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黎红雷对话秦裕农:新儒商的经典学习


黎红雷对话秦裕农:新儒商的经典学习

梳理传统文化脉络,探寻世间修行真谛!2020年9月10日晚,博鳌儒商论坛研究院主办“新儒商论道公益直播系列”,由博鳌儒商论坛理事长、中山大学黎红雷教授,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国学会会长秦裕农先生,就“新儒商企业的经典学习”为主题展开对话。


黎红雷对话秦裕农:新儒商的经典学习

本次对话的主播单位是:博鳌儒商论坛研究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国学会;支持单位是:中轩集团;联播单位有:中国企业报、企业管理杂志、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国学频道、北京大学企业家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学智慧与领导力提升研究所、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中华书院联盟、三智云书院、心和塾、新丝路商学院、方太文化研究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国学会、华商书院西北校友会、十分学堂、广东翔蓝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泰威斯美书院、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北京张其成中医发展基金会、君子岛云国际儒商书院、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诗书旗袍古韵坊、高祖商学院、广州大湾区现代产业发展研究院、三鼎修身书院、智本国学公益基金、云掌在线教育研究院、上海交大儒商传习社、博研商学院、明德书院等。

众所周知,设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设在北京的长江商学院一样,都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的高端企业家商学院,其课程以现代西方管理学为主;而作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校友,秦裕农先生于10年前率先发起组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国学会,组织校友和广大企业家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那么,企业家为什么要学习经典?学习经典对于企业家的个人、家庭和事业有什么帮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学会是如何组织企业家学习经典的?

秦裕农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他从西学转向国学的心路历程:1997年,在创业五年之后,秦裕农考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习高层人士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当时他的学习目的,就是希望将西方的现代管理理念与自己现实的营商环境相结合。当他基本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又有了更大的发现——中国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并且更具普世意义的管理理念和价值系统,它们都凝结在历代圣贤留下的经典以及践行经典的杰出人物的人格之中。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将他接引到这条道路引路人之中就有黎红雷教授。2000年,黎红雷教授专著《人类管理之道》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秦裕农是这本书最早的读者之一。在这本书中,黎教授探讨了21世纪人类文化管理的理想模式,会通中国与西方,人文与科技,奠定了中国管理学的基础。由此,引起了秦裕农对中国管理和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并于2010年创办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国学会。

秦裕农指出,面对当代日益纷扰的世界、快速变迁的社会,使得人们眼花缭乱、口耳反常,老子早就在《道德经》里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多的色彩音声、饮食游戏以及奇珍异宝,一定会使人感官麻木、心神发狂、行动受伤。孟子也相信:一个人只有挺立起能够思考的“心之官”,才能驾驭那些不能思考的“耳目之官”,这就叫“先立乎其大者”。唯有如此,这个人才能成为“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人,避免成为被耳目口鼻所左右的小人。同样,《黄帝内经》则从医学上论证了“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认为心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出发点。

事实上,人生性都是耳聪目明的,因此也是正直善良的。但是,当这种本性落实到具体的生命形态中,又无一例外地受到禀性的制约和欲望的遮蔽。特别是在习气的熏染之下,人慢慢变得耳聋眼花,与自己的真实本性渐行渐远。这就是孔子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来《三字经》还将夫子的这句名言收录在第二句,作为每个孩童启蒙教育的开始。一般人大多会听任习气自然流行,养成种种不良的习惯,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心做不了自己的主。当心不能做主的时候,人就会产生种种脱离现实的意念、贪欲甚至妄想,从而浪费生命活力。一个人每天要产生五万多个念头,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彼此冲突的,这些都会空耗我们的生命。生命一旦不能和谐贯通,生理、心理的疾病就会不请自到。相反,如果能够坚守或者回归自己的本性,也就是心能够为自己做主,我们就会依照自然的道理来行事。这时,我们的习气、惯性反而可以帮助我们节约生命的消耗。

