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一、孙中山与兴中会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先进人物试图以发展工业、进行和平的政治改革,来实现富国强民的目的。但是,经过多次努力均未成功。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通过暴力手段,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把中国推向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19世纪晚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掀起反抗清王朝统治,挽救中国民族危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驱和领袖。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孙中山,1866年(清同治五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后取名文,字逸仙,在避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自署孙文。时人称孙逸仙,辛亥革命后,人们多称孙中山。

孙中山,6岁开始随大人上山打柴,做些农活,故日后常自称为“农家子弟”9岁入村塾念书,对时事亦有所知晓。1879年,随母杨氏经澳门乘船赴檀香山。首次出国远行,对其日后成长、发展影响甚大。他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孙中山在檀香山入教会所办意奥兰尼学校读书,1882年毕业后,再转奥阿厚书院学习。3年的西式教育,使孙中山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日后,孙中山曾追忆这段学习,说:

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1883年,受兄孙眉命回国,先后就读于香港拔萃书院、中央书院。此间,曾与好友陆皓东在家乡击毁寺庙神像,并双双在香港受洗礼加入基督教。

是时,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再次遭受列强打击。孙中山目睹民族灾难,决心革命。他在日后亦曾说:“余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并决定学医,以为“入士之媒”。先后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校、香港西医书院学习。其间,孙中山不断发表改革中国政治等言论,常与同学杨鹤龄、陈少白、尤列谈论爱国反满,时人誉其为“四大寇”。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医书院,并开始在澳门、广州地区行医。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孙中山行医

鉴于时局日益恶化,日本侵略意图亦日益明显,孙中山不断与友人陆皓东、陈少白、郑士良、程璧光、程奎光、周昭岳、魏友琴等议论形势,探讨挽救国家民族的途径。1894年春,孙中山曾起草《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等四大主张,并指出这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D。孙中山对位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要职的李鸿章寄予改革希望,并亲赴天津投书,无奈未获李鸿章接见。孙中山面对当时政治局势及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特别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现实,决心走革命救国的道路。

冯自由在所撰《革命逸史》中说:

时局严重,总理因至天津上书直督李鸿章,条陈改革,为鸿章所拒,知满清政府积弊重重,无可救药,非彻底改造,决不足以救亡。遂于是岁秋自上海重游檀岛,拟向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实行反清复汉之义举。

1894年秋,孙中山由上海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反清主张,并酝酿建立革命组织。11月24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第一次会议在卑涉银行华人经理何宽住宅举行。与会者有何宽、李昌、刘祥、程蔚南、邓荫南(原名松盛)、郑金、黄亮、黄华恢、钟木贤、许直臣、卓海、李禄、李多马、林鉴泉、郑照、刘寿、钟宇、曹采、刘卓、宋居仁、陈南、夏百子、李杞、侯艾泉等20余人。

孙中山提议,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公推刘祥(永和泰商号司事)和何宽为檀香山兴中会正副主席。还制定章程,发表宣言。

《章程》指出:“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涂(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瞬,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以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盡自勉旗!”《章程》中也指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章程》表示了强烈的革命意志,但是如何救国图存,尚没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兴中会成立后,仅檀香山一地的会员即达130多人。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孙中山于次年初由檀香山返回香港,一面筹划武装起义,一面酝酿成立香港兴中会总部。对《兴中会章程》,作了一些修订,补充了发展文化教育和振兴实业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会员入会必须明确宣誓:“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这个誓词,已明显地将革命矛头指向了满族统治下的清王朝政府。这在政治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成为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指导纲领。兴中会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香港兴中会一经成立,孙中山便积极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他往返于广州、香港,广泛联络各方面力量。1895年3月16日,孙中山在香港召集旧友陆皓东、陈少白、杨衢云、谢攒泰等开会,议决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并计划招募勇士3000人,以青天白日旗为军旗,联络省城防营、水师部分官兵及北江、西江、汕头、香山、三元里、顺德等处会党,主要有三合会等,以为响应。

部署既定,兴中会香港总部决定于旧历重阳节在广州发动,并以“除暴安良”为口号,分兵攻击城内各据点。不料,起义消息泄漏,粤督谭钟麟加强防范,急调营勇1500人回省防卫,并捕去陆皓东、程耀宸、程奎光等6人。由香港运送武器去广州的丘四、朱贵全等40余人,亦被逮捕。事败,孙中山自广州脱险去香港,并偕郑士良、陈少白东渡日本。陆皓东、丘四、朱贵全等在广州殉难,他们成为最早为中国革命慷慨献身的志士。1895年广州起义虽未成功,但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革命党人采用武装暴动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起点。

