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就是两条路的故事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路」,对于国人而言,不止于脚下,也在于前方。


前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正是为走向远方,走向希望。


于是,一条条原本朴素无华的路,在承载起人们晶亮希望的一刻开始,便成为了有故事的路。


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苏州的道路数量虽称不上最多,但在这里,有故事、有传奇的路还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来说两条。



PART 1|壹


在苏州,有这样一条路,坊间曾流传:


如果这条路堵车,长三角的IT企业可能会跳脚!


西起227省道、东至星龙街,一条仅长14公里的路,却在当时连接起了一连排的世界名企:


诺基亚、博世汽车、艾默生、安德鲁、友达光电、三星……


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就是两条路的故事


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就是两条路的故事


熟悉苏州工业园区的朋友对这条路不会陌生。


——这就是传闻中的苏虹路。


高科技企业的云集之路,也是曾经风靡了长三角的“IT产业走廊”。


在那时,世界500强企业云集的苏虹路,是苏州工业园区制造业最生动的代名词。


正如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


路,意味着畅通,意味着流动。一条充满了生机的路,也是一条涌动着机会与希望的路。


苏虹路,就是一条从寂静走向生机的路。


最早的时候,苏虹路还只有半条,走在路上说不准就便能碰上一个刚从水塘里忙活完的农民。那时候,苏虹路的两边是错落分布的农户与水塘,原来的跨塘镇政府和老镇区也还没有搬迁。


这条路被恬静的苏州乡下生活气息包裹着,是安静的。


而唤醒苏虹路生机的源头,来自于一份规划——


在当年的园区规划上,留下了对苏虹路的这样一段注解:


苏虹路是工业区主要的交通干道。


于是,一些看到了这条“璞玉之路”潜在发展优势的企业,便一早就预定了这里的位置。


2001年,友达光电在寻找场地的时候几乎是一眼相中苏虹路的,当时甚至是追着园区动迁原址上的农户,以便尽快落地生根。


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就是两条路的故事


在彼时的友达光电看来,苏虹路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日后势必会成为资本与技术密集的重地,而苏虹路,正是他们觉得最适合投资建厂的地方。


尽管当时的苏虹路还保留着最初质朴的面貌,但一股子向新的迫切已经藏不住了:


在苏虹路附近的高炮广告上,“转型升级,智造未来”的醒目标语便在提醒着每个新加入苏虹路的企业家朋友们这里的未来方向,也表明着当时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新诉求。


与之相呼应的,也是从2001年开始,园区迎来的“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时代”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到园区,关注到苏虹路。比如,作为与友达光电在产业上相配套的冠鑫光电等企业,也随后搬来了这里。


苏虹路的魅力还不止于此。


从苏虹路的走廊向前延伸,可以自然地连接上沪宁线产业带,可通昆山、上海,便利的运输加之愈趋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让这里聚集的企业越来越多。


发展到旺盛时期,在当时园区重点发展的IT产业中,有代表性的IT产业门类在这里都能找到典型的企业代表:


生产半导体产品的美商国家半导体(苏州)、飞利浦半导体等;

生产半导体设备的爱发科真空技术(苏州)、百腾科技等;

从事PCB行业的高德、罗杰斯、旭电等;

加工电脑类产品的友达、迈拓、天弘等;

以及相关通讯产品加工的安德鲁电信器材(苏州)、诺基亚通信(苏州)、联建(中国)科技等;

……


这样的“聚集”,也使得配套产业的企业间产品流通也变得更为顺畅与快捷,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投入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得到解决,生产效率与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为园区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因此,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苏虹路的特点,那势必是——“聚集的力量”。


不过,这里也留下了一个问题:

是高科技企业的“聚集”令苏虹路变得熠熠闪光,而伴随着时间与产业的发展,这样一种产业聚集带来的能量,是否足够支撑园区向更深远的方向走去呢?



PART 2|贰


二十年前,“工业”还是被很多城市视为“宝”的一个领域,比现在受推崇多了。


在当时,国内的工业区理念,大多仍停留在以蛇口工业园为代表的初级阶段,“制造加工”几个字对于国内不少区域而言,仍是主流。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早在苏州工业园区问世之时,便引起了轰动。园区新加坡裕廊模式的复制,从理念上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2004年,苏州工业园区更是以“一天产出1亿GDP、上缴1260万元财政收入、引进400万美元外资”的奇迹,令世界瞩目。


但这样就够了吗?苏州工业园区的决策者并没有陶醉其中,仍在观察。


2005年,摊开园区的成绩单,看起来仍是鲜亮的:


被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构成了园区内的支柱行业,企业聚集尤为明显,占到园区企业数约1/5的体量,行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更是达到了全园区的近一半。


但园区的决策者看着这样一份成绩单,却悄然锁起了眉头。


没错,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里,从单位企业就业人数来看,可以位居所有行业之首,但一旦换算成单位就业人员创造的产值,这样的数据却迅速跌落神坛,甚至居于平均水平之下。


