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7日 星期二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我所学到的 What I've Learned


从入行初期对理想与现实的迷思,到在实践中探索出自己的设计之道,香港思联建筑设计公司(CL3)创始人林伟而先生向我们讲述了美国留学经历如何帮助他超越“建筑师”的职业定义,为什么项目类型应挣脱定义的束缚,以及新冠疫情如何促使他的关注点转向健康与环境。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摄影:Jocelyn Tam


01

设计是创作还是服务?


香港是我的家。我生于香港,出国前一直在香港接受基础教育。当时我面对的选择是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或者加拿大继续学习,高中最后一年我去了美国,希望自己的英语能有所提升。那时我已经学了十一年的英语,但到了美国却频频碰壁,觉得自己好像不会说英语。


我决定留下来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当时的美国在现在看来确是不同光景。通识教育遍地开花。我们实行开卷考试,当时的理念是:答案的探索过程远比盲目记忆更重要。反观在香港,我们需要将知识都背诵地滚瓜烂熟,这也是香港教育为人诟病的一点。直到现在,这种抛却既有知识去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依然让我获益匪浅。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由CL3参与设计的完成的Gaysorn II是一个混合功能的开发项目,将生活、工作、娱乐和成长空间纳入一个整体环境中进行精心规划和组织,从而创造出关于当下商业设计的一种新方式。

摄影:Nirut Benjabanpot(图一), Gaysorn Property(图二、三)


我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筑求学之路,当时业内深受国际风格和现代主义的影响,大力倡导“形式服从功能”。推崇一切都应理性对待,以逻辑为指向。这一思想不仅对我的建筑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更塑造了我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我时刻保持理性,设计的每一个作品都有其背后的逻辑。


1987年毕业后回到香港,我发现香港对建筑师的身份定义与美国大相径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不重视设计,建筑被视为一种服务。我们的职责是为客户设计符合一切规范条例的建筑。然而我受到的教育告诉我应该从大局入手,先构思整体策略,再给出概念以及理性的设计方案,最后在法规的指导下去完成设计。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曼谷Gaysorn II 摄影:bbaloney


当时只要你的设计严格符合一切规范制度,你就是“真正”的建筑师。而像我这般接受过海外教育的同行们倾向于以设计为导向去创作,因此我们被称作“建筑设计师”,我们的任务是提高建筑的美观性。人们认为我们思想开放,但也更难掌控,因此我们并没有得到其他注册建筑师所享有的尊敬。


我没有循规蹈矩进入一家建筑公司工作,而是成为了一家开发商的建筑师。这段工作经历使我受益颇丰。我会从两个角度出发去思考项目:一是客户的想法,二是如何让我的设计足够实用以契合客户的要求。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曼谷Gaysorn II 摄影:Nirut Benjabanpot


02

将艺术奉为设计之魂


到了35岁,我的计划是为自己而工作。1993年,我开始新尝试。我非常幸运与合伙人联合创办了香港思联建筑有限公司(CL3)。当时中国的建造行业一片繁荣,其中一个合伙人与内地一家家族企业有联系,她代表思联(CL3)中的C,而L3则代表着我们其他三位。”


最开始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工作忙碌,但没有重点。我们想的是多接项目,看看我们能走多远。最开始的十年,我们的业务覆盖的主要是办公室和住宅楼的建筑及室内设计。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在CL3香港工作室,林伟而的装置作品“54:10:Artist 's Table”矗立在巨大的山峰绘画前,这是林伟而绘制的一幅壁画。这两幅作品都创作于2011年。

摄影:Jocelyn Tam


非常幸运,早期我们就接到了耐克的业务。耐克的设计总监居住在美国,他对我们设计的零售店很感兴趣并通过建筑师名录找到了我们。当时耐克正在筹备香港的第一家零售店,他们期望找到一个项目经理在香港执行他们在美国已经落地的一个设计方案。我在美国读过书,所以双方合作有很好的化学反应。最后我们圆满完成了项目,他们也决定继续跟我们合作。耐克希望扩展在香港和亚洲的版图,之后我们为其设计了许多零售店。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装置艺术作品:竹报平安 图源:CL3


在与耐克合作期间,我们开始涉猎装置艺术。我经常感觉如果我们不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顾客可能会在墙上挂一幅与整体效果格格不入的画。所以我们的设计是精确到每一个细节,不会有任何留白,除非这是设计理念的需要。


我将艺术奉为设计之魂。通过偶然的机会,我们开始为香港的节日进行装置创作。我们起初对作品的定位是临时建筑,但是人们却将其视为公共艺术。之后这些作品也成为了临时结构与工艺的探索方向。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装置艺术作品:竹梯 图源:CL3


与永久性作品一样,在艺术装置中我也经常使用竹材。短暂与永久相辅相成,思想来回切换。设计装置艺术是在短时间内实验更多想法的途径,其中不乏有一些创意理念得到了延续,比如有一些设计后来融入到了酒店。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2011年彩灯大观园艺术装置 图源:CL3


我认为办公室设计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有在那工作的人们才会去感受这些设计。相反酒店才是社交更频繁的场所。因此,当时我一直梦想着有机会能接收一个酒店设计项目。


03

室内与建筑设计应双管齐下,造就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


CL3以香格里拉集团项目为契机,成功进军了酒店行业。他们需要对香港的一家饭店进行翻新,最开始只是软装。业主看过我们的办公室室内设计,很欣赏我们的作品。我们不会对项目进行严格分类——办公室接待区有可能设计得像酒店大堂,这点也使我们大为受益。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 - 滩万日本料理 摄影:Wong Ho Yin


