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 | 地建师「这一代」X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校友导师计划开播
Vol.01 清华建筑学院X地建师直播间
地建师「这一代」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前程浩浩,后顾茫茫。
这一代,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是生生不息的后浪,
也是永不停止的独立思考、
坚定追寻的热爱方向。
世界是我们的——
我们倾听、理解、思考并表达。
但是归根结底是这一代的——
「这一代」,正当时。
精彩花絮回顾
详细回看请前往bilibili搜索:地建师DJSER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校友导师计划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校友导师计划,旨在积极推动校友力量的充分发挥,邀请校友导师回溯自身学习与工作经历,将真实的成长感悟传递给在校学子。校友导师通过自身社会资源和力量,帮助在校学子开拓眼界,让其提前了解并充分体会课本外的社会,对于未来的专业和职业选择更加坚定信念。
2022年6月12日,地建师联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依托于「这一代」栏目和校友导师计划,为在校学子特别定制“建筑的这一代”线上课程,邀请知名事务所SOM、Foster+Partners、DP建筑师事务所和OUR都市再生与同学们展开对话,携同「第八届CREDAW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入围项目分享交流。
NO.01
致辞丨张弘
张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党委副书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弘老师出面致辞,感谢发起人于鹏老师和地建师主理人钟琴女士搭建起了一个优秀的行业领域内交流平台,将诸多行业建筑师跟清华大学以及全国其它建筑院校的学生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一代」直播,为他们带来更多的一线设计理念、行业思考。当前的大环境,建筑行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从快速发展逐渐转向存量更新时代,同时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去实现更好的行业成长,地产行业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是摆在所有从业建筑师、业界人士以及在校学子面前的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适逢高考结束,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近期都在积极筹措,向更多学子、向社会传递关于专业和未来从业的信息,为专业选择提供更好的参考。在此时间点下,张弘老师表达了对本次交流活动怀抱的希望:期待不止为清华在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带来助力,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有益的建议;期待为教育和人才培养得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育内容方面提供参考。
最后张弘老师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祝愿活动取得全满成功。
NO.02
发起人丨于鹏
于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98级 校友导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98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三期校友导师、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创始评委于鹏先生向线上学子和观众介绍了活动背景,并赞扬了此次活动的意义。
他介绍道,校友导师计划作为学生在校内学习的补充,学院的初衷是搭建校友与学生之间的一个沟通平台,实现学生和已毕业校友之间的持续、深入的交流互动,让同学们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更加坚定,并且传承清华的学术精神。从2019年开始,历届导师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分享职场经验和人生经历;为学生给提供行业前沿信息、技术分享;通过各类行业、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全面成长和职业发展。此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三期校友导师定制课程「这一代」,整合了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第八届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的优秀入围项目,邀请设计主创与在校同学和在线网友们交流分享,得到了学院和行业伙伴的积极支持,也为在校学生和校友所在企业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促进校友与在校学生合作共赢。