劳动密集但单位劳动力所创造产值不高——在“聚集”的背后,这样一种现象令园区的前路蒙上了一层薄雾,它开始重新思索。


不仅如此,当时的苏州还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5年,某厂家贴牌生产了全世界63%的鼠标,该厂一个鼠标出口价格是25至30元人民币,而贴上外国牌子在海外的售价高达28美元左右,价格翻了六七倍。


这样一个简单直观的例子刺痛着很多苏企的心,也让决策者更清晰地意识到:园区必须尽快实现“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的战略转型。


外资带来的制造加工业做得再好,也不会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想要实现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朝着科技含量高的方向发展。


于是,苏州工业园区大手笔开始实施“产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三大行动计划。从“引资”向“引智”转变,立足于“转型、提升、优化、创新”的八字方针,向着“国际新兴科技产业城市“的目标开始迈进。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仁爱路,一条看似普通的道路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PART 3|叁


这条规划之初名为“横一路”的道路,起初并不起眼,甚至当时的人们可能也没有想过,十余年之后,这条路会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型经济的新标志。


现在,去仁爱路上散个步,从西走到东,路虽算不上太长,但两边涌动的科创氛围真是澎湃而充满活力:


苏州独墅湖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逐一在眼前展现……


仁爱路的两侧,几乎是被科教创新院所全面裹挟。


这是一种与苏虹路截然不同的魅力,在仁爱路上,科教创新的底色替代了工业制造的原色。


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就是两条路的故事


从工业转向知识,科教创新的浓度提升是其中避不开的关键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也是一片正在崛起的科教创新区——在高密度的科创因子之下,仁爱路所在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开始持续发力。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核心项目,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院、首个纳米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一个又一个“首个”,也在不断彰显着这片区域的标杆性作用。


——这样的标杆影响,正体现在对于高端创新产业集群上的引领作用。


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作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截至去年6月,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聚集80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近1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及16家境内外上市企业为代表的重点企业。


去年,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百济神州苏州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项目奠基,方拓生物产业化基地正式开工……也再次见证了园区内创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将视线拉得稍远一些,我们也能看到,这里聚集了国内首屈一指的苏州纳米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以及4500余家技术先进、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创新科技企业。


在这里,各种创新要素交互作用:


创新资源供求关系得到自然协调,产、学、研实现了“门对门”的合作模式,政府牵头,学校培养产业人才,企业获得新技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在园区成形。


在这个过程中,也诞生了一批如信达生物、纳微科技、思必驰等异军突起的行业内佼佼者,科技进步对园区内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攀升。


另一层面上,正如老话“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科教创新区内的这些科技载体与领军企业也正在吸引一大批掌握着国际尖端技术的高层次科研与技术人才来创业、来交流、来工作,不断提升这里的科创因素密度。



PART 4|肆


现在,当我们提起苏州的这两条路,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这么多的异同:


一条,从规划之初便被赋予了工业区核心骨的重要意义,是园区早期发展中企业聚集的典型代表;


一条,是伴随着园区转型被挖掘、被培养起来的后起之秀,闪烁出园区向创新型迈进的辉泽。


苏州人在说,斗转星移之间,仁爱路似乎抢走了苏虹路的不少光芒。


可当我们立足于园区,当我们再次拉长了时间线去看,会发现这两条路的光芒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互相的激励中发展出了更好的模样:


现在的苏虹路,身上也有“创新”的元素在不断叠加,从西门子、三星到飞利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设计新产品,从这里输送出去的产品中,“创”与“新”的浓度都在显著提升。


而仁爱路,“智库”的光环之下,区域内的“吸引力”也愈发彰显。这里的科教资源也在转化为产学研的中坚力量,为园区的科技企业输送着创新的科研与技术底气。


路路交锋之间,成就的正是苏州工业园区的这种“迭代升级”。


如今,当我们提起这座园区,“创新”也成为了首先涌入脑海的印象词。园区内产业从大而全到多而优、小而强,“科技创新”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也正因此,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园区经济发展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就是两条路的故事


而「路」的意义,也不止于此。


现在回看,苏州,一座“平平无奇”的地级市,却能将经济总量、工业产值等各项硬性指标,做到匹敌不少省会城市,制胜的不仅是脚下的路,也是思维中的门路。


“考虑到土地、环境、劳动力等因素,苏州走传统的外延式扩张已无条件也不可能,只有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才是苏州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


——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今年的新年第一会中这样说。


路,铺展于大地,根植于思想。在困难面前,找到“门路”,凡事就不再害怕迷茫。


一条路的成功,或许是偶然,两条路的互相成就,酝酿出一座城市向新的气质。


而无数条“路”的叠加,才逐渐汇聚成一个闪亮的苏州。



参考材料:

1.《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历程及认识》,中国经贸导刊,王丽

2.《苏虹路标杆 一条路划下的园区IT足迹》,杨帆,苏州日报

3.《后发先至,科技兴城》,向煜,现代苏州

4.《苏州工业园区突破转型升级“拐点”》,中国新闻网



本文作者 | 黄敏艳 奔流财经社

上一篇新闻

400+中小企业齐聚一堂,共话发展新机遇!

下一篇新闻

公告精选:*ST澄星3月4日起复牌;和邦生物2021年净利同比增7284.28%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