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筑巢引凤"到"助凤高飞" 青岛高新区催动产业裂变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盐滩上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文/半岛记者 胡蕾 徐新东
图/高新区宣推办提供
高新区智力岛路西侧的一片工地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像是拔节的竹子一样,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变一个模样。这里原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而眼前一座崭新的产业园区——腾讯双创小镇已呼之欲出。双创小镇虽未正式开园,但已经有130家企业落户其临时的众创空间,其中更是包括了腾讯系高速成长企业——玄机科技、财付通、人民视频等。
为发展开路,为产业架桥。从“筑巢引凤”到“助凤高飞”,青岛高新区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在“硬政策+软环境”的助力之下,像腾讯这样的一个个科技巨头、行业龙头扎根高新区这片沃土,吸取着养分,沐浴着阳光,迎来了再一次的高飞。
扎根高新沃土
迎来展翅高飞
仅有170克的多光谱相机堪比“火眼金睛”,搭载在无人机上飞过农田,农作物出苗率、营养状况便尽在掌握。落户不到一年,长光禹辰信息技术与装备(青岛)有限公司便推出了国内首家完全自主研发的业务级6通道多光谱相机。
今年5月前后,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在高新区研发生产的额定负载高达65吨的“港口巨无霸”正式进驻新加坡港这一世界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曾多次强调“平台思维”的重要意义。他在会见启迪控股客人时就谈到,我们提出“学深圳、赶深圳”,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创发展环境,改变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聚焦软件信息、医药医疗等六大主导产业,近年来,青岛高新区不断强化平台思维,集聚优质资源,形成了一张不断交织扩大的产业生态网。
围绕着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四大创新平台,青岛高新区构建起了一大批国家级园区平台,如软件科技城、青岛国际机器人中心等;另外,还有华为青岛基地、腾讯双创小镇等构建起来的大企业平台,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构建起来的赛事平台等。在这些平台助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于高新区这片沃土,吸取着高新养分,沐浴着高新阳光,也迎来了再一次的展翅高飞。
优化营商环境
甘当“店小二”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全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宝贵财富。”今年4月的“企业开放日”活动现场,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任尚立群在致辞中这样表示。
当好“店小二”,搭好“连心桥”。今年的“企业开放日”活动已是第三届,高新区工委、管委领导班子成员与区内200余家企业负责人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高新区的“企业开放日”活动,目的就是要打造审批服务事项环节最少、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一流营商环境。敞开大门了解企业发展所需,更要扑下身子切实为企业解决难题。“店小二”当得好不好,服务到不到位,政务服务大厅绝对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建设项目相对比较复杂,不是咨询一次办一次就能完成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问题,我们的帮办代办人员能从专业化角度梳理办事流程和难点,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快审批。”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陈勇杰介绍,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腿次数,高新区行政审批大厅大力推行帮办代办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保姆式“一对一”帮办代办服务,变“企业群众办”为“政府办”。
从“企业群众办”到“政府办”,建立起项目台账,帮办代办人员比要办事的“本家”还要着急。位于高新区的星华智能装备产业化基地项目,聚焦打造全国领先、北方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物流装备生产基地,在高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政府贴心服务,甘当“店小二”,营商“软环境”,再加上一项项“真金白银”的产业发展“硬政策”,为高新区诸多项目上演“高新速度”“高新效率”奠定了基础。
构建行业生态圈
抱团取暖促双赢
一个是专注于高精度3D机器视觉的高科技企业,一个是轻量级智能机械臂的研发生产公司,同在高新区的青岛小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青岛越疆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因为一款鞋底涂胶机器人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除了政府搭台,企业间通过默契合作形成的行业生态圈,也助推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在高新区,借着各类行业展会、产业联盟、金融对接会等平台,企业之间建立起了频繁的互动关系,在不断交流与碰撞中,各种合作的“火花”也迸发出来。
“我们的3D相机就安装在机器上方,每一个鞋底过来,3D相机迅速扫描就能在系统里形成模型,然后指挥机械手臂根据要求进行涂胶。”一家提供机器人,一家负责给机器人安装上高精度“眼睛”,青岛小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印伟告诉记者,与越疆合作的这款鞋底涂胶机器人正在积极地推向市场。
如果说打造出实力过硬的“拳头”产品是企业立足发展的第一步,那么资金问题便是助力企业腾飞的重要“催化剂”。
“传统企业需要银行贷款,拿房屋土地这些资产来抵押就可以了,但科技型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轻资产,没有什么抵押物,这些企业基本上只能做信用贷款。”浦发银行青岛高新科技支行行长陶磊的这句话,指出了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
在企业资本对接方面,政府发挥着重要的“搭台”作用。今年7月,青岛高新区金融产品发布及服务企业对接会上,20余家金融机构与50余家实体企业面对面对接。其中,交通银行、高创小贷等9家金融机构与18家实体企业举行了总金额达6亿元的现场授信仪式。
强化招才引智
助推产业发展
13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150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各类优秀人才3000余人,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近千人……今年9月的“聚力红岛 共创未来”专场招聘会,可谓人气爆棚。助力企业腾飞发展,离不开有力的人才支撑。火热的招聘市场,正是高新区产业蓬勃发展的“试金石”。
尚立群也表示,今年,青岛高新区继续强化招才引智,深化“人才特区”建设,印发《新旧动能转换人才工程的若干措施》,自主培养“万人计划”专家1人,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专家5人,新引进重点人才项目32个,连续三年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王清宪曾强调,搞活一座城,关键在人。人才是立业之本,助凤高飞更离不开人才。高新区凭借着强大的产业载体平台、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优越的人才服务环境,为各类高端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沃土。而源源不断的人才注入,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青岛高新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2亿元,增长16.1%;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2亿元,增长1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亿元,增长23.8%,各项指标增幅在全市、全省都名列前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要“筑巢引凤”更要“助凤高飞”。如今的青岛高新区,华为、腾讯、百度等龙头企业的辐射与带动效应日益凸显,一家家创业企业也已展露出蓬勃腾飞之势,一张张“规划图”正变成“施工图”,“时间表”正变成“计程表”,美好蓝图正化为生动实践……迎着学赶深圳的“东风”,青岛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正酝酿积聚着更大的裂变势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