中国传统读书人从小就注重“收其放心,养其德性”的功夫,所以,长大后就自然可以明了大义和公理,并且落实到事业之中。今天,由于百年反传统,现代人的“童子功”基本缺失。我们这些从事商业活动的读书人,要想达成身心、家庭、企业的健康,还是得从“收放心,养德性”开始。我们可以边学边做,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但绝对不能指望几碗心灵鸡汤就能奏效。十年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国学会刚刚创建的时候,也就是请几位先生,开讲座,上大课。一开始倒也热闹非凡,学友们感到“信息爆棚,脑洞大开”,但一段时间下来,新鲜感没了,就很难持续。后来,他们痛下决心、改变策略,带领大家一起诵读、践行经典。四年前,他们建立了“经典精读100遍”的微信群,每天诵读打卡,有提问有答疑;每月表彰先进,有分享有点评。还经常有线上课程,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他们的方法是: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身体力行,逐句实践。让读书改变气质,扩大心量,提升格局,收获智慧,这才是经典学习的根本要义。

黎红雷教授在点评中就秦裕农提到的“立乎其大”做了分享。原来,黎红雷教授个人的座右铭就是:“立乎其大,和而不同”。说起来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今日头条曾经以《一句座右铭与一家上市公司》为题报道:2019年1月16日,在广东顶固集创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的深交所主板上市庆祝大会上,董事长林新达深情地回忆起十五年前他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企业家班求学时,时任系主任黎红雷教授对他的影响。当时黎教授曾经带领同学们参观了他的办公室,并指着墙上悬挂的“立乎其大,和而不同”篆刻木匾对大家说,这就是自己做人做事的座右铭,愿与诸君共勉。黎教授解释道:“立乎其大”来自孟子:“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黎教授对此的阐发是:做人要大方, 做事要大气,对人要大度。“和而不同”来自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黎教授引用费孝通先生的四句话加以诠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黎教授还勉励各位弟子,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实践用心弘扬其精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毕业后,林新达胸怀成就行业旗帜和领袖的远大理想,成功创办了广东顶固集创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并高速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获准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这段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代人特别是当代企业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国学经典确实是我们健康人生的宝典,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那么,我们现代人特别是企业家的经典学习,应该从哪里入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需要什么样的修行功夫,才能取得经典学习的效果呢?

秦裕农在发言中分享了两点。第一是主静,就是让自己的心思处在静定的状态。《礼记·乐记》告诉我们:“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意思是,人生来就是静的,这是自然赋予人的禀性,也就是天性。感受于外部事物,人心就会活动,这是人性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有好恶,有了好恶,心就会动荡,如果不能自我反省,用良知抑制冲动,那么天生的理性就会消亡。修身养性应当先从练习静功开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停息自己的妄念、破除自己的习气。从静功入手,假以时日,许多问题都会慢慢解决。诸葛亮告诫他的孩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北宋大儒周敦颐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南宋大儒朱熹朱子解释说:圣人有中正仁义之德,“正是要人静定其心,自作主宰。”如果不是心能寂然不动,无所贪求,又怎么能够从容应对事物的千变万化呢?朱子和阳明都以为静坐可以收敛人心,避免妄念纷飞。无事时清静专一,有事时随机而应。

当然,静坐只是下手工夫的一种,如果我们明了静功的作用,那么可以选择的方法还是很多的。比如,诵读经典,抄写经书,太极拳,八段锦,站桩,甩手,拍打,搓揉,这些都是很好的静定方法。这里特别推荐每天诵读20-30分钟经典,这是一种比较便利但特别有效的方法。除了“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诵读还多了“耳到”,因此可以收“四到”之功。通过诵读,许多朋友由此而感到“心清净了”、“气捋顺了”,甚至“天眼开了”。作为一个“读”书人,一定要防止退化成“看”书人。诵读的好处是:含英咀华,齿颊留香(改变气质);精神专注,心无杂想(收其放心);气脉畅通,远离病殃(改善健康);智慧开启,感通四方(一体之仁)

第二是持敬,也就是让自己的言行保持恭敬的状态,让此心自做主宰。静功让我们静定其心,安稳精神。但静定不是“坐禅入定,断绝思虑”,而是通过向内收敛,不让心狂奔乱走,动荡摇摆。无事时心能安静,有事时心就有力。也就是说,静定不是目的,行动才是宗旨。

