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7日 星期四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报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证券,林小伟、王明瑞)

1、 荣昌生物:三大技术平台助力开发,国际化管理团队落实执行

1.1、 致力于研发自免、肿瘤和眼科特色创新生物药

荣昌生物是致力于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研发的具有全球 化视野的企业。荣昌生物成立于 2008 年,致力于发现、开发、生产和商业化同 类首创、同类最佳的生物药,针对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创制出 一批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生物新药。公司构建了全面一体化、端到端的创新生物 药研发与产业化体系,涵盖了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药理学、工艺及质量开发、 临床开发以及符合 GMP 标准的规模化生产等所有关键的药物研发与产业化环 节。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符合全球 GMP 标准的生产体系,包括 21×2000L 一次 性袋式生物反应器在内的细胞培养、纯化、制剂及罐装等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 计划在 2025 年末将原液总产能扩大至 86000L。

公司通过一致行动协议保持股权结构稳定。王威东、房健民、林健、王荔强、王 旭东、邓勇、熊晓滨、温庆凯、杨敏华、魏建良等 10 名自然人为公司共同实际 控制人,10 名共同实际控制人及相关主体于 2020 年 4 月签署一致行动协议, 承诺自一致行动协议签署之日起至公司股票在 A 股上市之日起至少 36 个月内, 在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上采取一致行动,以各自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表决权进 行表决,并以表决权比例最多的意见为一致意见,以保证公司控制权的稳定。 烟台荣达为实际控制人持股平台,烟台荣谦、烟台荣益、烟台荣建为公司员工持 股 平 台 , 该 等 平 台 与 烟 台 荣 实 的 执 行 事 务 合 伙 人 均 为 王 威 东 ; 王 威 东 为 RongChang Holding 的唯一董事;房健民 持有 I-NOVA 的 100%股权 , I-NOVA 为房健民的持股平台。

1.2、 三大技术平台助力开发

荣昌生物具有三大技术平台,包括抗体和蛋白融合平台、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平台以及双功能抗体(HiBody)平台。公司基于三大平台进行多个生物治疗领 域的药物开发,能够发现、筛选和研发新分子,开发专有技术,高效优化生产工 艺,从而确保研发管线上的药物从研发到商业化的端到端整合。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在研产品丰富,多款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及商业化阶段。截至 2022.7.2,公司已 经有 2 款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分别是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并有多个产品 处于临床和临床前阶段。

公司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学术理论与专业背景强、研发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 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公司拥有员工 1,735 人,其中研发人员 891 人,占整 体员工的 51.35%;公司研发人员中,包括博士 33 人、硕士 324 人,硕士及以 上学历人员占整体研发人员的 40.07%。

1.3、 国际化管理团队落实执行

公司主要管理层海内外医药产业经验丰富。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 科学官房健民博士拥有超过 20 年的生物制药研发经验及逾 40 项药物发明专利, 也是公司核心产品(包括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的发明人。公司联合创始人 兼董事长王威东拥有 25 年制药领域的企业、运营及管理经验。首席医学官何如 意博士曾在美国 FDA 及中国药监局工作近 20 年,其中在 FDA 工作逾 17 年,曾 担任多个战略领导职务,是中国在药品的临床开发及全球监管制度领域最权威的 专家之一。总裁傅道田博士曾任丽珠医药集团的副总裁兼执行董事,具有 28 年 美国生物制药工作经验及成功提交 NDA 和领导临床开发项目的经验。 管理层具备领导公司进行全球商业化的实力。公司拥有房健民博士、何如意博士 等具有海内外医药产业丰富研发和运营经验的管理团队,能够领导在研项目进行 中美双报,且部分产品已经拿到 FDA 突破性疗法、快速通道等资格认定,全球 化竞争能力较强。整个管理团队具备丰富的药物开发、临床设计及药物上市的研 发及申报经验,有利于打造全球化竞争能力。

科学顾问委员会定期沟通,把握行业最新需求。公司设立知名权威人士荟萃的科 学顾问委员会,定期进行咨询服务,包括:关于业务策略和目标的建议,与研发 计划有关的学术更新和技术简介,与创新药物靶点、机制和模式有关的建议,有 关新药开发项目的意义以及生物制药的市场数据和情报。定期沟通保障公司把握 创新药行业热点动态,实时调整研发策略。

