄荳、黍子、硫黄、黄蜡、鹿皮、豹皮、麂皮等。


■汪大渊时代的台湾岛


这时中国政府的行政管辖权力尚未及于台湾全岛,台湾岛没有行政单位名称,一般与琉球群岛一起被统称为“琉球”。


蒙古元军曾两次远征台湾岛,第一次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无功而返,第二次是在元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俘虏了一百三十多人而还。


从宋代开始,华人船只在捕鱼季节常常停泊北港溪口,因此远远地从海上就可看见北港溪上游的大尖山脉,所以汪大渊如此描述台湾的形貌:


“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头,曰大崎。其峙山极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


汪大渊从北港溪上岸后,就近旅游了大尖山脉的古坑大华山区。台湾云林县古坑乡大华山地区,就在北港溪的上游,北港东方五十公里之处,海拔一千米左右,山势绵延不断,为大尖山脉的西端,峰峰相联直达阿里山,为阿里山脉的一个支脉。


古坑华山景色优美、视野辽阔,可眺望台湾海峡、俯视嘉南平原,白天还可看到云海,黄昏落日夕阳西下,云彩变化多端,令人有如置身仙境,至今仍是台湾的旅游热门地点。汪大渊爬上华山观海,而且在山上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起来观赏日出。他描述道:


“余登此山则观海潮之消长,夜半则望暘谷之日出,红光烛天,山顶为之倶明。”


汪大渊也游览了嘉南平原上的南岛民族部落。台湾岛上的南岛民族,和大陆华人的人种、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都有很大落差。汪大渊注意到台湾土着并非亲海民族,因为“水无舟楫,以筏济之”。他也注意到南岛民族猎人头的“出草”行为,因此他描述道:


“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头悬木竿。”


■毗舍耶(小琉球屿)


“毗舍耶:僻居海东之一隅。山平旷,田地少,不多种植。气候倍热。俗尚虏掠。男女撮髻,以墨汁刺身至头颈。项臂纒红绢,系黄布为饰。国无酋长。地无出産。时常裹干粮、棹小舟,过外番。伏荒山穷谷无人之境,遇捕鱼采薪者,輙生擒以归,鬻于他国,每一人易金二两重。盖彼国之人,逓相倣傚,习以为业。故东洋闻毗舍耶之名,皆畏避之也。”


1337年,元代海上旅行家汪大渊,第一手报导台湾宝岛故事

台湾屏东小琉球花瓶石


在游历了澎湖和台湾之后,汪大渊沿着台湾西岸往南航行,来到了一个名叫“毗舍耶”,即现今的小琉球屿。


往“东洋”航行的途中,东方海角边上有个叫“毗舍耶”的小岛。


此岛山势平缓,农业不发达,没有什么物产,气候则较前地更加炎热了。此地土着居民没有酋长领导,男女都将头发绑成一小撮发髻,用墨汁纹身,连头部、颈部都有刺青,手臂上绑着红色、黄色的布条为装饰。


此地民风野蛮,居民以劫掠维生,时常驾着小船,携带干粮,潜入到别的岛屿陆地上,躲在荒山野岭无人之处,遇到捕鱼砍柴落单的人,就将他活捉回来,载到其它国家当奴隶卖掉,一个奴隶可以卖二两黄金。


由于好赚,此地居民争相效法,以此为常业。“东洋”航路上往来的人,听到“毗舍耶”之名,都避之为恐不及。


■小琉球屿南岛民族消失之谜


毗舍耶,即今台湾屏东外海的小琉球屿,其名源自于南岛语系Bisaya族,为小琉球屿原来存在的原住民,与兰屿的达悟族接近,都属于海洋民族。


《宋史.外国传》关于流求(台湾)的记载中说,澎湖“旁有毗舍邪国,语言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类。淳熙间,国之酋豪尝率数百辈猝至泉之水澳、围头等村,肆行杀掠。”


但是,现今在小琉球屿却完全看不到如兰屿的南岛民族,原因为何?


小琉球屿有个着名的观光景点“乌鬼洞”,洞旁《乌鬼洞风景区记事碑》记载: “明永历十五年,延平郡王郑成功,克复台澎,驱走荷人。少数黑奴未及归队,逃来本屿,潜居此洞。数年后,有英军小艇在此洞西北之蛤板登陆,观赏风光,黑奴乘虚抢物烧艇,并尽杀英军。旋被搜寻之英舰发现艇燬人亡,乃上岸搜索,但黑奴潜伏洞中,百般诱胁,誓死不出,乃灌油引火,黑奴尽死洞中。 后人遂名之为乌鬼洞,意指黑洋人曾栖息之洞也。清朝时洞中石床、石桌、石锣、石鼓、银器、珠宝等时有发现,因而乌鬼洞之名,遂闻遐迩。”其实这是因为年代久远,以至于以讹传讹,冤枉了英国人。经过曹永和教授考证,其实背后有一段小琉球屿原住民的血泪故事。


小琉球屿在荷兰人统治台湾时期,被荷兰人命名为“金狮子岛”,岛名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在此登陆,结果被土着“亚美人”杀害的荷兰船“金狮子号”船员。


西元1636年,荷兰人联合台湾南部七社平埔族,进攻小琉球屿,目标是将小琉球屿“亚美人”全部歼灭。


士兵登陆小琉球屿后,大部分“亚美人”躲进一个大洞窟中,荷兰人不敢进入,在洞口用烟燻想逼他们出来,结果呛死了三百多人,这个洞窟即为现今小琉球屿的观光景点“乌鬼洞”。


这次侵略行动总共杀死四百多人,其余六百多名幸存者被发配给台湾岛的荷兰人和原住民部落为奴。


将小琉球屿净空之后,荷兰人将小琉球屿转租给汉人耕种。小琉球屿的南岛民族“亚美人”从此消失无踪。

#海上历史故事##海峡两岸##宝岛台湾#@头条台湾@头条历史

上一篇新闻

「愙斋书法」“有明书法推第一”,说的是王铎!

下一篇新闻

“成都味儿”与“国际范儿” 18位名厨齐聚蓉城秀拿手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