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沪产新船交付,燃料舱里能装下自由女神像,法国船王之子为它冠以父亲名字

2018年6月,81岁的一代船王法国人雅克·萨德去世。两年多后的今天,身处法国马赛,雅克之子、达飞海运集团董事长鲁道夫·萨德通过视频仔细观察停靠在上海长兴岛的“海上巨无霸”,他宣布,将用其父亲、达飞集团创始人的名字命名这艘意义非凡的新船:“达飞雅克·萨德”号。

一个名字背后,这艘比世界上最大航母还要长60多米的集装箱船,寄托着中法两国造船业、航运业的厚望。它也是疫情冲击下,全球造船业变革风口上,广受关注的焦点。

“达飞雅克·萨德”号是全球第一艘23000标准箱的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由中船集团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沪东中华造船公司负责建造,从设计到建造、交付,均在上海完成。

新船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用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动力,船上安装了一颗独一无二的“绿色心脏”——1.86万立方米的MARKⅢ薄膜式燃料舱。1.86万立方米有多大?建造方介绍,如果将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从基座上拆下来,可以完整地装进这颗“心脏”里。

经过艰苦的努力,沪东中华在该船MARKⅢ型薄膜燃料舱建造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次层粘连声音试验实现“零漏点”、主层不锈钢薄膜一次焊接少于3个漏点。全球领先的LNG存储货舱研制商法国GTT公司表示,首次建造该型舱,就取得如此优异成绩,标志着沪东中华已成功掌握了核心技术,成为造船业唯一能同时建造MARK Ⅲ型、NO.96型二型薄膜舱的船企,建造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这个“超级工程”,在零下163℃的超低温下,液化天然气体积比其气态体积缩小620倍。航行中,1.8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可以稳定地转化为动力,确保这艘比世界最大航母还长60米的“海上巨无霸”航行2万多海里,轻松覆盖一次欧洲到中国的往返航程,接近于沿赤道绕行地球一圈。与传统燃油集装箱船相比,它能减少20%的碳、85%的氮氧化物和99%的硫排放,满足全球最严格的排放标准。

这艘全球首制船,从概念形成之初,就紧扣着世界航运业变革的风口。国际海事事组织(IMO)的环保规定要求,到2025年,船舶排放要在2008年的水平上减少30%以上,并设定了到2030年减排40%和2050年减排70%的目标。中法两国造船业和航运业,对环境保护尤为关注。此前鲁道夫·萨德就曾宣布,达飞集团旗下船队将不再使用北极航线,并优先考虑液化天然气作为动力。三年前达飞与中船集团签订了9艘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订单,就是向新能源动力转型的重要标志。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一度冲击国际贸易,但国际社会对生态环保的共识不减反增。今年年初正式生效的国际海事组织新规中,将船用燃料含硫上限从3.5%下调至0.5%。有国际能源巨头近期预测,到2030年,使用天然气燃料的船舶数量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从目前的不足400艘增至1000多艘。

疫情发生后,达飞集团对上海建造的新船高度关注。沪东中华为按时交船,春节后克服重重困难第一时间复工复产,按照今年5月底交船的目标,中法双方紧密配合,全力冲刺。达飞派驻上海的27名船东代表中,15人整个疫情期间都没有回国。

疫情全球蔓延后,全球港口接二连三关闭,航运企业一度纷纷停工停产。达飞集团与中船集团沪东中华等方面协商一致,调整计划,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将交船时间延后到9月份。“疫情初期法方和我们一起同舟共济,克服困难;后来我们则配合船东方需求,延后交付,帮助对方避免因长时间停泊船只产生的损失。”沪东中华造船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第三季度以来,全球航运业逐步复苏,造船业新一轮竞争随之展开。就在上周,韩国现代三湖重工向新加坡船东交付了全球首艘超大型液化天然气集装箱船。尽管交付时间早了一周,但韩国方面建造的液化天然气集装箱船为1.48万标准箱,其核心薄膜燃料舱也只有1.2万立方米,外观就比上海制造的“达飞雅克·萨德”号小了一大圈。从环保角度看,2.3万标准箱的液化天然气船节能减排效果更为明显,经济性和运营效率也更高。“正是其出色的绿色环保、高效节能,2.3万标准箱液化天然气船正引领行业变革,成为世界各大班轮公司新船订造的风向标。”航运业专家表示。

栏目主编:徐蒙 文字编辑:徐蒙 题图来源:张黎摄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徐蒙

上一篇新闻

关于兰溪建造“纺锤”城雕的思考

下一篇新闻

聚首黄浦江畔,双流国际空港商务区,“唱响”上海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