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树,树”展览

2021年7月9日至10月10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携手共同向观众呈现“树,树”展览。本次展览是继“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及“让·努维尔:在我脑中,在我眼中……归属……”之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再度合作,通过呈现近30位(组)来自中国、拉丁美洲、印度、伊朗以及欧洲的艺术家涵盖绘画、摄影、影像、装置、手稿等不同形式的200余件作品,向中国公众发出邀请,共同探索环境这一全球性问题。

树木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如今正面临巨大的生存险境。当人类中心主义与动物中心主义占据人们的思考与话语,树木正在失去它们的领地。“树,树”试图以三条叙事线索唤起地球生命交响曲中属于树木的华美乐章:从林奈植物学到植物神经生物学等与树有关的科学知识、结合自然深思,梦幻移位与工艺手工的审美沉思、以及森林砍伐和超级大火给地球带来的生态悲剧。展览将结合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有力证词,展现树木作为这个世界伟大生物的壮美与富饶,期待树木以同伴之姿进入人们的视线,共同维护生机勃勃的地球家园。

作品精读

本次展览汇聚了艺术家、植物学家、哲学家群体,通过他们独特的审美认知和多样的科学探索,凸显树木之美及其生物复杂性,与树木建立起深刻而亲密的联系:

“树,树”展览

“树,树”展览

左:弗朗西斯·阿雷,《吉贝木棉树冠》,帕基察森林,秘鲁亚马逊,2012,纸上铅笔和墨水画,30 x 40 cm。弗朗西斯·阿雷收藏,蒙彼利埃。© Francis Hallé。

右:弗朗西斯·阿雷,《日本槐》,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花园,巴黎,2019,纸上墨水和水彩画,42 x 29.7 cm。为“树,树“(2019年巴黎)展览创作,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巴黎。© Francis Hallé。


法国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Francis Hallé)六十多年来潜心钻研树木,用自己的写生画和旅行日志为我们描绘了热带雨林中的丰富生命。

“树,树”展览

法布里斯·伊贝尔,《传记景观》,2013,布面口红、木炭和油彩画,300 x 700 cm。艺术家收藏。© Fabrice Hyber / ADAGP, Paris 2019,图片 © Marc Domage。


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Fabrice Hyber)为展览创作的装置作品回溯他的艺术和人生项目——他在家庭农场旁的山谷中播撒了约50万颗树种,逐渐将田野变成了森林,将风景变成了作品。

“树,树”展览

乔哈那·卡勒,《秘鲁巴豆树》,《轮廓》系列,2014,老式公证簿上打字文本,332 x 332 cm。佩雷斯和卡勒档案馆,波哥大。© Johanna Calle,图片 © Archivos Pérez & Calle。


哥伦比亚艺术家乔哈那·卡勒(Johanna Calle)结合自己的长期调查与文献资料,在系列作品《轮廓》中用打字机在旧公证簿上抄写哥伦比亚《土地法》,这部法律旨在保护被迫流离失所的农民的权益,农民们可以列出他们在自己土地上所种植的树木,并以此为依据来主张对该土地的所有权。而她创作的精致大型纸树剪影则揭示了哥伦比亚农民在政治上的弱势地位,以及哥伦比亚社会对这些困苦的少数群体表现出的集体冷漠。

“树,树”展览

斯特凡诺·曼库索,《老橄榄树》,2019,纸上墨水和粉彩画,35.5 x 27 cm。艺术家收藏。© Stefano Mancuso。


意大利植物学家斯特凡诺·曼库索(Stefano Mancuso)是植物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先驱,他基于多年对植物敏感性、植物根系功能等课题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植物智慧”假说,并将在展览中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他有关植物交流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惊人发现。

“树,树”展览

“树,树”展览

左:路易斯·泽尔比尼,《甘蔗·四》,2018,纸上单刷版画,107 x 80 cm。艺术家收藏,里约热内卢。© Luiz Zerbini,图片 © Pat Kilgore。

