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谋划“体育蓝图”!专访青岛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车景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晓鹏 通讯员 贵敏
为有序推进全市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青岛市坚持“开放办体育、开门办体育、问需问计问策于民”,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公开决策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围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社会体育、足球运动、帆船运动六大方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共同谋划“体育蓝图”,为打造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凝聚更大的体育力量和发展共识。就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记者对青岛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车景华进行了专访。
建设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
记 者:“十四五”时期青岛城市体育总体发展目标是什么?
车景华:“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这五年将是青岛体育事业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对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助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关键五年。
我们深入分析体育事业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以及变化趋势,科学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及重大发展问题,高质高效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为“十四五”时期“一张体育蓝图干到底”谋局开篇。“思想开放了,思路就多了”,为做好新时期体育工作,我们秉持“人民为中心、开门办体育”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作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准则,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的基础上,立足青岛体育发展基础和城市底蕴,提出建设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前瞻站位、主动作为,打好时尚体育攻坚战,为健康青岛、时尚青岛建设贡献体育力量。
后奥运时代再出发 建设全球知名体育城市正当其时
记 者:如何理解青岛建设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功能定位?
车景华:众所周知,青岛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帆赛、残奥帆赛。2016年,国际奥委会专门录制了纪录片《奥运八年后的中国--青岛》,并在巴西奥运会期间通过国际奥林匹克频道向全球介绍了青岛在体育、经济、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的可喜变化和辉煌成就,全方位展示这座体育之城的魅力和风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峰会期间指出,青岛是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许多船只从这里扬帆起航、追逐梦想。“后奥运时代”的青岛,已成为世界帆联公认,在奥运会之后场地利用最好、承办国际赛事最多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青岛相继举办了世界杯帆船赛、克利伯、沃尔沃、国际极限帆船赛等国际著名赛事,创建了亚洲最大的帆船节庆——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连续举办2届自主品牌“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市长杯”国际帆船拉力赛、青岛国际帆船赛等帆船赛事。同时,还成功承办了ATP中国国际网球挑战赛、世界青年斯诺克锦标赛、首届世界桨板锦标赛、世界柔道大师赛、“歌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世界水上摩托锦标赛等众多国际大赛,青岛还是2023年足球亚洲杯承办城市之一。正是这些国际体育大赛,让世界更多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青岛,确定了青岛在国际体育界的地位和影响。
与此同时,青岛充分发挥奥帆城市的优势,在国际舞台发出青岛声音,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与德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等十余个国家开展青少年帆船运动国际交流,并与德国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巴西桑托斯足球俱乐部就城市足球发展、交流、培训务实合作。近期,还将与俄罗斯莫斯科斯巴达克足球俱乐部、希姆基篮球俱乐部等就项目发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世界羽联青岛国际交流中心、IBF“一带一路”区总部落户青岛。
建设全球知名体育城市,既充分考虑了青岛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也借鉴对标了北京、上海、广州建设“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名城”等目标。截至2018年底,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561.48亿元,产业增加值221.46亿元,占GDP比重达2.02%,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19年全市体育赛事融资超过2亿元。建设全球体育知名城市的发展目标与青岛实力和气质相符,跳一跳够得着,既是责任担当,更是机遇和挑战。今后,青岛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开放创新改革为根本动力,对标国际体育名城,以“市场化、平台化、法治化”思维,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对接、引进和创办更多高端国际精品体育赛事活动,加大体育、文化、旅游等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城市体育国际发展空间,不断提升综合影响力和世界知名度。
六点支撑,聚势发展国家体育中心城市
记者:发展国家体育中心城市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车景华:青岛将以“国家体育赛事中心、国家体育消费中心、国家全民健身示范中心、国家竞技体育人才输出中心、国家体育产品制造中心和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六大功能定位为支撑,努力向国家体育中心城市目标迈进。
建设国家体育赛事中心。一是加强体育赛事中长期规划。构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青岛特色的优质体育赛事体系,优化体育赛事布局。以承办2023年亚洲杯为契机,申办创办更多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二是以精品赛事提升城市体育品牌。持续办好登山节、社区健身节、国际武术节、智力运动会、“青岛球王”系列赛、青岛马拉松、海上马拉松、崂山100公里挑战赛和国际帆船周·海洋节等传统赛事。三是多元构建时尚体育要素。重点发展冲浪、潜水、冰雪、攀岩、棒垒球、滑板、轮滑、马术、跑酷、电竞等时尚运动项目。四是办好职业体育赛事。优化落实职业体育俱乐部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城市足球、篮球和羽毛球等运动,布局市场和项目推广。
创建国家体育消费中心。一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力争到2025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比重达到60%。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体育彩票等体育服务业态。二是优化消费环境,全面促进体育消费。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扩大节假日消费,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三是培养终身运动习惯。联合健身机构开发网络健身课程,推广使用健身APP、小程序,针对市民个性化健身需求,开展线上培训和个性化订制服务。四是推进“体育+”创新发展。以赛事为合作平台,促进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教育、会展、商贸、科技、制造、互联网、健康服务等联动,拓展体育消费外延和后劲。
打造国家全民健身示范中心。一是加快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推行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继续将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承诺要办实事序列,改造升级现有体育场馆,扩大面积,完善功能,重点建设一批更加智能、便民利民的体育公园、社区健身健康中心等场地设施。二是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区(市)社会体育组织,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名,全市全民健身辅导站点8000个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三是推动体医融合发展。普及《青岛市全民健身“运动处方”推广手册》,推进体医融合示范社区创建,建立体医融合专家队伍,推广运动医学干预和个性化健身指导服务。
孵化国家竞技体育人才输出中心。一是丰富体教融合发展内涵。加强体校建设和运动员文化教育,强化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滋养体育人才全面发展环境。二是深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扶持。依托现有141家“青岛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大扶持经费投入,促进我市青少年体质提升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同步发展。三是丰富竞技体育办队模式畅通选才渠道。以马术、高尔夫球、冰球、棒球、攀岩等项目为突破,拓宽社会体育办队和运动梯队建设新模式,根据《青岛市体育后备人才输送认定办法》落实奖励政策。四是打造青少年人才培养输送快车道。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放眼全局、突破重点、整体提高、注重质量,加大向省和国家队的输送。
培育国家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中心。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体育制造龙头企业。引导英派斯、英吉多、双星、青禾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资产重组和扩大规模,鼓励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速双招双引。全力推进时尚体育产业龙头企业招引和落地。四是实行品牌战略,争创著名商标。提升知名品牌,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打造名品、精品和拳头产品。
建设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一是推动胶东经济圈体育协同发展。发挥五市体育资源集聚、体育产业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等优势,以组建足球联盟、帆船联盟、网球联盟为突破,促进城际间体育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胶东经济圈体育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打造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桥头堡。充分发挥青岛国际体育赛事、著名体育用品品牌、大学体育学院、高水平运动员等高端资源集聚优势,发挥青岛体育国际交流重要窗口和桥梁作用。三是用活青岛市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整合胶东经济圈城市及友好城市体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方式,打造阳光、高效的区域体育信息发布、宣传、推广、交易、清算和投融资第三方服务专业平台,盘活体育沉睡资源。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