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1日 星期六

七千万林姓子孙根系比干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海内外林氏都会聚集河南卫辉,他们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韩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个林氏宗亲代表团,祭奠太始祖比干。“一炷香,道不完千年心酸事;三叩首,诉不尽天涯思乡情”。同宗再聚,无言泪满面;天涯相隔,难断血脉根。自1993年,比干诞辰3085周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内外来宾前在卫辉拜谒祖凭吊。如今,比干诞辰和纪念活动,已成联系7000万林氏后裔的重要载体。

七千万林姓子孙根系比干

剖心谏诤,史载传奇起源

林氏是当今中国第十六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在台湾有180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9%,排名第二,有“陈林半天下”之称。年过七旬的耿玉儒是河南卫辉的一位历史学者,他对林氏的研究已达数十年之久,对林氏的渊源、迁徙、名人了如指掌。耿玉儒说,关于林氏的起源,有一种是出自黄帝,相传殷商王朝是黄帝第四代孙契的后裔,曾被赐姓子,这意味着林氏就是子姓的后裔,当然也源自黄帝。在姓氏没有形成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奴隶平民就如牛马,无名无姓。林氏在形成之前,其家族相当显赫,起源于子姓,尽管无法考证,但为黄帝后裔是能被多数专家学者接受的。说起林氏的真正起源就必须从比干说起。商朝末年,纣王因宠妲妃荒淫无道,杀害忠良。其叔比干(帝乙之庶弟,官少师),一生忠义,直言劝谏。纣王不听,反而怀疑比干的忠心,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比干的心。比干被杀时,其正妃夫人陈氏有孕,即将婢女四人,奔于牧野(注:城外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即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西北之地)逃避纣王的追杀。在一山洞内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坚,字长思。武王伐纣后,陈氏携子坚归周。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赐他姓林,所以林氏始祖是比干,而得姓始祖则是穆公林坚。其子孙便以此为姓,称林氏。

对于林氏,史书有一姓“五源”与一姓“四流一源”两种说法。那么林氏的起源到底有几个呢?《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魏书•官氏志》、《五百年前是一家》等史料的说法不尽相同。林氏为殷少师比干忠烈之后,历代皇帝封官赐号,众多的林氏族史与学者都肯定比干是林氏的祖源,但宋代郑樵著《通志•氏族略》中说,“林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是为林氏之始也”。为此,耿玉儒说,这种说法与史不符。《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其孙应当以父王姬姓为氏。此外,当时赐姓命氏只有天子才有这种权利,因此,平王子孙以祖父字林为姓,是不符合姓氏取得原则的,林开之孙,也不可能弃父姓姬氏而随臣姓林氏。

此外,在春秋时代,林氏已有林放、林回、林类等许多林氏名人,他们都是比干的后裔。周平王距周武王赐比干之子为林氏已约有300多年,其后代世袭其爵,子孙已繁衍天下。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在《元和姓纂》称:“武王封比干之墓,召其子于长林之石窒,封爵博陵赐姓林氏,而林之姓从兹而得也。”这便是中国林氏起源的开始。南宋枢密院的编修郑樵以林宝《元和姓纂》为参考,吸取了林书的许多成果而撰书《通志•氏族略》,却讥讽林宝说:“宝自咪其姓之所出。”遭到历代研究文献史籍和谱牒之学专家们的一至反对。现海内外种种资料均已表明,比干是世界林氏的祖先,林坚是得姓之祖。其它所谓“林氏起源于林开”、“出自春秋林放之后”、“丘林氏改姓林”、“蛇氏改姓林”等姓源说,统统不过是改姓说。这些改姓而来的林氏,只是林氏之中的一股支流,是林氏大宗之中的一根支脉,他们作为中国林氏姓源,只能称为“流”,而不能称为“源”。

