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百年奋斗圆千年梦想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00多年前《诗经》中咏唱:“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承载了中华民族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然而,在中国过去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梦想从未得以实现。

千年梦想,圆梦今朝。

如今的中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稳居全球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壮阔蓝图。

一百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铸就伟大精神,绘就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百年长卷。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宝贵精神将继续激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百年奋斗成就小康梦想

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总规模约15亿人,当总人口达到14亿的中国加入后,前述规模增至近30亿人。

一个安定富足的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希冀和期盼,然而,在历史上落后的封建社会,小康对于广大百姓只是镜中花水中月。100年前的中国,列强入侵、战火频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小康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大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重要目标。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道:“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描绘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全面小康梦想成为现实,中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更加美丽。

出生在旧中国时代的人,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84岁的龙乐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自称是牛背上成长起来的火箭总设计师。在旧中国,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日益贫困化,出现大批破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得益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龙乐豪的命运得以改变,从牛背走进学堂,改变了祖祖辈辈为种地农民的命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达到41.21万亿元,超过日本并稳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1978-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按不变价计算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超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堪称“中国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和100万亿元大关。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总规模约15亿人,当总人口达到14亿的中国加入后,前述规模增至近30亿人。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李昕表示,参照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3996美元至12375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致相当),全球人均国民总收入从3996美元到1万美元用了54年。其中,韩国用了13年,新加坡用了15年,巴西用了40年,而中国只用了12年。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内外部形势复杂多变,能用更短的时间实现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更包容性增长,成绩来之不易。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22万元,较1978年实际增长超20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是城市家庭渴望拥有的“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取代“三转一响”,成为新的“四大件”。进入新时代,新老“四大件”早已成为历史,今天中国人美好生活中不再缺乏高品质的商品。

更为重要的是,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全面小康,不仅仅限于经济实力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生活品质更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我国教育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盲率超过80%,1982年文盲率仍有22.8%。国民健康水平也在持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7岁,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为35岁。同时,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自主推动型现代化模式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将使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整体进入现代化序列,是在贫穷的农业社会基础上起步的一次超大规模人类发展实践。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宫空间站核心舱,这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汤洪波是第一次进入太空,他们将在太空驻留3个月时间,但不到一周,他已经适应了失重环境,饮食起居和工作都状态良好,还能与家人视频通话,对完成好后续任务充满信心。

国际空间站使用寿命即将到期,天宫空间站已经聚焦全球目光,不仅许多国家纷纷递交入驻申请,“天宫”还引发了一波全球中文热潮,大量西方国家的宇航员纷纷开始加紧学习中文。

时间退回到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举国沸腾,世界也为之震撼。

50多年来,中国航天从零到迈入载人航天的巨大发展,这背后,是航天人的巨大付出和默默耕耘,也记载了中国在

探索科技现代化之路取得的巨大成就。

现代化是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转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过程,也指发展中国家追赶现行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内涵包括许多方面,其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和核心。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和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演变轨迹,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921年到1949年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理想目标是成立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现代化建设打开了前进通道,建立了制度基础。

1949年到1978年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党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理想目标。新中国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四个现代化”的理想目标积极推动工业化,推动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是中国式现代化转型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由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转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扩展到文化建设多方面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深化对现代化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两步走新战略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且描绘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蓝图。

中国式自主推动型现代化模式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将使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整体进入现代化序列,是在贫穷的农业社会基础上起步的一次超大规模人类发展实践。中国式自主推动型现代化模式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陈志刚今年5月撰文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从最开始的一穷二白,到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路是正确的。这条新路既突破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也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为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在科技领域,我国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生命科学、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天眼工程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6月14日,端午节。湖南省祁阳市茅竹镇三家村生态停车场上,停满了旅游大巴。三家村原为省级贫困村,目前整村全部脱贫。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三家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和3A级旅游景区。

村民唐彩云说:“现在游客多了,我想把家里房子建好了搞个小农家乐,赚更多的钱,把生活还要过得幸福一点。”唐彩云这些年一直在村里的德辉农业基地务工,丈夫忙着跑运输,夫妻俩收入多了,去年在村里的集中建房点盖起了3层小洋房。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演变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永远要向更高水平发展。陈志刚认为,要切实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确定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80后”施一主攻新发突发病毒研究,因此他总是战斗在与病毒抗争的第一线。2013年2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了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当时,在导师高福院士带领下,施一和同事迅速针对病毒展开研究。

从疫情发生到拿出初步研究成果,团队只用了一个多月,在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将研究成果投稿到《科学》杂志上。施一认为,“做科研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现代化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化。张占斌指出,如果说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属于经济基础的现代化,那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属于上层建筑的现代化,这被外界称为“第五个现代化”。

“第五个现代化”是建立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目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中国长期一穷二白的现状,“第五个现代化”主要是从上层建筑的层面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减少新阶段现代化前行道路上的阻碍。其中,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疫情对政府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次大考,中国面临同样的考题。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最先有效控制疫情,率先在全球实现经济复苏,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势,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开启新征程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4亿人左右,中国应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增长到8亿-9亿人,占总人口60%以上。重点应放在2.8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身上,要推进他们进城落户,完善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等,来推动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十四五”将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此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为这一战略安排的具体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壮阔蓝图。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基本逻辑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就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就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的理论指南。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思路或基本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的核心目标是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应该比2020年翻一番。要翻一番,今后1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年均就需要增长4.73%。”杨伟民表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共有35个发达经济体,这些发达经济体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值为48396美元,中位数为42379美元。35个经济体当中,卢森堡最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万美元,拉脱维亚最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7772美元,排名在后十位的发达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值约22000美元。过去20年,按不变价美元折算,发达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年均为0.7%。若未来15年发达经济体继续以此速度增长,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要达到2万美元左右,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然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从1万美元跨越到2万美元,需要继续付出艰辛的努力。过去4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的经济体仅增加16个,不少国家在迈过1万美元关口之后,不仅没有乘势而上,反而出现了较大反复甚至倒退。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即经济增长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实现这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绝非易事,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用以创新为首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既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又适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创新发展是“十四五”规划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因素,也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强劲动力。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约2.44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4%。近年我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偏低,部分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产业链存在“卡脖子”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伟表示,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空间逐步收窄,美国加大对我的科技打压力度,进一步增加了技术引进的难度,因此必须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构建适应新阶段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为更好地实现这一优势,就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断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立足点转向国内,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搞封闭的国内循环,也不是各地的保护主义的自我封闭,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充分发挥我国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条件下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联通。

构建新发展格局,很重要的在于扩大内需,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这又需要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等方面有推进。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所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三口之家年收入处在10万到50万元人民币的人群。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4亿人左右,中国应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增长到8亿-9亿人,占总人口60%以上。重点应放在2.8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身上,要推进他们进城落户,完善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等,来推动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将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描绘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毅力,领导中华民族摆脱近代的屈辱和苦难,经过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有了如今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崭新姿态。在中华民族千年小康梦想实现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宽广,中国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上一篇新闻

“十四五”期间惠州石化产业新目标:抢抓五大新机遇 奋力迈向世界级

下一篇新闻

【完整版】海内外中华儿女代表齐聚华胥陵,庄严祭拜华胥氏始祖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