2、 泰它西普与维迪西妥单抗商业化起步, 创新产品梯队持续丰富

2.1、 泰它西普(RC18):以狼疮为起点拓展自免的广 阔空间

核心产品泰它西普(RC18)是公司自主研发、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双靶 点新型融合蛋白。目前 RC18 主要针对 7 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开发,包括系统 性红斑狼疮、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类风湿关节炎、IgA 肾病、干燥综合症、 多发性硬化症与重症肌无力等。截至 2022.7.2,各个适应症的开发情况为:

泰它西普是一种 TACI-Fc 融合蛋白,通过靶向 BLyS 及 APRIL(与 B 细胞介导自 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的两个重要细胞信号分子)来治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等在内的多种 B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 疫性疾病。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2.1.1、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优势明显

SLE 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因素会影响 SLE 的产 生与发展。目前仍无法确定 SLE 的病因,研究显示遗传、内分泌、感染、免疫 异常与环境因素都与 SLE 发病相关。SLE 在大多数患者中以多基因方式遗传, 遗传叠加环境因素可能引发 B 细胞、T 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免疫失调。SLE 具有明 显的人种和性别特征,人种方面多发于黑人和亚裔人群,性别方面多发于女性, 男女比为 1:7~9,发病年龄以 20-40 岁最多。 SLE 临床诊断复杂,现有标准存在局限。SLE 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 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目前临床中主要遵循美国风湿病学会(ACR) 分类标准来诊断 SLE,该标准的敏感性为 96%,特异性为 93%。然而 ACR 标准 仍旧存在局限性,它并没有包含所有 SLE 症状,且更适合晚期患者鉴别。

SLE 缺乏有效且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存在较大临床需求。根据《2020 年中国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 医学研究中心等联合制订并颁布),SLE 用药原则为按照羟氯喹、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其他措施的顺序叠加使用。尽管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 剂等会对严重的 SLE 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很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副作用。目前 世界上并没有出现特别有效的 SLE 治疗方法,现有疗法无法在疗效和副作用之 间两全,还有大量患者在等待更为有效且副作用少的治疗手段。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SLE 治疗空间巨大,且患者往往需要终生治疗。由于 SLE 发病特性,患者通常 为需要终生治疗来控制疾病状态的年轻患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 SLE 患者数量由 2016 年的 746.7 万人增加至 2020 年的 779.55 万人,其中美国 由约 27.30 万人增加到 28.24 万人,中国由约 100.21 万人增加到 103.49 万人。 预计 2025 年前,全球 SLE 患者人数将达到 818.56 万人;预计 2030 年前,全 球 SLE 患者人数将达到 855.12 万人。针对 RC18 适用 SLE 患者人群,弗若斯特 沙利文预计美国适用人群将由 2020 年的约 7.40 万人增加到 2025 年的 7.80 万 人,中国适用人群将由 2020 年的约 28.03 万人增加至 2025 年的约 40.35 万人。

SLE 药物市场规模增长可期,中美 SLE 生物药市场规模 2025-2030 年 CAGR 预 计超 20%。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 SLE 治疗药物市场规模预期由 2020 年的 16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65 亿美元,2020 年至 2025 年复合年增长率 为 32.8%,并预计以 21.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 2030 年的 169 亿美元;美 国 SLE 治疗药物市场的市场规模预期由 2020 年的 10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38 亿美元,2020 年至 2025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32.0%,并预计以 20.4%的复合 年增长率增长至 2030 年的 97 亿美元;其中,美国 SLE 生物药市场规模增速高 于整体增速,生物药渗透率不断提升。2020 年,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药物 市场规模达到 3 亿美元,生物药占比较小,未来随着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药 产品的不断推出和生物药临床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药市 场规模预期将快速增加至 2030 年的 32 亿美元。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RC18 当前竞争格局较佳。用于 SLE 的生物制剂在美国仅有贝利尤单抗、 anifrolumab 获批上市,在中国仅有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获批上市。全球仅有 3 种生物制剂处于 III 期临床阶段。相比 2025 年预计专利到期的贝利尤单抗, RC18 专利到期时间为 2027 年,具备较为充分的销售推广时间。其余早期在研 产品研发失败风险较高,暂不与 RC18 构成直接竞争。

从的 SRI-4 应答率数据来看,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对该类患者展现出优秀的治疗 有效性,相比安慰剂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具备未来成为 Me-better 药物的潜力。

