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探访海上艺术丝路」海外人才回流,为越南艺术注入独特灵魂

「探访海上艺术丝路」海外人才回流,为越南艺术注入独特灵魂

抵达新山一机场时,越南刚进入漫长的雨季。雨季的胡志明市,炎热、黏稠,摩托大军呼啸而过,翻起路面滚滚热浪,扑面而来是潮湿的风。

这是一个现代摩登与传统民俗并存的世界,白天法式别墅的高档餐厅里,飘浮着冰滴咖啡的绵密气味,到了夜晚,嘈杂拥挤的路边摊登场,烟熏火燎的烧烤铺聚集着来自全球的观光客。

在胡志明市及周边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江苏徐州人周伯琴适应了这里四季不分的气候,追求食材原味的菜式和富有特色的咖啡。距离胡志明市一个小时车程的仁泽工业区,她管理的天虹仁泽纺织厂有高端大气的花园,花园内除了规整的草坪、精致的花圃外还种满了凤凰树,现在正是鲜花盛放的时节。她和她的同事早在2006年就来到这里开垦荒土,作为第一批来此垦荒的中国纺织人,在这里度过了初创的探索和适应期,而今迎来兴盛。

「探访海上艺术丝路」海外人才回流,为越南艺术注入独特灵魂

由于在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越南被儒家文化所深深影响。今天,尽管越南语替代了汉字系统,中文与庙宇仍然随处可见。胡志明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郑和船队前往印度洋的必经之路,从古至今就是繁忙的贸易重镇。

在经历多年殖民与战争创伤之后,越南迎来了稳定时期。1986年,越南经历革新开放,而后经济腾飞。见证了越南十余年的转变,在周伯琴看来,越南的发展并不落后,甚至部分方面走在中国的前沿。越南员工和合作企业待人真诚,学习能力很强。周伯琴所在的天虹仁泽,实行人才本地化,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是公司自己培养的本地大学生,有不少本地大学生已走向中高管位置。在周伯琴到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这片劳动力结构资源优越、投资环境友好的土地发生浓厚兴趣,驻扎于此展开经营贸易合作。

作为越南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胡志明市吸引着全球投资客,跻身国际化都市行列。在周伯琴与越南友人交流过程中,他们频繁提及的一句话是:越南是最像中国的国家。

「探访海上艺术丝路」海外人才回流,为越南艺术注入独特灵魂

在大华银行越南分行的一位员工看来,胡志明市与上海风格类似,西贡河岸聚集高档社区,高楼林立的第二郡,被他们笑称为胡志明市的“浦东”。周伯琴居住在第二郡(District 2),从最初的怀疑到如今爱上这里:“它不仅仅经济发达,而且是一个充满风情,浪漫而开放的城市,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国的文化。”

古老的,新兴的,东方的,西洋的,没有一座城市比胡志明市更能够代表越南特殊而复杂的文化。随着政局稳定与经济发展,越南艺术市场在本世纪活跃起来,一批出走海外的艺术家们选择回到故土,在开放的胡志明市继续自己创作和实践。

在战争创伤、民族纷争的历史回忆以及全球化与消费社会组成的议题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为越南当代艺术注入了独立性格。作为东南亚当代艺术版图中的后起之秀,越南艺术的价值与潜力正在被看见与发掘。为了展示海上丝路广袤的商机和多彩的艺术,大华银行在深入新加坡、印尼、泰国之后,邀请第一财经一同前往越南,聚焦那当地商业人文环境,并探访越南的创作者与艺术机构。

困境中萌发

尽管胡志明的肖像、雕塑遍布整座城市,当地人仍然习惯称之为西贡。西贡曾是南越首都,19世纪中叶被法国殖民近一个世纪,因而城市街头的教堂、市政厅、歌剧院、邮局都具有浓郁的法式风格,法国作家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则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迷人色彩。

城市文化地标之一、胡志明市美术馆是网红打卡圣地,鹅黄色外墙,斑斓的玻璃窗花,花色繁复的地砖,百叶窗与铁艺风扇是法越风格最具代表性的融合。美术馆展出的三层绘画与雕塑展品,凝结着越南现代艺术曾经的荣耀。

大量绘画作品中,留下了法国印象派艺术影响的痕迹,越南传统漆画也在其中占有重要分量。今天的艺术市场上,越南20世纪的现代绘画艺术表现卓越。画家黎谱(Le Pho)的作品是拍卖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越南作品,黎谱早年在巴黎学习绘画,多以细腻与浪漫笔触展示越南的风土人情。

