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锦观智库独家专访陈春花 谈市场主体当下如何应对挑战

锦观智库独家专访陈春花 谈市场主体当下如何应对挑战

专家简介

陈春花

陈春花 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 。曾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获得《财富》“中国25位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领袖”。2016年、2019年获颁《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商业领袖”。2018年获《清华管理评论》“年度管理创新思想家”。

市场主体是稳就业、扩就业的“顶梁柱”,无论是稳就业,还是扩就业,都要靠市场主体唱主角。5月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支持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健康发展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对中小企业冲击较大,服务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出现了一些经营困难,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账款难收、融资难求、人流物流难畅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面对疫情冲击,企业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又应该如何去理解自身所深处的环境?企业、员工以及政府又该如何去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就这些问题,锦观智库独家专访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

企业

要学会与复杂环境相处

锦观智库:近期,受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疫情等影响,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明显增加,生产经营形势不容乐观。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4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3,在上月环比下降0.6点的基础上,环比继续下降0.3点,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根据您的跟踪、调查和研究,您认为当前国内市场主体面临哪些困难?和疫情发生之初相比,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哪些变化?


锦观智库独家专访陈春花 谈市场主体当下如何应对挑战

陈春花:

陈春花:近两年,我们一直在面对疫情、数字化、国际局势等带来的种种冲击与挑战,尤其是疫情给企业带来的考验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国内的市场主体,也就是企业来说,面临的一个根本性挑战就是环境的复杂性。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复杂世界中,“流变”成了整个市场环境最大的特征。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企业会发现一切变得很难预测,过去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都不存在了,也无法用局部推知整体,自然就无法提前做好准备。

从经营的视角来看,它就像突然停顿一样,让很多企业感觉没有机会。具体来说,首先是商业行为的场景变了。以前的商业场景更多的是面对面的模式,但疫情下的生活模式,如静默防控、有限流动等,改变了过去面对面的场景。其次,人们所熟悉的产业环境变了。过去成熟的产业供应系统、物流系统都遇到了新挑战,如何动态适应这个变化,就成为当下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企业活动是人与资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价值创造的活动,但疫情期间,人没有办法集聚起来,企业活动也就被改变了。所以,传统企业尤其是倚重于线下、业务单一、盈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遭受的冲击巨大。

锦观智库:场景的改变,意味着企业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

陈春花:

是的。2020年的疫情,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讲来得都太突然了。它的突然不仅仅是因为它让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变化,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和无法提前准备应对的情景。疫情按下了企业数字化的“快进键”,那么现在,企业要想在市场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就必须用数字化能力重新定义产业价值,调整企业的价值活动和价值空间。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企业都还没想清楚如何做数字化转型。

锦观智库: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企业应该怎样去精准判断自己所遭遇的问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陈春花:

我刚才说过,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局部已经没有办法推知整体了。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对所遭遇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找到解决方案,首要的就是改变认知,去理解复杂系统和过往系统的根本区别,才能有一个好的思考角度,进而做出合适的选择。

在我看来,复杂系统和过往系统相比较,区别在于复杂系统是由多个主体组成,主体具有适应性,能学习,主体间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这个作用并非呈现出线性的特征,而从宏观上这个系统的行为往往会展现出一种整体性。

理解了这个区别,我们就能够建立起四个关键的认知。第一,系统互为主体。不再有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概念。第二,非线性。在复杂系统中,变化是非线形的,是从有序到混沌的。第三,自组织。复杂系统之所以能够让我们找到机会,达成稳定,是源于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第四,适应性。复杂系统具备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

具体来说,首先,不要简单去找事情的因果关系,而是要找到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闭环,由此找到自己的答案。第二,要知道外部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所以,不要以自己的预测作为运营和管理的依据,而是基于不可预测性来要求自己开放、动态地与环境相适应。第三,要学会从整体去看问题,而不是从局部去看问题,更关注整体的利益,不要让局部利益异化成组织的对立面。第四,要具备加速学习的能力,学会与复杂性相处。

企业

首选策略不应是裁员

锦观智库:从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环境下,应该如何去应对危机?

锦观智库独家专访陈春花 谈市场主体当下如何应对挑战

陈春花:

企业面对的不仅是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明白,资源、环境、技术、市场,始终处于不断调整、迭代、更新中。更多的未知带来更多的挑战,如果企业只能在顺境下,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在可认知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增长,获得绩效,这本身就是一种危机。

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说,要发挥自己领导者的角色,首先要尽责担当。在面对危机或者不确定性的时候,充分发挥领导的职责,担当责任,成为企业的“指南针”,最重要的不是沮丧和担心,而是选择追求内心的强大,带领员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继续保持增长,才能真正化危为机。其次,要有高效行动力。讨论一个领导者的担当的时候,我们不是看观点,而是看他的整个行动力和响应的速度。只有高效,才能在危机中比别人更快找到方向和调整节奏。再次,要有坚强的经营意志力。企业成长的问题实际上是管理者态度的问题,是愿意主动带领员工拥抱变化,还是停留在惯性优势、惯性模式、惯性取得的成绩当中?这要求领导者拥有非常强的意志力,要求自身做出改变。当成长速度超过环境变化的速度,能够用一种新的模式解决遇到的新问题,那么眼前的危机就能成为开辟未来的机遇。最后,企业家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当企业家能承担社会责任时,整个组织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会非常高,也能帮助人们在危机中看到希望,感受温度,并鼓舞人心。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有四个有效的行动特别关键。