2.1.2、广谱适应症空间广阔

由于泰它西普是靶向 BLyS 和 APRIL 两种与 B 细胞介导自身免疫病相关的重要 细胞信号分子,因此对多种 B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都有治疗潜力。 目前泰它西普除了 SLE 适应症已经获批上市之外,还有多个适应症正在推进临 床试验,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干燥 综合症(SS)、免疫球蛋白(IgA)肾病、多发性硬化症(MS)、重症肌无力(MG) 等,其中多个适应症当前临床治疗手段相对空白,刚需旺盛,竞争格局理想,有 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产品的强大综合竞争力。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2.2、 维迪西妥单抗(RC48):国产 ADC 的先行者

维迪西妥单抗(RC48)是公司自研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用于 HER2 表达(包括低表达)的实体瘤,目前已有两大适应症上市。HER2 是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EGFR)家族的成员,在多种组织有表达,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增殖和 抑制细胞凋亡,HER2 过表达可能导致肿瘤生成。目前 RC48 在多个癌种中显示 出令人期待的疗效,具备多适应症开发的潜力。

维迪西妥单抗的主要作用机理为将抗癌剂 MMAE 选择性地输送至 HER2 表达的 肿瘤细胞,从而杀灭肿瘤,主要过程包括: 1) 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并介导内吞:维迪西妥单抗的 HER2 抗体部分以高亲和力 结合至肿瘤细胞表面的 HER2 胞外结构域,随后维迪西妥单抗分子被细胞内吞并转运至溶酶体; 2) 酶切并释放毒素: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下,活化的溶酶体酶对维迪西妥单抗的 连接子进行专一酶切,释放出与之共价连接的细胞毒五肽小分子-微管蛋白 解聚剂 MMAE; 3) 毒素介导肿瘤细胞凋亡:在细胞内释放的 MMAE 结合至微管或微管蛋白,破 坏细胞内微管网络,导致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停止和细胞的凋亡。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RC48 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主要包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 HER2 亲和力新型 人源化抗体、高效的细胞内吞效应以及胞内酶解的连接子。优化后的抗体具有更 高的靶点亲和力,RC18 虽然和罗氏/基因泰克的 HER2 ADC 药物“曲妥珠抗体美登素(T-DM1)”同样靶向 HER2 靶点,但是具体靶向的 HER2 受体上的表位 不同。RC18 的可酶切连接子通过“旁杀效应”提高了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效果以 及 ADC 药物的血清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公司掌握了整套 ADC 药物从研发到 商业化的全部关键技术,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从临床前数据来看,RC48 相对竞品 T-DM1 具有更高的 HER2 亲和力、选择性 以及更强的“旁杀效应”。根据体外试验结果,RC48 和曲妥珠抗体的半最大效 应浓度(EC50)分别为 6.4 pM 以及 20.1 pM,证明了 RC48 更高的 HER2 亲和 力。RC48 与 HER2 阴性细胞单独培养时,不会对该细胞产生作用或者作用有限; 改为 HER2 表达与 HER2 阴性细胞共培养时,对 HER2 阴性细胞也有杀灭作用, 体现了 RC48 的“旁杀效应”。Balb/c 裸鼠实验表明 3.3mg/kg 剂量的 RC48 比 10mg/kg 的曲妥珠抗体具有更强的“旁杀效应”。

2.2.1、填补 HER2 胃癌的临床空白

我国胃癌(GC)高发,HER2 低表达型和晚期转移性胃癌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 法。根据中国胃癌诊疗规范(2018 年版),我国胃癌的发生率位于第二位,仅 次于肺癌,死亡率排在第三位。 胃癌靶向药物研究较多,但是进入商业化的药物仅有抗 HER2 的一线治疗和抗血 管生成通路的二/三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暂时没有其他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 目前,HER2 高表达的胃癌患者已经有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但是 HER2 低 表达胃癌仍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案,并且患者进入 2、3 线治疗后也缺少 HER2 的治疗药物。

全球及我国胃癌患者数量不断增长,我国发病人数占比 40%。根据弗若斯特沙 利文报告,2016-2020 年全球新增患者从 98.0 万例增长至 108.9 万例,CAGR 为 2.7%,其中中国约 47.0 万例;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新增患者达到 125.6 万 例,2020-2025 年 CAGR 为 2.9%,其中中国约 54.6 万例;预计到 2030 年,全 球新增患者将达到 143.5 万例,2025-2030 年 CAGR 为 2.7%,其中中国约 62.2 万例。

