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曾泽兵:于严谨中发现科研的快乐

来源:湖南民生网

曾泽兵:于严谨中发现科研的快乐

曾泽兵(右一)在指导学生修改科研论文

麓山南路西侧,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人行道旁的灌木丛后若隐若现。走进这栋红墙青瓦的古建筑,拾阶而上还能看到窗外四面合围的天井。这里是曾泽兵工作的地方。2019年,凭借项目《基于π共轭体系的新型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他获得了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一直以来,上述两类人才项目都被外界认为是未来评选更高级别人才奖项的有力背书。但对于平时不玩微博、很少发微信朋友圈、一周有6天都在奔波忙碌的曾泽兵来说,他更在意自己和团队能够在漫长的学术道路上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用耐心和毅力将科学研究卓有成效地层层推进。

人才报\民生网记者 邓宇 实习记者 周可

关了又开的科研之门

少年时立下宏愿,长大要当科学家的故事,并不适合编排在曾泽兵的人生轨迹上。在2004年进入南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之前,1981年出生的他喜欢到各处走走看看,去体会不一样的新鲜事物,对科研几乎提不起兴趣。

回忆往事,曾泽兵坦言:“我们专业经常呆在实验室,我的嗅觉比较灵敏,实验室内原来残留的味道,使人心情不愉悦。”事实上,曾经一场突如其来的过敏,差点阻断了他的科研生涯。

“有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对实验室某种东西过敏,但具体物质不明确。最严重的时候,无论事先做了多少防护措施,手都会红肿发痒。”曾泽兵说,“导师赵国锋教授一度担心我受影响不能如期毕业,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我很多的关照的同时,也建议我转型研究抗过敏药物或其它专业领域来完成学业。”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因过敏中断实验的曾泽兵,反而在寻找过敏原的过程中发现了科研的乐趣。更幸运的是,他后来也基本锁定了过敏“元凶”。“可能我这人比较慢热,喜欢‘细水长流’,一旦明白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就能比别人坚持得更久。”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曾泽兵曾短暂赴韩国延世大学从事助理研究,不过直到2008年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结识了亦师亦友的导师吴继善,才让他进一步转变了对科研的认知。

求学期间,吴继善谆谆善诱地引导曾泽兵做学问,并带动他参加体育运动,以良好的身心状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随后,曾泽兵赴香港科技大学,加入唐本忠教授的课题组,进一步体会到科学乐趣和学术底蕴。

老师们的广阔胸襟和发散创新思维对曾泽兵触动很大。他表示:“导师不仅在学术方面影响了我,他们潜心科学的态度和培育人才的理念,同样值得我在日常教学中学习借鉴。”

白手起家的创业之旅

直到现在,吴继善还会不定期来中国与曾泽兵见面,向他提供指导建议并加油鼓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远在新加坡的博士生导师的确是其学生的引路人。

2014年,曾泽兵回到长沙,加入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职。“当时的实验室位于岳麓山脚下一栋老化工楼内,条件非常简陋,需要时时注意防潮防霉。”曾泽兵说,得益于学校学院十分重视青年教师,拿出真金白银积极为人才改善工作环境,如今新的实验室就建在学院办公楼旁边,伴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他和学生终于可以安心从事喜欢的工作。

近年来,曾泽兵致力于化学与有机材料前沿交叉研究,开辟了新的有机光电磁信息功能分子研究领域,突破了最初的瓶颈期,带领团队确立研究方向并发表成果论文40余篇,并担任《美国化学会志》(JACS)和《德国应用化学》(ACIE)等学术期刊审稿人,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获得多项国家或省级项目资助。

谈及自身专业,曾泽兵将其比喻为“一只上帝之手”,即依靠人类智慧创造一些具有艺术感的分子,使其具备独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质。在经过长时间探索,为研究成果转入实际应用打好理论基础。在他看来,这些工作看似深奥,却只是科学领域中一项非常基础的、充满创造性的研究。“如果没有基础研究默默耕耘,应用科学领域很容易遭遇发展瓶颈。”

据了解,我国在光电子材料研究方面进展迅猛,与部分发达国家的差距已明显缩小,不过想要赶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此,曾泽兵认为,不能用“弯道超车”的思想看待基础研究,更不能急功近利。“美国、日本、德国依然是全球科技实力最雄厚的几个国家,他们现有的成果建立在过去一两百年的积累之上。我们在现阶段还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局部实现突破,让行业看到希望,为未来谋篇布局。”

开朗快乐也是生产力

尽管创业维艰、道阻且长,但曾泽兵相信,有机会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从中不断发现新事物,仍然是有趣并值得的。眼下,他的科研团队成员有近20人,除了基本的学术能力,曾泽兵还有另一种考量维度。

“我在前期沟通时比较在意学生的性格,最好活泼开朗。”曾泽兵介绍,由于他的课题组目前从事的研究专业跨度较大,涉及有机化学学科、物理学科、理论计算等多个领域,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不光要看懂专业文献,还要与人交流、融汇碰撞思想。科学研究是很枯燥的,一次挫败往往伴生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

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曾泽兵鼓励学生多参与团体活动。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要组织学生打羽毛球或者聚餐,帮助他们调整状态和情绪。对于刚加入团队还处在适应期的学生,他也会多留个心眼,鼓励不同年级的学生加强彼此沟通。一位今年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告诉记者,曾老师的育人方法让他们十分受用,团队氛围始终都很融洽。

曾泽兵说:“科学之路一望无际,延续学术思想、推动社会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不断接力。”不过他并不赞同勉为其难地做研究,如果不能从中感到快乐,那么对双方都是巨大的损失。“研究生期间最有价值的不一定是实验或论文,而是对自身能力的全面锻炼。”

从2004年初入科学领域算起,15年的丰富经历,使曾泽兵更善于发现身边各种“小确幸”,即便回到家中和女儿相处的时光,也能激发他的科研灵感。“我偶尔把脑海中迸发的想法写在家里的小黑板上,那些分子结构看起来很像小孩子平时玩的积木,如果她刚好看到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受条条框框局限的想法,有时候正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性’。”

上一篇新闻

“三抛族”增加 韩媒:600年后,最后一个韩国人或消失

下一篇新闻

奔走世界要日本谢罪!韩国“慰安妇”老奶奶金福童走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