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慢性病防控高级别会议对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
题目:联合国慢性病防控高级别会议对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
作者:
李新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206
马吉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与社区卫生处,北京 102206
吴 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50
朱晓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与社区卫生处,北京 102206
通信作者:
李新华,Email:[email protected],电话:010-58900201
摘要:2018年9月联合国第三次慢性病防控高级别会议召开,会议围绕"行动起来,兑现承诺"(Time to Deliver)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并通过了2018年政治宣言。该宣言明确提出慢性病防控新的"5×5"策略,对各国慢性病防控进展缓慢提出批评,客观分析了阻碍慢性病防控进展的七大挑战,重申各级政府在应对慢性病挑战方面承担的主要作用和责任,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宣言还再次强调一定要加强公共卫生。此次会议及宣言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促进全球慢性病防控的里程碑,也为新时期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重要启示。为了应对我国慢性病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动员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预防为主,强调发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作用,巩固和加强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
关键词:慢性病;联合国;公共卫生;启示
2018年9月,第73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总部召开[1]。9月27日联大慢性病问题第三次高级别会议在联合国安理会第四会议室正式开幕[2],各国政要代表出席。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兑现承诺"(time to deliver),经过一天的热烈讨论,大会通过了第三次预防和控制慢性病高级别会议政治宣言(2018 Political Declaration on NCDs)。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当天还任命迈克尔·布隆伯格先生为慢性病和伤害防控全球大使。此次会议及宣言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促进全球慢性病防控的里程碑,也为新时期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重要启示。
一
2018慢性病高峰会议重要产出
2018慢性病高峰会议有一系列重要产出,集中体现在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中。这次会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世界各国拓宽慢性病防控思路和突破防控瓶颈非常具有启发。
1.会议明确提出慢性病防控新的"5×5"策略,从而拓展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范围。五大慢性病:除了传统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外,还增加了精神卫生问题;五大慢性病风险:除了传统的不健康饮食、烟草使用、有害使用酒精、缺乏身体活动之外,又新增了空气污染。与以往相比,"5×5"策略不但考虑更加全面,而且突出了精神卫生与空气污染的重要性,更符合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
2.会议对各国慢性病防控进展缓慢提出明确批评。本次会议犀利地指出,尽管各国对慢性病防控均做出了承诺,但因为现有投入不足、采取行动不充分、进展太慢,导致难以如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中的具体目标3.4,也就是无法"到2030年减少1/3因慢性病造成的早死率"。此外,各国也尚未兑现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和致残风险。宣言要求各国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保护国民远离慢性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促进人权。
3.对阻碍各国慢性病防控进展的挑战进行了客观分析。这七大挑战包括:(1)政府层面缺乏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承诺;(2)缺乏慢性病防控的政策和行之有效的计划;(3)难以明确防控重点和优先领域;(4)容易受到经济、商业和市场因素的干扰;(5)技术能力和实施能力欠缺;(6)(国内和国际)财政支持力度不足,难以推广国家慢性病防控行动;(7)缺乏问责机制。
4.进一步明确了WHO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作用。督促WHO作为指导和协调国际卫生工作的主管机构继续发挥领导作用;继续开展并加强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工作;继续加强拟订并向会员国提供技术合作、援助以及政策咨询意见的能力;通过完善WHO全球协调机制和联合国机构间工作组等途径加强多利益攸关方的相互接触和对话;通过与其他联合国机构、开发银行及其他区域和国际组织协调合作,探索新的筹资、实施、监测以及评估和/或问责机制;推动缔约国加快执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同时在不受烟草行业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继续实施烟草控制措施,并鼓励更多的国家考虑加入该公约。
5.对成员国慢性病防控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重申各级政府在应对慢性病挑战方面承担主要作用和责任;酌情建立或加强国家多利益攸关方对话机制;酌情制定国家有关慢性病防控的投资,并加大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力度;加强并调整卫生系统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全民健康保障;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方面建立或加强更透明的问责机制;强化私营部门在实施国家预防、控制和治疗慢性病应对措施中也做出承诺并积极作为;促进民间组织的切实参与,构建多利益攸关方伙伴关系和联盟等。