我国胃癌药物市场持续增长,2020-2030 年预计保持 10%的增速。全球和我国 胃癌患者人数的持续增长带动了胃癌药物市场的不断扩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 报告,全球胃癌药物市场预计由 2020 年的 144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242 亿 美元,2020-2025E 的 CAGR 为 11.0%,并于 2030 年增长至 364 亿美元。我国 胃癌药物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0 年的 43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79 亿,CAGR 为 12.8%,并于 2030 年增长至 128 亿美元。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截至 2021 年 7 月,公司已在中国基本完成了维迪西妥单抗用于 HER2 过表达 (IHC2+或 IHC3+)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 II 期注册性临床试验,该试验招募了 127 名曾接受过至少两次化疗治疗的 HER2 过表达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 者,其中 60 名患者曾接受过至少 3 种治疗方法。 疗效方面,截至 2020 年 6 月 22 日阶段性临床数据分析,在所有 127 名患者中, 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的确认 ORR 为 24.4%(95%CI:17.2%、32.8%),PFS 中位数为 4.1 个月(95%CI:3.5、4.8),OS 中位数为 7.6 个月(95%CI:6.6、 9.0)。 安全性方面,最常报告的 TRAE 为白细胞计数降低(53.5%),脱发(52.8%), 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49.6%)及乏力(45.7%)。 综合来看,维迪西妥单抗在 HER2 过表达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中显示出 具有临床意义的缓解效果及生存率,显示出较好的收益/风险比。

公司于 2020 年 9 月启动了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治疗胃癌的 III 期确证性临床试验, 主要疗效终点为总生存期,计划共招募 351 名患者,计划于 2023 年 Q4 完成最 后一位患者入组,并在 2026 年前递交完整的研究总结报告。 公司于 2018 年 7 月获得获得美国 FDA 授予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治疗胃癌的孤儿 药资格认定,可在美国享有上市批准后维迪西妥单抗对胃癌的七年市场独占期。 根据公司 2020 年 6 月与美国 FDA 进行的 IND 前讨论,公司于 2020 年 9 月向 美国 FDA 提交了用于治疗胃癌进行 II 期试验的 IND,并于 2020 年 11 月获美国 FDA 快速通道资格认定,公司将择机启动该实验。此外,公司未来将择机向欧 洲 EMA 提交维迪西妥单抗治疗胃癌的临床试验申请。(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2、填补尿路上皮癌临床空白

尿路上皮癌复发率较高,目前单药治疗方案面临有效率低、疗效有限的问题。尿 路上皮癌是起源于膀胱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容易复发及转移。目前尿路上皮癌 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FGFR)抑制剂等在内的多种治疗组合。目前中国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 方案比较有限,暂时只有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以及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 两种免疫疗法药物。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所述,约 48%的尿路上皮癌患者有一定 水平的 HER2 表达,其中约 20%为 HER2 低表达,RC48 具备治疗此类患者的基 础。 全球和中国尿路上皮癌的患者人数稳步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新 增尿路上皮癌的患者从 2016 年的约 46.8 万例增长至 2020 年的约 51.6 万例, 预计到 2025 年达到 58.6 万例,到 2030 年达到 66.2 万例,2020-2030 年 CAGR 约为 2.5%。中国尿路上皮癌的新增患者数从 2016 年的约 6.9 万例增至 2020 年 的约 7.7 万例,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约 9.1 万例,到 2030 年达到约 10.6 万例, 2020-2030 年 CAGR 约为 3%。 预计 2020-2030 年全球及中国尿路上皮癌药物市场将快速增长。根据弗若斯特 沙利文报告,全球尿路上皮癌治疗药物市场将由 2020 年的 27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69 亿美元,2020-2025E 年的 CAGR 为 21.2%。由于中国的获批药物 更少,预计中国尿路上皮癌治疗药物市场规模的增速将大于全球,从 2020 年的 1.7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9.0 亿美元,2020-2025E 年 CAGR 为 39.7%, 2025-2030E 年的 CAGR 为 14.8%。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当前针对 HER2 阳性尿路上皮癌的靶向药数量较少,仅有维迪西妥单抗和第一三 共的 Enhertu 披露了临床数据。维迪西妥单抗针对≥2 线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展现 出改善肿瘤患者生存情况的潜力,两项临床试验的 ORR 分别为 51.2%、50.0%, 中位 OS 分别为 13.9 个月和 14.2 个月,并且安全性特征良好,有望成为未来 HER2 阳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新治疗选择。

