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01日 星期六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我必须从十分熟悉的生活中去挖掘,艺术创作不可能是一朵飘浮不定的云,艺术家只有永远地热爱生活,脚踏实地,艺术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卢柏森


视频加载中...


大学时曾与关山月等名家同台领奖


1936年,卢柏森出生在东莞的一个书香门第。在《东莞历代书画选续》的记载中,他为宝积巷人,即在如今莞城人民公园附近。据卢柏森夫人朱瑾身回忆,卢柏森父亲卢翊曾就读北京大学。在兄妹五人中,卢柏森排行最小,五人均是莞中学生。父亲卢翊跟大哥卢柏昌也都曾在东莞中学执教。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朱瑾身在《画家卢柏森》中提及,卢柏森从5岁就开始学画。1954年,在东莞中学毕业后,18岁的卢柏森考入中南美专,大学二年级时就显露出油画创作才能。1956年他在校时的油画作品《少数民族速写组画》在湖北青年美艺展上获得铜奖,与当时在中南美专任教的关山月、杨之光等画家同台领奖。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1959年,卢柏森创作《建设中的武钢》


毕业后,卢柏森选择留校任教研究一年,追随当时在学校讲学的俄罗斯油画大师习画,进一步奠定坚实的绘画技巧。后来武汉画院画家樊枫曾表示,大学时代的卢柏森,极其崇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拉斐尔和提香的作品。之后他对伦勃朗、委拉斯贵支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卢柏森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俄罗斯的巡回画展,这使他真正领悟自己的艺术本体的出路。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油画作品《建设中的武钢》


朱瑾身表示,1959年,卢柏森因创作油画《建设中的武钢》一举成名。此画为湖北十年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而作,长12米,宽10米,陈列在武汉展览馆中央大厅,得到湖北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同年受省委委派赴北京,为首都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主笔创作油画《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生活坚持油画创作


毕业后,卢柏森在武汉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从中南美专到武汉画院,他都守在这片培育他成长的沃土上,以独特的艺术心灵和超越自然的视角,用他那支饱蘸绚丽色彩的画笔,勾勒出《江南水乡》 《高原牧歌》《洪湖秋色》《黄金海岸》,以及故乡东莞的《渔港之春》《龙舟大赛》等一幅幅如诗如梦般的画面。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油画作品《龙舟大赛》 110x135cm


卢柏森在总结自己艺术创作时写道:“每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必须对生活有其独到的见解,也必须从十分熟悉的生活中去挖掘,艺术创作不可能是一朵飘浮不定的云,缺乏生活、脱离现实的作品必然是苍白无力的,艺术家只有永远热爱生活,艺术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油画作品《飞架》 126x140cm 1994年


上个世纪60年代,卢柏森深入工矿、农村、部队,创作了《沸腾的冶钢》《清江河上》《练武归来》等作品。据朱瑾身回忆,卢柏森“文革”时,下放到湖北沔阳,即如今的仙桃。劳动之余,他培训当地文化馆、中小学的美术爱好者,并结下深厚情谊。“文革”后,卢柏森奔赴大别山区、葛洲坝工地、湘鄂赣老区,创作《满目青山夕照明》《风雪大别山》《万里长江第一坝》等作品。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油画作品《风雪大别山》在1984年“建国三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中获优秀创作奖


这几十年的生活,据卢柏森女儿卢琳回忆,留给她最深刻的印象是卢柏森的勤奋和吃苦耐劳。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都会带着学生一起,背上沉重的画箱,跋涉千里,上高原,下工地,访渔村,深入到山区和乡村进行写生和创作。往往一出去就是一个多月,回来时人又黑又瘦,而背回的却是一整箱浸透汗水的画作。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油画作品《红土》


正是他这种亲近自然、贴近生活、不畏劳苦的工作方式,使他创作出一幅幅散发独特魅力、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的作品。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去世前抱病创作《中山舰蒙难》


卢琳表示,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其父亲卢柏森的油画艺术步入成熟期。《南巡第一站》《巍巍大别山》画面再现了邓小平、刘伯承的风貌。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油画作品《巍巍大别山》


这段时间,卢柏森不但有大气磅礴的画作,也有意远迹高的风景小品。创作了《江南水乡系列》《青藏风情系列》《西陵烟雨》《香溪》《水上人家》等重要作品。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油画作品《水上人家》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


这些作品连年入选全国第六、七、八届美术大展。1993年,卢柏森还率团到香港举办了武汉画院画展。他的油画被香港、马来西亚、日本等地收藏家收藏。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卢柏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大都会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在朱瑾身《画家卢柏森》中,她提到,应马来西亚张亚海夫妇、王天龙等人的邀请,卢柏森曾二次赴马来西亚举办他的个人画展。1996年,卢柏森还在吉隆坡“大都会美术馆”举办了画展,展出了30余幅油画。印尼美术家协会会长、著名画家林子英曾专程赶来参加,并评价其作品是“高水准的”。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油画作品《金色海滩》


1997年春,沉睡在长江底的“中山舰”打捞出水。卢琳回忆说,其父亲卢柏森不顾身体虚弱有病,两次去现场写生观察,用心去体会当年的血雨腥风,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在武汉酷暑炎热的夏季,躲在暂租的民房顶楼,抱病创作《中山舰蒙难》,先画小样稿,再画大作,他顶着没有空调的炎热,饿了吃方便面,就这样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幅作品,并亲自装箱运往北京参加“1997香港回归展”。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油画作品《中山舰蒙难》 100cm×130cm 1997年


这一年,也是卢柏森去世的一年。回顾卢柏森的艺术人生,湖北著名作家管用和为他书写了一联。上联:“一世克勤创作业精艺高长留彩画”,下联“毕生磊落为人德美风高永著名声”。


注:本文仅用于艺术家个人宣传推广,文章摘自雅昌新闻2012年5月8日刊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初始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郑子龙。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武汉画院·人物志丨卢柏森


卢 柏 森

艺术家简介


卢柏森(1936—1997)广东东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57年中南美专油画系毕业后留校研究。曾任武汉画院院长、武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新加坡中华艺术宫艺术顾问,1994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授予“世界铜奖艺术家”荣誉。


卢柏森擅长人物画及风景画创作,长期以来,业精于勤,融合古今,坚持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艺术风格自成一格。他的画不但重视光色,空间和质感的研究,同时善于处理自然及人物的神韵,展现时代风貌,对自然社会以及生活,他充满热情,并从中吸取养料,使得他的不少作品皆显得气概纵横,充满活力。


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他的作品不断在全国参展发表,多次获奖及被收藏,后期有不少作品在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展出及被收藏,是一位造诣精深,影响较大的专业油画家。



出品: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媒体中心

监审:邓鼐 监制:吴晓君 编辑:简简

校对:张杰、小禾周、李汀滢

资料来源:武汉画院

投稿:[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新闻

菏泽市定陶区农民赵新芳:翰墨润大爱,传承添异彩

下一篇新闻

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培作品欣赏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