相比于传统艺术,越南当代艺术尚未得到较高评价。过去20年,越南当代艺术的创作环境不佳,政府层面扶持艺术家的项目极少。一批越南本土知识分子努力重建话语权与学术体系,搭建艺术交流的空间和平台,为处于萌芽阶段的青年艺术家们提供自由的创作场地。

2015年成立的MoT+++是一家非营利的艺术空间,如今是胡志明市最活跃的艺术实验场所之一,它鼓励艺术家打破实践边界,自由创作。空间创始人之一陈清河(Tran Thanh Ha)在当代艺术领域有长达20年的经历,她是最早一批收藏越南当代艺术的藏家,同时也是一位观念艺术家。

「探访海上艺术丝路」海外人才回流,为越南艺术注入独特灵魂

这位波希米亚风情的越南女人,身边聚集着一群同样抱有理想主义并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她的团队里有来自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国的策展人,为艺术空间提供奇思妙想。“我一直相信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艺术是一种沟通彼此的语言。”她说。

最早接触当代艺术时,陈清河是在一家时尚日企工作的年轻白领,出于对艺术的喜爱,热衷参与展览与文化活动。她很快发现,艺术家们的创作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支持,生活窘迫,创作条件恶劣,同时遭受着严苛管制,通常展览过后,艺术品或者被警察带走,或者干脆遗忘在美术馆角落蒙尘。

于是,陈清河与丈夫及友人开始通过购买艺术品的方式支持艺术家创作。起初是购买绘画作品,后来开始购买装置艺术,他们鼓励那些艺术家用影像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并开始收集行为艺术的影像作品。通过收藏艺术的方式,陈清河与本土艺术家建立了深厚友谊,并成为胡志明市艺术圈中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关键人物。

MoT+++之前,陈清河也曾经创办过一家艺术机构,在一段艰难的经营状况之后不得不关闭,这让她开始思考,能否创造一个不需要依赖金钱维持的艺术空间。她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策展人共同运营MoT+++,“我们是一支灵活的团队,是真正相信艺术并对它感兴趣的人的集体,所有人都是这个空间的领导者和创作者。每天,你来到这里都必须寻找一些能够让我们生存下来的东西,去寻找艺术家、艺术品和艺术项目,让这个空间变得有趣而充满活力。”

他们如同家人互相支持分享生活,通过其他方式谋生。陈清河告诉记者,她没有考虑过空间盈利的问题,艺术是她唯一关心的事情。“如果我想追求盈利,不如什么也不做。艺术就像一个占有欲和嫉妒性极强的情人,为了让灵感发展成为伟大的作品,你只能专注于艺术,如果你想别的事,特别是金钱,最终只能妥协。”

陈清河鼓励艺术家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必过于在乎观众与市场的眼光。“兴趣与热情是将智慧与情感转化为伟大作品的唯一方法。”在她看来,这里有取之不尽的灵感与创作素材,困境与限制本身也是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她一直相信,艺术是一无所有时才能够创造的东西,越南当代艺术也因此贡献了许多真正纯粹而有力量的作品。她一直相信,艺术是一无所有时才能够创造的东西,越南当代艺术也因此贡献了许多真正纯粹而有力量的作品。“当一个人一无所有时,需要创造一些东西支撑自己。这时候的你拥有最强烈的思想与创造力,它来自人的本性,非常原始。”

海外艺术家回流

在诸如MoT+++这样的本土艺术机构与藏家的支持下,一些中生代越南艺术家正迅速崛起。陈清河的朋友阮陈乌达(UuDam tran Nguyen)便是其中翘楚。

今年的上海双年展上,阮陈乌达带来颇为新鲜的行为艺术。他邀请工作人员和观众摔碎事先制好的石膏地图模型,这个举动意味着打破地图所象征的限制与禁锢,地缘政治、边界与身份是他长期以来的创作主题。乌达早年在越南学习雕塑艺术,随后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进修深造,最后选择回到胡志明市继续艺术实践。

胡志明市当代艺术画廊Galerie Quynh正在展出乌达的《蛇之尾》(Serpents'Tails)。这个由五颜六色的塑料拼接气球和废弃摩托组成的展览,指向了越南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图景——摩托大军以及它们制造的废气污染。回到越南后,乌达很快注意到飞驰的摩托,“当人们来到越南,就无法回避摩托的存在。我对这样的场景感到兴奋,同时也感到恐惧”。

「探访海上艺术丝路」海外人才回流,为越南艺术注入独特灵魂

越南大约拥有4000万辆摩托车,横冲直撞的摩托大军组成了城市风貌的特殊与不安。由于公共交通尚不成熟——正在修建的地铁常常造成晚高峰的交通堵塞,摩托成为越南人最流行的交通工具。