孙中山继续为革命奔走。一方面派人联络湘、粤地区的哥老会、三合会等会党组织,与兴中会合作,共同反清;另一方面于日本在友人宫崎寅藏等的促进下,曾试图与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合作,挽救时局。但是,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共识。以唐才常为首的自立军,曾计划在安徽、湖北、湖南一带,联络会党,发动起义,以“新造自立之国”。这是维新派在政治变法失败之后,运用武力反清的一次尝试。但是,很快被清政府镇压下去。唐才常等亦被杀害。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兴中会仍以主要力量筹划第二次反清武装起义。1900年1月,陈少白受孙中山委托,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以加强反清宣传,鼓吹革命主张。

是时,北方义和团运动席卷京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英国为了维护其在东南地区及长江流域的既得利益,积极策动“东南互保”,以使东南地区督抚如刘坤一、张之洞等,与英国达成谅解和妥协。在这期间,英国也试图促使革命党人与时任两广总督李鸿章的联合,宣布两广独立。这一计划,由于李鸿章的态度暧昧而未能实现。

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仍以夺取广州为主要目的。起义地点定在惠州,并派郑士良赴惠州主持,派史坚如等赴广州以为策应;而以杨衢云、陈少白等驻港负责接运饷械。10月6日,起义爆发。郑士良以惠州归善县所属三洲田为据点,展开攻势。粤督德寿闻讯,迅速调集水陆各军进逼惠州。在新安沙湾沿海地带,响应起义者达两万余人。郑士良率众直趋厦门,谋接运来自台湾的饷械弹药。然而,台湾日本总督儿玉源太郎食言未果。郑士良等再返三洲田,拟合众攻击广州。由于饷械俱缺,加上归途中又遭清军袭击,郑士良被迫解散余众。兴中会第二次武装起义,再遭挫折。

在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民主革命思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受到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精神的鼓舞,全国各地纷纷组建革命团体。其中,影响较大并起过重大历史作用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以及光复会等。

华兴会,1904年筹建于湖南省长沙市,主要成员有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

黄兴,1874年出生于湖南省善化县,原名轮,后更名黄兴,字克强,据说是取“兴我中华,兴我民族,克服强暴”①之意。少读私垫,15岁入岳麓书院,25岁赴武昌,转读两湖书院。时遇唐才常率自立军在武昌起事失败,开始萌发反清革命思想。1902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以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习师范教育,喜好军事。与留学生编辑出版《游学译编》杂志,宣传民主政治与反满革命思想。1903年,黄兴由日本回国返抵长沙,在明德、修业等学堂任教,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宋教仁,1882年出生于湖南桃源县,别署桃园渔父。幼读私塾,后入漳江书院。1903年,又考进张之洞创设于武昌的学堂。受革命思潮和西方政治学说影响,关心时政,反对满族王朝的腐败统治。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1904年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那一天,邀集20余人聚宴,出席者“有彭渊询、周震鳞、张继、柳聘依、陈方度、徐佛苏、谭人凤、苏玄瑛、吴禄贞、陈天华、宋教仁、黄牧、柳继忠等”

席间,决定成立华兴会,并公推黄兴为会长。据说:“为避免清政府的注意,对外采用‘华兴公司’的名义,以半公开的形式出现,并规定公司的任务是‘兴办矿业’,集股一百万元,作为‘开矿资本’。实际上是以‘矿业’二字代‘革命’,入股代‘入会’,股票即是会员证。当时还提出了两句口号:‘同心扑满,当面算清。’这两句口号,骤然听起来,像是谈的生意经,实则含有‘扑灭满清’的意思”。

华兴会成为两湖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革命团体。在黄兴、秦毓密等的推动下,不少学界知识分子和会党人士倾向革命。华兴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起义上。为了扩大联络会党和军界,黄兴又筹组同仇会和黄汉会,分别由刘揆一和陈天华等主其事。并进一步把影响扩展到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江西、广西、上海等地。

黄兴等原计划于1904年11月16日在长沙起事,并安排各地的响应计划。然而,起义尚未发动,即不慎走漏消息,清廷迅速布置抓捕行动。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等脱险赴上海。黄兴等在上海计议,拟联络各地革命志士,再行起事,亦未成功。黄兴、宋教仁、刘揆一、陈天华等,被迫流亡日本。哥老会首领马福益,亦在洪江之役失败后,被捕牺牲。

