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上海城市能级五年明显提升,接下来要打造“五个中心”升级版

把总部或研发中心设在上海的大量跨国企业,没有因疫情停下在华投资升级的步伐。

6月15日,在第35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颁证仪式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为新认定的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家研发中心颁发证书。截至今年5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48家,外资研发中心512家。

“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是集团20多年在这里的发展所促成的。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而上海是最佳选择。”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锁具专业制造商之一,霍富集团高级副总裁Thomas Rene Bunke在当天表示,除了市场,上海还具有人才和科创等综合优势,这让他们把研发中心也设在了上海。

多年来,上海坐稳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城市的地位,一直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这座超大城市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并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告诉第一财经,因防疫而“暂时的缓步走”是为了下一步更好的发力和冲刺。拥有开放基因以及强大制造业、运输业、金融业基础的上海,有能力把全生产要素做到最佳配置,这也是上海接下来面临的更大考验。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对第一财经表示,“五个中心”建设在过去的5年里,规模和能级均有明显提升,这让上海在世界经济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五个中心”的内在关联也愈加紧密,彼此高度联动发展。通过“五个中心”的综合提升,上海城市能级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接下来的重点,是要打造“五个中心”的升级版。

继续保持多项第一

在本轮疫情下,未曾有一天停转的上海港,截至5月底,其集装箱日吞吐量已回升至正常水平的95.3%。即使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今年前四个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仍然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今年有望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进一步巩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目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2年蝉联冠军。

凭借突破10万亿元的口岸贸易额,上海在2021年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口岸城市地位,从2017年的7.92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0.1万亿元。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连续两年世界排名第三位,成为继新加坡、伦敦之后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

除了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在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的建设上,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其中,作为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之首,上海在消费这一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上,持续发挥引领作用。2021年,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万亿元,增长13.5%,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规模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夜生活指数同样位列全国第一。和2017年相比,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高了50%以上。

上海城市能级五年明显提升,接下来要打造“五个中心”升级版

上海是国内最早提出“首店经济”的城市,多年来在首店新增与累计数量上也始终领跑全国。单在2021年,上海就引进各类国内外品牌首店1078家,同比增长18.6%,并有超过30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上海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和2017年的226家相比,年新增首店数量增加了近4倍,过去5年累计3788家。

上海城市能级五年明显提升,接下来要打造“五个中心”升级版

稳居前列并且持续提升的,还有总部经济能级和研发优势。

自200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以来,上海始终保持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城市的地位。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市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48家和外资研发中心512家,比2017年分别增加了223家和86家。

近年来加速涌入上海的并不只有跨国企业。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的民营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选择把研发中心、管理中心和国际化业务总部放在上海。截至2021年,上海已累计认定民营企业总部388家。

2021年12月,小米集团在上海新设一家科技类公司,成为集团在上海的第9家企业。小米集团上海总部总经理闫永胜此前告诉第一财经,在追求“短链”和效率的当下,把研发放在上海,受益于当地的金融、科技和人才优势的同时,也享受长三角的产业优势,是他们加速进入上海的综合考量。

在金融领域,上海作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集聚的城市之一,汇集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14家以及银行、基金、保险、信托、资管等6000多家各类中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年成交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外资金融机构已占到上海金融机构总数的30%左右。和2017年相比,上海的持牌金融机构规模翻了两番,金融市场年成交总额增加了七成以上。另外,上海的现货黄金交易量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亦居全球首位,原油期货也已跻身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

上海城市能级五年明显提升,接下来要打造“五个中心”升级版

权衡认为,推动“五个中心”的建设,就像牵住了“牛鼻子”,让上海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有了明显提升。这体现在,上海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推动世界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尤其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上海所发挥的龙头带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也让长三角地区与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的关系愈加密切。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张晓玲告诉第一财经,上海一直处于全球城市的序列。作为全球城市价值链顶端的城市,上海近年来不再局限于等级城市,而是网络型城市,这让城市的节点性功能变得愈发重要。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周边城市的连结越来越紧密,上海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都将越来越显著。

打造“五个中心”升级版

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下,对标国际国内城市,上海面临的竞争挑战日趋激烈,在城市综合实力、功能能级、开放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国际影响力、竞争力还有待加强。