NO.03
主持人丨钟琴
钟琴 DJSER地建师 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 主理人
地建师、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主理人钟琴女士表示,今天的活动是这一代的建筑师为了下一代和新生代而发起,正是为了未来和希望,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非常荣幸地建师能在其中全力以赴。地建师根据此前公布的第八届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入围名单,并结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子、导师的要求和投票,积极联络了本次活动的演讲嘉宾,他们同样感到这是一次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交流活动,不仅愿意分享自己的设计专业知识,也愿意将自己的职场发展道路在今天与学子们进行交流分享。
NO.04
SOM丨PETER DUNCAN
SOM
区域运营负责人
Peter自2003年起在上海生活和工作,负责领导SOM在中国的实践。他特别关注制定战略目标,通过建筑系统化支撑的、基于研究的设计并通过建立低能耗建筑来提升房产的价值。Peter的项目经验涵盖了大型城市规划设计、科技产业园区开发、混合用途商业开发和新型城市社区发展模式。
NO.05
嘉宾丨王伟琦
王伟琦先生任职于SOM上海办公室,他在综合项目的设计和落地实施方面有相当的经验,其中包括大型综合多功能项目、超高层地标、办公、商业、文化和酒店等建筑。
保利国际广场 保利国际广场 第四届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 金奖
“在碳排放这个议题上,我们的发展速度正在超越碳中和的概念。”王伟琦先生和同学们分享了SOM对于建筑和城市的设计、建造方式从根本上的重新思考——将建筑本身转变为解决方案。
北京保利国际广场的设计受中国纸灯笼启发,让进入并穿梭于高层建筑内的人能够体验独特、明亮的空间,进而重新定义人在此类建筑内的体验。项目利用大跨度的结构设计来敞开内部空间,并采用具有高度可持续性的建筑和暖通方法来应对北京特有的气候和空气质量的挑战。主楼独特的外墙以连续交叉网络构成宝石切割面般的造型,让玻璃幕墙在折射周围自然和城市景观的同时,熠熠生辉。
保利国际广场 保利国际广场
这一代的同学们不单有对当下的关注,也有着对未来的思考。王伟琦先生表示,在上海和北京遇到疫情的当下,有幸仍能有机会借助地建师的「这一代」活动作为平台,与现场的清华学子和直播屏幕前的同学们分享和交流。通过和年轻学子们的直播互动,也让他首次体会到年轻人的线上乐趣,更加期待未来与地建师、与这一代共同倾听和表达,传递建筑设计的光芒。
图为王伟琦总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对话
这一代的同学们不单有对当下的关注,也有着对未来的思考。王伟琦先生表示,在上海和北京遇到疫情的当下,有幸仍能有机会借助地建师的「这一代」活动作为平台,与现场的清华学子和直播屏幕前的同学们分享和交流。通过和年轻学子们的直播互动,也让他首次体会到年轻人的线上乐趣,更加期待未来与地建师、与这一代共同倾听和表达,传递建筑设计的光芒。
NO.06
嘉宾丨黄庆雄
黄庆雄 DP建筑师事务所 副董事
黄庆雄先生崇尚热带美学与顺应热带气候的设计理念。在过去的作品中,他着重研究室内与室外的空间关系,在其作品中总能看到对自然通风的阳台与连廊的大量使用。同时他也喜欢探索设计与建造技术之间的关系,认为设计中的美学、建材与建筑细节都需跟上建造技术的发展,同步进化。
内政团队战备人员协会卡迪俱乐部 第八届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 入围项目
内政团队战备人员协会是个专为新加坡国民服役警察及消防人员提供休闲活动与福利的组织。卡迪俱乐部不仅仅是一个文娱俱乐部,更是一个具有特殊纪念馆性质的机构,俱乐部用28个24米高的梭形柱子来区分室内与室外,完全将室内的设施表露在外,模糊内与外的界限。这种嵌入式的俱乐部通过清晰的连接关系、融解的建筑正面及强化的周边边界来表达建筑的个性。
内政团队战备人员协会卡迪俱乐部 内政团队战备人员协会卡迪俱乐部
建筑师应当成为衔接现实与理论的桥梁。经由项目分享,黄庆雄先生寄语学子们,与理论为主的学生时代不同,在真实的项目中,现实的诸多限制与大自然的法则将主要引导建筑的建造方式,要准备好现实世界带来的冲击。
图为黄庆雄总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对话
NO.07
嘉宾丨余正
余正 Foster+Partners 合伙人
余正先生在福斯特事务所的伦敦和北京办公室工作超过18年,在中国多地具有负责项目设计和实施落地的经验,他保持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对城市空间的热爱,对公众以人为本的关怀,坚持最高品质的设计和实施。
大同美术馆
大同美术馆,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御东新区文化核心区西南地块,这座建筑的雕塑形式被设想为一个景观地形,一系列相互连接的金字塔从地下升出。美术馆从设计至完全竣工历时12年,期间暂停施工长达3年多,余正先生向学子们表示,设计师需要能静下心来,既要有理性包容的设计观,又要充满创作的热情;能融会贯通,做到倾听、理解、思考、表达和实施的步步倾心,是一份需要审慎和灵感,但更依靠热爱和执着的事业。
图为余正总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对话