6.强调采取一系列公共卫生措施。重点涵盖:(1)实施符合成本效益的循证干预措施,遏止超重和肥胖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儿童期的上升;(2)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心理疾病、其他心理健康状况和神经系统疾病也会导致全球慢性病负担加重;(3)推动建设健康社区;(4)在环境风险因素防控方面进一步提高全球认识、扩大行动范围并加强国际合作;(5)增强个人做出知情选择的能力;(6)采取改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措施;(7)推广国民负担得起的诊断、筛查、治疗和护理以及能够降低癌症风险的疫苗;(8)酌情兼顾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应对措施。
对于2018慢性病防控高级别会议及其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与会各国均做出了积极回应,并承诺将采取13项新措施,加强对癌症、心脏病、肺病、卒中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控,并努力增进精神健康和福祉。针对上述会议产出,WHO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深感欣慰,他评论到:"今天世界各国领导人承诺将采取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措施应对慢性病,这将为各国增进健康、拯救生命和发展经济提供历史性机会"。而且WHO也做出行动表率,在2018年11月分别召开了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全球协调机制大会(The General Meeting of WHO GCM/NCD)[3]以及首届全球空气污染与健康大会(WHO′s First Global Conference on Air)[4],以快速行动来响应宣言。
二
给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1.进一步认清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挑战与机遇。正如这次会议上大家进一步形成的共识:再富有的国家都难以承受因慢性病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再发达的社会都难以独自应对因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梳理一下,目前全球发展共同目标已经十分清晰,就是到2030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5],其中与慢性病防控直接相关的目标是要减少1/3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与全球目标非常吻合,我们国家也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6],其中慢性病防控目标是重大慢性病造成的早死率降低30%,并要求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核心进行全周期管理,为人均期望寿命增加到79岁做贡献。在我国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挑战更加艰巨,因为我国慢性病死亡已占总死亡的88.06%,糖尿病患病率超过10.9%,40岁及以上慢阻肺患病率为13.6%[7,8,9,1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正处在快速社会转型过程中,快速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全球化导致健康生活方式变化以及慢性病危险因素普遍存在,更增加了我国慢性病防控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从本次会议成果中可以看到,国际慢性病防控越来越强调政府责任、强调动员部门和社会群防群控、强调发挥公共卫生的作用,在这些方面我们又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动员优势和组织优势,因此如果策略措施得当、善加利用优势,则有理由相信我国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2.必须紧扣慢性病防控策略与措施重点。目标确定、挑战和优势清晰,那么关键就是策略措施的制定及实施。联合国慢性病防控高峰会议多次强调,慢性病不仅是一个卫生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共问题,因此必须是由政府主导,寓健康于万策。慢性病的解决不仅仅是卫生健康部门一家能完成的事情,所以必须是在卫生健康部门牵头下由多部门合作推进。由于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3亿人,数量庞大,而且在这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之下是为数更加众多的高危人群,特别是慢性病的病程长、需要全程管理,因此单靠加强院内个体诊疗显然是杯水车薪,而且医保也无法可持续支撑。在这种迫切形势下,更加迫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队伍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和发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群体防控的作用。
3.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优势是我们迎接慢性病防控挑战的法宝。芬兰北卡社区慢性病防控、新加坡糖尿病防控等国际成功经验已经表明,慢性病防控一定要强调和强化从群体角度的关口前移和预防为主,这是我们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国家卫生工作方针一直以来从未改变过的明确要求。为了落实好预防为主的方针策略,我们几代人用几十年的心血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疾控队伍,这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典型代表,已经得到国际公认[11,12,13]。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之一,而且与省、地市和县区级疾控中心一起共同构成四级疾控体系和钢铁长城。这支队伍多年来在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等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显示出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也是我们有信心应对新形势下慢性病防控任务的力量源泉。当然,面对疾病谱的转变以及慢性病病因链的复杂性,现有疾控队伍在应对慢性病防控方面出现暂时的不适应,但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绝不在于破坏原有的体系"自毁长城",而是要及时修缮巩固长城,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借助新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对原有体系进行转型和升级。
