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8日 星期六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近来,中澳友谊的小船不小心就翻进了太平洋底,作为对其追随美国封杀华为的反制,我们果断叫停了大部分龙虾、牛肉、大麦和铁矿石的进口。按说大国博弈,向来是敢作敢当,但澳方却颇为独特地要求我们“必须”恢复从澳大利亚的进口,甚至用断供牛肉和矿石等事件来威胁甲方爸爸,国内还爆发了要求中国人买龙虾的游行活动。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在澳洲人看来,买龙虾是中国的“义务”

这是一个活久见的强买强卖节奏啊,我种花家显然不会吃这一套,先后宣布了阿根廷牛肉、巴西铁矿石和印度龙虾的采购计划。

纳尼?国人一脸雾水的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备胎,那凭什么澳大利亚会理直气壮地将各取所需的自由贸易理解为买方市场呢?

世人眼中的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环境优美的魅力国家,当然事实也是如此,有个朋友跟我说起过在澳洲的经历,大意是他们每家人都住独栋别墅,从不加班,天天开PARTY,想上班就没有失业率,简直是人间天堂。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朋友所言自然不虚,然而他们“发达”的成色其实没那么足。

首先,以7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资源供养区区两千多万人口,哪怕是刀耕火种都足够了,更何况还有几乎取之不竭的资源。澳大利亚号称“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和“手持麦穗的国家”,这是支撑起他们世界人均第五GDP的底气。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第二,澳大利亚的确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就是支柱,服务业才是大头,通讯、半导体什么的他们玩不起也没人搞,国防全靠采购。换句话说,科技也就比中东强一点,属于天生容易被人卡脖子的对象。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靠卖资源和初级农产品的国家多了去了,富裕如中东往往尽显土豪本色而被世人鄙夷(嫉恨),幅员辽阔如巴西从金砖变成板砖,土地肥沃如阿根廷几近破产,地广人稀如蒙古穷得掉坷垃,委内瑞拉则守着世界第二的石油储量连钞票都没钱印,凭什么就澳大利亚阔的理所应当,风轻云淡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有个好表哥--美国。

囚犯的后裔,美国的备胎

作为大航海时代最后一个发现被发现的新大陆,澳大利亚两百余年的“国祚”还有很大水分。

历史上另一位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库克的出现,再次揭开了澳大利亚神秘的面纱。--欧内斯特·斯科特《澳大利亚史》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1770年4月19日,库克船长的探险队抵达了澳洲大陆东南方海岸(今澳洲新南威尔士省一带植物学湾),这是一次仅次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伟大地理发现,当时却并没有引起欧洲的足够重视,除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生物和荒凉如火星的红色地貌,澳洲大陆看上去并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尤其是跟物产丰富的美洲大陆相比的时候。

后来由于美国独立,寒冷的加拿大安置不了大量的犯人,日不落帝国这才想起了南太平洋的这块处女地的。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Botany Bay),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他们正式在杰克逊港(Port Jackson)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也就是后来的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与土著居民打交道的殖民者

在随后的80年里,英国人又陆续将165000名囚犯都送到澳大利亚,当年是流放和殖民,今天却是“真香”,前总理陆克文多次调侃自己是囚犯的后裔,丝毫不以为意。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当然了,出生也说明不了什么,美国佬也是这么过来的,当年的白头鹰还只是屌丝一个,澳大利亚则继续充当着安分守己的六块殖民地,1900年澳大利亚举行了全民公决,决定将六块殖民地(今天的六个州)合并为统一的联邦,并于次年元旦正式挂牌成立。

话说除了没怎么打仗之外,澳大利亚的立国史跟美利坚颇为相似,捕杀土著、华工血泪的往事也一个没落下,加上共同的盎格鲁.撒克逊囚犯血统,说二者是表兄弟一点也不为过。

二战之后美国攫取了世界领导权后,在北约之外又建了一个号称“五眼联盟”的小群,即美、英、加、澳和新西兰。他们共同签署了电子间谍网络协议,旨在联盟间进行情报分享与联合拦截敌国情报。

这样的大哥不罩着点小弟,怎么都是说不过去的。

“事大”的内因

对于澳大利亚而言,高科技和自主国防什么大抵是不需要的,只要有美国表哥在就什么都不会缺,如果说英国有时候还要点面子,加拿大毕竟与强邻为伴的话,澳新两国则只要坚定不移的“事大”就可以了。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今天的巴西,金砖成色已褪

买资源和农产品的一不小心就当了韭菜,这一点拉丁美洲深有体会。美国的后院不需要强国,只要求听话就好,所以阿根廷和巴西屡屡被针对,其实他们的自然条件并不逊于澳大利亚,唯有半死不活才符合美国的利益,委内瑞拉就是因为不听话才被整到今天的地步。