右:路易斯·泽尔比尼,《扇子·二》,2018,纸上单刷版画,80 x 107 cm。艺术家收藏,里约热内卢。© Luiz Zerbini,图片 © Pat Kilgore。

“树,树”展览

路易斯·泽尔比尼,《世间万物》,2018,布面丙烯画,250 x 361 cm。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巴黎。© Luiz Zerbini,图片 © Pat Kilgore。


巴西艺术家路易斯·泽尔比尼(Luiz Zerbini)则用绘画和单刷版画作品,以及一张植物标本桌精心策划了一场想象间城市景观与热带植被交织的丛林盛会。

“树,树”展览

“树,树”展览

“树,树”展览

左:约瑟卡,《Hawari hi》,2019,纸上毡尖笔画,32 x 40 cm。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巴黎。© Joseca。

右上:约瑟卡,《Hai hi》,2019,纸上铅笔和毡尖笔画,32 x 40 cm。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巴黎。© Joseca。

右下:约瑟卡,《Rio kosi》,2018,纸上毡尖笔画,32 x 40 cm。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巴黎。© Joseca。


来自亚马逊北部亚诺玛米部落的三位土著艺术家卡勒彼·萨诺马(Kalepi Sanöma)、约瑟卡(Joseca)和厄瓦那·亚伊哈(Ehuana Yaira)通过绘画描绘了他们丰富的民族传统与森林生活之美。

本次展览作为2019年法国巴黎“树,树”展览的全新版本,加入了中国艺术家及本地团队的作品:

“树,树”展览

胡柳,《竹林里》,2012,纸上铅笔画,110 x 195 cm。艺术家收藏,北京,照片由艺术家提供。图片©胡柳。


胡柳通过对植物轮廓的精准把握营造出诗意的意境。她穿行于传统和当代之间,近年来尝试以铅笔涂满整幅画面,只剩下无尽黑色中的形状和空气的流动。观众在画面前看画,有时会发现自己的身影在反光中显现,和画面中的风和草,海浪和树叶混淆在一起。

黄永砅曾与卡地亚基金会有着长久的合作。1989年,他受邀参加卡地亚基金会的驻留项目,开始了在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就地创作。在此期间,黄永砅在“对树木的抢救”中发展出一套隐喻和象征的语法。此次展览中,我们能看到一系列记录了艺术家在基金会创作时与树“为伴”的珍贵手稿与影像。

“树,树”展览

张恩利,《老树(五)》,2014,布面油画,300 x 250 cm。私人收藏,北京 ©Zhang Enli 照片由香格纳画廊(上海、北京、新加坡)惠允。


张恩利画笔下的“树”充当着很多不同的角色:是风,是诗,也可能是人物。展览中展出的张恩利的四张作品仿若一组老人的肖像。这些没有叶子,饱经沧桑的树干虽然已经年迈,却仍然展示出各自的幽默和自信的性格,好像在向观众讲述着他们年轻时的各种曲折而奇特的经历。

“树,树”展览

《森林城市》© STEFANO BOERI ARCHITETTI。


意大利建筑师斯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及其上海团队为展览特别创作体验式装置作品,邀请观众探索“垂直森林城市”理念。这种新一代高层城市建筑被树叶和植物完全覆盖,宣扬着城市空间中建筑与自然的共存关系。

“树,树”展览放大了参展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声音,通过访谈实录与影像再现调动观者的多重感官,开启一段全方位的视听之旅。展览期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卡地亚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一系列包括放映、讲座和表演在内的特别活动。此外,更有收录近500幅图片以及多篇学术性和批判性文章的中英两本画册作为“树,树”展览的学术支撑,让读者沉浸在树木的美丽、独特和富饶之景中。感谢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对展览的鼎力支持。

上一篇新闻

包装设计界的“奥斯卡”pentawards奖新鲜出炉……

下一篇新闻

区块链服装横空出世,数字服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