4.破解公共卫生队伍发展难题的路径选择。疾控机构的七大职责一直非常清晰:(1)疾病预防与控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为了使疾控机构和队伍通过改革和发展更加适应慢性病防控的要求,根据此次联合国慢性病防控会议的启示,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一是明确慢性病防控成为各级疾控中心的重要工作,不但包括传统重点慢性病防控与管理,而且还要涵盖心理健康促进与老年保健促进,围绕疾控传统七大核心职责,把慢性病防控的内容具体化。二是对纵向四级疾控机构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具体任务进行明确,既有衔接又有所区别,越往上越强调防控技术的研究、评估和转化,越往下越侧重防控的具体组织、实施和人群服务。三是加强各级疾控慢性病防控队伍的力量和能力,努力帮助各地配备5%以上的慢性病防控专职人员,同时把加强疾控人员慢性病防控能力纳入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四是加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仅列举几个统计估算数字,与国际上另一个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相比,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的国民总数是对方的4.2倍,但人员仅为1/25(60/1 500),经费投入更是只有1/107,力量对比悬殊,必须尽快加强。五是鼓励地方结合本地特色进行探索,如河南疾控机构尝试设立"四大基石"门诊,深圳设置慢性病防治院,湖北宜昌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健康管理中心牌子等,对这些创新我们会密切关注并适时评估,稳妥推广经验。
新时代,新作为。2019年3月6日,WHO根据"三个十亿"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宣布了有史以来最广泛的改革计划。随着2018年3月27日孙春兰副总理亲自揭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组建并进行了职能调整,新机构将更加强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加强健康中国建设。新时代赋予公共卫生体系和慢性病防控工作更多的动力与压力,我们会紧紧抓住此次联合国高级别慢病会议带来的新机遇,"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兑现我们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
参考文献
[1]Third UN High-level Meeting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Time to deliver[EB/OL].(2018-09-27)[2019-04-10].https://www.un.org/pga/73/event/prevention-of-non-commun-icable-diseases/.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ime to deliver: report of the WHO Independent High-Level Commission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EB/OL]. (2018-06-01) [2019-04-01].https://www.who.int/ncds/management/time-to-deliver/en/.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ral Meeting of the WHO Glob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Meeting Report [EB/OL]. (2019-02-22)[2019-04-10]. https://www.who.int/global-coordination-mechanism/events/2018-gcm-general-meeting/en/.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irst WHO Global Conference on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improving air quality, combatting climate change-saving lives[EB/OL]. [2019-04-10].https://www.who.int/airpollution/events/conference/en/.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EB/OL]. [2019-04-10]. 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zh/.
[6]中共中央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 [2019-04-10].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7]李新华,张学高.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7[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8]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9]WangL, GaoP, ZhangM, et al.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J]. JAMA, 2017, 317(24): 2515-2523. DOI: 10.1001/jama.2017.7596.
[10]FangL, GaoP, BaoH, et al.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nationwide prevalence study[J]. Lancet Respir Med, 2018, 6(6): 421-430. DOI: 10.1016/S2213-2600(18)30103-6.
[11]王辰,刘远立.打造防治融合的新型卫生体系[J].中国卫生, 2019(2): 83-85. DOI: 10.15973/j.cnki.cn11-3708/d.2019.02.039.
[12]李立明.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7): 867-872.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8.07.001.
[13]王宇.疾病预防控制的社会意义[J].中国公共卫生, 2018, 34(1): 1-3. DOI: 10.11847/zgggws1118144.
本文来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