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荟|学厨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再难也会走下去
很多朋友说,在你镜头下的厨师,都是帅气、专业、有型的,一点都不油腻。《调侃大厨》就是不断的挖掘优秀的青年厨师,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厨师也是非常上进,非常优秀。
————男爵
调侃大厨NO.036
潘思荟|没有什么不可能
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比他人更高的标准:不推脱、不敷衍、尽全力。
————潘思荟
要不是朋友介绍,可能我就错过了这枚年轻的新加坡主厨,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抗拒的,因为我只想采访中国的厨师。但是朋友再三和我强调,一定会有惊喜。见到潘的时候,我感觉他整个人都是发光的。于是按下快门,就有了这篇报道。
01
学厨是自己的理想,没人能改变
"知道我要学厨师,我妈哭了~~~“潘来自新加坡,他有一个很秀气的名字:潘思荟。问到他怎么会成为一个厨师,他说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会去弄吃的,而忙碌的只有他妈妈,但是妈妈又乐此不疲。当有一天他看到帮妈妈将从原料变成一餐菜的时候,他觉得,自己非常沉迷于那样种在厨房里忙碌的感觉。
高中毕业那年的暑假,他去餐馆打工,表示出自己想做厨师,不想上学了。餐厅的师傅告诉他,这行很苦,也不会有很大出息,应该去读书。回到家后,妈妈直接哭了,因为爸爸是物理学教授,而哥哥姐姐也都很优秀,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里,出一个厨师,和整个家族的DNA似乎不配。但是也就是他那位做教师的爸爸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只要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职业只是一个身份。
从厨的路上常有坎坷,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刚进厨房那会儿,远比自己想象大的劳动强度让年轻的他接近奔溃。潘说,他那时候无数次在脑海中演练回家怎么和父母说:自己后悔了。但是一次次没有说出口,久了自己习惯了。
潘说,在厨房工作,要学会动脑子,要让工作看起来简单,这时候就考验计划性和应变能力了。也许这个就和家里的基因有关,学霸家庭出来的他,学任何东西都非常快。所以当初带他的师父,都说他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厨师,因为他总能开动小脑让工作事半功倍,而且很多过程教一次就会了。
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每天醒来,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
02
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
问起为什么会选择来中国工作,他说,虽然自己是个新加坡人,但是家里也是吃中餐,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对这个古老又神秘的国度一直很向往,所以在世界各地逛了一圈后,发现中国是一个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国度,这个和他的工作方式吻合。
在中国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人的抗压能力可以说前所未有的。让他感受最大的就是,时效性。很多食材,上午下单,下午就能到了,这个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大便捷。
“你的工作效率和结果,往往取决于你的态度和能力“潘说,来中国后,他参加了几个西餐比赛,发现中国餐饮的确博大精深,很多自己没见过的食材。而中国的西餐厨师,能很好的融合。用中国的食材做出西餐的口感,这是他觉得最惊喜的地方。而现在服务的餐厅,给了他无尽的发挥空间。
热情和欲望可以突破一切难关,潘说,现在已经做到一个厨房的老大,但是他始终是那个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人一旦投入工作,就会忘乎一切,直到工作完成。
03
做菜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心”。
潘说,年轻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能做出很漂亮的菜品。直到那年在法国遇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厨师告诉他:”做菜,第一永远是味道,第二个是口感,第三个才是摆盘。“所以,在潘的菜单里面,往往有很多“其貌不扬“的菜品。
做菜,只要够用心,去发现,去破解,那么几乎没有做不出来的菜品。潘说,他喜欢研发,但是菜式又相对保守。有时候一份简单的意面,他会在味道和口感上不断升级。
厨房下班后,他经常一个人留在厨房想菜,想着想着就会动手做,心里想着客人吃到后那种意外惊喜的模样。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他说这就是用心做的感觉,只为自己看到客人那满意的表情,心里欢喜的滋味。
他说,他也是很多年后,才理解了,很多人口中“这道菜是有灵魂的”这句话。菜有了心,就活了,用心制作的美食才富有灵魂。
潘说,在他们的国家,主厨的指令哪怕是错的,也要执行。现在他自己带团队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和伙伴们的交流上,他希望手下每一个人做出了的菜,都是有灵魂的。
04
男爵对话大厨
男爵:做了这么多年厨师,你觉得哪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
潘思荟:我觉得小的时候,刚刚入厨房的那会儿。因为那时候自己是一张白纸,添上的色彩都是会跟随一辈子的,也很感恩,遇到的都是很好的师父。
男爵:你觉得你的舞台在哪里?
潘思荟: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一些东西,一个能让自己充分发挥的平台,目前来说,在中国我做的很顺手,但是可能条件允许,我会去法国一阵子。那边的厨师,对烹饪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度。
男爵:对自己未来,有什么打算吗?比如自己开店?
潘思荟:在自己还小的时候有过,但是现在没有了,开一个店,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这样我就没办法专心在菜品上,对我来说做好一个厨师就够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