联合 PD-1 用于尿路上皮癌数据优秀

临床前研究表明,ADC 与 PD-1 可能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荣昌生物进一步探讨 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截至 2022 年 4 月 22 日,该研究的 RP2D 为 维迪西妥单抗 2mg/kg+特瑞普利 单抗 3mg/kg,剂量递增期入组 6 例患者,剂量扩展期入组 35 例患者。25 例患 者(60.98%)先前治疗线数为 0,16 例患者(39.02%)先前治疗线数为≥1。 HER2 表达状态为 5 例 IHC 3+(12.20%)、19 例 IHC 2+(46.34%)、14 例 IHC 1+(34.15%)、3 例 IHC 0(7.32%);PD-L1 表达状态为 28 例 CPS<10(68.29%)、 13 例 CPS≥10(31.71%)。 有效性数据表明,截至 2022 年 4 月 22 日,39 例至少有两次肿瘤评估的患者中, cORR 为 71.8% (95%CI: 55.1, 85),包括 3 例 CR(7.7%),25 例 PR(64.1%);DCR 为 92.3% (95%CI: 79.1, 98.4)。一线 cORR 为 73.9%,六个亚组 HER2 IHC(2 + /3 +) PD-L1 (+),HER2 IHC (2 + /3 +) PD-L1 (-),HER2 IHC (1+) PD-L1 (+),HER2 IHC (1+)PD-L1 (-),HER2 IHC (0) PD-L1 (+), HER2 IHC (0) PD-L1(-)的 cORR 分 别为 85.7%,86.7%,50%,60%,0%和 50%。mPFS 为 9.2 个月,mOS 未达到。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在尿路上皮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公司于 2022 年 4 月 28 日启动了一项针对一线 mUC 患者的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 单抗对比含铂标准化疗的 3 期临床研究(NCT05302284)。

对 HER2 阴性尿路上皮癌显示疗效

在既往临床研究中发现,维迪西妥单抗对于部分 IHC 2+/FISH-的患者仍然可以 从治疗中获益,此次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维迪西妥单抗在 HER2 阴性(HER2 IHC 1+/0)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疗效。 此次研究是一项开放、单中心、单臂的 II 期临床试验。主要的入选标准包括: 组织学证实的晚期尿路上皮癌,HER2 阴性(IHC 0 或 1+),ECOG PS 0-1,既往 接受过至少 1 次系统性治疗。给予维迪西妥单抗每 2 周一次治疗,直到疾病进 展、不可接受的毒性、撤回同意书或研究终止。截至 2022 年 2 月共入组了 19 例患者。中位年龄为 64 岁。其中 6 例患者 HER2 IHC 0,13 例患者 HER2 IHC 1+。 大多数患者(13/19)有内脏转移。15 例(79%)患者接受了至少 2 线系统治疗。

在 19 例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 26.3% (95% CI:9.1%,51.2%), 疾病控 制率为 94.7%(18/1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5.5 个月(95% CI:3.9,6.8),中位总 生存期为 16.4 个月(95% CI:7.1,21.7)。6 例 HER2 IHC 0 患者的最佳疗效均为疾 病稳定(SD)。HER2 IHC 1+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 38%(5/13),内脏转移患者的 为 31%(4/13),肝转移患者的为 17%(1/6),≥2 线系统治疗患者的为 27%(4/15)。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白细胞减少(52.6%)、感觉减退(47.4%)、脱发 (47.4%)、AST 升高(42.1%)、ALT 升高(42.1%),中性粒细胞减少(42.1%)、疲 劳(42.1%)、恶心(26.3%)、呕吐(15.8%)。这些不良事件大多数是 1 级或 2 级。 3 级的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0.5%)。与 RC48-ADC 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仅有 1 例,为血磷酸肌酸激酶增加。 整体来看,此次 II 期试验证实了维迪西妥单抗对于 HER2 阴性尿路上皮癌患者 的疗效,中位总生存期达到 16.4 个月,大多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 1-2 级,与 以往维迪西妥单抗的单药治疗研究相似,不良反应整体可控。