签约后,他们意识到仅调整软装远远不够,项目需要进行全面的翻新,后来这一项目多次夺得设计大奖。这次机会对我们弥足珍贵,此后更多酒店集团开始找我们合作。大概15年前,我们又迈出一大步,接下了香港太古东隅酒店项目。之后,酒店业务源源不断。”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香港太古东隅酒店 摄影:Nirut Benjabanpot


我的兴趣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酒店。CL3同时承接建筑及室内设计,但实际上建筑占据我们业务的大头。我经常提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应双管齐下,这是我研究勒柯布西耶、赖特和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所领悟的道理。”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H Queen's是香港一家由商业建筑改造而来的艺术画廊,它的出现使整个社区更加追求艺术,并以其独特的垂直布局赢得国际美誉。摄影:Nirut Benjabanpot


我最看重的是作品的意义超越了建筑本身,其影响辐射到了周边环境。


举个例子,H Queen‘s是香港一家由商业建筑改造而来的艺术画廊,它的出现使整个社区更加追求艺术,并以其独特的垂直布局赢得国际美誉。一家尽善尽美的酒店也同样可以做到超越自身的界限,一跃成为当地人的社交聚集地。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H Queen's 摄影:Nirut Benjabanpot(图一)、JJYPHOTO(图二)


香港柏宁酒店更名为铂尔曼酒店后需要设计新的大堂。本来除了办理入住而无人问津的沉闷大堂,被我们改造成了社交圣地。项目能有与当地社区联系,这是最有趣的部分。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香港柏宁铂尔曼酒店 图源:CL3


04

关注健康与环境


酒店项目耗时较长,周期通常为四年,这是一种保障,同时也会带来挑战。“保障”意味着尽管在疫情期间,我们也没有空窗期。疫情没有导致我们战略上的转变,但我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健康和环境。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H Zentre作为医疗商业复合空间,旨在探索城市与医院关系的不同表达,将疗愈功能引入社区环境和大众日常。CL3围绕个体尺度和人性需求进行设计创造,以细小却富含意义的空间细节为生活带来正向的改变。

摄影:Nirut Benjabanpot


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办公楼都没有可开启式窗户,比如说香港99%的办公楼都没有。在做H Queen’s项目时,我们决定打破陈规。该项目在3年前完工,早于新冠疫情之前,但疫情的爆发也暴露了封闭场所的弊端。


我们现在重视在项目实践中采用更多绿植和天然材料,同时也向顾客提议去争取LEED、 BEAM或WELL认证。我们近期的许多项目也成功取得了这些认证。它们会让建筑使用者受益,并在未来凸显出更大价值。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由CL3设计的The Quayside 海滨汇,力求打造与自然共生,创造健康且可持续的工作环境。

摄影:Kris Provoost(图一)、Nirut Benjabanpot(图二)


05

谨慎选择客户


CL3创立15年后,合伙人们踏上了不同的旅程。此后我一直在负责公司事务,但仍然保留了公司名字和风格。我们的公司名与工作风格已经深入人心,为什么要更改呢?


我们现在有60名员工。CL3一直采取扁平管理,我不喜欢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我们的环境氛围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司不同,更类似一家工作室。我们没有各部门分类,比如设计师先将项目交给执行团队,然后交给工地管理。我们的每个员工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2020年建成开业的重庆来福士,是CL3与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的原班人马时隔6年的再次合作。

摄影:邵峰


我们招人的第一标准就是要真正热爱设计,并且有兴趣参与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近几年科技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大概10年前我们还会手绘图纸,现在一切都在电脑上完成。我们仍然会做实体模型和图像模型,这是我们思想碰撞的重要一环。


随着年岁增长沉淀了许多人生智慧,现在我们在选择客户方面持谨慎态度。我们很幸运,百分之八十的顾客都是老朋友,他们了解我们的风格,双方合作起来也颇有默契。对待新客户,我们更谨慎。我会向他们了解选择我们的原因,是否熟悉我们的作品,是否了解我们的业务。如果他们对我们不熟悉,我不会贸然接下委托。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重庆来福士住宅俱乐部 摄影:邵峰


我们不会参加没有奖金的招标,不会主动去营销,但我们的项目也需要得到认可。有设计大奖的加持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内地客户很看重这一点。许多大陆客户都是因为我们获奖后关注到了我们。


06

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建筑师需怀有社会责任感


我是美国建筑师学会(香港)的会员,我们每年需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以更新我们的会员许可。我相信建筑师需要时刻学习和不断进取,在当下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更是如此。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林伟而当下关注并学习的重点是技术、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主义。 摄影:Jocelyn Tam


科技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改头换面,环境却在饱受摧残。我很担忧环境的可持续性,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新产品问世,我们需要洞悉当下。我曾经游览过很多地方,欣赏了诸多建筑作品与建筑古迹,这是我学习的一种方式。现在学习变得更加方便,我们可以参加线上学习项目,参加虚拟的建筑游览。我现在关注的主题是科技、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


对话林伟而 | 持续学习,关注建筑的社会责任

The Quayside 海滨汇 摄影:Nirut Benjabanpot


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建筑师需怀有社会责任感。在选择材料时,我们需要将环境纳入考量。许多客户在选择是否使用可持续材料时犹豫不决,他们先入为主的想法是这种材料更昂贵,但事实并非如此。


开展翻新项目时,我们也应尽可能利用既有材料,减少浪费。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围绕可持续性这一理念进行项目实践,现在诸多益处开始显现。这些成果也证实了健康的环境才是气候与社会的双赢之策。


采访:Tracy Ingram

翻译:张阿敏

校对:果果

编辑:Miki

上一篇新闻

疫情之后,儿童保育空间将成为办公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下一篇新闻

设计上海 2021——“东方设计”的新时代来临了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