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6日 星期三

执笔“五年大变化”改革闯将再出发

执笔“五年大变化”改革闯将再出发

广州科学城。受访者供图

执笔“五年大变化”改革闯将再出发

中新广州知识城绘就“产业兴农”美丽画卷。图为迳下村。受访者供图

仰望银河浩瀚,“黄埔一号”卫星载荷上天,开展系列在轨实验验证工作,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天基信息服务系统——“大湾智通”商业低轨星座的首发实验载荷;

俯瞰大地无垠,今年3月,隆平试验田迎来第三个春耕生产季,无人驾驶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机和水稻精量旱直播机按照预设路线在水田上来回穿梭,稻种均匀散落在土地里;

凝视微观尺度,今年,国内首套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在黄埔研发成功,为进一步揭示微纳尺度下电子的超快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俯仰之间,梦起星辰大地,如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经成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阵地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之一。2022年,黄埔正“执笔”全力作答高质量发展“考卷”,直面2023年实现“五年大变化”交卷之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实干精神和“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率意识,闯关夺隘、攻城拔寨,上下同心加速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跳出黄埔看黄埔,对标最好最优找差距。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风口中,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重新审视黄埔、重新定义黄埔,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结构的优化,全力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实现广州的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撰文:吴雨伦

黄埔制造 “新兴”向荣

8771亿——这是黄埔区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38.9%。其以占广州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近40%的工业产值。

超50%——这是黄埔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全市的占比。“工业一哥”的产业结构正不断向“新”。

广东以制造业立省。2022年,锚定高质量发展,广州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也在今年年初提出“实体经济第一战略”,筑牢“万亿制造”强区根基。在3月举行的全区干部大会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又进一步提出: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着力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筹建等工作,全年实现工业投资超571亿元、增长30%;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确保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700亿元,实现能级叠加、产业迭代、集群蝶变。

作为广州“工业一哥”,不言自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肩负着振兴实体经济的重任,锚定全球前沿产业,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传统产业不断“脱胎换骨”——

自动驾驶货运车在城市楼宇间灵活穿梭,能24小时不间断运输,借助数字化的管理平台革新了同城货运模式。

这是在黄埔区发布的中国首款L4级自动驾驶货运车,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赋能下,黄埔汽车制造这一产业“巨无霸”正加速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和高价值创新能力,构建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

在黄埔“万亿制造”的图景中,绿色是一抹鲜亮的底色。近年来,黄埔区不断推动汽车制造、高端化工等六大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新兴产业正在“强筋壮骨”——

这里先后引入了乐金显示、视源电子、广州创维等全球领先企业,华星光电T9封顶,逐步构建起千亿级显示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在生物医药领域,百济神州二期、康方生物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去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33%,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这里拥有粤港澳大湾区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20家、占广州90%以上,初步奠定了由芯片设计、晶圆制造、芯片封装和集成电路测试4个主要环节及支撑配套产业构成的格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核心承载区呼之欲出……

未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坚持主导产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生态支撑,以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新生产要素为驱动力,坚定发展生物经济、数字经济,抓好新旧动能转换,增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黄埔制造,“新兴”向荣。

科创黄埔 踏浪而行

21项科技成果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研发投入强度超5.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掀起高潮……当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加快“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逐渐成为广州科技创新轴上的中坚力量,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在“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关键阶段,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坚决扛起“创新创造创业”的时代责任,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面对竞争激烈的创新态势、日新月异的科技形势,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与此同时,科技成果不断进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全市5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200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核心承载区、新能源汽车等加快应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轰鸣不止。今年,黄埔将力争完成50个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现20个项目投产;新认定高企800家,培育“瞪羚企业”450家,打造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最强区。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

2月18日,黄埔区委人才工作局(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人才工作局)正式揭牌。这是2021年国家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后,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的首个区级人才工作局。目前,黄埔区已引进战略科学家111名,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达1251人。

未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产业创新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创新人才为支撑,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潜能,全面提升黄埔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显示度。

科创黄埔,踏浪而行。

改革之火 生生不息

今年2月,广州开发区成了全省表率。

广东省下发通知,广州开发区39条营商环境创新举措获全省推广,要求各单位结合实际对广州开发区的经验进行学习借鉴,打造各具特色的营商环境“单项冠军”。

1870家企业通过“免申即享”获得扶持资金5.81亿元、为企业最多节省了6个月的筹建时间、免费服务累计为900余家企业减免筹建成本8600万元……营商服务的“火热度”,转化成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从2018年到2021年,该区GDP年均增长保持高位,登记企业从6.7万户增长到16.1万户,上市企业从49家增长到70家。

改革创新的赛道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还拿下了一个全国唯一的牌子:2021年10月,获批创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以更大决心、更强举措、更优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具有独特专长的隐形冠军。

禾信仪器摘取了精密仪器领域的“皇冠”,实现质谱仪国产化,打破国外同行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视源电子掌握了触控书写延时控制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在液晶显示主控板卡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6%……如今,全国共596家单项冠军企业,其中广州市10家,广州开发区就占了7家。全市共有68家工信部评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开发区占到32家。

改革创新,不止于此。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全面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来谋划设计改革,加强重大制度创新之间的联动和衔接配套,进一步打响“黄埔Smile”营商品牌,让黄埔真正成为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

在新的起点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坚决扛起“改革开放先锋”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把开发开放大旗高高举起。该区将大力传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继续高举开发开放这面旗帜,拿出自我革新的魄力和舍我其谁的担当,始终保持“先走一步”,再次杀出一条血路,奋力将黄埔打造成为改革开放的引领者、先行者。

