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因果序列2-观察与总结:温氏股份的故事

因果序列2-观察与总结:温氏股份的故事

观察与总结 /李金良

进入这个环节之前,需要绕开一些误区。

因果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人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可以基于直觉而有所理解。这种直觉依托于我们的感官所获得的信息。获得过程,我们可以泛泛称之为“观察”。

因果的序列,不论是同一因果还是诸多因果构成的,彼此间的连接方式也不尽相同,其情形即便复杂,仍然是由相互衔接的因果关系构成的。

因此,观察不同的因果序列,由此总结相关的规律,相对容易理解和应用。这是一个简便的道路。

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因而,不追求类似于哲学的“普遍规律”,但结论要有足够的“普适性”。追求一定的普适性,就要跳出“就事论事”的藩篱。同时,总结出来的规律数量不能太多——少到“容易理解、方便推理、用着有效”

因果序列存在不同的领域里,观察、思考时不能局限在某一学科之内,也不能在意自然科学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分野。不同领域的例子放到一起会让人不舒服,未窥堂奥之前甚至有生拉硬扯的感觉,但普适性的东西往往在看似完全不同的领域里揭示规律[1],因此要拥抱这种综合和比较。同样,跨度大了,就不搞物理学那样的“精准模型”,而应该追求“大概率是这样”。换言之,不能像经济学家模仿物理学家那样,搞得满纸微积分公式,结果却是公式越精美、结果越不准。

最后,关于“结果的结果”,历史上、现实中有很多很灵验的处理方法,可以直接拿来用。站在历史和别人经验的肩膀上,可以少费力气。这可能比理论思考还有用。

总之,合适的态度,要围绕“怎么样有效”,要能更深地洞察、更好地预测,让人生趋利避害、从幸福走向更幸福。以实践为准绳时,应该思考严谨,但严谨不是准绳。

一、简简单单,结果惊人:临界点

在很多领域,仅仅是简单行为不断累积就会有惊人结果。凡是有生命参与的领域中大多如此。一个复杂的生物体,从简单的一个细胞不断分裂开始而成为生命个体,至今在宇宙之中尚无如此精巧、精准的控制过程可以与之匹敌,但其过程却可以非常简单地描述[2]。在数学当中,有很多非常简单的循环指令,执行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几十万次后,会产生让人瞠目结舌的结果。比如这个指令:“拿出铅笔在纸上画出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拿一个能让你从1、2、3中随机选出一个数的公平骰子,因为骰子有6个面,所以可以把4当成1、把5当成2、把6当成3。将3个点分别标记为1、2、3,再任意选一点当起始点,然后开始掷骰子。如果出现的是1或4,在起始点与1之间的中点标示一个新点;如果出现的是2或5,将新点标示于起点与2中间;如果出现3或6,则标示在起点与3的中间。将新标示的点当成新的起点,再掷骰子重复这动作,再重复……”[3]这个规则并不复杂,开始执行这个规则的前几百次似乎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让人惊奇的结果;可是,只要持续做下去,到1000次的时候,我们就大致知道结果是什么了;到10000次的时候,我们可以宣告“家有小女初长成”!如果我们有兴趣探索一个胚胎的形成过程,会发现很多生命组织形成过程与此类似:简简单单的动作不断循环,终成正果。[4]

因果序列2-观察与总结:温氏股份的故事

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以掌握某个本领而言,比如学习会计、练习书法、掌握医术等等,我们经常说“一万小时定律”。以每天学习8小时为标准,也要学上4-5年以上。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似乎所学并没有什么切实的效果。学了一年,也似乎仍然如此。学习的过程非常简单,无非是将前人的经验不断地灌到自己脑袋里、不断练习。学习的结果,大多数时候,不与智力相关,而与耐心、持续性相关。人与人的差距,往往隐藏在这种“呆板”的积累中。

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也是这样,比如三体运动中,一个质点相对于另外两个质点的运动轨迹,在起点相似的情况下,要不了多久,轨迹就相距甚远[5]。如下图:

因果序列2-观察与总结:温氏股份的故事

又如相似的两个热带低压旋涡,一个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很快消失,而另一个则持续加强为台风。预测天气预报也是如此,同样的预测程序,同样的起点,随着预测时间变长,预测的结果之间相差很大(见下图)[6]。相似的起点,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终点。

因果序列2-观察与总结:温氏股份的故事

回到人类社会和生物界,双胞胎或者多胞胎,出生时差别很小,生活环境也一直相似,但到成年、到生命的终点,则各有千秋。生活中的事情,大部分是小事(或者说是简单的事情),而累积起来引起的差别,大到无法想象[7]。熟悉流行事物的人,会理解这样的情况:“流行只为流行而流行”。快时尚企业的店长会随时关注哪些设计元素忽然多了一点点,然后与总部沟通,加大这方面的服饰出货比例;这推动了此类服饰在接下来两周的出货量,从而消费者接触这类设计元素变多;接下来,这类元素在街头变得更多了,于是这个过程就开始循环起来——不出一两个月,此类元素就布满了大街小巷。类似的,畅销书之所以成为畅销书,只要挤进畅销榜单就可以了。[8]

注意,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会有一个点[9],使得结果在此前后看起来完全不同。在自相似三角的例子中,是大约10000次左右的作图;在学习过程中,大约是10000小时的累计学习时间;在上述图中所示三体运动中,是运动轨迹再次“接近”起点附近时;在快时尚的例子中,是店长开始注意到这个流行元素;畅销书的例子中,一本书挤进榜单的那一刻。哺乳动物身体中的酶在温度36.5°左右时催化效果最好,偏离这个温度2℃,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事件。铀-235裸球发生裂变爆炸的临界质量是52公斤,有中子反射装置的爆炸的临界质量是15公斤。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会有若干个时点,那个时点之前和之后关系有质的不同。等等。这种“临界点”普遍存在于世界的各个方面之中[10]。

这种“结果上忽然不同”的点,“临界点”、“质变”,会给我们一种“忽然如此”的感觉。但它们是“结果的结果”。

如果几个因素构成的因果链条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一系列的因果链条,情形要复杂些。

二、反馈链条的自我催化

如果一个原因或者几个原因,在发生作用之后,形成一个结果[11];进而,一个原因或几个原因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结果之后而形成一个结果[12];此后这个原因或这一组原因、或这组原因产生的中间结果构成的序列,在这个结果之上持续发挥作用,如此反复,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由结果的结果形成的“反馈链条”。如果几个反馈链条之间也有类似的作用,并且相互加强,指向同一个结果,并在结果之上持续发挥作用,周而复始,就形成“自我催化”、“相互催化”的效果。在自我催化的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抑制因素”,降低催化的速度。最后的结果取决于催化与抑制之间的关系。常识中的“好东西都有坏毛病”与这个现象有关[13]。

因为这些结果是在共同的因果关系周而复始地反馈下产生的,因此有周期性。在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世界里,反馈链条有周期性或“倍周期”的特点(即相邻的环节指甲剪在时间、温度、强度、速度、规模等量纲上有等比关系)。我们人类社会和生物界的很多反馈链条,也有周期性,但不那么严格。比如人类妊娠过程约40个星期,经济危机的周期是10年左右,中国猪肉价格周期是3-4年,都不那么严格。如果两个或多个周期共同作用,仍然有周期性,只不过更复杂、甚至看不出规律(想想海面上的波浪)。

这类过程,与上述“简单累积”有类似之处,都是特点因果关系周而复始地发挥作用,每一步的结果和上一步的结果都相似但却不完全相同(“自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每一个反馈环节都复杂些,不同的链条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情况更为复杂,在结果出现之时,如果不能追溯历史,难窥原委。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一边观察例子一边分析。

人类的行为是由很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系列事件,“合奏”的结果经常让人错愕。我们看一个真实的例子,尝试着剖析其中的规律。