HER2 过表达尿路上皮癌生存期持续延长

在既往的 RC48-C005 和 RC48-C009 临床试验中,维迪西妥单抗对 HER2 过表达 (IHC 2+/3+)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显示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 性,并已经在国内获批上市。此次会议汇总了两项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近 期更新的疗效、安全性和总生存期数据。 两项试验均为单臂多中心 II 期临床试验。符合入组的患者为年龄在 18~80 岁、 经中心实验室确诊的组织学 HER2 过表达(IHC2+或 3+)、不可切除的 mUC 患 者。患者至少接受过一次全身化疗(其中 64.5%的患者接受了≥ 2 线全身化疗, 90.7%的患者有内脏转移)。 自 2017 年 11 月至 2020 年 9 月,RC48-C005 和 RC48-C009 共入组 107 名 HER2 过表达(IHC2+或 3+)LA/mUC 患者, 其中包括 80 名男性,中位年龄 63 岁 [40-79]。 研究结果显示 cORR 为 50.5%,PR 53 例,SD 34 例,DCR 为 82.2%。在预先 设定的亚组中观察到相似的疗效应答。肝转移患者的 cORR 为 52.1%(25/48), 而既往 PD-1/L1 治疗患者的 cORR 为 55.6%(15/27)。HER2 IHC2+且 FISH+ 或 IHC3+患者的 cORR 为 62.2%(28/45),HER2 IHC2+且 FISH 未知患者的 cORR 为 55.6%(5/9),HER2 IHC2+且 FISH-患者的 cORR 为 39.6%(21/53)。

107 名受试者的平均 OS 随访时间为 19.1 个月。在这两项临床试验中,中位 OS 均超过 1 年,在当前的汇总分析中,mOS 为 14.2 个月,持续延长。mPFS 为 5.9 个月(95%CI:4.1,7.2)。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TRAE)为 感觉减退(50.5%)、白细胞减少症(49.5%)、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42.1%)、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2.1%)、脱发(40.2%)、乏力(39.3%)、丙氨酸转氨 酶升高(35.5%)、食欲下降(31.8%)。 58 名(54.2%)受试者发生≥3 级 TRAE,但是≥5%的仅包括感觉减退(15.0%)、 中性粒细胞减少(12.1%)和 r-GT 升高(5.6%)。 整体来看,维迪西妥单抗可以显著提升既往至少接受一次全身化疗的 HER2 过表 达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缓解率,实现长期生存获益,对于不同亚组患者都观 察到类似的疗效反应,如既往接受过 PD-1/L1 的患者、内脏转移患者等,并且 药物安全性可控。

2.2.3、全面布局乳腺癌 HER2 高低表达患者

公司正在开展维迪西妥单抗用于乳腺癌患者的一系列临床研究,在 I 期和 Ib 期 临床试验中,公司初步探索了维迪西妥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1 年 5 月,公司在 ASCO 上披露了维迪西妥单抗用于乳腺癌的最新临床数据, 此次披露的结果是既往研究的汇总分析,包括以下研究:C001 CANCER (NCT02881138):剂量递增 I 期研究(0.5、1.0、1.5、2.0 和 2.5mg/kg),HER2 阳性患者采用 3+3 设计; C003 CANCER (NCT03052634):Ib 期研究,HER2 阳性亚组剂量为 1.5、2.0 和 2.5mg/kg,IHC 2+/FISH-和 IHC 1+的 HER2 低表达亚组的剂量为 2.0 mg/kg。目前正在针对 IHC 1+的患者推进研究; 截至 2020.12.31,有 118 名女性乳腺癌患者入组,其中 70 人(59.3%)为 HER2 阳性,48 人(40.7%)为 HER2 低表达。在基线时,77 人(65.3%)有肝转移, 50 人(42.4%)为 ECOG PS1,47 人(39.8%)接受过≥3 种既往化疗方案。

2.3、 RC28:血管新生性眼科疾病的更优解决方案

部分眼科疾病(如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和糖尿病性视网膜 病变)的发病原因为血管长入黄斑时导致液体从血管漏入眼睛,从而导致进行性 视力丧失甚至失明,因此减缓新生血管生长的药物潜在能减缓该类疾病的进展。 目前全球已经有多个针对该类疾病的抗体药物获批上市,如阿柏西普、雷珠单抗 等,并在商业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证明了该治疗领域所蕴含的潜在空间。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当前的阿柏西普、雷珠单抗等主流眼底病抗体药物多为 VEGF 单靶点抗体药,但 该类疗法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当抑制 VEGF 通路时,其他促血管生成因子(如 FGF-2)的表达可能被上调。而公司的 RC28 则是一种 VEGF 受体、 FGF 受体 与人免疫球蛋白 Fc 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通过双重靶向机制,同时阻断 VEGF 和 FGF 家族的血管生成因子,从而更有效地抑制血管异常生长。

在体外研究中,公司评估了 RC28 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中的疗 效。高氧压可引起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细胞核数目的增加,而 RC28、VEGF-Trap (阿柏西普)及 FGF-Trap 均可显著降低 OIR 小鼠的新生血管细胞核数目,其中 RC28 表现出相比同等剂量的 VEGF-Trap 或 FGF-Trap 明显更强的抑制作用。