七千万林姓子孙根系比干

千年迁徙,历尽磨难难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历史是战乱与民众的迁徙过程。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先民在历尽艰辛之后,也让华人的足迹留在了世界各地。林氏,作为中国姓氏的大家族,自林坚之后,也历尽无数磨难。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林氏总能出现达官显贵,不间断的祖谱便是世界林氏寻根谒祖的有效依据。按照史料记载,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春秋时,林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周、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国国相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赵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携带族人,迁徙于西河避难。秦灭赵后,这一支林氏又迁徙至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西汉初,林皋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千户侯。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至晋代,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生有二子:懋、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后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主,居住在侯官县都西里。林禄的子孙颇多,后都散居于福建各地,以莆田为盛,成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秦、汉之际,林氏家族的子孙主要散居于北方的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以山东的林氏繁衍最为旺盛。至晋室南渡之时,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乱”大举南迁,林氏也随之南迁至江苏的下邳一带,后再南迁至福建。至唐宋之际,林氏族人已遍及中国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后,便广播于世界各地,全球七千万的林氏后裔,海外就有两千余万。

七千万林姓子孙根系比干

照壁荫后,子孙遍及世界

“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在卫辉,比干庙山门石阶前,耸立着一座高6米、宽10米的照壁,该照壁是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的建筑物。其图案既非雕龙画凤,也不是日月云水,前后正中央是由24块高浮雕绿色琉璃砖烧制的牡丹花卉图案,花根长在一个花瓶里,寓意林氏家族子嗣昌盛,支派同源。林氏子孙也如照壁所绘,根深叶茂,遍及全球。

七千万林姓子孙根系比干

卫辉比干庙办公室主任马俊渠介绍,今天的海外林氏,寻根至河南卫辉,也都有据可查,有史可考。自 1995年以来,韩国林氏宗亲多次组团来中国寻根访祖。史料证实,先祖为林八及当年从福建省惠安县东岭镇迁至。唐末,为了躲避“朱温篡唐”之祸,林八及于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左右迁入新罗江华湾,至今已传39代。林八及家族的后裔子孙今分布于釜山、安东、汉城、镇川、扶安、醴泉、庆州等地,约120万人。林八及的高祖林蕴是唐太子詹事林披的第六子,因此,韩国林氏宗亲以自己是“唐九牧”林氏第六房的后裔而感到光荣与自豪。对于朝鲜半岛的林氏来说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它源自商纣王叔父箕子(比干的弟弟),周武王伐纣成功后,箕子被释放,带领一批殷商臣民(据说多达五千人)迁入朝鲜半岛。至今朝鲜平壤的乙密台西侧留有“箕林”,还有“箕子墓”和“箕子祠”。

七千万林姓子孙根系比干

马来半岛的林氏多为近现代所迁。史书还记载,唐时东石(今属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人林銮等乘船到达渤泥(渤泥在婆罗洲的北部及西部,今属马来西亚和文莱管辖)。这些中国人在那里居住和进行贸易活动,因此古代阿拉伯人把这个地区称作“小中国”。林氏族人自5世纪起便陆续由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由陆、海两路进入越南。据《厦门人物》记载,1884年,林啸溟出生于福建同安县嘉禾里 (即今厦门市),21岁时到定居越南堤岸市,曾参加“同盟会”,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林啸溟曾倡议建立堤岸“九龙堂林氏宗亲会”,后来又扩大为“五帮西河堂林氏宗亲总会”。今天的越南胡志明市也建有“林氏大宗祠”和“西河九龙堂”。越南的林氏宗亲多次组团到中国寻根访祖。此外,从周朝开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都有大量的林氏迁入。在海外的林氏中,新加坡的林氏家族不但数量庞大,而且林氏团体也颇具代表性。

七千万林姓子孙根系比干

1928年,从事驳船货运业的林金殿会同林氏族人林路等700余人在新加坡组建“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影响很大。 林氏除了到亚洲许多国家以外,还远布于美洲、欧洲和澳洲各地。在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都有林氏族人定居的身影。家教谨严,后世名人辈出林氏自比干之后,其后继之孙不管在哪,都在改变世界,影响历史。比干是正义、忠谏的化身,被后人尊为“谏圣”。此后的林氏后裔法祖德,教子女,勤稼穑,友邻里,深受当民众盛赞,他们在改写历史的同时,也影响着数亿海外华人。

林氏子孙贤德之士的出现,让林氏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西周时期,诸侯林立,在连年的征战中,林氏族人在赵、鲁和齐等国中都有不俗的表现。林坚的35世孙林皋在赵国任国相,娶妻胡氏,生有九子,即: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九子皆有大夫官职,赵国人称之为“九龙”。林皋也被誉为“九龙之父”,其门第被赞颂为“十德之门”。在林氏的祖谱中,林默娘与林则徐一直是林氏的骄傲。提起林默娘,在海内外的华人中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如果说起妈祖,几乎所有的海外人士都知道。林默(960~987年),姓林名默,又称林默娘。相传其出生时红光绕室,异香氤氲。因生弥月不闻啼声,故取名为“默娘”。