在周朝之前,敬的意识隐藏于中华先民对于天命和鬼神的畏惧与恭顺当中。人类是有限的存在,世上总有一些现象,是人类知识无法解释、人类能力无法把捉的,人类就用天命和鬼神这种方便说法来描述。人信服这种外在的力量,就会产生敬畏的心理。进一步,人担心自己不能顺应这种力量而可能遭遇灾祸,就会产生戒惧的心理。这些敬畏和戒惧的心理可以使人远离无谓的争斗,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周易》第四卦蒙卦就强调,所谓启蒙,就是“险而止”——知道危险而立刻停止。父母给我们最早的启蒙不就是“水火无情”等等需要敬畏的教育吗!现实中,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避免了重大危险的人,而失败者中多的是不知死活的人。当然,这种畏惧心理毕竟只是一种被动承受和消极反应。如果人因此感到自己过分地渺小而放弃了责任,听任外力为自己作决定,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听天由命,这就障碍了人的主动自觉意识。而真正的强者则不然,他们努力地识别并成功地界定天命鬼神与人间世事的界限。面对理性不能了解的力量以及外在的法则、规律,他们敬畏而不轻慢,戒惧而不张扬,自省而不自满,恭敬而不狂妄。对于自身的言语行为,他们常常自我觉察、深刻反省,以理性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努力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作为一个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各种困难。如何让自己的企业茁壮成长、基业长青,想必是每个人都会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是,只有那些忧患敬畏之人,才可能是最终的成功者。他们深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始终积极进取并主动反省,凭借自身的认真、谨慎与努力来调整企业的经营思路和战略规划,带领企业跨越重重关卡。生活中我们也看到,真正成功的企业家,无不谦逊恭谨,心怀敬畏。而那些口出狂言、目空一切的所谓“牛人”,即便得一时之逞,最终却逃脱不了快速衰败的宿命。

黎红雷在点评分享了两点:第一,动与静。儒家经典《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儒家看来,“静”是思虑的前提,是行动的起点。第二,敬与畏。本次新冠疫情中,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反应,体现了其背后敬畏对象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敬畏上天,就是敬畏自然,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地法天,道法自然。”西方人敬畏上帝,而上帝是自然的主宰,作为“上帝的子民”(尤其是那些自认为是优等人的“上帝选民”),就误认为自己也可以主宰自然,可以不顾自然规律,可以我行我素,甚至胡作非为。疫情爆发至今,依然不知醒悟,致使疫情愈演愈烈,不可收拾,悲哉!应对之道,还是回到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伟大智慧,敬畏上天,尊重自然,方为人类之大幸!

讲到新冠疫情,中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战略性胜利,而西方世界还在苦苦挣扎,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教益?如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从而更加坚定我们开展国学经典学习的信心?

秦裕农在发言中指出:主静与持敬,是中国人心地修养的主要方法。那么现实世界中它们会有什么效果,产生何种影响呢?就拿应对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来说,具有这种修养的人就会更加气定神闲、得心应手,否则就很可能心乱如麻、进退失据。

从西汉以来,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瘟疫就有三百多次,每次造成的伤亡可能都超过这一次。现在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和精神压力,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大都只接受科学思维和西医治疗的思路,然而专家们又没有从科学上搞清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制,西医也没有生产出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我们不是曾经还以为,病情发生与疫情扩散是病毒及其传染所致,只有消灭了病毒才能治愈疾病、控制疫情吗。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今天的中国、日本、越南、韩国、新加坡等国,在病毒并没有消亡的前提下,都取得了很好的抗疫成绩。而且我们还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我们看到大部分病人身上都有病毒,但有病毒的人未必都会生病。生了病,有的人竟然性命不保,而有的人却能不治而愈。说它害死了人,但致命的却是另有原因。大部分人并非因为肺炎而死,问题还是出在基础疾病。我们严防死守,但它总会翩然而至。我们如临大敌,但它却又悄然离去。好在中国人历来不是作茧自缚、坐以待毙的民族。既然我们对病毒及其作用的了解有限,那么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种人类尚未完全明了的事物。对于这类事物,孔子就把它们视作“鬼神”,并认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就是人类最大的智慧。所谓“务民之义”,就是把人应该做的事努力做好,所谓“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敬畏自然,与病毒保持距离。我以为这就是中国抗疫成功的最深层智慧。