面对行业未来的建筑师们,余正先生鼓励同学们“忠于内心的声音,找到热爱的方向和实现价值的平台,永不停止独立思考和努力尝试,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和情怀,成就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和人生。”
余正先生同样期待未来能有机会与同学们会面交流,展开更好的互动。
NO.08
嘉宾丨凌颖松
凌颖松 OUR都市再生 创始人、CEO
遗产保护工作充满了社会责任,多年的遗产保护学习与研究,深刻地影响了凌颖松先生的设计方法和团队发展方向。遗产保护的历史观,也引领了OUR对文化和城市发展的观点。
青山8街坊武汉创意设计中心 第八届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 入围项目
建筑师是⼀个⾮常丰富且有魅力的职业。有严谨的逻辑,有无边的创意;有理性的技术,有感性的表达;有与⼈的交流碰撞,有与物的孤独直面;流露了个人的品味,更蕴含对社会的关怀。
青山8街坊武汉创意设计中心就是一次极具实验性的面向未来的历史演绎。项目位于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青山区八街坊,依托于长江之畔的钢城三小(原“武汉钢铁公司第一子弟学校”,创建于1957年),保留和更新钢城三小的意义不止于物质遗产的保护,也同样是在续写历史,成为未来武汉城市发展的过往,成为青山红坊片区更新的序章。
青山8街坊武汉创意设计中心
通过分享和提问,凌颖松先生十分期待这些即将加入行业的年轻人,“和年轻的同学们交流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能感受到同学们好奇心背后是对专业的热情,感觉回到了校园,可以回归建筑很根本的思考和探讨。能感知嘉宾们彼此的价值观和建筑师职业的意义感,能互换我们对行业的乐观认知,这也是很愉快的意义传递过程。”
图为凌颖松总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对话
凌颖松先生总结道,建筑专业是一生的财富,值得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们坚持,坚持,再坚持。
此次「这一代」分享除了在地建师官方视频号同步直播外,更首次启用了地建师bilibili官方号,不同平台上更多元、多年龄段的学生和行业观众们,展示出了积极的互动热情,专业提问不断。
Q1
我经常在保利国际广场这楼下遛弯儿,夏天风大很凉快,但冬天就不行,建筑风特别大。
王伟琦:
城市更多的是我们创造了一个开敞空间,将风进行引入。在城市开敞空间之中如何营造一个风廊,是我们在城市设计尺度中要考虑的问题。而在风廊的创造上,要结合后期的景观,比如配合高低有序的植物去减慢风速,特别是近地尺度的风。所以在城市设计的维度上面,我们要和城市以及市政等更多部门做到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的贯穿。我们希望在以后的设计之中向城市规划部门提出,要求参与到更后期的落地性工作中去,以更好地完善概念,使人的感受更优。
Q2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辅助作用和效果,未来AI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它的前景,以及人工智能是否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传统建筑师的本质能力(如手绘)和主观创造性?希望王总谈一谈看法。
王伟琦:
AI现在是人类的一个技术趋势,对于建筑学这么一个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学科,如何面对新技术的冲击或合作,这个问题在业界不同的内部和外部讨论之中都有谈到,也是个蛮有趣的探讨。
第一点,我们本身如何看待AI,是把它看做一个辅助人进行思考的工具?还是希望把它另外赋能成为一个思考工具?当然这两条路都可以走,现在业界都有尝试。在SOM内部,我们有研究小组也在做相关研究,我们让AI学习SOM八十多年来在全世界的案例,以测试它的产出效果以及对规则性理念的理解,也得到了一些正向的反馈和成果。
另外一点可能是业界,特别是新一代的担忧,担心自己作为建筑师的可替代性。其实我们有个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即建筑师创造的空间目的是什么?有两方面,一是功能性,满足日常所需要的功能需求。第二就是感受性,根源于人类感受和文明的不同,而对于人性、文明、文化和社会的不同理解,因此西方古典建筑都是高而向上的,而东方古典建筑都是平而宽广的。我们很难把建筑剥离出它所根植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单独去看,这是人类作为建筑师很难被AI取代的一点,也是建筑师的一个主要工作。所以我们给新一代,或者在求学后浪们一句话,作为建筑师除了学习技巧,还要学会思维、思考和理解,最重要的是你要理解这片土地和上面耕植的文明。
至于传统技能,我们更多把它看作一种辅助建筑师去实现某个目的的手段。手绘的目的是很快地具象化抽象思维,帮助我们思考和交流。原来,建筑师的东西都落在图上,所以识图的方式很重要,我们看到平立剖就可以在脑海中建立出一个空间,而现在建筑师都更多用数字化平台/三维模型交流,手段可以变化,但是目的一定不变。SOM有一位老专家,第一代autocad就是SOM和IBM一起合作开发的,他看coding就可以建立出整个二维和三维图案,我们能说他不是个合格建筑师吗?他是,但在手绘上不是。所以手段要因应社会和专业或者平台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够守旧,也不能够走得太快。建筑有个特定特点,它需要多专业协同,为了协同,为了交流,能够实现好的信息传递和表达手段,就是适合建筑师的手段。
Q3
怎样控制卡迪俱乐部预制模块的现场误差?