“这些中心的基本建成,不代表任务完成,不代表要重新定位城市功能,而是要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这些中心的功能。”权衡认为,上海下一步要重点发力的,就是通过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等功能打造“五个中心”的升级版。

根据“十四五”规划,上海提出,要以巩固和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市场主体竞争力为途径,提高对资金、数据、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加快建设能级更高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为了持续增强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上海计划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积极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经济等“五型经济”。同时,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创新资金进出管理、境内外融资、数据跨境流动、人员出入境、通关便利等方面的功能性政策,吸引跨国公司亚太总部和全球总部落户,加快培育集聚本土跨国公司,大力培育和吸引新生代企业总部。

在魏建国看来,基于现有的消费基础和动能,上海有能力做到消费先行,有望率先提前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接下来奋起直追的过程中,上海要注重提高效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更多的总部经济落地,同时加大落实RCEP、CPTPP和DEPA等。

对于把创新和投资重心放在上海的跨国企业而言,他们在中国的布局正在向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主动升级。

5月8日,欧莱雅正式宣布在上海设立投资公司——这是该集团首次在中国成立投资公司,颇具突破性。

“25年的在华发展证明,中国不仅是集团关键的增长引擎,中国独特的科技创新发展和数字营销生态,也已经成为引领集团未来创新的灵感策源地之一。”欧莱雅集团首席财务官白朴乐表示,把开放式创新投资引入中国,展现了集团进一步提升和赋能中国创新生态圈、加速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决心。

6月9日,把区域研发总部和业务总部“双总部”设在上海的大型跨国科技集团SAP,宣布成立“可持续发展与实践战略联盟”,旨在赋能中国企业加速实现“双碳”目标。

“因为疫情,企业往云端的转型会更快。通过云服务去推动防疫和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优势是高效、快捷、可靠,前期投入少、实现价值快。”SAP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对第一财经表示,疫情让企业重新思考绿色发展的未来,也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对于像他们这样的跨国企业而言,机遇大过挑战,信心多过担忧,“中国今年还会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而SAP在中国的布局也有了新的定位,即成为“新型中国企业赋能者”。

6月14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数据称,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已吸引9.8万户外商投资企业落户,位居全国前列,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以每年8000~9000户的速度稳步增长。

随着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步伐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与能级日益增强。

权衡表示,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提升最重要的,是如何增强上海对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这涉及到金融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国际金融与贸易、航运和科创等中心的发展是高度关联,相互促进的。

要实现全面提高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上海不仅要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积极把握RCEP协定签署实施带来的全方位经济效应,开拓多元化贸易市场,还要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争取先行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并加快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实现离岸贸易创新突破等。

“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贸易的驱动作用,特别是在数字贸易、跨境贸易等领域,要加大资源配置功能。”权衡认为,临港新片区正在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都将推动上海贸易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上,上海定下了这样的目标:保持集装箱吞吐量全球领先地位,到2025年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4700万标准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52%、海铁联运总量较“十三五”期末翻一番。到2025年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3亿人次以上,货邮年吞吐量达到410万吨以上。

这些目标的背后,是上海要坚持区域协同和内涵提升。以海港航运为例,将坚持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腹地的发展格局,强化上海港核心和引领地位。支持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强化长三角港航合作,与浙江联合实施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与江苏共同推进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研究完善上海深水港布局。

6月15日,上海市与浙江省以视频连线的方式正式签署进一步深化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沪浙双方将强化合作开发协同推进机制,全力确保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年内尽早开工,为深化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共同打造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提供有力支撑。

在本轮疫情下,企业推动的区域协同也在加速并凸显出优势。中远海运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通过“陆改水”、“陆改铁”等方式打通了运输堵点。比如在“陆改水”上,利用长江支线和宁甬、乍甬支线、沪太通等,发挥长三角江河驳船点多面广的优势,打造了长三角直达上海、宁波的水路“直通车”。

关于打造科创中心的升级版,上海已给出了未来五年的方向和任务。到2025年,上海将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权衡提出,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创新需要在全球的科技网络中推动实现,但当前国际化、人才流动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挑战加剧,这既是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所面临的更大课题,也是价值所在。

上一篇新闻

长三角议事厅|竞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沿海五市胜算几何?

下一篇新闻

西岸金融城功能定位出炉,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名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