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新加坡是不是个小国?都得时刻捍卫国家利益
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9日发表社论《吴俊刚:小国宜谦卑自牧》,文章引用巡回大使许通美最近在《海峡时报》发表一篇专文,讨论新加坡是不是个小国的问题,题目就叫《新加坡是不是个小国?》。
他的论点是,是不是小国看你用什么衡量标准。以国土面积和人口来衡量,那当然是小国;但若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外直接投资、港务、航空、金融中心地位、政府治理、大学排名、学生数理能力等来衡量,新加坡在世界上却是名列前茅,不能算小,甚至比一些大国表现更出色。
这样的论说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那些历数新加坡成就的话,其实不说比说来得好。笔者倒很同意许教授文末两段话。他说,我们对国家的成就应该暗自感到自豪,但还是得保持谦卑,绝不能变得傲慢自大。和其他国家包括大国的关系,我们应该彼此尊重,但不是低声下气唯唯诺诺。我们必须时刻捍卫我们的国家利益。
总括起来,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应该遵循的座右铭,就是华人老话所说的,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不卑也不亢。
妄自菲薄,一般上指过分看轻自己,自惭形秽,或是有自卑(不是谦卑)心态。语出中国汉朝末年三国时代蜀国军师诸葛亮所作的《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番话是对扶不起的阿斗(即刘备儿子刘禅)说的,意在劝导幼主,不可糊里糊涂,不听忠言,毫无志气,自我作贱,反之,要继承先帝遗志,发奋图强(弘志士之气)。
刘备本只是一个卖草席的贩夫走卒,最后竟然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这位军师的才智和谋略居功至伟,你说是不是。可惜,刘备和诸葛亮相继去世后,阿斗没能继承大业,最后降了魏国,不但不能“弘志士之气”,还乐不思蜀。真是妄自菲薄的典型。
中国的三国时代,英雄逐鹿,人才辈出,而刘备和孙权能同曹操对抗,很大程度上正是具备杰出的军事、外交等人才。一旦人才凋零,国势也就急转直下。贤能治国乃强邦兴国之道,古今同理,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小国可以汲取的外国历史教训。小国不必妄自菲薄,善用人才,精诚团结,灵活应变,是生存发展的第一要义。
新加坡是个小国,这是摆明的事实。对于我们的小,我们没有必要忌讳,也没必要从其他方面来证明自己不小,反而必须切实认知这一不利的天然事实,并想办法突破先天的局限。国小犹如人小,无需自卑,更不能失去奋斗求存的坚强意志,错误地以为国小就不能有所作为,有依附他人生存的宿命,因而仰仗别人的鼻息过活,不能挺直腰板自力更生。
新加坡建国元勋的奋斗史,为国人留下宝贵的经验,他们的建国精神,也必须能世代传承。如何做到,也许是每个国家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但凡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有所成就,犹如一个家族生意兴旺,继承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养成由俭入奢的生活习性,结果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不然就是只懂得追逐个人利益,导致窝里斗,自坏长城。这是我们常见的“富不过三代”。
再说妄自尊大。这不期然让我们想起夜郎国的故事。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有一回,汉朝派出使者到西南地区去访问诸小国,先到了滇国,滇王见了使者,竟然问道:你们汉朝大还是我们滇国大?使者继而到了夜郎国,夜郎国王竟然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这当然令汉朝使者又好气又好笑,所以有了夜郎自大的笑话。古时候,这些地处中国边陲的蛮夷小国之所以会“自大”,主要是出于无知。它们和中原隔绝,道路不通,实不知天外有天,就像坐井观天曰天小者的井底之蛙。
一般新加坡人不会是井底之蛙,毕竟我们是个开放社会,加上现代通信科技发达,人手一机,足不出户也能知天下事。问题在于,有些人很容易头大。过去50年来,新加坡在多方面取得不俗的成就,这也是事实。对此,国民当然可以、也应该感到自豪,但却绝不应自吹自擂,锋芒毕露,否则就会予人夜郎自大的印象。
新加坡有什么成就,别人看在眼里,心知肚明,不必我们不时如数家珍般自我吹嘘,说我们是哪方面的世界第一。即使你说的是事实,别人听起来也很刺耳,福建话说“很好脸”。即便是别人称赞,我们也还是表现客气谦虚为好。
有些国人确实已经因为多听了别人的称赞,而不知不觉间头脑发胀。因此,他们往往会不自觉的说,某某国家或地区应该向新加坡学习这个学习那个。其实当别人表示要向新加坡学习,我们顶多也只能表示互相切磋,交换经验。
比较值得再三自我提醒的,或许还是这样的话:不管怎样,我们都得保持谦卑。印象中,像北欧和中欧那些成功的小国,似乎都没有经常在诉说它们各自的成就。其实,它们在很多方面的成就是更加突出的,比方瑞士的手表业、芬兰的手机等。我们的制造业基本上还是承包制造,而非真正新加坡制造。我们要向别人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很多。《易经》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卑,这是君子的座右铭,也可以作为小国的座右铭。
作者吴俊刚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来源:联合早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