小明和有财是大学同学,从开学第一天开始两个人就成为了好朋友,在生活中相互帮忙。小明比较聪明,学习好,也爱帮助别人。每个期末甚至会主动把奖学金名额让给别人。有财比较有韧性,高考两次才考上大学,理解能力弱了些,在一些课程上会遇到困难,尤其是高等数学。自然,有财需要小明帮助。有财每次找小明,小明解答起来都很轻松。小明不断鼓励有财,这些高等数学其实挺简单,不要怕。可是无论解释,有财还是理解得很艰难,数学总要补考一两次才能过关。小明很帅气,很讨女孩子喜欢。有财满脸青春痘,非常自卑。他们两个一起出现的时候,大家看他们的眼神,差别太大。小明学习之外有很多余力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从系里的老师直到校长都喜欢他。有财就难了,只能躲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努力赶功课,丝毫不敢马虎。即使这样,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仍然挂科太多,拿不到学位证。他遇到小明说这个事情,嚎啕大哭,问小明能不能想办法。小明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只好去管发学位证的老师那里问问。谁知老师很给面子,竟然给有财开了绿灯。这样,有财终于可以开心地参加毕业聚会了。聚会上,他端着酒杯拎着酒瓶子来到小明面前,大家一下子安静下来,等着有财说一火车的感谢话给小明。结果呢?他把酒杯往地上一摔,狠狠地瞪着小明问:“你,为什么什么都比我强?为什么?你为什么不长痘?你为什么不挂科?你为什么不让人讨厌?你为什么能……”他拿着酒瓶子对着小明的脑袋砸了过去!

问题是,是什么让有财做出这种反常的举动?原因在于几个心理因素共同推动了一系列事件,最后突破了有财内心的“临界点”。第一个因素,是人类的互惠倾向,所谓“投桃报李”,但是,如果总是一方面给与、另一方面接受,接受一方要么成为习惯,要么会非常尴尬(很不幸,这个例子里,两个结果都存在——有财既习惯于找小明帮忙,又越来越觉得尴尬),从而演化成敌意。这种单方面的给与越来越多,这种敌意越来越强,就形成了反馈链条。第二个因素,人容易嫉妒对离自己较近的人。两个人在进入大学第一天就“成为朋友”,他们之间没什么差别;随着时间推移,有财未曾料到小明身上有压倒性优势,这就孕育了很强的嫉。不论是学习好,还是长的帅,还是其他任何优点,只要在有财面前出现,就会强化嫉妒,向敌意转换。第三,有财如果想快乐一点,最好不承认自己不如小明,那就要找各种理由证明小明不行,或者远离小明。但偏偏做不到。这加重了敌意。第四,上面这些心理压力,导致有财焦躁,发挥越来越不好,有财会把账算在小明身上。最后,因为现实中,和小明交往,有财“收获颇多”,出于这种激励,有财会尽力忍住,但忍得越多、敌意越强[14]。小明和有财之间每交往一次,前四个因素会共同强化一下有财的敌意;最后一个因素,使得有财在毕业之时爆发——因为毕业了,至少看起来不用再从小明那里得到什么了![15]

人类的行为,很少受单一心理因素影响,由于几种因素(原因)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其结果的“强度”往往会呈现“合奏效应”[16];而且,不论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反馈链条不断延伸,以及反馈链条之间彼此加强,都会走向极端。

类似的心理问题,在社会中很多。比如经常见到兄弟姐妹反目成仇(这几年比较有名的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几个子女之间),恩将仇报等;或者处理得当,走向对当事各方都有益的结局。这类事件,指责当事人违背通行的道德准则,或者夸赞他们“道德水准高”、“有觉悟”,操作上的意义不大。有意义的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如何识别此类事件的坏苗头、及早从这种旋涡中抽身[17],或者,如何善用人类的心理,让事情从开始就朝向对彼此有利的方向发展。

企业在竞争中胜出,往往有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因素始终发挥作用,竞争对手无法、或来不及获得这些优势,从而保证企业赚取比对手高的利润、获得比对手快的发展速度。

