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用时代故事打造现实主义精神高地(电视剧篇)
电视剧作为贴近百姓生活的大众艺术形式,以贴近现实和接地气的表现形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忠实记录着中国社会的点点滴滴和飞速变迁,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近年来,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引导下,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作品,成为树立文化自信,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重要力量,更通过这些作品呼唤民族魂,践行中国梦,向电视观众抒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精神图景。
时代精神一直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的重要助推器,进入新时代,又赋予了时代精神新的注解和内涵,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精神的核心,奋斗和担当是新时代精神的落脚点,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必将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电视剧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新的历史时期,无疑对电视剧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成为了新时代电视剧发展的前进方向。
2017年9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称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不仅对电视剧从创作、制作、播出、宣传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也对人才培养、社会保障等涉及从业人员自身权益提出了指令性的意见,为电视剧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指明了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为引导制作单位合理安排电视剧投入成本结构,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等协会联合发布的《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中提出,从业人员要把德艺双馨作为职业理想和目标追求,同时提出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
而在2018年4月举行的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经得住群众评价和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
在此基础上,总局电视剧司出台了《2018-2022年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要求重点电视剧选题要着力表现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表现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表现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如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所谈到,现实主义作品的生机和力量,不在于单纯地记述现状、不在于原始地展现丑恶和阴暗面,而在于如何有说服力地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散黑暗,在于对英雄的礼赞,对道德的引导,对理想的抒发,在于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向每一位观众传递向善、向上、向美的能量。
明确的政策扶持方向和管理举措,为全社会的电视剧创作带来了清新之风,良好的电视剧创作环境也为观众贡献了更多富有真实情感、具有极强价值引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精品佳作,有力推动了电视剧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更为可喜的是,工匠精神再度成为电视剧创作的焦点词,遵循创作规律,对内容创作怀有更多的敬畏之心,成为了新时期电视剧创作的精神内核。
现实题材呈现新时代精神
近两年来,电视剧以强有力的姿态回归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里的“家国天下”,更多地呈现了人们在时代大潮下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既有宏大的史诗叙事描绘,也有见微知著的笔墨细描,从全景式呈现改革全貌的宏大格局,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与机遇,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展现着新的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变迁与进步。
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向深度和广度延伸。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既回应了观众的需求,又代表着时代主流前进的方向。从实际情况看,2017年显然成为电视剧创作导向的分水岭,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通过对现实社会和历史故事不同侧面的描写,让“中国故事”呈现出多元建构格局。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鸡毛飞上天》,该剧以写实手法透视义乌30多年改革发展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从走街串巷的“鸡毛换糖”到成立“小商品市场”,再到走出国门,这种不同时代的奋斗故事以及创业精神背景下的心酸和喜怒哀乐,更引起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共鸣。与之不同的是,《情满四合院》则是展现了30年时代变迁下四合院里的世事变化,在这里有喜怒哀乐,有家长里短,有人情冷暖,更有悲欢离合。更为难得的是,观众在不同人物身上看到了层次更加丰富的“好人”与“坏人”,所赋予的角色正如真实社会中的情景一样。
谈到2017年的电视剧创作,不得不提历经九年打磨的《白鹿原》,在白鹿两家的纠葛之中,从世代相依的家族亲情到“相爱相杀”,从固守传统的执拗到挣脱枷锁走向革命,一幅渭河平原半个世纪的故事长卷徐徐展开,也向观众揭示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关西原上的时代变化和人世沧桑。
在此基础上,当年还先后推出了《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生逢灿烂的日子》《黄大妮》《外科风云》《猎场》《急诊科医生》等口碑与收视双扬、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以符合时代氛围的场景还原了生活的质感,弘扬了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负有的责任和奉献观念,以及那种坚韧善良的品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现实主义题材成为又一个风口。2018年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在文化表达、价值引领以及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越来越多对社会大众起到深刻影响,并与当今观众的现实需求相贴合,在电视剧中实现有效传达,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更加写实并赋予了强烈的纪实性特征。