首先,在疫情爆发之际,我们就清醒地意识到,对于这次疫情,我们没有完全掌控的手段,自由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这就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敬畏意识。我们谨慎对待疫情,努力担起自己责任。既然管不了病毒,但我们可以管好自己。国家以极大的勇气,立刻决定武汉湖北封城、全国全民放假。此后又陆续采取减少群体聚集、加强安全防护等多种措施。其次,我们没有纠缠于一些专家提出的诸如“抗病毒是主要问题”、“药物才是有效治疗的源头”等等说法,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到治病救人而不是消灭病毒上。我们充分利用中医扶正祛邪和西医生命支持的特长。在中医的积极介入下,大比例的轻症患者极少转化为重症;而小比例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在中西医的共同积极抢救下也争取了时间,不少人就是靠着自身的免疫力保住了性命。再次,当面临疫情复发,我们进一步意识到,未来这种与病毒“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状况将会成为常态,而我们可以做也应该做的就是,全局性的应急管理和针对性的积极响应。由此,对于未来应对疫情,我们反而变得更加笃定、更有信心。

反观那些“科学进步”的欧美国家,在应对疫情上表现出来的素养实在令人大跌眼镜。特别是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美国,以大无畏的精神将“American First——美国第一”落到了实处。美国治理疫情之所以如此糟糕,就是缺乏持敬的态度和敬畏的意识,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不懂科学。

比如关于是否“戴口罩”的争议。在中国,碰到传染病就要戴口罩,这是一般中国民众的常识。但它是否能确保我们不受感染,这并不是人力可以决定的。其实,戴口罩就是一种敬畏心的体现,反过来,戴口罩又强化了我们的敬畏意识。即使不能完全隔绝病毒,戴口罩也可以提醒我们,在天地自然面前,人类是有限的存在。面对未知的风险,我们必须加固防护、增强体质、舒缓情绪,确保信心,这样就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这才是战胜疫情的关键!相反,笃信“God bless America(上帝保佑美国)”的那些人,则坚信无论他们如何轻慢、张扬、自满和狂妄,上帝永远会与他们在一起。而所谓敬畏、戒惧、自省和恭敬,无非是“中国人的阴谋”。他们不需要口罩,因为事实上“口罩挡不住新冠病毒”,但却让他们失去了自由。他们信奉“不自由,毋宁死”,上帝也是被逼无奈,只好亲自接见他们,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按中医诊断分析,此次新冠疫情属于湿毒的范畴,无论寒湿、还是湿热的气候条件都适合其传播流行,而天气的冷热对病毒的生存没有大的影响。湿邪重的人更容易得病,而肥胖者往往是湿邪加体虚,所以这次中招的人以肥胖者居多。由此看来,病毒只是外因,是否得病主要在于内因。请大家想一下,即便我们找到了疫苗和特效药,也可能因为病毒变异而不再有效(最近有两个有关疫苗的研究。一是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透露,新冠疫苗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疾病加重。二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首席研究员劳伦斯最近说,新冠疫苗对于肥胖者疗效不佳。)就算对这种病毒有效,或许还会出现新的病毒,这些都是人力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再说,冠状病毒肺炎会给我们会带来伤害,其他疾病一样会给我们带来伤害,甚至是更大的伤害。每年,中国死于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的人分别都是数百万计。从根本上摆脱疾病的方法,就是以敬畏之心对待未知,努力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只要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好,练就浩然之气,即可百毒不侵、长生久视。