黄庆雄:
模块方面我们尽量达到一致性,每一个模块都是相等的尺寸。设计上我们尽量做得不太密集,距离200m或者150mm,在缝线之上会尽量有一点容差。所以施工方面比较容易,否则很难监督到这部分很精细的操作。
Q4
各国对于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的归类和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绿建评价系统,评判标准又会影响我们对一个建筑是否绿色、是否环保的认知,您怎么看待这种差异?不同的评判标准之下,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
余正:
如你所说,不同的国家、地区会有自己的绿建标准体系,这类似于建筑规范,是跟本地的行业规则、通常的做法相关的。但我们不应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而需要大家看到比较忧虑的一点:虽然全球众多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希望到2050年,全球升温控制在1.5度以下,中国也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这些目标,但即使所有项目都能够按照最高标准来完成——如中国绿建三星标准,美国LEED标准或者是英国BREAM标准——也还远远不能够达到我们作为人类共同体所需要达到的升温控制目标。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目前的所有体系的基础上做到更好,为此,Foster+Partners在内部实行一套更为严苛的评分体系,来把控我们的设计工作,我们希望用更高的标准来帮助最终实现更好的绿色目标。
Q5
我觉得武汉创意设计中心是非常有实验性的一种城市更新的改造方法,但是在项目落实的过程当中,甲方预算和事务所的设计追求之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相互妥协和融合的过程,同时也可能会激发一些新的设计想法,想听听您在这个过程中的分享。另外,在概念上来说,武汉创意设计中心秉持“建筑可阅读”的设计理念,如何把这种改造模式更加有统领性地应用到未来其他的城市再生项目上?
凌颖松:
我认为城市更新设计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即对成本和工艺非常熟悉。在我们城市更新建筑师中有一句话是说,能做20万方住宅的项目,未必能做2000平米的城市更新项目。因为城市更新建筑师要深入到类似于室内设计工程师、文物保护工程师一样的细节,所以对工艺成本和所有各项可行性掌握的技术要求非常之高。
“红钢之冠”其实经过了好几版方案,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客户有一个很好的状态。项目的负责人华侨城武汉公司总经理,他是一个非常能理解建筑师的甲方建筑师,所以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共同把问题转化成公共议题,他会一起推动整个公司以及上上下下的工程团队去接受变化。我觉得一个好的设计,是能够说服所有人的,而且是能关照到所有人的诉求的。我们要相信所有人其实对美、对好的东西,都是一种向往的,在我们尊重了每个人底层价值的基础上,他很愿意接受更好的改变。
这个建筑包含了我们对于城市更新的系统性理解。今天我们所要面对的城市更新是在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之下,功能被迭代了,产业不同了,人口也老龄化了,空间却没有改变,我们的解题思路一定是重新恢复城市活力。城市活力的恢复需要用新的产业、新的人口、新的活力、新的土地利用和建筑功能使用的方法对它进行改造。武汉创意设计中心项目本身就表明了从一种文化设施走向了另一种文化设施的过程,很好地响应了我们的城市观点。浅层的解读是我们在讲述历史,深层的解读是体现我们关于城市有机更新的逻辑和理念,在这样的语境下,武汉市规划局才会认可并会主动调整控规,允许我们把一个即将要被拆除的建筑变成一个永久建筑,恰恰我们又正好是用永久建筑的设计方法来做项目,所以我认为我们呈现了历史价值,而且凝聚了当代价值,凝聚当代价值就是建筑师可作为的部分。我特别想给年轻的同学们分享这句话,我们这个世界所需要的设计的力量其实是有很大的真空和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城市更新时代需要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组织理念。
4位嘉宾抽取其中令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提问,送出最新《中国地产设计集萃Ⅰ》,恭喜以下直播观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提问学生:
刘依明、王雨涵、罗华龙
(地建师官方工作人员将在近期与您取得联系,请留意接听电话)
地建师视频号提问观众:
微信昵称:CAUPD-YW
(请私信地建师官方微信,留下您的收件地址)
bilibili弹幕提问观众:
ID:bili_34867659627
(地建师bilibili官方号将在近期与您取得联系,请留意站内私信)
扫码订购
END
关于地建师DJSER
地建师DJSER,致敬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大地的大众建筑师。旨在汇聚行业精英,推动设计创造价值,提升大众生活品质,践行社会价值;共铸崭新时代下的设计精神!
地建师主要任务助力以设计品质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为导向的市场推广。提供多维度品牌宣传服务:项目推广、人物专访、活动策划、图书出版、竞赛组织等。
旗下高品质自主活动: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中国、DDF地建师设计节(原地建师大会)、CREDesign共享荟、曈学荟等获得行业高度赞誉。
021-5270 7268
地建师 全新栏目「这一代」直播位招募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