养猪养鸡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原因在于农民们经常会顺手养一些猪和鸡。这导致了几个问题:一是规模小;二是隐性成本高,农民们利用家里既有的设施养殖,固定资产的投入经常不算到成本里,三是受价格影响大,追涨杀跌,价格大起大落,四是小规养殖没有抵御疫情的能力。因而农民是否养猪养鸡,决策并不理性,他们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全力以赴杀进市场(他们也会借很多钱投入进来),猪仔和鸡苗的价格会在短时间内上升到不可思议的程度,随后不长的时间里,价格会因为猪或鸡出栏量超过需求量而暴跌,亏得很惨。下一次价格暴涨暴跌时,再重复这个脚本。对于稍微大点规模的养殖企业,这个过程也类似。

那么,在这样的市场上如何胜出呢?可以看看中国最大的养猪和养鸡企业温氏股份的故事[18]。温氏股份从八千元起家,从1983年开始的36年中,年复合增长率54%,过去20年年复合增速29%;净资产回报率在过去12年为15%左右。可以说是“完胜市场”。

技术是推动温氏股份发展的第一个因素。在1983年温氏股份的前身正式创立之前,其创始人温北英已经养了20多年的鸡,是当地县里养殖场的技术员。1981年他开始独立养鸡,很快就成了万元户。不久,温氏股份拿出10%的股份给华南农业大学换取合作,解决了鸡瘟带来的困扰,养鸡成活率大大提高,彻底拉开了和普通农户养鸡的距离;之后,动物防疫的很多核心技术,温氏股份都自行攻关、自行掌握。随着规模扩大,为“精准控制养殖过程”,1991年,温氏股份投资17万建设数据库,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投入。此后,随着规模扩大,温氏股份开始自建饲料厂、自己摸索饲料配方,仅此一项,使毛利润率提高5%以上。更进一步,温氏股份自行培育出种鸡和种猪,而这是这个行业里的核心资源——每当行情来临时,谁握有足够多的种鸡和种猪,谁就握住了钱袋子。等等。到2019年年末,“公司累计获国家级科技奖项8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8项,畜禽新品种9个(其中猪2个,鸡7个),新兽药证书35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9项;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8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65项”[19]。我们注意几个事实:一,技术直接降低成本,降低损失;二,技术进步需要投入,因此,与降低成本之间形成了反馈;三,技术进步使温氏赚得多,推动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规模问题,是我们注意的第二个因素。

规模扩大之后,有几个降低成本的途径:采购数量大,降低采购价格;可以和大客户做生意,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减少销售的费用;规模大了之后,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之中,进一步降低成本;在一个区域内有足够大的规模,可以降低采购和销售的费用;等等。这个过程中,规模本身在推动自身向更大规模扩张,同时,技术不断进步和规模不断扩展之间相互推动,这两个反馈链条之间形成了相互催化的作用。

规模扩张太快,本金不足、员工积极性不高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20](这是抑制性因素),由此,他们发展出另外两个具有“自我催化”和“相互催化”的方法:全员持股和“公司加农户”生产方式。全员持股,一方面筹集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持股的员工有了主人翁意识、提高效率,而且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降低企业内耗,这在变相降低整体的成本、推动企业更快发展。公司在1986年将饲养环节委托给农户,而公司专注于育种、防疫、饲料采购、饲养过程的管理、开发配套的设备、销售等环节。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降低饲养环节的资本投入。一般来说,在大规模养殖的情况下,养殖环节每头猪所需要的直接长期资本投入是每只猪仔所需要投入的7倍以上[21]。其次,降低了直接发生的管理费用,农户为了自身的利益反而会努力学习管理技术,若学习效果不佳,公司解除与这样农户合作也相对简单,这无形中也会提高效率。这两个方法使温氏加速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养猪、养鸡的第一大户。看到这样的结果之后,所有参与者都会强化相关的认知:全员持股好,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好,这种思想意识上的认识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反过来加强了这两个因素,使得对应的结果更好。这又是一种自我催化和相互催化的过程。