其中,尤以得到跨圈层传播的《大江大河》,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作为国营、集体、个体经济的代表,既有全景式描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同时做到了对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细微观照,这部富含时代缩影观照当下的优秀作品,不仅赢得了父母一代的青睐,还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
在《最美的青春》中,鲜明的纪实性抒绘了20世纪60年代,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为了祖国的绿化事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跨越半个多世纪将一片荒漠变成绿洲。这部有格调的艺术作品,通过传递新时代“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以历史与当代的有效链接,汇聚成一曲大气澎湃的青春之歌。而首次将镜头对准新时代中国青年群体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归去来》,不同视角呈现了当代“父辈”与青年之间的精神困境,同时将青年一代所面临的现实纠葛呈现出来。对传统价值观的召唤贯穿《归去来》的始终,通过对现实主义叙事的创新探索,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呈现给观众更多的思索。
新时代赋予了电视剧创作更多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创作空间,而2018年在电视剧创作上将改革、奋斗精神与新时代发展背景结合起来,普通人成为了荧屏主角,一段段奋斗人生、一幕幕生活悲欢、一场场时代风云投射在靓丽荧屏,揭开了改革开放及至新时代中国的万千气象。
无论是以小酒馆的变迁为主线,讲述改革开放背景下小人物真实奋斗故事的《正阳门下小女人》,或是23秒的灾难在余后40年的“重生”中,绝望中相互扶持、希望中摆脱困境、自信中重建家园,尽显彼此温暖奋斗的《那座城这家人》;从上海一条小弄堂里的几户百姓人家,在奋斗中见证人情冷暖的《外滩的钟声》,到通过展现农民杨柿红坚持扎根农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好日子的《岁岁年年柿柿红》。在新时代被赋予更多的奋斗情怀和时代梦想之时,现实主义剧集为新时代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2019年,现实题材电视剧《都挺好》显然成了“现象级”热播剧,剧中赡养老人、职场风云、经营爱情等话题反映了更多社会现实,为观众提供了探讨幸福密码的舆论场。刚刚大结局《破冰行动》的脱颖而出,显然不仅仅是因为题材优势,更重要的是剧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性格鲜明、人性饱满,人们不仅是在看剧更是在看人,达到了电视剧“以人为本”的创作境界……这样的变化便是业界对新时代新要求的最好诠释。与此同时,《破冰行动》自始至终让观众感受到了正能量的鼓舞,而这种正能量恰恰就是剧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应了观众对核心价值观中法治、公平与文明、和谐的追求。
多元题材绽放荧屏,力促“走出去”
自2017年开始,曾经火爆一时的“IP”热逐步退潮,流量明星不再是电视剧创作的必备条件,多元题材的电视剧交相辉映,给观众提供了观察和体验当今中国社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2017年的电视剧创作中既有《深海利剑》《我的1997》《热血军旗》《索玛花开》等主旋律剧集别样花开;也有《那年花开月正圆》《天下粮田》《于成龙》等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赋予时代关照;更有以《我们的少年时代》为代表的青春剧通过聚焦当代青年人的奋斗、拼搏,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随着电视剧创作空间的不断扩展,2018年通过创作上的求新求变,以更加多元的镜头语言,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共振。其中,当代题材以及都市情感剧依然是电视荧屏的主力军,以《恋爱先生》《美好生活》为代表的都市情感剧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冷暖人生一一呈现,并衬托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在此基础上,相继诞生了《温暖的弦》《南方有乔木》《一路繁花相送》《下一站别离》《我的青春遇见你》《江河水》《橙红年代》《幸福一家人》等一批当代都市题材佳作。
除了大热的都市剧之外,更多题材的电视剧类型争相涌现,《和平饭店》《小楼又东风》《脱身》《面具》等谍战剧在类型创作上不断取得突破;《楼外楼》《娘亲舅大》等年代剧、军旅题材的《沙海老兵》、商战题材《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和农村题材的《黄土高天》《太行赤子》等均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话题度。
伴随着更多富有中国文化基因的优秀电视剧作品亮相荧屏,也引发国外电视机构的高度关注,一批中国优质电视剧扬帆出海。
早在2012年,一部探讨当代家庭婆媳关系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就受到很多非洲国家的欢迎,在坦桑尼亚、肯吉亚等多个国家电视台热播,随之而来的则是《北京青年》和《老有所依》被作为国礼而走出国门。
近两年国剧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从行销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琅琊榜》到风靡亚洲的《甄嬛传》,从在欧洲的五个国家播出的《最后一张签证》到在尼泊尔播出的尼泊尔语版电视剧并引发热议的《西游记》,都成为当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的媒介之一。《扶摇》《如懿传》热销马来西亚,《楚乔传》走进泰国,而作为现实题材作品的《国民大生活》《小别离》也出口到了蒙古国。不仅是现代都市题材的《欢乐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马来西亚、韩国、北美等地电视台播出,《何以笙箫默》在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地也受到了欢迎。这些类型多元且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的成功“出海”,不仅反映了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日益国际化,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总局针对未来五年重要宣传节点重点电视剧的创作,编制了“2018-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先后推出了《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大浦东》《黄土高天》《启航》《西京故事》等一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在此基础上,刚刚确定的第二批百部规划重点选题名单中,不乏《外交风云》《觉醒年代》《伟大的转折》《人民总理周恩来》《建国大业》等重大历史题材和主旋律的革命历史剧,同时也涵括了《我爱北京天安门》《无奋斗不青春》《小巷大总理》《幸福院》《正青春》等现实题材以及其它类型的电视剧得以入选,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2017年以来,以现实主义题材为引领、多元题材补充的电视剧格局,有力传达了新时代电视剧创作的主流方向。
在富有浓郁芳香的电视剧花园里,一大批优秀作品跃然于荧屏,当精彩的故事内容与改革创新的精神内核碰撞融合,这些电视剧便产生了深邃悠远且震撼心灵的艺术感染力,不断发出振聋发聩的正向声音,奏响了一场场永不落幕的电视剧版《我爱你中国》交响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报纸原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