华兴会在两湖的反清起义活动,虽然受到严重挫折,但是,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的知识青年和各界人士,对长江中游地区未来革命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光复会,1904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蔡元培、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章炳麟等。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号子民,6岁入塾读书,后连中秀才、举人。光绪年间再中壬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再补编修。19世纪末,受西学影响,关注西方社会、政治思潮,亦十分崇尚维新派改革精神。他认为变革社会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培育新式人才。因而离京返乡,立志办学,先后在绍兴、上海担任教职,并兼中国教育会会长。1902年,曾赴日本游历,回国后不断为《苏报》、《俄事警闻》等进步刊物撰稿,提倡新学,鼓吹反满。

陶成章,1878年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会稽县,幼读四书五经,及长在家乡任塾师,常为农民仗义执言。受西学影响,关心国家前途安危,不满清政府腐败统治。曾两度北上,谋刺杀慈禧太后,均未果。1902年,出国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清华学校和成城陆军学校读书,不断宣扬反满革命。1904年离日返国,经上海赴浙江,联络各地会党,试图组织起义,未获成功。

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家甚富有。1901年任教绍兴府学堂。受新思潮影响,1903年出国游历日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等革命志士,宣传反满思想。回国后,在绍兴等地创办书局,鼓吹革命。

光复会成立时的成员,主要是一批留日的浙江籍革命青年。他们中间许多人主张运用暗杀手段,推翻满族王朝的统治。光复会,会址设于上海,由蔡元培出任会长。除上述成员外,先后入会者还有赵声、龚宝铨、孙毓筠、黄炎培、陈去病、柳亚子等人。他们办报纸,出刊物,大力宣传反对满族贵族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实行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为了发动革命起义,光复会亦十分重视联络会党。浙江地区,会党遍布,互不统属,陶成章、徐锡麟、敖嘉熊进行了大量的联络工作,密切了光复会与会党的关系。

光复会具有较为严格的入会制度。会员入会时需宣誓:“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对于光复会的名称,章太炎在《革命军·序》中曾说:“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逐异族,谓之光复。”

这里强调的是“驱逐异族”,具有浓厚的汉族排满的民族主义思想。1905年,光复会与其他革命团体联合组成同盟会后,仍然保持着独立的活动,并组建光复军,多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后来,陶成章、章炳麟因在同盟会内发生争执,从而掀起反对孙中山的风波。

1910年2月,陶成章在日本又成立光复总会,以章炳麟为会长,陶副之,在南洋一带大力发展组织。

光复会成员众多,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地区,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影响力。除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外,在全国各地均先后建立一批革命小团体。

如湖北地区,是革命思想较为活跃的省份之一。科学补习所,是该省成立较早的革命团体。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下,武汉地区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倾向革命。

1904年6月,湖北新军胡瑛、张难先、朱子龙等,联络学界人士曹亚伯、吕大森等,创办科学补习所,对外虚为“研究科学”,实则以“革命排满”为宗旨。补习所以吕大森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派人分赴各地联络会党,运动新军,并由宋教仁赴长沙,联络华兴会黄兴,共谋两湖发动起义。不幸,湘省起义事泄,导致武昌科学补习所亦遭清政府查禁。同年11月,科学补习所王汉、胡瑛等,因不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制造了谋刺户部侍郎铁良事件,轰动全国。

其他革命团体,江苏有励志学社、知耻学社、强学会;四川有公强会、华阳阅书报社、公德社;上海有旅沪福建学生会;福建有益闻社、文明社、汉族独立会;江西有易知社、我群社;安徽有岳王会;广州有群智社;湖北有日知会等。①这些革命团体在各地不同程度地起着动员群众和推动革命的作用。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至1905年间,革命团体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反清革命浪潮,此起彼伏。可是,10年间革命运动的发展向人们揭示:分散的、孤立的革命活动,很难对统治者形成强有力的打击力量,特别是各革命团体存在的一些弱点,更严重地制约着它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从反清斗争的需要和完成伟大艰巨的历史使命出发,必须将分散的革命力量统一起来,开展有组织有目标的革命运动,将革命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孙中山高瞻远瞩,及时地实现了革命大联合,并进一步完善了革命斗争纲领。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孙中山在经历了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两次失败之后,深感主要依靠缺乏新知的会党分子为骨干,难以实现革命目标。救亡图存,必须广泛吸取西方科学新知。19世纪末叶以来,大量知识青年分赴欧、美、日各国留学,这是一批觉醒了的、富有新思想的人才,是革命的新生力量。因此,孙中山开始重视在留学生中组织革命团体。

