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佛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佛徒众多,学佛可以得到心灵的平和、可以增长智慧,学识等。佛教自传入我国后,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和语言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佛教文化精髓以及佛教经典小故事。

首页 > 知识大讲堂 > 历史人文 >

一 佛教简介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 佛教文化的思想主张

第一就是:众生平等。

这个众生,包括一切生命,还有六道、十法界里面的所有个体,大家一律平等。

有了众生平等这个前提,大原则,才有普渡众生,才有大爱大觉。生命对于每一个生灵都是宝贵的,万物皆有灵,而人最有情。佛教主张用慈悲之心善待宇宙万物,主张万物共生共荣,只有这样才能把众生的国土变成佛国净土,那我们的世界才是祥和安宁的乐土。

第二:因果报应。

也称因缘果报。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做了什么事,种了什么因缘,一定会有相应的高度联系的结果回应。只是报应的时间点,可能有不同。这一个思想相当科学,而且,正是这一种思想的反复弘扬,使中华民族,派生出和秉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勤奋,善良,对外几乎不生战端。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一切事务都有因缘果报,种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佛教讲三世因果: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

经典名句:“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三:轮回与不灭。

佛教认为,一切生物都有灵,这种灵,神识,永远在六道中轮回,永不消失!六道是指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也叫六凡道。无始劫以来,每个人都在六道中轮回,随业受报,随业流转,行善多的就往上走,可以享受人天福报;那么作恶多的呢,就要下地狱,做饿鬼,或者做驴马牛羊,偿还人家的债务。

轮回与不灭,是对因果报应的强化,一个人作了恶,是永生永世都会报的!

佛教的所有派别,都没有离开这三个核心思想的布道与宣扬,因此,佛教对人类社会,有巨大的正面影响。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洪钟在耳,因此,佛教和僧众,赢得中国社会自上至下的充分尊重。

三 佛教文化精髓是什么?

佛教的精髓即佛教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

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

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四 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建筑方面的影响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2、佛教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3、佛教绘画和音乐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3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4、随顺国王法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

五分中:“虽我所制,余方不行者,不得行之。谓俗王为僧立制,不依经本也。非我所制,余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即依王法而用,不得不依。”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或结合不同民族之具体情况所建立的佛教,正是此佛戒义。无怪乎,马克思、恩格斯说佛法是辩证法。纳丹(新加坡总统):“我对于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

5、语言和文字

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五 10个佛教经典小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4、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5、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6、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7、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8、悟性如光

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9、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10、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上一篇新闻

2019年龙山曾氏大宗祠专题片

下一篇新闻

飞马与仙女——澄海莲上“印尼华侨村”的民国招待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