我们每个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在面对破坏我们健康的各种问题,新冠病毒只是其中之一。还有高血压、糖尿病、肩周炎、湿疹、痛风、癌症等等自然健康的问题,也有儿女不孝、夫妻不和、父母不理解、同事不配合、客户不买账、领导不欣赏等等社会健康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思路其实大同小异。只要我们修炼好主静、持敬的功夫,让心做自己的主宰,任何病痛都会慢慢销声匿迹。面对问题,一般人总是从外面寻找原因,殊不知自己才是它们的发源地。

黎红雷在点评中介绍了他在今年2月新冠疫情初期发表的《关于中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用的思考》网文的基本观点,其中谈到: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理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观和本体论;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些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因此,中西医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对待病毒上,中西医的理解不同,因而治疗思路也不同。西医认为病毒是有害的,所以要“消毒”、“杀毒”,试图将病毒彻底消灭掉,所以其治疗方法是,研制出消灭病毒的药物,杀灭之。而中医则认为,病毒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不影响人体健康,我们完全可以与其和谐相处,所以中医讲“解毒”、“排毒”,治疗方案是提升人体的免疫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黎红雷进一步指出:目前网上的中西医之争,其实反映了我们这代人的思维方式出了很大的问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其民族文化在其思想最底层的体现。“二元对立”的思维是典型的西方思维,这是西方文化“心物二元”的本体论所决定的。而中国文化的本体论是“心物一元”,中国人的思维是“不二”的。而现在网上的争论,当你一看到我讲中医好就认为我是在否定西医,当你觉得西医科学就觉得中医不科学,当你觉得一个人不是“中医黒”就一定是“中医粉”,这说明你的思维方式已经陷入了西方式的“二元对立”了!借用网络语言调侃,你“二”了!(一笑)因此,如果你能够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说明你的“操作系统”还是“中国造”,如果不能,你可能真的需要检查一下是否需要系统升级了!试问,当一个民族所有个体的思维“底层软件”和“操作系统”都被替换为别人的版本,当所有人都下意识地用人家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认识世界,这个民族的文化还在吗?这是所有炎黄子孙最需要警醒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提倡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所在!

在回答网友提问之后,秦裕农总结道:我们这一代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人士,受益于四十年中华复兴的昌盛国运,这是两百年来中国人最为扬眉吐气的时代,因此我们做出了一些个人的成绩,我们确实非常幸运。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天助自助者”的道理。所以我会常常自问,如果不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尽自己的一份心力,我还会一直有这样的好运吗?随着进一步的研习,我们发现经典的价值远远不止于管理,她简直就是现实人生最好的保健养生之道。身心健康是幸福人生的奠基石,没有健康的身心就无所谓幸福的人生。我们一切的病痛,无论身心、家庭、企业还是社会,都是我们违背了健康之道的结果。我要说,世上本无病,惟人自召之。因此,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可以回归健康幸福的人生大道。其方法就是“梳理传统文化脉络,探寻世间修行真谛”,这是中欧校友国学会的宗旨,也是我们送给大家的保健良方。

黎红雷在总结中谈了三点:第一,敬畏经典:经典就是经典,大浪淘沙,千锤百炼留下的就是精华。第二,亲近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经典让我们找回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经典:一个真正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起码要读过以下经典(多者不限):1)论语;2)道德经;孙子兵法;4)易经;5)心经。读过前三本经典,60分,是一个基本合格的中国人;读过前五本经典,80分,是一个有良好素养的中国人;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就要研读更多的经典,并践行经典所提供给我们的宝贵智慧!

最后有一个预告:博鳌儒商论坛研究院主办的“新儒商论道公益直播系列”第二十场,9月17日(下周四)晚八点,由博鳌儒商论坛理事长、中山大学黎红雷教授,与曾子75代裔孙、曾子心法传承人、深圳三鼎修身书院山长曾庆宁先生对话。传承修身工夫,赋能儒商生机,请收看9月17日“黎红雷对话曾庆宁:新儒商的修身功夫”

上一篇新闻

还不懂选品?一次提供17种方法选择爆品

下一篇新闻

日产销量担当 年轻换代轩逸为何称作第14代?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