1905年1月19日,孙中山由美国纽约抵达伦敦,转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与留学生史青、贺之才、胡秉柯、魏宸组、朱和中等会面,促膝长谈,讨论革命方法、政治主张以及革命的依靠力量等,随后召开了组建革命团体的第一次会议,同意加盟者达30余人。他们均当众宣读孙中山起草的誓词:“具愿书人○○○当天发誓,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倘有食言,任众处罚。天运乙已年月 日押。”是时并未确定团体名称,仍沿用革命党名义。随后,孙中山再赴德国柏林、法国巴黎,继续召开留学生会议,筹建革命团体。同意加盟者,柏林20余人,巴黎10余人。对留欧学生表现出来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孙中山倍感兴奋。是年6月,孙中山由法国启程,乘船经新加坡、安南西贡,于7月19日抵达日本横滨。这时,中国留日学生已达5000余人,其数量远远超过欧美,而且革命风气甚盛,是革命力量的重要源泉。留日学生以家乡、省区形成各种小团体,以互通信息,相互支持。

兴中会在日本的组织亦较涣散。其影响甚大者是起事失败流亡日本的华兴会骨干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刘揆一、张继等。1905年前后留学日本或进行革命活动的有广东的汪兆铭、古应芬、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何香凝、胡毅生等;湖北的李书城、居正、田桐、白逾桓等。四川、湖南、浙江、安徽等省,都有一批学生留学日本。把这批分散的革命青年组织起来,是革命发展的迫切需要。孙中山适时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在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安排下,孙中山与黄兴等在东京会了面。双方商谈了革命的方略,确立了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联合建立统一政党的决策。7月30日,于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本一部内田良平住宅,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到会者,除孙中山及日本朋友宫崎寅藏、内田良平、末永节外,有10省籍75人。即:

湖南省:黄兴、宋教仁、陈天华、曾继梧、余范傅、郭先本、姚越、张夷、刘道一、陶镕、李峻、周咏曾、邹毓奇、高兆奎、柳谷、柳刚、宋式善、范治焕、林凤游、郭家伟;

湖北省:时功玖、耿觐文、涂宗武、余仲勉、曹亚伯、周斌、陶凤集、叶佩薰、王家驹、蒋作宾、李仲逵、刘通、刘一清、李叶乾、范熙绩、许纬、陶德瑶、刘树湘、田桐、匡一;

广东省:黎勇锡、朱少穆、谢延誉、黄超如、区金钧、冯自由、姚东若、金章、汪兆铭、古应芬、杜之林、李文范、胡毅生、朱大符、张树楠、何天炯;

广西省:马君武、邓家彦、谭鸾翰、卢汝翼、朱金钟、蓝得中、曾龙章;

安徽省:程家怪、吴春、王天培、孙榮、吴春生、王善达;

江西省:陈荣恪、张华飞;

浙江省:蒋尊盒;

陕西省:康保忠;

福建省:王孝缜;

直隶省:张继。

孙中山在会议上介绍了国内的革命形势、革命方法,着重阐述了各革命团体、革命志士联合起来的必要性。会议就组织名称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决定取名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会上,仍由孙中山领导众人宣誓,誓词亦如前述。唯略加改动,即将“具愿书人”改为“联盟人”,“倘若食言”改为“如或逾此”。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8月13日,东京中国留学生举行盛大集会,欢迎孙中山,地点在东京魏町区富士见楼,到会约1300余人。孙中山发表演说,纵论革命主张,指出民族主义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君主立宪不适合中国,要把中国造成20世纪头等的共和国。孙中山的演说,使与会的留学生无不兴奋鼓舞。陈天华称孙中山“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

紧接着,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之阪本金弥宅,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有100余名会员。会议通过了同盟会章程、组织机构、主要干部人选。由黄兴提名,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同盟会以总理为领导人,设本部于日本东京。本部设有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执行部负责实际的革命活动,并设庶务主其事,会议推选黄兴为执行部首任庶务。执行部下设庶务、书记、会计、内务、外务、调查六科。评议部设评议长及若干名评议员,首任评议长为汪兆铭。司法部设判事长、检事长各一人。首任判事长为邓家彦,首任检事长为宋教仁。同盟会组织机构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并且经过民主选举产生,这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有重要意义,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1906年,中国同盟会总章作了进一步修改,使之更加完善。同盟会会员誓词“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的宗旨,也是同盟会坚持不懈为之奋斗的革命任务。这里明确地提出要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后,孙中山在其《孙文学说》一书论及同盟会时,曾说:盖前此虽身当百难之冲,为举世所非笑唾骂,一败再败,而