RC28 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各个适应症的临床试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 II 期试验(对照组为康柏西普)于 2021.3 入组首例受试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的 II 期试验于 2021.6 入组首例受试者,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 的 I 期试验于 2022.1 完成。随着产品的后续临床试验陆续开展,RC28 将获得更 多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数据,若能获得优于康柏西普等单靶点 VEGF 抑制剂的效 果,则 RC28 有望为 DME、DR、wAMD 等患者提供更优的临床治疗方案。

2.4、 其他早期产品:多个高度创新性与差异化的产品有 序推进

除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RC28 之外,公司还有多个具备高度创新性和差异 化的早期产品,这些产品将为公司的远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部分已经推 进至临床阶段的项目包括:

RC88:一种新型间皮素(MSLN)靶向 ADC,用于治疗 MSLN 阳性实体瘤, 目前处于 I 期临床试验阶段;

RC98:一种新型 PD-L1 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实体瘤,临床前研究数据表 明 RC98 相比其他 PD-L1 抗体具有相当或潜在更好的靶点亲和力及抗肿 瘤效果,具有与公司其他在研候选药物(如 RC48 和 RC88)联合治疗以 提升疗效的潜力,目前处于 II 期临床试验阶段;

RC108:一种 c-MET 靶向 ADC,用于治疗 c-MET 阳性实体瘤,目前处于 I 期临床试验阶段;

RC118:一种新型的靶向 Claudin 18.2 的抗体偶联药物,旁位杀伤效应使其 对 Claudin 18.2 过表达且异质性较高的肿瘤有更强的杀伤作用,目前国内 临床推进至 II 期试验,并已经开展了在澳大利亚的 I 期临床试验。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3、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稳扎稳打的国际化布局

3.1、 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对 于创新药而言,如何在医院控制药品费用总额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进入医院、并且 让医生愿意开出该产品,成为下一个时代创新药研发立项、构建管线的核心命题。 而当前国内创新药产业扎堆热门靶点和治疗领域的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价格战 压力大,难以获得理想的盈利空间,而若转变思路,选择利基市场进行创新药研 发,针对治疗手段相对空白的领域,则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针对临床 空白领域进行开发的创新药往往得到监管机构的大力支持,如突破性治疗等审评 审批资格;在获批上市之后的医保谈判准入和商业化市场竞争方面利基市场由于 直接竞争对手少,且解决了临床空白的需求,相对容易实现产品的医保准入和临 床销售。 荣昌生物的临床开发思路,在选择适应症和临床试验设计方面则完美契合了我们 提出的利基市场创新药研发的思路,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商业化空间。

3.1.1、维迪西妥单抗:拓宽适应症布局,获得更大范围的临床价 值变现

维迪西妥单抗作为首个获批上市的 HER2-ADC,公司的临床开发别具匠心,并未 一味地模仿已获批的进口产品,而是开发了多种少有人探索的适应症,更大范围 地将临床价值变现。(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HER2 阳性之外的空间

根据《乳腺癌 HER2 检测指南(2019 版)》对 HER2 阳性的定义:经免疫组织 化学检测,超过 10%的细胞出现完整胞膜强着色(3+)和/或原位杂交检测到 HER2 基因扩增。

当前市场上的 HER2 靶向药主要针对 HER2 阳性的患者,即 IHC 3+部分的患者, 而对于未达到这一标准的大量患者,则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公司则开展了针对 HER2 低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的 III 期临床试验,其中入组标准为:经 中心实验室检查 IHC 和 FISH 结果后确认的 HER2 低表达(定义为:IHC 2+且 FISH 无扩增)。 HER2 低表达的患者在整个乳腺癌人群中的占比并不低,根据 Ruohong Shui 等 研究人员对于 19 家国内临床中心的 12467 名患者的数据分析,HER2 IHC 0/1+、 IHC2+和 IHC3+病例占比分别达到 48.5%(n=6048)、30.4%(n=3789)和 21.1%(n=2630)。 在 3164 例病例中使用 ISH(FISH 或双色银增强 ISH)检测 HER2 基因扩增 患者的结果显示,FISH 无扩增的患者在 IHC2+中的占比达到 77.2%。 综合以上两项数据,我们估计 IHC2+且 FISH 无扩增的患者在乳腺癌中的占比为 30.4%×77.2%=23.5%。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尽管 HER2 低表达的患者在乳腺癌中占比不低,但是当前对于这一类患者却缺乏 优秀的靶向治疗药物,公司的维迪西妥单抗是 HER2-ADC 中率先进入 HER2 低 表达乳腺的 III 期临床试验的先锋产品,公司于 2020.9 已入组了首例患者,进度 国内领先,竞争格局优良,有望为 HER2 低表达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在 HER2 阳性的高烈度市场竞争之外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2)乳腺癌之外的市场

