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01日 星期一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这是一首每个广东人都会唱的童谣。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小时候,每到下雨天唱起这歌,心里就有个疑问:阿哥的柴被大雨淋湿了怎么卖?阿嫂的花鞋浸了雨水多可惜呐。直到我长大后看见了广州的骑楼,才明白,阿哥的柴并不会被淋湿,阿嫂的花鞋也可在雨天里大摇大摆。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骑楼之下,出行根本不需要雨伞。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上骑楼内部结构大多狭窄,生活不便,广州有很多骑楼都已经拆的拆,废的废,以前住在骑楼里的人也都早已搬走,只留下斑驳的墙迹在行人眼中匆匆而过。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当你雨天在北京路行走,大概也不会为头上有挡雨的屋檐而庆幸,这样一想,有点替骑楼委屈啊。不过在北京路骑楼连片当中,有一幢红色的“歌莉娅225”尤为显眼和突兀,这座旧骑楼在十年前就由广州本土著名设计师李伟斌(Ben)改造,至今散发出旧骑楼改造后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500前的古希腊,怪不得看着总觉得有帕特农神庙的影子……不过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由英国殖民者建造,时称“廊房”;后经新加坡总督设计,有了现代骑楼最为显著的标志——五脚基,才定型如此。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各家店屋用五脚基相连,就会形成一条有屋檐的长街,可挡风避雨可乘凉,与亚热带气候完美相存。在东南亚一带迅速风靡,从南洋返乡的华人,也就把这种完美的建筑也带了回来,因此现今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都能见到这种建筑。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广东地区最早出现骑楼的地方其实是香港,尽管很多香港人都以为境内的骑楼是从广州传过去的。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早在1878年,香港殖民政府就颁布了《骑楼规则》,而10年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发现香港骑楼的功用才开始倡导在广州建造铺廊”,不过成效不大,止步于“纸上谈兵”。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广州骑楼真正兴起于民国初期,时任广东都督的陈炯明不仅第一次把骑楼写进了官方文献,更把它变成了美术建筑,分为甲、乙、丙、丁、午、己、庚7等,在城市各路兴建。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短短10年间,就建成了40公里长的骑楼街,北至德宣路(今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河南同福路,东至东华东路,仿佛整个广州都被骑楼“骑”着。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一德路和永汉路(今北京路)处的骑楼,都位列甲等,也许这也是它们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为适应城市发展,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直到九十年代末,保护骑楼的呼声响起,才保住这些见证大半个世纪变迁的建筑。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设计大多直接体现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

也许每个住在广州城里的人,都在它的屋檐下躲过雨

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

上一篇新闻

园区之变: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商圈之变:时尚随体验式消费更迭

下一篇新闻

安龙喜雨春公司助力脱贫攻坚,种植精品白及精准扶贫!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