宋雍熙四年(987年),默娘年二十八岁,犹以未嫁之身,扶危救世。是年夏初,父兄同出航海,突遇风浪覆舟,林默娘赴海救兄生还,而父遇难。于大海遍寻父尸,三日负尸而归。时人感其孝道,称为孝女。同年九月九日,端坐山头而化。里人感其恩德,将其肉身立庙祀之,至今莆田湄州祖庙尚存其肉身神像无损。羽化后常显威灵,香火不绝。又迭于海上显圣救难,为各地航海人士奉为圣神,尊称为妈祖。历代皇帝均有封赠。南宋高宗敕封“灵惠昭应夫人”。元世祖封为“护国明著天妃”、明成祖晋封“弘仁普济天后”、清康熙加封为“天上圣母”、乾隆时旨敕列入祀典。

自1156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封号由2字累至64字。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妈祖的信众近2亿,妈祖庙1200多座,尤以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信众最多。如今,妈祖文化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庞大的林氏家族中,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一直是他们的骄傲;而在中国民众的眼中,林则徐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现当代的林森、林伯渠、林彪、林默涵、林语堂、林徽因等皆为林氏。在海外,林氏家族在当地都是名人备出。朝鲜半岛林氏名人有著名的近代文学家林悌 (1549~1587年)。他创作小说《鼠狱说》、《花史》、《愁城记》、《元生梦游录》和许多诗歌,他是一位著名诗人,同时他也是一名政治家,在李朝时期任职礼曹正郎等官。此外,马来半岛的林推迁、越南的林啸溟、菲律宾的林旺、印度尼西亚的林绍良、泰国的林道乾、新加坡的林文庆、林萃龙、林廷洽。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与聪明的头脑在异国他乡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把自己写了当地历史。

子孙谒祖,河南认祖归宗

比干墓始建于周朝,庙完善于北魏,是中国最古老的庙宇墓地之一。墓冢为一高大的土丘,是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传说比干死后,天起大风,形成了著名的“天葬墓”。墓地呈圆形,像心形,寓意丹心呈现宇庙之意。四周为青石所砌,墓顶隆起。墓前有一石牌坊,上边左右分别刻日月,中间有一心形石刻,其寓意为比干公忠心报国,“日月照丹心”。墓地与日月石牌坊之间,有一碑亭,碑上刻“殷比干莫”,据传为孔子挥剑所刻,是迄今发现的孔子唯一传世真迹,被誉为“天下第一碑”。庙内除了“天下第一碑”外,还保存了大量的碑碣,其书法价值无法比拟。北魏孝文帝《吊殷比干墓文》、清乾隆御书的《过殷太师墓有作》、唐太宗的《赠太师比干诏》、《祭比干文》等都是碑中的精品,古代书法的典范。此外,比干庙内还有赤胆忠心牌坊、神道、塑像、照壁、山门、仪门、碑廊、木枋、三公祠、妈祖殿、大殿、石坊、祖德流长亭、天地浑圆亭、万源亭等建筑,这些建筑巍峨古朴,显示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七千万林姓子孙根系比干

比干除了是林氏始祖,还被尊为中国第一财神、文财神、文曲星,在民间广受香火。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比干庙已经成为华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和载体。对于林氏家族来说,比干庙是林氏的发源地,是林氏的家庙,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子孙前寻根问祖。为弘扬比干精神,凝集天下林氏后裔,1993年至今,卫辉已连续举办了十九届比干诞辰纪念活动(财文化节)。接待海外数百个谒祖团体,两万多名海外林氏后裔前来谒祖探亲。比干诞辰纪念活动已成为海内外林氏后裔与祖地沟通联系的桥梁纽带,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林氏子孙。(作者:王永记 何晓聪 焦元玉,原载2011年8月2日《美国侨报》 )

⊙本号所转载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文章不代表本号观点。

上一篇新闻

穿破历史的迷雾,解读五百年殷商,揭示3000年“家天下”轨迹密码

下一篇新闻

心有邦国,饶老与汕头的不解之缘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