HER2 突变的肿瘤除了乳腺癌之外,其他瘤种也有可能为 HER2ADC 提供广阔的 市场空间,如胃癌、尿路上皮癌、胆道癌、黑色素瘤、膀胱癌等等,而维迪西妥 单抗在非乳腺癌领域的适应症布局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未来将为公司提供差异 化的竞争力。

对于维迪西妥单抗来说,近期内面临的主要同类竞争对手包括罗氏的恩美曲妥珠 单抗、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 trastuzumab deruxtecan,从这三个产品的适应 症布局角度来看,维迪西妥单抗的临床开发思路别具匠心,避开了 HER2 阳性乳 腺癌的高烈度竞争领域,开辟了多个尚未满足的临床空白,未来将获得较好的市 场竞争环境。

3.1.2、泰它西普:提前规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红海竞争

泰它西普的药理机制决定了该分子可能对多种 B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均 有效果,而公司在做该分子的临床开发时,并未一味追随市场热点开发类风湿性 关节炎等大适应症,而是另辟蹊径,以人数相对较少、但却严重缺乏优质药物的 红斑狼疮作为首个适应症,并且对于多种临床空白的疾病进行了布局。 从泰它西普目前的适应症布局来看,既有市场广阔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有临床 相对空白的重症肌无力、干燥综合症、IgA 肾病等领域,差异化适应症的多层次 布局将为产品提供独特的竞争优势,我们预计这种临床开发思路将非常有效地规 避销售白热化竞争、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荣昌生物研究报告:创新走向繁荣昌盛,国际化开辟星辰大海


3.2、 稳扎稳打的国际化布局

为了将产品的临床价值在尽可能多的市场实现商业价值变现,公司坚定不移地推 动国际化战略,并持续取得丰硕成果。

3.2.1、维迪西妥单抗:授权 Seagen,海外临床顺利推进

2021 年 8 月,公司与国际知名生物制药企业美国 Seagen 达成一项全球独家许 可协议,以开发与商业化公司的维迪西妥单抗。 二者地区划分为,荣昌生物区域包括除日本、新加坡以外的其他亚洲地区, Seagen 获得荣昌区域以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益。Seagen 承担在 Seagen 区域内进行的关于临床试验、开发与注册等相关活动的所有成本;公司将保留维 迪西妥单抗在荣昌生物区域进行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的权利,并承担在荣昌生物区 域内的关于临床试验、开发与注册等相关活动的所有成本。此外,Seagen 需向 公司支付 2 亿美元首付款(公司已于 2021 年 10 月收到该笔首付款)及最高可 达 24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同时公司将获得维迪西妥单抗在 Seagen 区域净销 售额从高个位数到百分之十几的梯度销售提成。 维迪西妥单抗的美国临床试验已经于 2022.5.3 入组首例患者(临床登记号: NCT04879329)。

3.2.2、泰它西普:推进美国临床试验,扎实进军国际市场

公司已建立了国际化的药品注册体系,并已取得多个泰它西普(RC18)的国际 临床试验许可,未来将全力推动泰它西普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公司将积极推 进泰它西普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Ⅲ期全球多中心注册性临床试验,力争早 日在全球范围内提交上市许可申请;公司已取得泰它西普用于治疗 IgA 肾病的Ⅱ 期全球临床试验许可,正在开展该项试验;公司正在准备向美国 FDA 提交泰它 西普用于治疗干燥综合症的 IND 申请。未来,公司将全力推进泰它西普治疗多 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全球多中心 II/III 期临床试验,争取早日在全球获得药品上市 许可,以建立泰它西普在全球 B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领先优势。

泰它西普的 SLE 多中心 III 期临床已经于 2022.4 公示临床试验方案,IgA 肾病的 美国 II 期临床已经于 2021.11 入组首例患者,随着海外临床试验稳步推进取得 国际数据,泰它西普将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将分子的临床价值变现, 助力公司业绩实现长远健康发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上一篇新闻

世界十大最舒适和豪华的机场

下一篇新闻

苹果遭遇重大泄密 每年花1.5亿美元在这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