比如伊朗,五十年前跟美国的关系不比沙特差,也同样是“独裁”政权,有谁听过美国拿“人权”说事过吗?现在的剑拔弩张,根源在于改朝换代后的伊朗不再“是我们(美国)的狗娘养的”(罗斯福总统原话)了。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专业卖石油却吃不起饭的委内瑞拉

总之,听话的被割韭菜,不听话的被制裁,唯独澳大利亚从来没人敢碰。

如此,澳大利亚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对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国家也就不难理解了,总归是要买的,与其跟拉丁美洲的屌丝做生意,不如索性卖美国的面子,哪怕在对方恶意涨价的时候也不例外。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那美国人不会杀熟吗?至少暂时是不会的,索罗斯之辈从来不光顾澳洲,懂王掀起的贸易战中唯一一个没被加征关税的就是他们了。

在美国主导的现行世界秩序下,澳大利亚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说借欧洲压制俄罗斯的话,那么澳大利亚则肩负着看守南太平洋的重任,也就是盯着种花家的势力,毕竟新加坡和印度看上去就不靠谱。

所以,澳大利亚又必须时不时给亲表哥上一点“投名状”,比如最近跟着美国起哄。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而哪怕没有美国,澳大利亚也不会相信东方文明,二战时与日本短暂而深刻的交战使他们坚信中国崛起的威胁更为甚之,而他们骨子的文化也坚信“国强必霸”才是必然。

他们的确忘乎所以了

澳大利亚人的确是飘了,他们忘记了两个事情。

第一,中国是才金主爸爸。既然敢挑事就要有承受后果的觉悟,“政治不应该与经济挂钩”之类的鬼话也就能骗骗小孩,至于他们的游行示威,我们权当是在欣赏一次集体行为艺术吧。

第二,高估了自己的“国民性”。澳大利亚也发起了抵制中国货的运动,一如我们当年抵制日货和肯德基一般,但现实颇为打脸。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深受其害的超市巨头Woolworths

先是某澳洲网友发现Woolworths超市提供的环保主题购物袋下方印有“made in china”字样,然后将不满的情绪发到社交平台并得到积极响应。受迫于压力,Woolworths宣布,将在本土寻找环保纸袋生产商合作。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空了的货架大概率是中国货

但是就没有然后了,原因很简单,澳洲几乎没有人屑于做这些低端玩意儿,要换除非愿意花几倍的价钱换一个进口渠道。

更为打脸的是,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确下降,但很多超市的货架也空了,原因很现实:别人有抵制的义务,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我要先囤着,晚了就没有了。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豪言壮语终究抵不过“真香定律”,其实资本的世界里永远不会有生产力的短缺,只会有消费能力的不足,资本家的追求跟立场什么的毫无关系,哪怕是交战国,只要利润合适都有人能将武器偷运过去,澳大利亚用可代替品PK物美价廉的中国货,这是对市场规律的不尊重。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

澳大利亚的政客和精英阶层自然是有这个眼光的,却不得不被“民意”所裹挟,这是他们政治制度的致命伤。

结语:做好自己就行

跟世界上许多“朋友”一样,种花家目前跟他们的关系还停留在“利”的阶段,生意就是生意,我们的目的是发展自己和奠定国际地位,而非为了传说中的“友谊”。

比如澳大利亚,基于血缘、文化和意识形态,他们与美国的天然联盟关系绝对是牢不可破的,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放弃挣扎。但日韩就没那么明显,其与美国只是利益同盟而已,迟早有机会拆了他们。

买龙虾成了义务?解读敢对甲方爸爸吆五喝六的澳大利亚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围观了美国的抗疫不作为和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心中也曾掠过一丝暗爽,但这是不恰当的,美国不会“崩”于自媒体的笔杆,这只是意淫罢了,而哪怕他们真的散伙了,中国也没有能力承担起压制地区霸权主义的能力,未见得就是获利者。

我们能做的就是抓紧机会发展自己,而非想着对手自行了断,曾记得当年的反日游行与今天的澳大利亚一般无二,国人砸日本车宣泄不满,抢平和堂彰显爱国,十年之后他们却依然坚挺,白白让人看了笑话。

时至今日,图穷匕见的白头鹰在内忧外患之下仍惦记着重返亚太,贸易战、科技绞杀、泼污水,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须知这是毫无侥幸可言的国运之争,而在自己做得够好之前,说什么都将是枉然。

上一篇新闻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再获殊荣 华策克顿:爆品生产需内外兼修

下一篇新闻

财富世界500强:沃尔玛蝉联第一 小米首次上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