这样,温氏股份的发展,有四个推动的因素(原因),都指向同一个结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规模,三个词语描述了同一个结果的不同方面),其中技术与规模是具备“先导”性质的原因,全员持股和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是为了解决“如何更快更好地扩大规模”即如何使“结果更好”的问题。虽然后两个“原因”是因应前两个“原因的结果”而产生的,一旦它们出现,这四个“原因”不仅自身形成良性反馈的链条,彼此之间相互推动,形成一个整体的反馈循环,使发展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使得温氏股份在一个很难赚钱的市场上一骑绝尘,持续发展了近40年而丝毫没有衰败的迹象。当然,温氏股份发展中也有很多抑制因素,比如规模大了以后有官僚主义,到一些地方发展业务会遇到地方保护主义,出乎意料、陌生的病毒带来的瘟疫,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导致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以及农地流转形式与40年前不同而使合作农户扩大生产遇到问题,等等。在过去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抑制性因素都不足以将温氏股份的发展速度降到一个足够低的水平,因此,“没有衰败的迹象”是“自我催化带来的加速度”远远超过“抑制性因素拖后腿”的结果。


温氏股份的例子中,有一个新的现象,即技术进步与规模扩张触发了新的发展因素,或者说,随着规模不断变大,企业到了一个“触发新的原因的临界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触发条件”、“诱发条件”。在各种各样的因果链条中,一旦满足“触发条件”,新的现象(新的因果序列形成的反馈链条)会如同打开电器开关一样,按照程序推进[22]。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候做事情觉得“怎么做都对”,就是我们恰好连续遇到了合适的“触发条件”。我们来以生物的条件反射为例,进一步观察其中的情形。

石斑鱼和一种体型较小的鱼是共生关系:石斑鱼允许小鱼靠近自己,甚至让它进入自己的嘴巴里剔除附在牙齿或鱼鳃上的真菌和其他寄生虫。小鱼如何靠近大鱼呢?它们之间有个特有的信号:小鱼只要上下起伏着游过来,石斑鱼就会立刻停止所有活动,张开嘴巴、静静等着小鱼来清理。“小鱼上下起伏着游过来的影像”是触发“大鱼静止不动”的原因,是典型的“触发条件”。但这个触发条件却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副作用[23]——一种鲇鱼,模仿小鱼上下游动的模样,靠近石斑鱼,在石斑鱼安静地等待小鱼“服务”的时候,狠狠地咬上一口石斑鱼的肉,然后转身溜走![24]

在人的行为、社会组织、生物体内的复杂化学反应过程、工程系统、军事对抗以及生物进化等等事物中,如果我们认真观察,会发现有大量的“触发条件”。

“触发条件”既可以成为原有因果关系持续发生的条件,也可以成为触发其他因果链条的先决条件。类似的“触发条件”,可以看做一个因果链条发生的“先决条件”、“外在环境”、“生存的土壤”[25]等等;反过来,原有的因果链条发展的结果,不再产生“触发条件”,这个反馈环也就停止了。我们分别来观察、讨论。

(该关于投资的系列文章已全部编辑完成,若有想查看完整文案的,可以私信留邮箱给我)

[1] 举例:如果借给别人钱按复利计息,怎么样取利息、利息额最大?这个最大的值是本金的多少倍?这是个经济问题。但这个倍数就是自然底数e,是数学里最重要的数字之一。而e又是物理、化学、工程等等硬科学里非常普遍的一个常数。类似的,还有黄金比例,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物种进化、物理过程、建筑设计等等现象之中。

[2] 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不等于这个过程简单。这取决于从哪个角度、层面去看,不能钻牛角尖。

[3] 约翰·葛瑞宾著《深奥的简洁》,87-89页,张宪润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

[4] 现在数学上已经非常清楚,任何这类结构,都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构造”出来。这意味着,对生物界而言,自然进化会“发现”不同的生物结构。参见《混沌与分形》第二版中文版第五章、第六章,德国海因茨·奥托·佩特根等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

[5] 约翰·葛瑞宾著《深奥的简洁》,49页,张宪润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需要特殊说明,三体问题并非“复杂的因果序列”,而只是“简单原则”引发“不可预料的结果”。