第一,要效率制胜。同样的事情,你比别人做得快、做得早就会变得主动;不同的事情,你提早布局就会获得先机。今天,每个企业在各自领域里,面对的情形是一样的,谁的效率高、行动快、协同力强,谁就能率先突围。第二,要创新模式。疫情让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完全改变,很多企业启动“居家办公”模式,原有擅长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大部分可能不再适用。即便本身就是在线模式的很多企业,也遇到了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企业都要有能力转变,甚至放弃原有模式,去创造新模式。第三,要“以‘我’为主”。在顺境中,大部分企业习惯性用“对手”来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而在危机中,你首先要把自己做好,才有机会活下去。能够帮助企业最快响应危机挑战的,是企业自身的核心业务能力。第四,要贴近顾客。很多时候,企业以为自己是被外部环境淘汰了,究其根本还是顾客淘汰了企业。只要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与顾客在一起,就可以找到共渡难关的解决方案。

锦观智库: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困难可能更多,对于他们来说,除了上面说的领导者角色认知和四个关键行动,具体应该如何去应对?

锦观智库独家专访陈春花 谈市场主体当下如何应对挑战

陈春花: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资产总额和员工人数都处在相对较弱状态。我认为最紧要的是保证现金流,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在外部市场没有恢复的情况下,最直接有效的行动是从内部挖潜,保证现金流不断。一些还未产生价值的业务可以先停下来,亏损的业务一定要停掉。然后,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和员工建立共识,并一起寻找突破口,寻求每一种可能性,共克时艰,另一方面要和企业上下游伙伴一起抱团协同,寻找合作共生的机会,用创新寻求为顾客提供价值的机会,才可能尽快恢复正常的经营。

锦观智库:超1.5亿户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韧性所在,保住市场主体,就是稳就业、保民生。但是,一些企业会通过裁员来缓解自身的压力。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春花:

在研究企业如何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我发现确实很多企业会选择裁员这个方法。虽然这个方法最直接,但我并不太主张选这个方法。因为这样会让很多问题被推到社会上去。我更欣赏和希望企业能够为他的员工寻找解决方案。在一个公司的管理结构中,员工决定着几件重要的事:

第一,员工决定着企业的成本。如果员工的产出高,创造的价值大,整个企业的成本其实是低的。第二,员工的贡献决定了企业的品质。企业的产品、服务好不好,真正接触顾客的是员工。越是在危机的时候,就需要不断贴近顾客,也就越需要一线员工的稳定。第三,员工决定了企业的效率。某件事情反应快还是慢,老板再急,如果员工不动,事情就不能继续推动。所以,面对危机,企业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怎么去释放员工的能量,帮助企业度过危机。

而从员工自身的角度来看,员工要意识到,自己在组织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方面员工自己不要进入“舒适区”,可以主动尝试着和企业一起创新。另一方面,员工要有一个判断,就是自己是不是有决心和企业共渡难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日子可能不太好过,甚至可能出现收入的下降,做的事还比之前更多,承担的风险也更大。员工需要做出选择,才能真正做到和企业共进退。

政府

出台纾困政策 要把握企业需求且快速落地

锦观智库:除了企业内部需要去应对危机,外部的助力也很重要。近一段时间,全国各个地方都出台了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的帮扶激励,比如成都的“助企30条”。您认为,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市场主体,如何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纾困解难,让政策效果更明显?

陈春花:

危机对不同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冲击会更大,会受到行业、产业和产业生态全方位的影响。政府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力,保持中小企业群体发展的稳定性,有助于为恢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不是做宏观研究的,但我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所以,我的建议是,政府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出台系列政策和措施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在企业负担方面,要加大减税和帮助企业的政策力度。适当减免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的增值税,降低相关的所得税,给予受损行业的企业一定财政补贴。其次,在财税方面,根据既往经验,可以进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两方面的支持。财政政策主要是财政减免、补贴补助、国债支持;货币政策主要是总体保持稳健,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适当信贷倾斜等方式支持企业。第三,要稳岗。政府要兼顾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在保障员工的同时也要支持企业,减少企业因负担过重,复工后大幅裁员的现象出现。第四,可以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比如银行方面可以考虑给予企业在特殊时期还本利息延期支持,探讨如何在贷款、金融等相关领域给予帮助。以上的四点,我在成都出台的“助企30条”中,都有看到比较好的政策说明。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政府予以重视。那就是如何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这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从多维度去开展工作。我认为政府要针对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需求,给出能够直接产生效果、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而言,如何恢复生产和经营是关键,所以政府需要在恢复生产经营活动、增强市场活力方面多下力气。只有营造好的经济环境,才是企业活下去的核心。同时,政策落实和实施效率也很重要,一定要快速推进政策的落地,才能帮助企业在危机中及时突围,渡过难关。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危机?

您怎么看

成都日报·锦观欢迎您的留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张舟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上一篇新闻

腾讯产业生态再发力,全新“WeCity加速器“助力构建未来城市

下一篇新闻

2020年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在广州番禺举办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