可以预见,未来,在这里,改革之火,生生不息。

美好蓝图

跳出黄埔看黄埔,对标最好最优找差距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风口中,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黄埔要在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走前列、作示范,跳出黄埔看黄埔,对标最好最优找差距,要重新审视黄埔、重新定义黄埔,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实现广州的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主动在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定坐标树榜样,推动黄埔再上新台阶、再夺新胜利。

围绕蓝图定下工作目标: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着力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筹建等工作,全年实现工业投资超571亿元、增长30%;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确保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700亿元,实现能级叠加、产业迭代、集群蝶变;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大力营造黄埔湾等商圈和总部经济集聚区,加快打造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坚决扛起“创新创造创业”的时代责任,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面对竞争激烈的创新态势、日新月异的科技形势,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在推动“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建设上做大文章,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坚决扛起“改革开放先锋”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把开发开放大旗高高举起。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大力传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继续高举开发开放这面旗帜,拿出自我革新的魄力和舍我其谁的担当,始终保持“先走一步”,奋力将黄埔打造成为改革开放的引领者、先行者。

坚决扛起破难攻坚的发展责任,坚定不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面对前进道路上诸多风险挑战,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必须增强战略思维、全局眼光和宽广视野,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跳出黄埔看黄埔,对标最好最优找差距,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结构的优化,全力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努力在新征程中创造新的更大业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进一步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发区精神,提振精气神、吹响“冲锋号”,引领带动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感恩奋进,推动黄埔加速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在发展格局方面,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持续深入推进“四区四中心”建设,精准聚焦新增长格局中的关键企业和重大项目,为四大平台注入新的内涵、展现新的风貌、呈现新的气象,加快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科技创新方面,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产业创新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创新人才为支撑,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潜能,全面提升黄埔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显示度。

在产业升级方面,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坚持主导产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生态支撑,以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新生产要素为驱动力,坚定发展生物经济、数字经济,抓好新旧动能转换,增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在民生福祉方面,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把“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大力提升城市形态和功能品质,打造像硅谷一样的生活,以优越环境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黄埔创新创业创造。

奋进故事

中新广州知识城:

产业共山水一色 经济与生态并举

“莫比乌斯环”横跨九龙大道、一颗11亿克拉“知识钻”闪耀在九龙大道之畔……

中新广州知识城最近很“忙”:

3月,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发行的4.5亿美元利率为3.5%的3年期绿色债券于香港发行,新加坡交易所、香港交易所、澳门证券交易所三地同步挂牌上市;

4月,海丝知识中心人行天桥正式开通,其形如知识城城市标志莫比乌斯环。靓丽的九龙大道上又增添了一个打卡点;

“五一”假期,新龙镇麦村村石牙顶天池让不少人慕名而来,成为广州东部生态旅游热点路线;

迳下生态“六零米”、“埔心一点红”番薯、“富硒”花生,龙湖街迳下村当地特色农产品正成为新型绿色健康农产品“代名词”,稳住居民“菜篮子”,鼓起村民“钱袋子”……

从产业发展到乡村振兴,知识城已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正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挺进。知识城累计注册市场主体2万多家,注册资本超过4800亿元,共促成60多个中新合作重点项目。

一方面,在这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的“火力”越来越足。

“每天都应接不暇!”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团队负责人凌俊裕表示,来这里洽谈合作、落户的优质项目不断,团队每位工作人员都有两张工作时间表,一张是按每小时细分安排,一张是按每周铺排计划。

人才是第一资源,知识城正在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3月1日,《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正式实施,明确支持全省重大人才管理改革创新举措在知识城先行先试,推动港澳医疗、教育、规划、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知识城便利执业。

“我们希望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吸引一个团队、落户一个企业、培育一个产业。”凌俊裕说,尽管人才自由港去年7月才揭牌运营,但累计对接企业已超800家,更是打造了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零跑动”服务中心,颁发了广州首张跨境通(欧洲站)营业执照。随着知识城产业生态和生活配套的不断提升,优质的营商环境、智慧的生活空间成为企业和人才选择知识城的“加分项”。

另一方面,乡村美的图景也在此徐徐展开。依托辖内原有的自然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知识城城乡融合推进顺利,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现代化、宜居化、品牌化,实现农民富、产业兴。

以油麻山为例,总长度超过2300米的登山步道、长约1280米的环湖步道,加上沿途完善的登山设施,让过去鲜有人问津的大山变成了广受欢迎的打卡点。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期油麻山森林公园的单日客流量曾达近2万人次。

龙湖街迳下村纳米研学基地迎来一批批学子,生态“巴斯马蒂米”熟了一茬又一茬;九佛街莲塘村百年古村焕发新活力,“九佛九人谈”热闹开讲,专家学者和村民群策群力、建言献策……放眼知识城“两街一镇”,绿水青山连点成线,这里正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五年掠影

●GDP:2017年2950亿元,2021年415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7年7459亿元,2021年8771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2017年1101亿元,2021年1869亿元。

●财税总收入:2017年1013亿元,2021年1455亿元。

●2021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5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国经开区第一,获评2021年度中国高质量发展十大示范县市,获批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科技力量蓄势待发。研发投入强度超5.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2家、占全市47%,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5家,累计达12家、占全市75%,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超800家,科技创新实力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全年引进院士17名、高层次人才116名,高层次人才数量稳居全市第一。

上一篇新闻

入围率仅5%,这些参赛企业强在哪?

下一篇新闻

中欧班列十周年,肩承企业向西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