犹冒险猛进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满事业能及吾身而成者也。

其所以百折不回者,不过欲有以振起既死之人心,昭苏将尽

之国魂,期有继我而起者成之耳。及乙已之秋,集合全国之

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

身而成矣。于是乃敢定立中华民国之名称,而公布于党员,

使之各回本省,鼓吹革命主义,而传布中华民国之思想焉。

依同盟会章程规定,本部之下设各省分会,并设分会长一人,专司入会事宜。会议推定了直隶、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上海等地区分会长。

同盟会成立时,黄兴提议由宋教仁主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移交同盟会,并被确定为同盟会机关报,改称《民报》出版。该报在宣传革命主张,传播三民主义以及与康有为、梁超启保皇派论战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孙中山在1905年11月《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并指出,“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这样,从兴中会以来,至同盟会成立前后,他们提出的革命宗旨、誓词、宣言,以及孙中山的一些讲话,较完整地表述了作为革命基本理论的三民主义。其中:

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走繁荣富强道路的指导思想。从完整意义上说,它包含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兴中会、同盟会的誓词、宣言,提出“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带有较明显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影响。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中,进一步阐发了民族主义思想内容,纠正了单纯的排满思想。指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后来,孙中山又进一步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各民族平等的思想。这一时期,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虽有一定认识,但是,在同盟会时期没有正面地、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和纲领,这不能不说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明显不足。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国家政权形式的一些根本原则。孙中山承袭近代中国先进人物倡导政治改革的精神,借助西方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以革命手段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兴中会时期,孙中山提出“创立合众政府”这一较为含糊的口号。至同盟会建立,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创立民国”的政治目标和纲领。这意味着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权,建立以民主共和为核心的共和国体制。虽然它在实现人民权力等方面,仍规划不足,但是这一崭新的政治体制,在近代中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民生主义: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大国,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尤其重视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孙中山认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因此,他认为中国不能盲目“媲迹欧美”,而应该“睹其祸害之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预防资本主义贫富不均的办法,是实行“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土地国有”。这样做,可以使“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③ 孙中山民生主义内容,虽然有某些空想的成分,并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的贫富对立,但是,他的主张还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孙中山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是值得赞许的。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实行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当时最进步的政治学说,对推动反清斗争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三民主义所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的弱点,如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甚至对西方列强还抱有一定幻想,对土地制度的改革也不彻底。后来,随着时代的前进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对上述理论不断加以完善。

同盟会作为一个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虽然它缺乏严密的组织原则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其成员对三民主义的理解亦不一致,导致步调不一,甚至出现裂痕,但是由于反清大目标的一致性,追求建立现代中国的一致性,因而同盟会的成立,大大促进了革命斗争的发展,将更多的革命志士汇集成强大的革命洪流。为了更加有效地组织会员的革命斗争,同盟会决定在国内设立南部、东部、中部、西部和北部五个支部,由支部分别管理有关省的分会。这五个支部分别设于香港、上海、汉口、重庆和烟台。在国外,设立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这四个支部分别设于新加坡、布鲁塞尔、旧金山和檀香山。在支部之下,于各国或一些城市设立分会。

同盟会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工作,革命报刊在海内外,特别在欧美、日本、南洋地区不断创刊。其革命主张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赞赏。但是,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而引发了政治思想领域内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之后,流亡日本。在海外,他们仍然坚持其君主立宪、开明专制的基本立场,进而在海外各地组织保皇会,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双方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从报》为主要阵地,其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报刊,都卷入这场争论。双方围绕着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所涉及的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理论展开论争。譬如,要不要推翻以满族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清王朝,革命派主张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改良派则宣称清政府“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的“仁政”、“盛德”,如果推翻清王朝,将会引起群众的“骚乱”招致外国干涉;对建立民主共和国问题,这是革命派坚持要实现的革命目标,而改良派则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不能行共和革命”。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梁启超在《开明专制论》一文中,指责中国人民“既缺乏自治之习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因此,他认为“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对革命派所坚持的“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社会改革主张,改良派更是强烈反对。梁启超在《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③一文中,宣称“土地国有”会“病全国经济”,“危及政体之基础”。在《开明专制论》中,更进一步扬言“敢有言以社会革命与他种革命同时并行者,其人即黄帝之逆子、中国之罪人也,虽与四万万人共诛之可也”④。

革命派在论战中,从各方面对改良派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具有说服力的批驳,维护了革命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革命派对革命前途的认识和革命的自觉性。也正是在论战的推动下.武装起义的高潮再次来临。

中华民国史|第二集辛亥革命前期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欢迎关注

上一篇新闻

哪有什么“绿茶”和“暖男”,我们做完了恋爱梦,醒来都会去结婚

下一篇新闻

慈禧通缉康有为,竟意外资助孙中山革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