人们对摩托车造成的污染与拥堵视而不见,展厅二楼,五彩塑料制成的大象和小象静静躺卧,乌达用“房间里的大象”隐喻这种普遍存在而被人忽视的社会现象,他关心人类社会发展如何影响环境。尽管他一再向记者强调,他并非环保主义者:“当你称自己为环保主义者时,你必须是环保活动积极分子。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家,为了呈现美丽的雕塑或者装置艺术,你不得不去制造一堆垃圾。”

他关心人类社会发展如何影响环境,并对垃圾回收这件事提出质疑:“我们基本上无法做到垃圾回收,回收是一个神话。人类拯救地球的唯一方式就是放慢速度、减少消费、降低消耗、重复利用。”

「探访海上艺术丝路」海外人才回流,为越南艺术注入独特灵魂

在整个展览的入口处,乌达用泡沫塑料拼成“我永远爱你”(I love you forever)。“这是一个文字游戏。”乌达出生于越南最动荡的时代并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他认为没有什么比泡沫塑料更加恒久:“当人们谈论钻石时,会说钻石恒久远,但是泡沫同样如此,它无法破坏与销毁,一万年后它仍然存在,我们以如此廉价的方式获得永恒的东西。”

多位70后越南艺术家与乌达有着相似的海外求学经历,他们熟练掌握外语,与国外艺术家与藏家交流无碍,他们了解国际主流艺术评价系统,多元的学术背景促使他们创造出跨越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作品,为越南当代艺术注入独具一格的灵魂。

乌达的创作类型多元,涵盖影像作品、行为艺术、摄影、雕塑,以及新媒体艺术。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Dinh Q Le,10岁时移民美国,上世纪90年代回到越南。他创作中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越南战争,他的一系列图像编织作品在艺术市场表现突出。

这群艺术家已不再年轻,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但与之交流就能感受到他们不竭的创作冲动与热情。面对城市发展与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他们不愿保持沉默,并通过艺术勇敢批评与表达。

充满潜力的市场

虽然越南艺术家们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关注,但本地藏家稀缺,民众对当代艺术兴趣薄弱,艺术购买力与消费能力有限依旧是越南当代艺术发展掣肘。乌达说,越南民众甚至看到摄影作品都会说:“噢,这是绘画!”越南本土的藏家热衷于传统艺术,绘画仍然是越南最有价值并且卖得最好的艺术品。从事当代艺术,意味着你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它不可能像传统绘画那样易于收藏。

关于《蛇之尾》的展览,乌达花了两年的时间去制作影像,耗费一年时间纯手工制作装置,其间需要处理天气、拍摄许可证等琐碎事务。由于大多数装置由塑料制成,材料脆弱而易损,在前往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展出中又经历了多次修整与调适。这是展览首次在胡志明市展出,他反复提醒我们小心脚下,任何踩踏都可能对装置本身造成威胁。

“绘画更容易保存、运输,也更具有收藏价值。但是我们创作艺术品,不会仅为收藏而创作。你创作是因为你有好的想法,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去表达。我不能运用绘画作品来捕捉摩托车的废气,我得使用大量塑料。所以,当代艺术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它。”乌达说。

「探访海上艺术丝路」海外人才回流,为越南艺术注入独特灵魂

在乌达看来,与周围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越南的当代艺术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事实上,我们还未形成一个真正艺术市场,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画廊难以生存。”

尽管目前的市场环境与政策支持并不理想,乌达对越南当代艺术市场持有乐观态度。“我们拥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体验与实践比过去更加丰富,并且周游于国际舞台,未来充满希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走出国门,吸纳全球前沿的艺术动态。8月初,乌达将再次造访上海,在拉法耶艺术咖啡馆与中国艺术家展开一次关于当代艺术的对谈。

陈清河认为,正因为越南当代艺术尚未形成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市场,它是一片纯粹的等待开掘的金矿,潜力巨大。“所有事情都是准备中的状态,任何人在这里都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在这里,你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陈清河说,“就像越南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潜力一样,艺术同样如此。它总是比其他国家稍慢一些,我们是正在发展的新兴市场,拥有庞大的人口,购买力客观存在。但是这些购买力对艺术还未形成兴趣,很快,当少数人开始专注这件事之后,发展就会变得非常迅速。”

上一篇新闻

兔链晚报|BigONE交易所推出平台积分ONE 上线“交易挖矿区”

下一篇新闻

中国证券报:被指非法融资 FCoin涉多重乱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