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2010年盗梦空间彰显了人们对未来、对科技的探索好奇心。还记得那时候看了两次还是没怎么明白,但电影里的梦境设计让我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的梦境中无法自拔。沉浸式艺术就像盗梦空间里的梦境一般,进去就会沉溺到无法自拔。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梦”的实质,有着时间沉淀的沉浸式艺术;带着特殊复古意味的沉浸式艺术;变身网红挚爱的沉浸式艺术都深深吸引着我。

沉浸式艺术

这个词早在上世纪末就出现在电影界,20世纪初这种形式在戏剧中成了经典,沉浸即立足于沉浸式体验为核心,让观者专注于眼前情境,而忘记真实的世界,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精神的高度集中去体验身体的暂时缺席的一种艺术活动。

沉浸式艺术的前世今生

19C末,沉浸式的表现形式就出现在电影界中,20C初在戏剧成为经典,有一部神剧,也就是最近要在上海举行的《不眠之夜-- Sleep No More》,虽然这部戏剧红遍全球,但它其实不是沉浸式艺术的开创者。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 Punchdrunk

沉浸式戏剧在戏剧史上已经有50来年的历史。沉浸式戏剧是指观众可采取自由、自主的方式参与其中,根据不同的观众视觉,看到的剧情也会不一样,这种变幻多端、不确定的戏剧方式正是吸引人们沉浸在其中的重要原因。不仅在电影、戏剧中,沉浸式也在各大展览中出现,既然要沉浸,小型的作品可能无法引起人们视觉和内心的震撼,所以沉浸式展览往往是由大型的装置来构成,大型互动装置引领你走向其中,感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新技术的加持让沉浸式展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人们喜爱这种陷入其中的感觉。现在人们已经很轻易就能从各种渠道获取欣赏艺术的资源,传统艺术的那种固定模式已经不再能刺激观众的兴趣,沉浸式艺术的兴起就刚好点中了人们的痛点,现在正是沉浸式艺术充满未来的时刻。

它不是一种年轻的艺术,没有具体的名字,在历史中出现又暂时消失,最后在当代幻化成我们口中所说的“沉浸式艺术”。有一种元素一直穿插在沉浸式艺术当中,上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用具有复古意味的霓虹灯作为艺术材料,从霓虹灯光出发,如今有更多的“光”在沉浸式艺术中绽放。

沉浸式艺术与灯光的渊源

不难发现,构成沉浸式艺术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光”,频频出现在各大展览中,无论是“雨屋”Teamlab“万物与虚无”草间弥生”我有一个梦”詹姆斯·特瑞尔“全域装置”都与“光”有关系,或者更加确切的说,是与“灯光”有关系。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奥托·皮内 <光芭蕾>

先讲讲“灯光艺术”,灯光艺术奠基人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就利用聚光灯和旋转的金属盘子创作了他的第一次“艺术品”。说起灯光你会想起电影里,迪厅里的绚丽光彩,头顶一颗带着许多小孔的圆球旋转散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映射在年轻男女的脸庞上。那时候有一群人就是冲出了艺术固有的模式,把灯光搬上了艺术的舞台,他们认为“光”也是可以塑造空间的,而空间也存在着艺术。后来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丹·弗莱文(Dan Flavin)利用了一种材料,也就是现在艺术装置上的重要材料之一--霓虹灯,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霓虹灯艺术世界。

下面是一些霓虹灯艺术作品。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约瑟夫·科苏斯《Sculpture, Warm white neon》,1987年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约瑟夫·科苏斯《Self Defined Subject》,1966年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哈维尔·马丁《Purple Rain》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翠西·艾敏《I Fell in Love Here》,2014年

沉浸式艺术上文讲过,大部分是由大型的装置构成,这其中就不乏有大型灯光装置。在炫目灯光中,周围都变得漆黑,只有深处其中的你才知道光芒如何绽放,外面的人看不见你的表情,只看得见你的身影。科技的介入造就了近两年来比较多的大型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4月去狮城旅游的时候去了新加坡科学艺术馆看展,其中就有teamlad团队的《超越未来》,这是一个典型的沉浸式艺术展,这个展览分为四个部分,自然、城市、公园、太空,带你探索未来世界。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Space - Teamlad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Space - Teamlad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Black Waves - Teamlad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Nature - Teamlad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Garden - Teamlad

灯光祭奠让我们从真实世界中解放,与自然和虚无接触,与其融合为一,在灯光中沉浸,当然除了灯光还有其他材料可作为沉浸式艺术的元素。

“光”作为能被眼睛感知的电子辐射,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力有着强大的作用力,大型的灯光装置往往在视觉冲击的基础上还荡漾了人们的内心。正因为沉浸式艺术切合了人们的“痛点”,补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才会出现余德耀美术馆《雨屋》排长龙的现象,有着流量体质的“沉浸式艺术”,正是网红追寻的“光”。

沉浸式展览,是不是现在的网红展?

这个夏天别浸在水里了,浸在艺术里吧

Teamlab 《花与人》

自从2016年余德耀美术馆的《雨屋》的展出后,一股沉浸式的艺术热潮在国内蔓延开来。沉浸式艺术能让观众饱眼福的同时上传朋友圈更是视觉效果满满,绚丽的灯光,出奇的外观,奇特的效应都能让你暂时忘却身处何处。在科技的加持下,互动带来的新鲜感使人们感受到沉浸式艺术中的游乐化,沉浸式展览成了人们消费艺术的好去处,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美妙幻想。

如今的沉浸式展览有点向娱乐化消费方向发展,成为了人们消费艺术的一种途径,观众不再满足于当个看客,而是想融入到艺术中去。或许沉浸式艺术就是利用华丽的外在和懂得观众内心的渴求,才能在当下成为如此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当观众置身于灯光中,外面的世界已经忘却,置身于这个万花筒中嬉戏、穿梭、满心欢喜。沉浸式艺术,懂得观众的诉求,在众多艺术馆中,观众们不再满足于在空阔的空间中走动,时而驻足思考,他们迫切地想融入艺术中,与其共舞。不管是戏剧还是展览或是其他领域,沉浸式艺术的共同之处就是你可以随意走动,自由是我们生而渴望的,你可以选择自己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网红”有什么理由不前去打卡,称之为“拍照圣地”“网红展”其实也不为过。

在艺术领域,无限的想象力可以破除无数的不可能,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技技术的成熟给沉浸式艺术锦上添花,调动了人们的感官在不同艺术形式之中沉溺,全身心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和再创造。沉浸式艺术这样“新鲜”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快感”,打破了观众与艺术之间那层隔阂,让艺术更深层次走入民间,与你我同在。

这个夏天就别浸在水里了,来浸在艺术里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新闻

日本铁路车辆出口遇到“麻烦”

下一篇新闻

揭秘《最强大脑》内幕!新加坡人和中国人都震惊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