[6] 约翰·葛瑞宾著《深奥的简洁》,51页,张宪润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

[7] 特殊提示:所有社会现象与三体问题不同之处在于,社会现象有着复杂的反馈关系,伴随着某种“新陈代谢”。而三体问题则没有这种“活的”特点。这个现象在后文会不断讨论。

[8] 不要认为这些现象、事实很容易理解。以我的实地观察而言,即便是从业者做对了,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不知所以然,而把成功归结为某种莫名其妙的能力,或人际关系,或其他什么因素。归因错误很常见,阻碍着我们理解世界。

[9] 这个“点”,可以理解为一个时点,一个温度,或者任何什么符合这个现象的量;也可以理解为相对于整体而言非常小的一个“区间”。总之,想求得“普适性”,不能过于拘泥某些字眼。

[10] 唯物辩证法里有质变与量变的关系。从我所感知到的自然科学进步来看,简单的质变量变的解释,无法描述更多领域的更多现象。这对概念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的自然科学对世界的认知水平相关。这里并非否定质变与量变关系对世界的解释能力,只是说这对概念需要修正,需要更精准,需要新的描述方式。“临界点”、“临界质量”“阈值”等自然科学和工程上的术语,可能更有解释能力。

[11] 这个情形,我们可以称之为单步骤的因果关系,或者单步骤的反馈链条。常见的等差数列就是单步骤反馈。

[12] 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称之为多步骤的因果关系,或者多步骤的反馈链条。斐波那契数列是两步骤的反馈,Xn+1=Xn-1+Xn。

[13] 朴素的哲学观点也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即阴阳关系;辩证法也可以解释,即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关系。这些哲学观点有很好解释的能力,但具体的预测能力不足,因为过于简化。过于简化的东西,可以让人满意,面对现实往往无能为力。换言之,只有弄清楚抑制因素是什么、如何运作的,才有意义。

[14] 这是一个抑制因素。如果带着情感来描述,属于“坏的进程中好的一面”。

[15] 对这个案例的分析,相关心理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查理·芒格的“误判心理学”。

[16] 《穷查理宝典》491,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17] 考虑前述的抑制因素和临界点。对于坏的趋势,在临界点到来之前,往往来得及制止或脱身。抑制因素有时是可以借用的力量。这里不讨论相关问题,容易陷入细节中。

[18] 温氏股份的情况,根据公开报道、温氏股份历年年报整理。

[19] 温氏股份2019年年报18页。

[20] 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来分析这个问题,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矛盾,即更快扩张的可能与速度不如人意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现实当中温氏股份的同行,几乎没有人走上这条“与人分利”的道路。

[21] 每只猪仔对应的长期资产投资资料见于温氏股份2020年忻州高城猪苗项目可行性报告第5页,以及肥东、北票可行报告;商品猪的长期资产投资资料见于牧原股份2019年报37页对募投项目的报告。综合他们的资料,每10万头猪仔对应长期资产投资约0.1亿,而生猪生产则对应着0.7-1.3亿。

[22] 在人类社会中,即使满足触发条件,由于选择需要“主观意愿”,如果当事人没有意识到,则会“视而不见”,这也是常见现象。但不能否定触发条件已经存在。这是人类社会与其他现象不同之处。

[23] 这也是“好东西往往有缺点”的一个例子。如果石斑鱼和小鱼之间不改变他们的信号,这种鲇鱼就始终有机会;如果他们改变信号,随着进化,会有鲇鱼逐渐掌握新的信号,结果仍然不变。从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角度来解释,是“有阳就有阴”。当然,这种解释过于简单、过于笼统,事后的解释能力很强,事前预测和分析的能力不足。

[24] 这个案例载于Robert B. Cialdini 所著《Influence》第8-9页,其出处见于书后备注5。

[25] 这里不严格区分“生存土壤(外在环境)”和“先决条件(有一部分是上一循环形成的结果)”,因为只要构成触发条件,这些触发条件往往是“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因而是等价的。

上一篇新闻

港股异动|BENG SOON MACH(01987)放量升7% 牛散温晓东再出手持股占比达25%

下一篇新闻

他大专毕业,21岁当厂长,55岁靠养猪成江西首富,身家250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